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滇西南耿马地区回爱剖面发育有昌宁-孟连构造带最早的枕状玄武岩,与其共生的放射虫硅质岩、硅质泥岩含有晚泥盆世放射虫和牙形石化石。对硅质岩和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玄武岩的化学成分具有高P、Ti的特点,轻稀土元素富集,在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模式图上表现为明显的右倾,微量元素中K、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与Nb、Ta、Zr等高场强元素富集。化学投图结果表明玄武岩形成于洋岛环境。硅质岩的Al/(Al Fe Mn)比值大部分介于0.5~0.7之间,Al_2O_3/(Fe_2O_3 Al_2O_3)位于0.41~0.8之间,大部分硅质岩的Ce/Ce*比值小于1,具弱的Ce负异常,总体表现为大陆边缘型硅质岩的特征。这说明研究区晚泥盆世为邻近大陆边缘的洋盆环境,具洋壳性质的昌宁-孟连古特提斯盆地在晚泥盆世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2.
滇西昌宁─孟连带南部地层地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滇西孟连以南,整合于南段组浊积岩之上的拉巴群硅质岩含晚二叠世早期放射虫化石,南段组时代不仅限于石炭纪,可能延入二叠纪。二者为晚古生代思茅地块的外陆坡沉积。其西面的南基河杂岩(新名)由层序混乱的晚古生代硅质岩、泥岩和少量砂岩、玄武岩构成。放射虫化石证据表明,硅质岩时代不仅限于晚泥盆世-早二叠世,还延入晚二叠世,而有的砂岩时代为早石炭世,它们是经过强烈构造变动的古特提斯洋的沉积记录。昌宁-孟连带向南可能延至泰国北部的清迈带,而非东北部的难河带。  相似文献   

3.
滇西昌宁─孟连带南部地层地质问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吴浩若  杜越 《地层学杂志》1994,18(3):221-227
滇西孟连以南,整合于南段组浊积岩之上的拉巴群硅质岩含晚二叠世早期放射虫化石,南段组时代不仅限于石炭纪,可能延入二叠纪。二者为晚古生代思茅地块的外陆坡沉积。其西面的南基河杂岩(新名)由层序混乱的晚古生代硅质岩、泥岩和少量砂岩、玄武岩构成。放射虫化石证据表明,硅质岩时代不仅限于晚泥盆世-早二叠世,还延入晚二叠世,而有的砂岩时代为早石炭世,它们是经过强烈构造变动的古特提斯洋的沉积记录。昌宁-孟连带向南可能延至泰国北部的清迈带,而非东北部的难河带。  相似文献   

4.
广西钦州小董——板城地区发育较好的晚泥盆世至晚二叠世含放射虫硅质岩,剖面连续。本文对板城地区石梯水库晚泥盆世含放射虫硅质岩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分析,指示这些硅质岩形成于大陆边缘与深海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说明在晚泥盆世钦州地区不存在大洋,与当时在华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发育古特提斯洋不符。  相似文献   

5.
徐梦婧  李才  吴彦旺  解超明 《地质通报》2014,33(7):1061-1066
果芒错蛇绿混杂岩位于狮泉河—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中段,是该带中保存较好的一套蛇绿混杂岩,其形成环境是确定狮泉河—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构造属性的重要依据。对果芒错蛇绿混杂岩中的硅质岩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为判断蛇绿混杂岩的形成环境提供新的约束条件。硅质岩通常呈几十厘米夹层产于玄武岩中,含有大量晚三叠世—白垩纪放射虫化石。硅质岩SiO2含量为71.38%~77.67%,Al2O3含量为8.62%~11.51%,MnO/TiO2值为0.28~0.35,(Ce/Ce*)SN值为0.92~0.94,(La/Ce)SN值为1.13~1.17,反映了陆源物质的影响,而V、Ni、Cu和V/Y值高于大陆边缘硅质岩,与洋中脊和大洋盆地硅质岩相似,说明果芒错硅质岩可能形成于受陆源物质影响且与大陆边缘有一定距离的环境中。结合变质橄榄岩、镁铁质岩墙和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初步认为果芒错蛇绿混杂岩的形成环境为靠近大陆边缘的弧后盆地。  相似文献   

6.
果芒错蛇绿混杂岩位于狮泉河—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中段,是该带中保存较好的一套蛇绿混杂岩,其形成环境是确定狮泉河—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构造属性的重要依据。对果芒错蛇绿混杂岩中的硅质岩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为判断蛇绿混杂岩的形成环境提供新的约束条件。硅质岩通常呈几十厘米夹层产于玄武岩中,含有大量晚三叠世—白垩纪放射虫化石。硅质岩SiO2含量为71.38%~77.67%,Al2O3含量为8.62%~11.51%,MnO/TiO2值为0.28~0.35,(Ce/Ce*)SN值为0.92~0.94,(La/Ce)SN值为1.13~1.17,反映了陆源物质的影响,而V、Ni、Cu和V/Y值高于大陆边缘硅质岩,与洋中脊和大洋盆地硅质岩相似,说明果芒错硅质岩可能形成于受陆源物质影响且与大陆边缘有一定距离的环境中。结合变质橄榄岩、镁铁质岩墙和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初步认为果芒错蛇绿混杂岩的形成环境为靠近大陆边缘的弧后盆地。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在西藏北部双湖才多茶卡地区新发现的晚泥盆世和晚二叠世放射虫硅质岩,实测剖面的第9层硅质岩以产Neoalbaillella动物群为特征,其中N.ormithoformis,N.optima是晚二叠世长兴阶的2个带化石;第14层硅质岩以产Entactinids动物群为特征,其中Stigmosphaerostylusoumonhaoensis,Triloneheechinata,Archocyrtiumriedeli等主要见于晚泥盆世法门阶。上述2个动物群在西藏尚属首次发现。才多茶卡地区晚古生代放射虫硅质岩的发现为重新认识双湖构造混杂岩带的形成时代、构造环境、“构造带是否东延”等重大地质问题,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8.
钱鑫  冯庆来  王岳军 《地学前缘》2016,23(6):287-298
琅勃拉邦构造带内放射虫硅质岩含有放射虫Entactinia vulgaris Won, Entactinosphaera palimpola Foreman和Belowea variabilis (Ormiston et Lane),时代为早石炭世,为老挝境内首次报告。硅质岩样品具有很高的SiO2质量分数(95.29%~98.17%),大部分样品表现出相类似的稀土配分模式,部分样品配分模式图表现为上凸状,具有中稀土富集,均具有明显的Ce负异常,Ce/Ce*值为0.64~0.74,其中部分样品具有Eu的负异常,为0.58~0.68。Y/Ho比值为31.05~40.96,类似日本Sasayama中-晚二叠世的远洋硅质岩。地球化学显示其为含酸性火山碎屑非热液成因的远洋硅质岩。这些研究证实了在思茅板块和印支板块之间存在一个开阔的石炭纪时期弧后盆地。  相似文献   

9.
思茅地块西缘龙洞河组放射虫动物群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庆来  张振芳  刘本培 《地层学杂志》2000,24(2):126-128,T001
思茅地块西缘的龙洞河组为一套火山—沉积岩系 ,原定时代为晚石炭世 ,被认为属南澜沧江洋弧后盆地沉积。现在龙洞河组层状硅质岩断片中发现了晚泥盆世放射虫化石 ,在细碧角斑岩之硅质岩夹层中发现了早石炭世放射虫动物群 ,表明龙洞河组不全是晚石炭世地层 ,而是由晚古生代的一些地层断片组成。思茅地块西缘深水沉积盆地的演化始于泥盆纪 ,应为滇西南古特提斯多岛洋的一个分支 ,向南可能与泰国难河带对比。  相似文献   

10.
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位于西南"三江"东缘,为义敦—理塘弧盆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发育大量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硅质岩。本次研究在理塘县理觉公路硅质岩夹层泥岩、泥灰岩中发现含有大量的中二叠—晚二叠世牙形石,在查日查东村附近硅质岩中采获中三叠世放射虫。通过对研究区硅质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硅质岩的成因类型及其沉积环境。结果表明,理塘地区硅质岩SiO_2质量分数为66.13%~85.89%, Al_2O_3质量分数为4.69%~7.85%, Al/(Al+Fe+Mn)值介于0.44~0.73之间, U/Th比值为0.10~0.19,δCe值为1.00~1.63,这些特征共同指示其为生物成因硅质岩。Al_2O_3/(Al_2O_3+Fe_2O_3)质量比为0.52~0.79, MnO/TiO_2质量比为0.05~0.27,∑REE为(49.26~165.41)×10~(–6),平均为94.37×10~(–6),(La/Yb)N比值为0.78~2.32,(La/Ce)N比值为0.72~1.26,指示其应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理塘地区理觉公路和查日查东村二叠—三叠纪大陆边缘型硅质岩的厘定,不仅丰富了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的物质组成,也为甘孜—理塘洋盆二叠—三叠纪地质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湖北蛇屋山金矿是亚洲最大的红土型金矿,矿区内硅质岩发育,覆于含矿红土层之上,并与硅化灰岩呈渐变过渡。硅质岩主要由微晶和隐晶组成,其SiO2含量为96.87%~97.90%,w(Si)/w(Al)=92.84~287.66,平均值为173,处于纯硅质岩的范畴。硅质岩样品的w(Al)/w(Al+Fe+Mn)为0.189~0.388,平均值为0.303,具热液成因硅质岩的特征。根据Al、Fe、Mn三角图的投点,认为本研究区硅质岩为热液成因硅质岩。微量元素w(Ni)/w(Co)、w(Fe)/w(Ti)、w(Ti)/w(V)、w(U)/w(Th)也说明了硅质岩具有热水沉积成因。w(Ce)/w(Ce*)为1.05~1.27,平均值为1.12,(La/Ce)N为0.84~1.12,平均值为0.98,微量元素V的含量(3.02~4.26μg/g)以及常量元素w(MnO)/w(TiO2)(1.0~2.0)都显示此研究区硅质岩具有大陆边缘硅质岩的特征。结合宏观特征,确定硅质岩有可能形成于卡林型金矿去碳酸盐化阶段,属于热液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在西藏阿里地区夏浦沟野外调查发现放射虫硅质岩、熔岩组合.放射虫硅质岩SiO2含量在89.47%~92.94%之间, Si/Al在43~67之间, Al/ (Al+Fe+Mn) 比值在0.68~0.74之间, MnO/TiO2平均比值为0.60, Ce/Ce*平均值为0.89, LaN/CeN平均值1.09, 指示它位于洋盆和大陆边缘过渡的环境, 总体更接近大陆边缘环境.伴生的火山熔岩以安山质为主, 具低TiO2 (0.75%~0.98%)、轻稀土弱富集和源自板片流体的易溶元素如Ba、U、Pb相对轻稀土富集, 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 Nb、Ta、Ti等, 指示形成于岛弧环境, 很可能是中生代新特提斯洋洋内俯冲系统的组分.放射虫动物群主要包括Alievium cf.regulare、Alievium cf.fatuum、Archaeospongoprunum cf.patricki、Archaeodictyimitra mitra Dumitrica等早白垩世分子, 其提供了岛弧活动时间上限的约束.   相似文献   

13.
田云涛  冯庆来  李琴 《沉积学报》2007,25(5):671-677
对桂西南上二叠统大隆组层状硅质岩地球化学的研究发现:陆源主量元素Al、Ti等含量较高,并呈很好的相关性(R>0.90);热液来源的主量元素Mn和Fe等含量偏低,并具有较小的负相关关系(R=-0.30);陆源元素(Al、Ti、Hf、Zr、Th等)与总稀土元素含量具有较高正相关性(R为0.70~0.83);Al Fe Mn三角图解指示研究区的硅质岩为非热液成因。这些说明陆源物质是硅质岩形成的重要物源,结合硅质岩中含有大量的硅质生物(放射虫和海绵骨针等)的事实,我们认为研究区硅质岩是在生物作用为主,并有大量物源物质和少量热液物质(可能与大断裂导致的玄武岩喷发有关)和火山物质混入的条件下形成的。Ce/Ce*、(La/Yb)Shale、(La/Ce)Shale和∑REE与细粒沉积物沉积环境的关系以及(La/Ce)Shale—Al2O3/(Al2O3 +Fe2O3)图解等说明研究区硅质岩沉积环境为大陆边缘的中下部。Th/U和Ceanom指示了硅质岩形成于氧化环境。   相似文献   

14.
广西那坡裂陷盆地位于右江盆地南缘,晚古生代该盆地广泛分布包括硅质岩、泥岩和海相玄武岩在内的深水相沉积.对盆地内上泥盆统榴江组和中下二叠统四大寨组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硅质岩SiO2含量为88.55%~99.03%,PAAS组成含量小于20%,指示其含有较低的陆源碎屑组成.硅质岩的Al/(Al+Fe+Mn)值为0.45~0.94,Eu/Eu*值为0.51~0.95,为非热液成因硅质岩.除去SiO2稀释作用的影响后,硅质岩具有较高的稀土元素含量(∑REE+Y含量相当于PAAS组成的2~5倍),指示其形成于相对远离陆源供应的环境.岩信和鱼塘上泥盆统榴江组硅质岩具有中等的Ce负异常(Ce/Ce*值分别为0.37~0.72和0.58~0.89)以及较明显的Y正异常(Y/Ho值分别为39.05~83.74和34.33~36.70),形成于远离陆源的开阔裂谷盆地环境.鱼塘中下二叠统四大寨组硅质岩具有明显的Ce负异常(Ce/Ce*值为0.12~0.33),显示成熟洋盆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右江其他地区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晚古生代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记录了右江盆地从晚泥盆世裂谷盆地到早中二叠世扩张为开阔洋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运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方法研究滇东南丘北地区晚二叠世吴家坪期硅质岩,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滇东南丘北地区硅质岩SiO2/Al2O3值除样品P29外均大于80,Al/(Al+Fe+Mn)为0.46~0.76,表明硅质岩主要为生物成因,受陆源碎屑影响较小;(2)硅质岩Ce/Ce*为0.517~0.858,LaN/CeN为1.12~1.80,经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模式则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且具有明显负Eu异常的右倾型,表明沉积环境为大陆边缘;(3)样品P29硅质岩Eu/Eu*为1.129,反映其受到一定程度热液的影响,可能受峨眉山地幔柱或(和)断裂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发现云南省会泽县一带灯影组中普遍发育硅质岩。本文通过硅质岩岩石学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重点探讨了灯影组各段硅质岩的成因机制和沉积环境。结果表明:震旦系-寒武系灯影组下段硅质岩中相对富集Al和Ti,总稀土(ΣREE)相对较高,Ce呈负异常,Eu呈正异常;中段硅质岩中相对富集Ca和Mg,总稀土较低,LREE>HREE,Ce呈负异常,Eu呈正异常;上段硅质岩总稀土较低,LREE>HREE,Ce大部分呈负异常,Eu呈正负异常。综合硅质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震旦纪区域地质构造演化,认为研究区内下段硅质岩表现为正常海水沉积、中段硅质岩表现为典型热水沉积、上段表现出正常海水沉积受热水沉积影响的特征。硅质岩形成于复杂大陆边缘的浅海陆棚环境。  相似文献   

17.
Bedded cherts occurring in the Early Permian Gufeng Formation in the Lower Yangtze region, eastern China, are nearly 20-80 m in thickness and contain varying amounts of radiolarians and sponge spicules.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section for the Gufeng Formation: chert, carbonate and chert-carbonate mixing types. Bedded cherts mainly occur in the first and third types of section. The depocentres of silica are marked by some small (not larger than a few thousand square kilometres in area) rhombic or elliptic hollows and their formation was controlled by faults. Argillaceous volcanic rocks in cherts occur as numerous thin layers. Bedded chert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er Fe and lower Al contents, enrichment in such trace elements as As, Sb, Bi, Ga, Au, Ag and Cr, lower total REE abundance, negative Ce anomaly and varying degrees of HREE enrichment. 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important evidence for hydrothermal cherts. Minor amounts of substances of non-hydrothermal origin are mixed in the cherts. The tempera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内蒙古阿拉善右旗雅干地区好比如、杭乌拉剖面二叠系埋汗哈达组硅质岩岩石学特征、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硅质岩的成因及其沉积环境。地球化学测试结果显示:好比如剖面硅质岩SiO2质量分数为89.83%~94.16%,平均值为92.01%,Al/(Al+Fe+Mn)值为0.49~0.65,平均值为0.56,δCe值为0.87~0.92,平均值为0.89;杭乌拉剖面硅质岩SiO2质量分数为75.93%~90.14%,平均值为86.70%,Al/(Al+Fe+Mn)值为0.68~0.78,平均值为0.73,δCe值为0.89~0.94,平均值为0.90;在Al-Fe-Mn三角图上,样品全部落入生物成因硅质岩区,指示研究区硅质岩为海水生物沉积成因。好比如剖面硅质岩Al2O3/(Al2O3+Fe2O3)值为0.59~0.78,平均值为0.71,MnO/TiO2值为0.17~0.88,平均值为0.41,(La/Ce)N值为1.07~1.25,平均值为1.16,Ceanom值为-0.059~-0.026,平均值为-0.043;杭乌拉剖面硅质岩Al2O3/(Al2O3+Fe2O3)值为0.78~0.86,平均值为0.83,MnO/TiO2值为0.04~0.40,平均值为0.16,(La/Ce)N值为1.02~1.15,平均值为1.10,Ceanom值为-0.041~-0.001,平均值为-0.029;在硅质岩沉积环境判别图上,样品落在大陆边缘型硅质岩区域内,指示研究区硅质岩沉积于大陆边缘缺氧的水体环境。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早二叠世为大陆边缘滨海-浅海相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9.
广西晚古生代硅岩的地球化学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王忠诚  邝国敦 《岩石学报》1995,11(4):449-455
广西晚古生代泥盆、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中广泛发育放射虫硅岩,在桂西百色、那坡一带这些地层中的硅岩与玄武岩伴生。而钦州、柳州及河池一带未见到玄武岩。对这些地区硅岩的主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研究表明:不同地区的硅岩有不同的成因,百色、那坡地区的硅岩形成在深水远洋环境并受到海底火山及热液作用的影响;钦州板城地区的硅岩以生物成因为主;而柳州、河池的硅岩属于离火山、热液活动稍远的生物成因。玄武岩的发现及硅岩成因的判别对探讨广西晚古生代大地构造环境及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