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连地区皱纹盘鲍脓疱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脓疱病的发病率高,传染面广(大连海区普遍存在),经研究已确定了该病的病原菌并初步查清了感染途径。从3个不同的海区分离出3个菌株,这3个菌株都能在鲍的足上形成脓疱,菌的形态都是杆状或短杆状,极生单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最适生长温度为30 ̄37℃,最适pH为7-8,最适盐度为2-3,红外光谱分析3个菌株所含的基团相同,不过含量有些变化,致使吸收峰值有些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由患黑鳃病的中国对虾分离到的二株尖也孢镰孔菌进行了初步研究。其最适生长温度25℃,盐度15.0-35.0,pH值6-7。该菌生长快(直径9.19-9.36cm/3d),孢子萌发迅速。乌梅等中草药可以有效地抑制该菌株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1993年9月至1995年末,大连地区的一龄鲍至成鲍都出现了脓疱病,用常规方法从3个养殖厂的病鲍中分离到了3个菌株,分别为D株、N株和T株。经鉴定这3个菌株为同一种──河流弧菌-Ⅱ。这3个菌株来自3个不同的海区、不同的单位,并且这3个单位使用的抗生素种类和浓度也木同,所以这3个菌株对18种抗生素的敏感度也木同。D株对环丙沙星(抑菌坏直径30mm)、复方新诺明(抑菌坏直径27mm)等敏感,而对青霉素、青霉素Ⅱ、氨苄青霉素(抑菌环直径0mm)等耐药。N株除对青霉素Ⅱ、白霉素、吡哌酸等耐药外,对其它12种抗生素都敏感或中度敏感(抑菌环直径13.5-30mm)。T株对氟派酸(抑菌环直径22mm)、环丙沙星(抑菌环直径20.3mm)等敏感,而对氯霉素、复方新诺明等耐药。研究发现,经常使用同一种抗生素很容易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连续3d使用单一的抗生素(青霉素)就会产生耐药的菌株。为证明上述3个菌株的抗药性是属于哪一类,以T株为例,提取总DNA,并对总DNA进行EcoRⅠ酶切图谱分析,图谱有明显的异同,说明3个菌株的抗药性不同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不管是非遗传型还是遗传型,都是由于抗生素为细菌提供了耐药突变株的选择环境,从而使耐药菌株得以大量繁殖。  相似文献   

4.
由青岛沿岸潮间带表层沉积物分离出4株光合细菌,经鉴定属于荚膜红假单胞菌(Phodopseudomonascapsulata)(菌株HD3、RS、MD2)和球形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spheroides)(菌株PS2-2)。光照厌氧培养生长实验表明HD3的最适盐度为S=15~25,PS2-2为一淡水菌株。菌株HD3的最适PH范围为6.35~8.3。HD3、RS均不能利用硫化物且其生长受较高浓度的硫化物抑制。  相似文献   

5.
海带、裙带菜病烂处分离得到5株褐藻酸降解菌,经鉴定属于埃氏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espejiana)(菌株A101、A102,A103、A105)、麦氏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macleodii)(菌株A104).菌株A102发酵培养时,褐藻酸形成条件的研究表明,培养基含0.3%~0.6%的褐藻酸钠,0.5%的蛋白胨,pH7.5,装量为500cm3三角瓶装200cm3培养基,在25℃下培养144h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从患狂游病的病鳗体内进行病原菌分离,得到3株菌,编号为9801,9802,9803。经人工感染,确定9801,9803两菌株为致病菌。从人工感染的病鱼分邝得到2菌株,编号为9804,9805。4菌株的特征具有明显的一致性:革兰氏阴性,短杆状,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精氨酸双水解酶、赖氨酸脱羧酶、VP反应,吲哚试验显阳性,鸟氨酸脱羧酶、尿酶、苯丙氨酸脱氨酶阴性,鉴定9801,9803,9804,9805  相似文献   

7.
厦门海区潮间带海洋动植物共附生拮抗微生物的分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厦门海区潮间带海洋动植物共附生抗菌微生物的分布,结果表明,海洋动植物体表或肠道存在细菌10^4 ̄10^5个/g、真菌10^3 ̄10^5个/g和放线菌10^3 ̄10^4个/g,其菌量随宿主而变化;在289株分离菌株中,53株菌株有抑菌活性,28株为细菌,17株为放线菌,8株为真菌,30%的拮抗菌可抑制3种以上敏感菌的生长;鉴定结果表明,拮抗细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放线菌为链霉菌和小单孢菌,真菌分  相似文献   

8.
闽南—台湾浅滩滩上升流区拮抗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闽南-台湾浅滩上升流区海洋拮抗菌的生态分布、种类组成及其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在该海区海水中拮抗菌占总异养菌数的1.2~9.4%,沉积物中则点4.3~15.6%;拮抗菌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拮抗菌的丰度大于其他季节,属的组成也较复杂多样。在所分离的拮抗菌中,有6株拮抗菌对多种试验菌株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能力,被鉴定为假单胞菌属、孤菌属、黄杆菌属和无色杆菌属。作者讨论了海洋拮抗菌的时空分布与  相似文献   

9.
鲈鱼苗烂鳃、烂尾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1997年4~5月,对花鲈(Lateolabraxjaponicus)鱼苗期细菌性烂鳃和烂尾病的病原菌进行了研究。从具有明显症状的病鱼的病灶组织分离到2株致病菌C-1和W-1,经人工感染及从人工感染发病鱼体再分离的W-4和W-5菌株的再感染试验结果表明,所分离的细菌为鲈鱼苗烂尾,烂鳃病的致病菌。经64项生物学特性,生理生化特征测试结果表明,这4株菌可归为一类,同属于鳗弧菌(Vibrioanguilarum)。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痢特灵、CIN100、MEL25、呋喃妥因、氯霉素、磺胺药+TMP和美洛西林等7种药物对病原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草鱼出血病病毒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筛选适用草鱼出血病细胞疫苗工厂化生产的病毒株,于1987-1989年,在浙江湖州地区采集了12个具典型草鱼出血病症状的病鱼材料,通过比较它们的毒力,对细胞的适应性,免疫原性,研究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动态,细胞病变特征,毒株保存。结果表明,筛选出的ZV-8802和ZV-8909两毒株,其毒力高,免疫原性强,并能在细胞中大量增殖。应用这两株毒株制备的细胞疫苗,其免疫保护率在85%以上。  相似文献   

11.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草鱼出血病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铁辉  李军 《海洋与湖沼》1997,28(1):1-6,T001
于1994年5月-1995年7月,根据已克隆的草鱼出现血病病毒GCHV-861株cDNA的部分序列,设计合成了两对PCR引物,采用RT-PCR技术对GCHV-861GCHV-873两病毒株的dsRNA进行扩增,结果表明,两对引物仅能特异地检测了GCHV-861病毒株核素的存在,而不能对GCHV-873病毒株的核酸进行特异扩增,该方法是最小可检测出0.1pg纯化的GCHV-861病毒dsRNA,采用  相似文献   

12.
热带太平洋活性微生物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热带太平洋的生物、海水、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到细菌、酵母和霉菌共475株.选择8个指示菌并采用圆形纸片法对分离菌株的发酵液进行抗菌和抗肿瘤活性筛选,获得20个具有抗菌和/或抗肿瘤活性的微生物菌株.细菌、酵母和霉菌活性菌株的筛选得率都比较低,分别为5.4%、2.2%和3.4%,其原因可能与纸片的发酵液的添加量较少和菌株发酵条件的控制有关.同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了活性菌株,除4株未有结果外,其余菌株分归为9个属,其中芽孢杆菌属7株、占活性菌株的35%,盐单胞菌属2株、占10%,其它菌属各1株、占5%.抑菌谱分析表明,大多数活性菌株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抑制作用,而来源于鱼体的菌株抑菌谱较广,对细菌、真菌均有拮抗作用,另外还发现一株酵母(Rhodosporidium toruloides)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作者提出“活性指示(activity index)”参数,对活性菌株的抗菌谱和活性强度进行综合评估,也表明源于鱼体的菌株的活性指示值较高.这4株芽孢杆菌尤其是DY-Y-11A1A菌株,具有潜在的后续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3.
林元烧  江素菲 《台湾海峡》1996,15(3):299-304
本文首次报道1987年11月至1988年11月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采获的9种叶状铒1鳗,它们分别属于3个科;鸭嘴鳗科3种,锯犁鳗科1种,蛇鳗科5种。文中描述、比较了研究叶状仔鳗的主要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4.
宋铁英  周莉娟 《台湾海峡》1998,17(A12):161-164
从福州市郊水沟污泥中分离到15株抗气单胞菌的拮抗菌,抗菌活性测定分为3种类型:分泌拮抗蛋白;分泌非蛋白拮抗物质;菌株生长3d后分泌拮抗物质。蛋白电泳结果显示分泌拮抗蛋白的菌株有4条相同的蛋白谱带。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海洋监测系统中用到的一种仪器-QSF3-1型声学应答释放器进行了可靠性分析。采用了迄今为止,在国外被公认的对复杂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的最好方法-失效树分析法。详细地介绍了建树过程及各基本事件概率的计算方法,给出了QSF3-1型声学应答释放器的可靠性指标。最后对提高释放器的可靠性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胶州湾营养盐的现状和变化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沈志良 《海洋科学》1997,21(1):60-64
报道了1991年5月至1994年2月12个航次胶州湾NO3-N,NO2-N,NH4-N,PO4-P和SiO3-Si的时空分布基本特征,60年代于至90年代的变化表明,胶州湾营养盐的浓度和分布已发生显变化。尤其从60年代至80年代,30年来,胶州湾中东部水城PO4-P,NO3-N和NH4-N浓度分别增加2.2,7.3和7.1倍,TON浓度也增加了3.5倍,TIN/PO4-P从10增加至24.2;T  相似文献   

17.
南海东北部沉积物间隙水氮和硅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测定了南海东北部沉积物间隙水中NO3-N,NO2-N和SiO3-Si的含量。6个站位的5-10cm层的NO3-N,NO2-N和SiO3-Si的含量分别为0.47-1.70,0.84-2.60和10.17-11.69μmol/L。研究了上术物质含量在50号站的深度分布。估算了NO3-N和SiO3-Si从间隙水向覆水扩散的通量分别为通量分别为0.033和0.019m mol/m^2.d。  相似文献   

18.
尖刺拟菱形藻氮磷吸收动力学以及氮磷限制下的增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张诚  邹景忠 《海洋与湖沼》1997,28(6):599-603
于1991年11月有胶州湾采集尖刺拟菱形藻,以毛细管法分离纯化,建立克隆藻株,以此为实验材料,研究其在营养盐饥饿状态下对NO3-N,NH4-N和PO4-P的吸收动力学及在营养盐限制下的增殖特征。  相似文献   

19.
厦门同安湾浮游植物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杜庆红 《海洋通报》1996,15(6):20-26
厦门同安湾1987-1991年浮游数量年平均为3.91×10^7-2.14×10^8个/m^3,数量大,每年有2-3个数量高峰,5年中数量没有显著变化趋势,浮游植物较多,但出现种类数有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饵料微藻培育系统内海洋弧菌生长特点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林伟  陈騳  刘秀云 《海洋与湖沼》2000,31(4):398-403
于1995年1-3月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进行饵料微藻培育系统内海洋弧菌生长特点的研究。选取来自对虾对扇贝体内4株弧菌,研究其在4种饵料微藻培育系统内的生长特点,同时进行无菌海水内弧菌菌株生长对照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实验(弧菌菌株生长良好)相比,处于生长指数后期至静止期的微藻培育系统能够强烈排斥弧菌。处于生长初期的微藻培育系统排斥弧菌的能力相对较弱,随着藻细胞密度的增加而增强。长期培养的微藻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