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苏皖地区为例,通过现有资料结合前人成果,以两省作为一个整体分析了其现今地热地质特征,在区域地质构造、地温场、地热异常等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地热远景区预测原则并根据此原则圈定远景区,并就今后地热开发利用提出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2.
详细论述了地质构造、地层、岩石、地貌、地下水、地热及地质灾害等地质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及调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渭河断陷赋存丰富的地下热水资源.本文叙述了该区地热分布特征,阐明了区内地质构造、深部地质条件对地下热水赋存和水温、水量变化的控制作用,兼论了西安城郊区及地热赋存的地质构造背景.对指导当前和今后这一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40眼地热井资料为基础,研究了开封凹陷地区地热系统的地温、地温梯度及地表热流值的分布特征;结合地质构造及地下水活动规律,说明了控制地温分布的因素及地热系统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5.
据已有勘探成果及地热勘探资料,在综述河西走廊大型盆地区域地质构造基础上,详细归纳总结瓜州-敦煌盆地、张掖-民乐中新生代沉降盆地地质结构、地层岩性、厚度、接触关系及孔隙率等;深刻阐述不同盆地盖层、热储层空间分布、热源、地下水赋存特征及补给来源;提出适用于河西地区统一的大型沉降盆地地热概念模型;计算评价了2个大型盆地的地热资源及地热能;探讨了地热资源优先开发利用方式和方向,提出存在地热尾水尚未回灌、不利于地热可持续利用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6.
以40眼地热井资料为基础,研究了开封凹陷地区地热系统的地温、地温梯度及地表热流值的分布特征;结合地质构造及地下水活动规律,说明了控制地温分布的因素及地热系统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7.
在广东沙田地热勘查中,采用地质测量、水文地质测量等方法基本查明了区内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特征,利用物探中电法、浅孔测温方法的成果结合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区内地热赋存条件,对区内寻找地下热水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鹿井地区和相山地区为例,阐述利用音频大地电磁测量勘探方法在南方红盆地区铀矿勘查中的应用,有效得划定了红层厚度以及产状,并且对红盆地区地层的划分以及断层的识别效果较好。通过反演电阻率断面图能够清晰地反映主要含矿层位的厚度、埋深、岩性接触界面的形态等特征,间接地指示铀矿化赋存的部位,是红盆地区铀矿勘查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郝社锋  王旭雁 《地质学刊》2007,31(2):126-126
由江苏地质调查研究院勘查施工的一口地热深井成功出水,打破了无锡地区无温泉的传统认识。阳山地热井位于无锡市惠山区阳山西北侧,井深1500m,井口水温40℃,单井日出水量500cm3,是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苏南平原区继张家港、溧阳地热井成功出水后,勘查成功的第三口地热深井,也是苏南地区第一口构造裂隙型地热深井。在区域地质构造上,阳山地区位于下扬子地块中的苏锡构造块体之太湖断块上,地质构造格架以胡埭—藕塘褶皱带、安阳山火山岩盆地以及控制盆地的北东向和东西向断裂为主。地热井位总体上处于构造隆起和凹陷的交界部位,且紧邻中生代…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周公山泉域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研究分析,并根据温泉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从温泉的水源、热源、构造等方面阐明了周公山温泉的成因.通过对该地区地热成因的研究,为该地区地热资源开发以及区域上其他温泉的成因模式提供地质参考.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周缘地质构造对地热资源形成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热资源是一种宝贵的清洁矿产资源,属于新能源家族中重要成员之一。地热资源的形成严格受地质构造控制。随着我国能源勘探工作重点西移,在鄂尔多斯盆地特别是在其周缘断陷盆地中发现了储量丰富的中-低温地热资源,但是,对其形成机理与属性研究却明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地区地热资源的广泛利用。本文在总结研究鄂尔多斯及其周缘断陷盆地地质构造特征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地质构造和地热研究成果,定性分析了大地热流、地温梯度和地温场分布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研究认为,鄂尔多斯块体是一个相对完整、断裂不发育的构造单元,块体内大地热流、地温梯度整体偏低。然而鄂尔多斯块体周缘构造边界带则呈现出环状高值异常,带内热流值、地温梯度都比块体内部高。说明鄂尔多斯周缘地质构造控制着地热资源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宁夏南部为我国严重缺水地区这一,地下水普遍苦咸化,严重影响该区人民的生存条件和经济,地下水若咸化原因是石炭系-第四系岩层含盐量高;地热低洼;降雨量小,蒸发强烈,封闭型地质构造等。  相似文献   

13.
苏北盆地作为江苏省地热地质条件最优的地区,发育丰富的中低温地热资源.文章选择存在已探明的中温地热井及干热岩验证孔所在的盆地区作为研究区,利用地热流体携带的地球化学信息,了解深部地热储层基本特征及不同深度地热资源的成生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地热流体中优势阳离子为Na+,阴离子呈复合离子型,以Cl-为主,Na+、TDS与C...  相似文献   

14.
新疆地热成因类型主要有断裂构造型、沉积盆地型及煤层自燃型3种。采用归类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全疆典型地热区(带、点)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及赋存规律等,将区域地质构造、次级构造、大地热流背景及热源、地热水源流体等确定为地热系统形成机制的主控因素,总结出5类地热系统控热模式,为指导地热资源勘探工作具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卡辉地区出露4处温泉群,泉点达30余处。本文从该地温泉的分布、水化学特征、热源、地热地质构造和补排条件方面,分析温泉形成模式,为区内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地质参考。  相似文献   

16.
西张地区中低温地热资源利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张地区为北亚热带沿海湿润气候区域,季风盛行,夏季需要制冷.冬季需要供暖.因此,对于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通过地温测量的调查方法,观测和研究地球内部各种热源形成的地热场随时间和空间的分布规律,进一步推断西张家地区地质构造,确定地热钻井位置,再通过可控源大地音频电磁测深方法,推断深部地层结构、热储埋深及断裂位置,确定地热钻井位置,最后进行地热钻井验证和单井地热资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地热资源具有很大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汪名鹏 《地下水》2008,30(6):53-55
地热资源做为一种新型能源,与传统的能源相比它具有可再生、无污染、易开采利用、经济价值高等优点。针对老子山地区地热地质构造特征、热储特征以及地球水化学特征,对本地区地热水资源的可开采量进行了初步的估算和评价,探讨了本地区地热开发前景,指出该区震旦系灰质白云岩、角砾岩热储层极具开发利用价值,开发前景广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本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开采利用的建议,为老子山地区的地热资源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地处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交接转换部位的四川盆地,是造山带环绕的多旋回沉积盆地,地热资源禀赋较好,但地质构造复杂,不同构造带地热条件和成热模式差异较大,严重制约地热勘探开发与利用。在四川盆地已有地热勘探开发资料和油气勘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四川盆地的地热储层、地热流体、大地热流和地温梯度场的特征及分布规律,对比研究了四川盆地不同类型盆山结构区的地热储盖层组合和地热条件的异同性,指明了不同构造单元的勘探靶区。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及周缘的大地热流值为中低热流值,地温梯度在16~30°C/km之间,地热源受活动断裂和基底构造控制明显,发育传导型水热系统,多属中低温(<90°C)地热资源;(2)四川盆地的地热资源分布主要受盆地构造、地层分布和水文条件等控制;(3)海相层系至少存在4个岩溶型热储层,陆相地层局部偶夹1~2个砂砾岩型热储层,地下水多为SO4—Ca型微咸水。研究建议以中~下三叠统和中二叠统岩溶型热储为重点层系,尤其在川东和和川西地区二者勘探潜力较大,其次优选其他海相层系岩溶型热储进行勘探,而陆相碎屑岩热储层盖层、地下水补给和热源...  相似文献   

19.
临泽县位于张掖—民乐盆地西南缘,祁连山褶皱带中北部,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地热资源的前景。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区区域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特征等,在已有地热井旁和重点工作区开展广域电磁法测深工作,以区域水文地质为基础,以物探勘查成果为依据,解释推断了研究区地质构造及岩体的分布特征,分析评价了研究区地热勘查前景,同时,初步构建了研究区地热勘查"地质—地球物理—地热"模型,为研究区及邻区的地热勘查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20.
刘健  史杰  姚鑫  李钦  常志勇 《中国地质》2018,45(4):681-692
帕米尔东北缘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是新构造运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受控于公格尔拉张断裂作用的塔什库尔干盆地,活动构造强烈,高的大地热流值和丰富的地下水,使其具备地热资源形成的地质构造和水文条件。基于塔什库尔干盆地北部的曲曼地区地质构造、湖相地层年代学调查研究,该地区发育晚更新世的NNE向f_1和f_2正断层以及第四纪沉积物之下存在隐伏的近EW向的断层f_3。这3条断层是塔什库尔干断裂在不同构造演化时期形成的次级断层。结合EH-4电磁成像和钻孔及抽水试验等资料表明NNE向f_1和f_2正断层是地热系统的导水通道,而近EW向f_3断层为导热通道。该地区地热模式是大地热流为热源-地下水深循环逐渐加热-构造控水和控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