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低纬高原城市冬季南北朝向室内温湿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对低纬城市-昆明冬季室内、外气温观测资料的分析,探讨了不同天气下南北朝室内的气温、湿度特征。得出昆明地区冬季各种天气状况下室内最低气温和日均气温的增温效应均十分显著,与庭院相比,南向室内的增温幅度为7.7-10.0℃和4.6-5.8℃;北向室内为4.6-7.0℃和1.3-4.4℃;最高气温南向室内高于室外,而北向室内一般低于室外。另外,建筑物不但可维持较高的室同温度,而且减缓了室内气温的变化幅度,不论南向室内还是北向室内,气温日较差均小于室外,变幅仅为室外的40%-48%(南向)和20%-30%(北向),且最高气温出现时间比室外约迟2小时,显示了建筑物内温度变化的惰性。研究还得出南向室内相对湿度均小于北向,南北差异以晴天最大,阴天最小。室内相对湿度的日变化特征为夜间湿度大,变化小,昼间湿度小,变化大。以上结果可为低纬城市气候的深入研究,建筑的合理设计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2—2020年CLDAS格点小时温度数据,通过插值、合成分析等技术,分析江西省不同天气背景下气温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江西省气温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形,整体上表现为06—15时为气温上升阶段,其中08—12时为快速上升阶段;16—05时为气温下降阶段,其中17—20时为快速下降阶段。2) 不同地形和季节日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略有差异,平均而言高山地区最高气温出现于14时,较平原、丘陵早1 h;冬季最低气温出现在07时,较其他季节迟1 h。3) 不同地形大部分时段气温表现为丘陵>平原>高山,丘陵地区气温高于平原在12—17时最明显,温差为1—2 ℃,高山地区较两者低4—5 ℃。4) 不同天气背景下,气温日变化曲线仍呈单峰形,日最高气温大概率出现在14—16时,日最低气温在23时—次日06时各时次出现概率大致相同。气温日较差在有雨条件下最小,为2—3 ℃;晴天不同云量条件下,气温日较差最大,为6—8 ℃,阴天最小,为3—5 ℃;气温日较差在强降温天气大于强回暖天气。  相似文献   

3.
"台田-浅池系统"是北方滨海盐碱地改良利用的重要模式之一,其人为对下垫面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小气候产生影响。以黄骅地区430 m×38 m的单个"台田-浅池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气象观测仪器对气温、地温和表面温度进行对比观测,分析温度特征。结果表明:1)凸出地面2 m高的台田的空气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均高于平整大田的,二者差值在1.0℃以内;台田气温日较差、月较差小于大田的,气温变化更为缓和。2)台田各层地温的日均值高于大田的,二者差异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台田地温日较差小于大田的,温度变化更为平缓,地温存在极显著差异(sig0.001)。3)台田表面温度日均值高于大田的,最大差值约2.4℃,日较差在冬半年低于大田的约1.0℃,夏半年高于大田的约2.0℃,表面温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sig0.05)。4)浅池具有调温作用,"台田-浅池系统"共同形成的下垫面表面平均温度在夜间明显高于大田的,日间二者相近,平均差值为0.5℃,随季节略有不同,其中4-9月差值最小。5)"台田-浅池系统"符合地形小气候和农田小气候中气温要素的变化特征,但由于台田高度仅有2 m,这种地形小气候变化的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4.
邢台市气温日较差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54—2011年邢台市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对邢台市气温日较差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58a来,邢台市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0.9℃,呈明显下降趋势,变化速率为-0.683℃/lOa;四季平均气温日较差中,春季最大,夏季最小,且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冬季下降幅度最大,夏季最小;1—12月气温日较差中,5月最大,8月最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1月气温日较差下降幅度最大。(2)年气温日较差在近58a存在15a的低频振荡周期和4~7a的高频振荡周期,并在1972、1981、1995年发生突变,在突变点前后,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均表现为增加珲仃减少趋势,且年气温日较差在突变年呈阶梯下降趋势。(3)最低、最高气温非对称的变化是气温日较差下降的直接原因。另外,年气温日较差与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呈显著正相关,与总云量、水汽压呈显著负相关,与降水量几乎不相关。邢台市气温日较差显著减小,对各类作物的产量、品质有不利影响,但冬季气温日较差的下降减少了果树冻害发生。  相似文献   

5.
高寒地区日光温室地温变化及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青海大通县日光温室内外地温、气温资料和大通县气象站人工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寒冷凉地区不同天气类型下日光温室地温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日光温室内日地温呈正弦曲线变化,晴天变化幅度最明显,阴天最小,地温变幅为地表〉5 cm〉10 cm〉15cm〉20 cm;室内地表、10 cm和20 cm平均地温月变化呈波形变化,最大值出现在7月,最小值在12月;随着深度增加,平均地温年较差逐渐减小;晴天、多云天、阴天不同深度地温平均日较差分别为9.6、8.3、6.1℃;地温日垂直变化仅在14时随着深度增加逐渐下降;除晴天室内最高温度外,其余温度要素与地温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建立的日光温室内10 cm最低温度预报方程和地表最低温度预报模型,可以在业务服务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热环境急剧恶化,研究城市化对温度变化的影响有助于深入认识我国气候变化特征。然而,以往相关研究多聚焦于气温或地温中的一项指标,尚不完全清楚城市化对二者影响的差异。本文利用福建省20个气象站逐日地表气温(简称气温)和0 m地温(简称地温)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和UMR(Urban Minus Rural)等方法,旨在探讨1987—2017年福建省气温、地温变化中的城市化影响。结果表明:(1)福建省气温和地温变化具有很大时空异质性;就区域平均而言,年和各季节平均温度均呈增加趋势,但地温上升幅度普遍高于气温。(2)城市化对城市站日平均、最高和最低温度变化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其中,对年平均地温变化的影响(0.18 ℃·(10 a)-1,P < 0.01)明显高于对气温的影响(0.08 ℃·(10 a)-1,P < 0.05),对各季节平均地温变化的影响也高于气温。(3)在基于所有台站计算的福建省年平均地温序列中检测出显著的城市化影响(0.06 ℃·(10 a)-1,P < 0.05),且这种城市化影响偏差在春季和夏季地温序列中更加明显。综上,基于台站观测数据的福建省气温和地温变化速率差异与城市化对二者的增温效应差异密切相关;建议在未来相关研究中对此予以考虑和剔除,从而促进对区域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西藏色齐拉山地区立体气候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西藏色齐拉山地区不同海拔高度的8个自动站和3个实测气象站1年的近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温、地温、降水量、湿度和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了东、西坡局地气候特征差异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色齐拉山地区1月为最冷月、7月为最暖月;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与平均气温的季节变化一致。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年平均气温直减率东、西坡分别为0.54℃/100m和0.73℃/100m,西坡大于东坡。地气温差冬季西坡大于东坡,夏季东坡大于西坡。年、月平均地温直减率西坡仍大于东坡;东坡除夏季7、8月份外,地温直减率小于气温直减率;西坡除冬季(12月和1月),地温直减率大于气温直减率。降水量东坡比西坡多,海拔2500m以上地区4~10月降水总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呈增加趋势,增加率为20.9mm/100m。空气相对湿度冬季低夏季高,年变化呈单峰型。东、西坡冬季风速较强夏季相对较弱,初春风速最大。东、西坡气候差异与海拔高度、坡向、下垫面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植被改变对夏季当地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玲  吕世华  尚伦宇 《高原气象》2008,27(2):293-300
利用2003年6、7月份的资料及中尺度模式MM5V3.5,对当年夏季黄土高原地区的温度场和湿度场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改善,将使得当地夏季平均气温、地面温度降低,气温减小的最大值出现在植被改变的中心区域,最大值为0.6℃,其周边地区温度也是普遍降低的,而地面温度变化大于气温。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白天,夜间气温和地温的变化相对较小,夜间,平均地温甚至略有升高。在植被改善的地区,夏季平均气温和平均地温日较差均减小。植被覆盖改善后,空气湿度在白天和夜间均明显增加,白天增加量大于夜间,而影响范围则小于夜间。  相似文献   

9.
一次江淮气旋暴雪的积雪特征及气象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杨成芳  刘畅 《气象》2019,45(2):191-202
利用自动站、人工加密观测及常规观测资料,通过对2017年2月21—22日一次江淮气旋暴雪过程积雪特征的分析,揭示了近地面气象要素对积雪深度的复杂影响。结果表明:(1)江淮气旋系统特有的空间结构导致山东南、北地区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不均衡分布。(2)积雪深度具有时效性,在降雪结束时达到峰值,因温度的变化导致峰值不一定维持到次日08时。(3)积雪深度是近地面多气象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降水相态、降雪量、降雪强度、气温、地温和风速均有影响。主要表现为:雨夹雪在转为纯雪之前可产生不超过1 cm的积雪,如果不转雪则不会产生有量积雪;各地降雪含水比差异较大,全省平均为0. 5 cm·mm~(-1),低于全国平均值;在降雪不融化的情况下,降雪量、降雪强度越大则积雪越深,降雪强度大是气温和地温都高于0℃时产生积雪的必要条件;地温和气温越低对积雪形成越有利,积雪开始产生时的地温最高阈值多在0℃左右,地温先突降后缓升是积雪产生前后的共性特征,积雪产生后1~2 h内地温略有上升并逐渐趋于稳定;积雪产生时气温一般低于0℃,气温高于0℃时大部分降雪融化;有利于产生积雪的平均风力多不超过2级,极大风则在3~4级以下。  相似文献   

10.
该文使用1961-2020年霜的观测数据分析了贵阳和威宁站霜的气候分布特征,用霜在白天的持续时长与08时的气象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得知贵阳站气温、露点温度、地温、5 cm地温与霜持续时长有较好的负相关,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均大于0.7,威宁站气温、露点温度、5 cm地温与霜持续时长有较好的负相关,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均大于0.4。贵阳和威宁上述几个气象要素在霜消前的变化特征如下:贵阳威宁站的气温均高于地温,二者平均温差贵阳站为2.17℃,威宁站为3.31℃;贵阳站气温和地温的差值有最小的标准差1.53℃,威宁站5 cm地温有最小的标准差2.09℃。从这两个因子的平均态来看,当贵阳站气温和地温之差大于2.17℃、威宁站5 cm地温大于5.09℃时预示着该站霜的消融。  相似文献   

11.
高占峰  李爽 《黑龙江气象》2012,29(3):7-8,11
通过对依安县气象站1961-2010年气温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依安县的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0.45℃/10 a﹚,四季气温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冬季变暖最明显﹙0.58℃/10 a﹚;年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0.73℃/10 a﹚远大于年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趋势﹙0.22℃/10 a﹚。以20世纪80年代末为界分为冷暖两个阶段,前为冷期,后为暖期。  相似文献   

12.
张东  汪瑛  冯业荣  方一川 《气象科技》2014,42(2):302-308
利用室内地板温度、气温、露点、湿度,以及NCEP 1°×1°分析数据等资料,对2012年广东2—3月冬春过渡季节"回南天"(高湿天气)的5次个例的天气形势、气象要素特征和物理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冷空气影响结束后,广东上空迅速转受暖湿空气控制,当室外空气露点高于室内物体温度时"回南天"现象就会产生;"回南天"是出现在冷暖急转的天气背景下的;冬春季节当持续控制广东的冷高压脊快速减弱,同时925hPa上有明显的偏南气流时,预报员就要考虑是否会出现"回南天"现象;气温快速回升,露点高于室内物体温度是"回南天"出现的必要条件,要重点分析未来露点的变化;"回南天"有两种结束方式,即冷性结束和暖性结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北极村气候变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我国最北部的北极村气象站1963~2005年气温资料,通过计算气候倾向率和气候趋势系数,对该地区气候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3年来北极村气温有明显并稳定的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46℃幅度升高。各季及逐月平均气温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变暖趋势,但是冬季升温最为剧烈,达每10年0.69℃,其中2月升温幅度为每10年1.02℃,为全年最大。秋季升温最弱,仅为每10年0.21℃。年平均最低气温(每10年0.59℃)和年极端最低气温(每10年0.74℃)比年平均最高气温(每10年0.37℃)和年极端最高气温(每10年0.27℃)升温幅度明显偏大。最低气温比最高气温对平均气温的年代际升温趋势贡献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濮阳市0 cm地温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线性分析方法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濮阳近50年地面温度的变化倾向率及成因。月平均地面温度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2月至翌年4月呈升温趋势,5~11月呈降温趋势,其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01~0.32℃/10a和-0.04~-0.83℃/10a,年平均地面温度变化倾向率为-0.23℃/10a;各月地面平均最高温度的变化倾向率,11月为0.01℃/10a,其余月份则为-0.46~-2.16℃/10a,年变化倾向率为~0.23℃/10a;各月地面平均最低温度的变化倾向率,11月为-0.02℃/10a,其余月份则为0.09~0.76℃/10a,年变化倾向率为0.34℃/10a;各月平均地气温差的变化倾向率为-0.17~-0.66℃/10a,年变化倾向率为-0.35℃/10a。当地地面平均最高温度呈逐年递减趋势,地面平均最低温度呈逐年递增趋势,地面平均最高温度的递减趋势远大于平均最低温度的递增趋势,因此,年平均地面温度呈逐年递减趋势。地气温差逐年递减,大气稳定度增强,不利于近地层污染物和水汽扩散,由此带来轻雾日数增多,空气污染加重。日照时数减少,地面受太阳直接辐射减少,是地面温度趋降的直接原因,空气湿度和降水量趋增、空气污染加重等要素的变化,是地面温度趋降的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5.
2013年初桂北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Micaps资料和地面观测实况资料,对2013年1月3-5日桂北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寒潮天气过程的特点是降温快、回温慢,且过程日平均气温低;(2)此次寒潮过程的冷空气堆积过程完成后,是由横槽转竖引导槽后冷空气大举南下入侵广西,造成的桂北寒潮天气;(3)中暖下冷的逆温层结维持时间与降雪冻雨时段对应较好,逆温层结被破坏后,桂北的持续雨雪天气也宣告结束,气温开始逐步回升;(4)中低层水汽辐合及较强的槽前正涡度平流也是产生降雪的必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6.
北京城区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保昆  窦以文  储伟 《气象科技》2014,42(5):852-855
利用1975—2012年朝阳、海淀和丰台气象站年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及降水资料研究北京城区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气温近40年来增温显著,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增温率分别为0.445、0.33、0.5℃/10a。北京近年来的增温以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最为显著。2用M-K方法检验北京气温存在跃变现象,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的跃变时间分别为1992、1992、1991年。3跃变后比跃变前年平均最低气温上升幅度最大,达1.1℃;平均气温次之达1.0℃;最高气温上升达0.8℃。4跃变后比跃变前高温日数增加,冷的日数减少,即跃变后气温达到更暖阶段。降水在跃变后比跃变前减少,即降水和气温变化呈反位相向分布。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51—2010年大连市气温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和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1突变分析等方法对年和季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突变检验。结果表明:大连市年和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升温趋势有所减缓;大连市年平均气温的增温速率为0.33/10 a,明显高于近50 a中国平均增温...  相似文献   

18.
1951—2010年大连市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1—2010年大连市气温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和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1突变分析等方法对年和季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突变检验。结果表明:大连市年和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升温趋势有所减缓;大连市年平均气温的增温速率为0.33/10 a,明显高于近50 a中国平均增温速率0.22/10 a,更高于近50 a全球平均0.13/10 a的增温速率。大连市平均气温的升高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冬季;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升温幅度大于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升温幅度;年、季平均气温存在突变,突变始于1987—1990年前后,突变前后平均气温均值相差较大;年、季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大都存在突变,但秋季平均最高气温无突变。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统计分析了哈尔滨机场1986—2009年3月份的气温,得出近24a3月份的平均气温总体趋势为先升后降,最低气温的变化先于最高气温,其对平均温度的影响较大。气温跟降水成负相关关系,暖干、冷湿相伴,且最高温度与降水日数相关显著。低气温对应的除冰日数多,高气温则少。雪深对跑道结冰有一定的作用,如果预报日气温均≤-3℃,且...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襄垣县1957年-2010年的气温降水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气候变化给当地农作物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评价。分析表明,襄垣县近54年来年平均气温可分为一个冷期和一个暖期,且整体以0.3℃/10a的倾向率上升,春、秋、冬季气温变化趋势与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一致,夏季则相反;年平均降水可分为两个多雨期和两个少雨期,并以-11.56mm/10a的倾向率减少,夏、秋季降水变化趋势与年降水变化趋势一致,春、冬季则相反;气候变化给当地农作物增产稳产带来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