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利用高低空观测、NCEP再分析、多普勒雷达,从环流背景、物理场要素、雷达回波等方面对2020年6月15-16日遂宁首场暴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典型副高东退、低槽东移的移动性暴雨天气过程,中低层有低空急流、低涡切变线等天气尺度系统配合,地面上前期增温降压,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积蓄,后期冷空气侵入,触发不稳定能量,引...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资料和NCEP每6h一次的全球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为1°×1°),对2011年福建省雨季首场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处于中层的南支槽前西南气流和西风槽后西北气流的交汇区、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南侧辐散区、低层切变及地面锋面附近辐合区,有利于强降雨过程产生.强降水期间,福建省处在高能区,且大气不稳定和水汽输送条件充沛.本次过程,福建省水平运动锋生较强,强锋生带有利于低层辐合.强降水区和水平运动锋生场相对应.湿位涡的子项即经向涡度和相当位温经向梯度的相互作用项负值中心及强负值区与锋面降水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广东一次区域性暴雨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非静力平衡的中尺度模式WRF,对2009年6月3~4日广东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暴雨过程发生在有利的天气形势下,高空槽、切变线和低空急流是主要影响系统;弱冷空气南侵触发中尺度对流降水系统生成.降水集中区域多出现在假相当温度垂直梯度随时间变化较大并且有明显水平风切变的区域.湿位涡MPV对强降水的落区...  相似文献   

4.
宁波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晨晖  刘静  张程明  张晶晶 《湖北气象》2010,29(2):166-170,18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格点资料,对2008年9月5日宁波地区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分析表明:冷空气、西南暖湿气流及东南气流的交汇,为宁波地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暴雨一般出现在θse最陡峭密集区内,该区内气旋性涡度发展最强。垂直螺旋度中心向低层移动,将会导致地面降水强度明显增强。湿位涡正异常中心能较好的反映高空冷空气的活动。中低层湿位涡的湿斜压项(mpv2)负中心强度变化对降水强度有一定指示作用。大气湿斜压不稳定的增强对暴雨的贡献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应用螺旋度理论结合物理量场,对2004年8月26~27日由台风‘艾利’外围东南急流引起的河南东部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台风‘艾利’外围东南急流向暴雨区源源不断的输送暖湿气流,为暴雨提供了暖湿条件,暴雨发生在sθe的高能舌区;暴雨过程中,中低层sθe线陡峭密集,表明大气稳定度急剧降低,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对流层低层螺旋度Hp>0、高层Hp<0的配置关系,表明高层存在旋转下沉气流,中低层存在强烈的旋转上升气流,这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6.
应用螺旋度理论结合物理量场,对2004年8月26~27日由台风‘艾利'外围东南急流引起的河南东部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台风‘艾利'外围东南急流向暴雨区源源不断的输送暖湿气流,为暴雨提供了暖湿条件,暴雨发生在θse的高能舌区;暴雨过程中,中低层θse线陡峭密集,表明大气稳定度急剧降低,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对流层低层螺旋度Hp>0、高层Hp<0的配置关系,表明高层存在旋转下沉气流,中低层存在强烈的旋转上升气流,这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2010年6月1-2日粤西地区一次全区性前汛期暴雨的环流背景及影响系统,并从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等物理量特征加以剖析.结果表明,500 hPa南支槽不断东移,南海夏季风的爆发使得水汽的输送加强,低层低涡东移,切变线南压,为这次暴雨过程创造了良好的动力条件;低空西南急流的存在加强了低层水汽和能量的输送,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弱冷空气侵入触发了此次降水过程;该过程是粤西地区一次典型的前汛期暴雨.  相似文献   

8.
一次暴雨过程的动力诊断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5月21日福建中部地区暴雨成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位于水汽通量散度平流项与散度项辐合配置较好区域;高层较强涡度平流促进福建中部地区上升运动;差动假相当位温平流增强大气不稳定度,促进垂直上升运动;低层水平运动锋生中心的位置和强度与未来6h降水中心位置和强度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9.
利用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着重对2012年7月13—14日发生在安徽中南部的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中干侵入的特征及作用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是在高空低槽和低空冷式切变线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暴雨过程中,从对流层高层到低层有明显的干侵入。在整个对流层上均存在干侵入,但是对流层中高层较强,低层较弱,干侵入主要来自对流层中高层。高低空急流耦合产生次级环流,其正环流圈下沉支为干冷空气侵入提供了动力条件。低湿、高位涡的干冷空气具有沿假相当位温密集带(即锋面)下传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强西南季风背景下1311号台风“尤特”的暴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比多年5—9月逐日平均和1311号台风"尤特"登陆期间逐日平均的西南风分量,分析了"尤特"登陆期间的西南季风强度变化特征,同时还分析了"尤特"登陆期间的环流特征和强西南季风背景下暴雨区的水汽条件、热力条件和动力条件。结果表明:(1)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逐日西南风分量明显大于多年平均值且维持时间长;(2)"尤特"东南部有低空急流长时间存在,使得水汽源源不断地输入到"尤特"环流中,同时该次过程强降水区域的850 h Pa假相当位温长时间维持在350K以上;(3)此次过程中同一个降水中心在台风外围环流影响和西南季风辐合影响下,其强上升速度区高度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1.
2009年广东前汛期一次连续性特大暴雨的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用地面常规站、自动气象站资料,探空资料,卫星云图产品及NCEP/NCAR1°×1°每6h再分析资料等,对2009年5月23-24日广东中西部沿海地区的连续性特大暴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持续时间长、强度大、降水落区集中,具有明显的中α尺度特征。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南海中尺度涡旋和偏南风低空急流快速北抬;涡旋北侧的暴雨区为强辐合上升区;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孟加拉湾西南季风气流及110°E越赤道气流汇流形成强盛而狭窄的季风涌水汽输送带,为暴雨区提供充分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两次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强烈发展造成了此次强降水;而高层的环流形势有利于对流云团在珠江口西侧的稳定少动。  相似文献   

12.
广东2009年深秋重旱背景下异常暴雨的特点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深秋重旱的背景下,2009年11月11~13日广东出现一次少见的暴雨过程,落区主要在干旱严重的粤北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分析其环流场发现,高纬西风槽东移引导较强冷空气南下,冷暖空气在华南相互作用导致本次暴雨的发生。物理量的诊断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水汽辐合上升释放凝结潜热,对暴雨的维持起到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NCEP/NCAR日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MICAPS实况数据,对1971—2010年间发生在惠州市的前汛期暴雨个例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主要结论有:惠州市各地暴雨分布存在明显的时间和空间不均的特征,暴雨日数龙门最多,惠阳最少;各地区6月份的暴雨日数占前汛期总暴雨日数的比重均较大,约占总日数的50%;暴雨日数和总降雨量均存在较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近年来各站前汛期暴雨日数和降雨量均呈大振幅变化趋势;对发生在惠州前汛期的典型暴雨过程可大致分为3类:锋面低槽型暴雨、暖区型暴雨和热带气旋引起的暴雨。  相似文献   

14.
陕南两次罕见的特大暴雨对比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赵世发  王俊  周军元  孟明霞  程路  周丹  高丽 《气象》2001,27(10):28-32
通过对陕南两次特大暴雨发生时的主要影响系统、各种物理量场特征、卫星云图演变实况、地形特征等综合对比分析认为,这两次特大暴雨都是由副热带高压外围的SW气流输送大量水汽和不稳定能量,配合高空槽、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影响产生的,冷锋或夜晚对流发展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特大暴雨产生在中低层对流不稳定、高能舌和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以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上升运动区。地形抬升和嗽叭口地形效应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南海季风爆发前罕见连续3场暴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0年5月上中旬南海季风尚未爆发,广东一周内出现罕见的连续3场区域性暴雨 (下称连场暴雨)。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分析资料,从降水时间特征和环流形势对比了连场暴雨和持续性暴雨的异同,并应用局地经向环流数值模式诊断探讨其可能形成机制。结果表明:中高纬度地区阻塞形势建立对广东5月连场暴雨和6月持续性暴雨发生均尤为关键,连场暴雨期间阻塞高压位于乌拉尔山附近,降水与中纬度短波槽南下密切相关;而持续性暴雨期间阻塞高压偏东位于亚洲大陆中部,降水主要受热带西南季风北推影响。尽管大尺度环流背景相似,但3场暴雨过程天气系统配置差异较大。数值诊断结果进一步表明:激发连续3场暴雨的主要物理因子为潜热加热、温度平流和西风动量输送。潜热加热是此次连场暴雨的正贡献和正反馈的最直接因子,而西风动量输送和温度平流对暴雨发生有一定触发作用和指示意义 (超前0~1.5 d)。因此,分析和预报季风爆发前的连场暴雨过程,应注意中高纬度地区西风动量输送、冷暖平流活动和相应的天气形势演变。  相似文献   

16.
广东前汛期一次锋前暖区暴雨触发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ECMWF的ERAdata再分析资料、Micaps实况等数据,对2015年5月22—24日的广东大范围强降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次过程是一次典型的华南前汛期降雨过程,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两种性质降雨,即粤西北由南支短波槽、低涡、切变线造成的锋面型暴雨,而珠江口及其东侧的暖区暴雨主要是由西南低空急流脉冲引起的;珠江口及其东侧的暖区暴雨的触发机制主要为中尺度能量锋、地面辐合线以及地形等。  相似文献   

17.
影响山东的黄淮气旋暴雨落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丽凤  孙兴池  周雪松 《气象》2014,40(12):1439-1445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山东两次春季黄淮气旋暴雨落区异同点。发现春季影响山东的黄淮气旋暴雨区集中出现在气旋中心北侧的偏东风中,且主要位于东北气流中。暴雨区偏北的程度,与影响系统的后倾程度及我国东北地区是否存在高压有关。当系统明显后倾时,锋面坡度小,暖湿气流沿锋面向北爬升的更远,暴雨区更偏北;当我国东北地区存在高压时,其南侧东北气流经渤海侵入850 hPa低涡后部,与低涡前东南气流在风向上渐近辐合,在低涡北侧产生辐合中心,从而产生暴雨区。此外,地面东北风形成的冷垫,有利于南方暖湿气流向北爬升。实际暴雨落区预报中,需综合分析系统的空间结构、周围系统的影响及温度场的配置等。  相似文献   

18.
广东两次特大暴雨成因的诊断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NCEP每日4次再分析等资料,对发生在粤西地区的两次特大暴雨进行综合对比诊断分析,试图为特大暴雨的预报提供一定的依据。结果表明:这两次特大暴雨均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在充分的水汽、较强的上升运动、不稳定的大气层结等条件下产生的。暴雨落区和水汽通量散度负大值区、850hPaθse的高值区、θse等值线密集区、螺旋度大值区、垂直速度最大区中心的走向、落区基本一致,暴雨的强度和各物理量值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和1×1°、4次/d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6月湖南两次大范围大暴雨过程从天气形势、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卫星云图与雷达回波等方面的异同点进行诊断分析,所得结论对湖南6月特大暴雨的形成机制与大暴雨过程的预报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对2011年10月12—14日广东一场全省范围的暴雨过程及水汽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过程分为2个阶段,分别是12日夜间的暖区暴雨和13日夜间的锋面暴雨。(2)第1阶段降水主要由500 hPa西风短波槽配合850 hPa东南风辐合导致的,第2阶段降水是高层西风槽过境,配合地面冷空气前锋南下和低层的切变线共同作用所致。(3)降水发生前广东水汽充沛,湿层从低层往上伸展的厚度大,估计约有50%的降水量可由雨区本地的水汽所提供。(4)低层850 hPa或者925 hPa的东南风是暴雨发生的重要水汽输送通道,暴雨发生前南海热带系统的活跃是维持850 hPa和925 hPa东南风输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