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城市扩展图和多时相Landsat遥感影像资料,应用分形理论,对1949年以来徐州城市形态的演变进行定量分析,揭示了徐州城市形态在不同时期的扩展特征。结果表明:徐州城市形态具有分形性质,城市形态的演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尤其与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城市形态的演变经历了迅速扩展期、缓慢扩展期、恢复扩张期、快速推进期和稳步扩张期。在空间上,徐州城市形态一直处于外部扩展一轴间填充一外部扩展的循环过程中。在扩展方向上,1987年以前,城市的扩展重心向东北方向转移;1987年以后,扩展重心转向东南方向。 相似文献
2.
在对临沧市临翔区1949~2009年城市建成区地图进行遥感和GIS技术处理的基础上,利用分形理论的边界维数模型对其城市形态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以城市紧凑度和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率作为辅助数据,探索了临翔区城市形态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扩展特征。研究表明:临翔区城市形态具有分形特征,其演变过程经历了5个大的阶段:第一次快速扩展期、缓慢扩展期、恢复扩展期、第二次快速扩展期和稳定扩展期。扩展模式在外部扩展和内部填充之间不断"角力"。在整体的扩展方向上,以向北为主导。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以经济、政策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为最大。 相似文献
3.
作为八大古都之一的郑州,虽拥有历史上各时期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当代城市建设却特色不足。郑州如何从清代老城逐步转变为近现代城市,老城又如何消隐在现代城市中,是郑州城市历史研究长期被忽略的议题。以郑州老城为研究对象,聚焦清至改革开放前城市由老城向外拓展商埠区和省会行政区的关键阶段,通过历史还原和形态比较等方法,解析郑州老城的功能布局、街巷、建筑等空间形态演变过程。结果表明:铁路的开通、封闭的城市形态和新生活观念的影响导致老城城市形态演变,促使格局完整的郑州老城逐步转变为现代城市的“城中城”。 相似文献
4.
5.
6.
利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ESDA、网格维数等方法,并基于1978—1985、1986—1997、1998—2016年不同时间阶段,以上海市博物馆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博物馆可分为探索起步、稳步发展和高速发展3个阶段,内部类型差异显著、多元变化趋势明显;2)博物馆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区及黄浦江沿岸,空间上不断集聚并呈现典型的“核心—边缘”特征,全局分布具有空间自相关特性、冷热点变动显著;3)中心城区博物馆在分布上表现为分形结构较为复杂的放射状演变趋势,博物馆类型逐渐丰富和多元,不同阶段博物馆类型各有偏重;4)博物馆的时空特征演变是历史文化资源、政府政策导向、区域经济水平、区域人口分异和交通通达条件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的扩散与渗透对城市居民的休闲价值观、休闲方式及具体的休闲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以信息终端为工具的网络休闲活动的出现以及传统休闲活动的网络化组织是这种影响的主要表现。虚拟休闲空间的产生、传统实体空间的休闲化及城市休闲空间泛化则是这种影响的空间结果。主要从技术社会形态更替和行动者网络的理论视角分析了信息技术影响下城市休闲空间的生产机理:技术进步是物质动力,群体价值观念转变是思想动力,新价值观行动者网络是行为动力,技术社会形态更替是根本动力。在此基础上分析认为,信息技术影响下城市休闲空间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虚拟化、移动化与破碎化、复合化。 相似文献
9.
通过兰州城区段1949、1975、1980、2000、2005年5个时期的黄河河道规模、河心滩规模、主河道河岸线长、平均河宽、河心滩密度以及城区人口规模、建设用地规模、河堤建设与滨河交通等信息资料,分析了1949年以来兰州城区段黄河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解放后,兰州城区段黄河表现出快速而强烈的萎缩性演变特征,河流变窄,河心滩密度大幅下降,其萎缩过程呈现高速-缓慢-快速的波动性与游荡型-分汉型-弯曲型的空间形态变化.(2)兰州城区段黄河演变是城区人口规模与建设用地规模增长、带状防洪堤与滨河交通建设、城市规划与体制政策以及"蓄枯同期"时的黄河上游径流减小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分析了广州市人口空间分布现状特征,历史上发展特点和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人口发展情况,并对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作了动态分析,发现改革开放以前广州市中心区和郊区人口密度都在增加,但市中心区增加较快,而改革开放以来在广州市总人口较速增长的情况下,内部人口变动日趋明显,中心区人口密度在减少,外围区人口密度在增加,认为广州市的人口分布正从年龄阶段转向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1.
铁路枢纽城市空间扩展特征及机制研究——以怀化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铁路枢纽城市怀化为例,利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图、1﹕10000地形图、遥感影像图、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借助ArcGIS9.2软件平台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11.5),采用地统计分析、空间形态分析、等扇分析及分形理论方法等研究方法,从城市扩展强度、扩展形态和扩展分异3个方面分析其扩展特征,最后在分析影响怀化城市空间扩展驱动力的基础上总结了其扩张机制。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8年全国5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为样本,分析了1990-2008年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形态在形状指数、空间紧凑度和空间破碎度方面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形态趋向带状特征,形状率和圆形率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西北部、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城市;2)空间紧凑度下降,面积-周长紧凑度和面积-轴线紧凑度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西部地区的城市;3)空间破碎度趋于增强,分形维数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最大的是西南和东南部地区的城市;4)影响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城市规模的扩大、新型城市空间要素的出现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多中心化。 相似文献
14.
苏州老城区文化产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其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文化产业发展深刻影响城市经济转型和空间重构过程。国内对文化企业微观区位及政府作用的研究仍显薄弱,基于苏州老城区1 661家文化企业分布信息,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Moran’s I指数等方法,分析文化企业空间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在文化产业发展利好政策干预下,苏州老城区文化企业数量显著增长,行业结构由传统媒体娱乐行业独大转向均衡化发展;文化产业集聚特征明显但整体集聚程度下降,呈现由向古城集聚转为向古城外扩散的趋势;微区位上,文化企业向主要道路沿线和文化产业园区集聚,但不同行业的集聚模式存在差异。影响机理分析表明市场是影响微观文化企业区位选择的基础力量,政府干预降低企业选择特定地价圈层区位的成本并提高其隐形效益,改变了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区位选择的成本-效益权衡,从而影响企业的区位决策,引致文化产业空间格局演化。 相似文献
15.
16.
长沙城市形态与用地类型的时空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运用GIS技术与高级编程方法提取了长沙市1979、1996年、2003年的城市用地现状图的数据信息,借助最小二乘技术,通过幂指数拟合,计算出了各年份的城市形态与用地结构的分维数,并探讨了长沙城市分形演化的机理和城市形态演化的信息熵。通过对分维数的时空变化所包括信息的分析,发现长沙城市形态及各职能类用地存在明显的分形特征,且各类职能用地的分维小于城市形态的整体分维,符合理论上推断的城市分维包容原理,整个城市形态朝着混沌向有序渐趋优化演化,但同时也存在绿化用地与对外交通用地发展不够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泛长三角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测度及时空格局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泛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域,从经济、社会、生态3维度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熵值法测度1995-2013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值;并通过ESDA分析技术、耦合度及多元回归模型等方法对泛长三角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时空格局演化及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1995-2013年泛长三角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整体上呈提升趋势,且效益"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差异显著;2)相邻城市单元表现出较弱的空间集聚特征,效益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苏锡沪和宁杭地区,向皖江、绍甬地区演化,而效益冷点区主要集中在皖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系统的耦合度不高,处于拮抗阶段向磨合阶段演化,仅个别城市效益系统耦合较好,呈"点"状形态分布;3)泛长三角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时空格局演化主要受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程度及土地市场化3个主要驱动力综合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文化城市群为角度、潮汕文化为切入点、粤东文化城市群为案例,系统梳理其城市群发展脉络并分析其动力机制。研究发现:1)粤东城市群的空间形态随潮汕文化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而发生改变,呈现从西北逐渐向东南拓展的特征,单个城市空间形态表现为精细化、密布局的特征,城市群空间格局则经历了“带状—人字状—梳状—圈层式”的演变;2)“精细、重商、外向、融合”等潮汕文化要素分别在粤东城市群发育的4个阶段发挥着不同影响力,其中,“精细”和“重商”深刻影响着城市群个体化发展阶段的空间特征,“外向”和“融合”引领城市群集团化发展结构;3)文化城市群的演变实际是农耕文化、商业文化、工业文化、信息时代复合型新文化等多种要素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实现梯度式推演的结果;4)在不同时期,文化要素作用尺度从微观建筑建设层面逐渐扩大至中观城市景观层面,最终形成基于地方文化认同的城市群层面。 相似文献
19.
转型期杭州城市写字楼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转型期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以及信息经济的发展壮大,写字楼经济逐渐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文明的象征,并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运用GIS空间密度分析、区位熵和空间自相关等技术方法,探讨了转型期杭州城市写字楼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化机制,结果表明:写字楼空间容量密度分布呈由中心向外围梯度递减格局,并出现多中心融合集聚的形态;写字楼规模容量特征呈现显著的内外围差异性,内城开发密度大而强度小,外围开发强度大而密度小;而规模容量的等级结构不够合理,主要体现在第三级区块发展规模的滞后;写字楼内部企业类型中,基础性依赖行业在空间上的分布较为离散,而生产性服务业则趋于集簇式分布;写字楼内部企业存在较大的区位熵差异,即出现一定的地域专业化特征,同时,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块一般具有较高的综合服务能力,而处于发展中的区块则呈现出功能的单一性。总体上看,政治、经济和企业微观主体等各种要素,通过相互交织的综合作用机制,有效地推动了城市写字楼及其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上集聚与分散相结合的时空演化进程,其中显著表现在城市经济形态转型、城市郊区化、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以及政策与政府行为等方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