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随机取样实验生态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云纹石斑鱼的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及摄食变化状况进行了观察和描述。结果表明,云纹石斑鱼仔、稚鱼生长期间,分别以牡蛎幼体、轮虫、卤虫为饵料,幼鱼摄食配合饲料。形态学数据测量结果表明,云纹石斑鱼仔、稚、幼鱼的全长、体重和日龄三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2....  相似文献   

2.
漠斑牙鲆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在漳州市东山县华涛水产综合养殖场,采用生态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漠斑牙鲆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水温为18.1~23℃时,仔鱼在孵出第6天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褶皱臂尾轮虫(Bruchionus plicatilis),以后随着鱼体的生长,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对288尾仔、稚、幼鱼观察结果表明,其摄食率达83.0%,消化道饱满系数波动在0.9%~6.6%之间,日摄食指数在6.8%~29.6%;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一昼夜中仔鱼出现两个摄食高峰,分别出现在12:00和翌日08:00,稚鱼摄食高峰出现在10:00~14:00,幼鱼摄食高峰出现在12:00,但12:00~20:00均保持较高的摄食水平.仔、稚鱼夜间基本不摄食,幼鱼夜间有少量摄食.摄食量(y)与体重(W)的关系式为y=0.030 7W 0.050 5,全长(LT)与日龄(D)的关系式为LT=2.666 1e0.043 3D,体重(W)与日龄(D)的关系式为W=0.065e0.169 3D,全长(LT)与体重(W)的回归方程为W=0.001 8LT3.689 4.  相似文献   

3.
花鲈仔、稚、幼鱼摄食习性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分析了花鲈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结果表明,在水温为15.5~16.5℃时,花妒仔鱼孵出约140h左右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小型臂尾轮虫.全长10mm左右的仔鱼可摄食卤虫幼体,全长11mm左右的个体可摄食枝角类.对431尾仔、稚、幼鱼观察结果,在实验条件下其摄食率高达99.1%,胃饱满系数波动于2.38%~16.48%之间,日摄食指数在45%~60%.其摄食强度具明显的昼夜节律,以16:00~20:00胃饱满度最高.仔、稚鱼夜间基本不摄食,部分幼鱼个体少量摄食.仔、稚、幼鱼个体间生长速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体重与摄食量的关系符合直线方程y=0.1018+8.3261×10-2x;全长与体重的相关关系可用ω=1.6473×10-3L3.4743表示,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t=5.5242e1.9681×10-2D;体重与日龄的回归方程为ω=0.5836e6.9208×10-2D.  相似文献   

4.
斜带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2005年10~12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海水育苗试验场的试验数据,采用生态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斜带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6.5~28.5℃时,仔鱼在孵出第4天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牡蛎受精卵和担轮幼虫.以后随着鱼体的生长,依次投喂臂尾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鱼糜.对422尾仔、稚鱼观察结果表明,其摄食率达95.1%,消化道饱满系数波动在0.96%~34.15%之间,日摄食指数在45.83%~82.08%之间,其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仔鱼摄食高峰出现在11:00和15:00,稚鱼摄食高峰出现在13:00和17:00,仔、稚鱼夜间基本不摄食.对较大个体的饵料生物有明显的选择性.摄食量(Y)与体重(形)的关系式为Y=0.017W+0.198,全长(LT)与日龄(D)的关系式为Lr=2.229e^0.038D,体重(形)与日龄(D)的关系式为形=0.063e^0.130D,全长(LT)与体重(形)的回归方程为W=0.0047LT^3.319.  相似文献   

5.
浅色黄姑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3年5—6月和2004年4—5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水产试验场,对人工培育的浅色黄姑鱼Nibea chuiTrewavas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和生长特性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仔、稚、幼鱼的摄食率高达96.9%,摄食量占体重的2.9%—24.4%,摄食具有明显昼夜节律,早晨和黄昏为摄食高峰。摄食量与体重的关系式为y=0.052 7e0.671 5x(r=0.951 9),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T=0.011 5D2-0.212D 3.536 7(r=0.952 9),体重与日龄的回归方程为W=0.048e0.130 9D(r=0.965 0),全长与体重的回归方程为W=-0.265 5L2T 2.735 2LT 2.5415(r=0.953 9)。  相似文献   

6.
2002年5~6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水产试验场,采用生态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双棘黄姑鱼(Nibeadiacanthus(Lacpde))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人工培育条件下,双刺黄姑鱼仔、稚、幼鱼的摄食率达93.1%,摄食量占体质量的4.09%~21.07%,日摄食量占体质量的23.67%~57.24%;摄食具明显的昼夜节律,黄昏为摄食高峰。摄食量与体质量的关系式为y=0.1267x0.7878,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1.8603e0.0723D,体质量与日龄的回归方程为M=0.0203e0.2484D。全长与体质量的回归方程为M=0.0024L3.4633。  相似文献   

7.
鮸状黄姑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7年4-5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海水育苗试验场,采用生态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状黄姑鱼仔、稚、幼鱼的援食和生长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人工培育条件下,仔、稚、幼鱼的摄食率达97.9%,摄食量占体重的1.4%-23.4%,日摄食量占体重的36.47%-6519%;摄食具明显的昼夜节律,黄昏和早晨为摄食高峰;对较大个体的饵料生物有明显的选择性;饵料密度对摄食量有一定影响。摄食量与体重的关系式为y=0.1327x+0.5613,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T=2.5799eg.g516D,体重与日龄的回归方程为W=0.0537e‘.1786D,全长与体重的回归方程为W=0.0042L。  相似文献   

8.
为丰富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的基础生物学资料,对云纹石斑鱼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变化进行了观察,对各时期的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进行了描述,并详细记录了各时期全长、口裂、第2背鳍棘和腹鳍棘的变化.根据卵黄囊和油球的消失、鳍膜的消退、第2背鳍棘和腹鳍棘的伸缩、鳞片的生长及色素的变化把云纹石斑鱼早期发育阶段胚后发育分为仔鱼期(包括早期仔鱼和晚期仔鱼)、稚鱼期和幼鱼期.在水温26.71±1.26℃的培育条件下,仔鱼4日龄开口摄食;至6日龄,卵黄囊和油球消失,进入晚期仔鱼期;至29日龄,鳍膜消失,进入稚鱼期;至41日龄,鳞片开始长出,至59日龄,稚鱼全身覆盖鳞片,完成变态,进入早期幼鱼期.并发现在生态幅范围内提高培育水温,可以提高生长效率,加快育苗速度.  相似文献   

9.
斜带石斑鱼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10~12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水产试验场,对人工培育的斜带石斑鱼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根据卵黄囊、鳍膜、鳞片以及背鳍长棘和腹鳍长棘的变化,将斜带石斑鱼的胚后发育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3个时期.初孵仔鱼平均全长1.68mm(1.60~1.78mm).在培育水温为21.0~28.5℃,盐度为24.8~28.3条件下,初孵仔鱼至孵化后5日龄为前期仔鱼,3日龄仔鱼开口;孵化后6日龄至31日龄为后期仔鱼;孵化后32日龄至68日龄为稚鱼期;孵化后69日龄进入幼鱼期.背鳍第二鳍棘和腹鳍鳍棘的长出与收缩是斜带石斑鱼前期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此外,本文探讨了斜带石斑鱼与青石斑鱼、点带石斑鱼和赤点石斑鱼仔、稚、幼鱼期发育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半滑舌鳎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特性及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半滑舌鳎初孵仔鱼在23℃水温条件下,2—3日龄开口摄食,开口后投喂轮虫。孵化后12日龄,全长达到8—9mm左右,可摄食卤虫无节幼体。随着仔稚鱼的发育及摄食强度的增强,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摄食节律。6日龄仔鱼在24h内均有不同程度的摄食,相对来说9:00、12:00、15:00、18:00为其摄食率的高峰。16日龄稚鱼的摄食节律已出现较明显趋势,9:00、15:00为其摄食率的高峰。26日龄营底栖生活后稚鱼,由浮游生活方式变为底栖生活方式,摄食率的高峰出现在18:00、24:00。半滑舌鳎的捕食能力随其生长逐渐增强,6日龄仔鱼的平均摄食强度在摄食率高峰之后的2—3h内达到最高,出现在12:00、18:00;16日龄稚鱼在10:00—17:00期间平均摄食强度相对较大。26日龄稚鱼,捕食能力明显增强,伴随着摄食率高峰的出现,平均摄食强度也分别在18:00和24:00达到高峰。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半滑舌鳎摄食节律有着明显的变化:早期的浮游生活阶段,以白天摄食为主,摄食高峰出现在白天;营底栖生活阶段半滑舌鳎转为夜间摄食,摄食高峰出现在夜间。半滑舌鳎不同发育阶段的日平均摄食率分别为:6日龄仔鱼65%,16日龄稚鱼39.7%,26日龄稚鱼11%。随着仔稚鱼的发育,个体生长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0~90日龄仔、稚、幼鱼的全长、体重进行生物学测定,对其体重、头长、头高、吻长、眼径、体高、肛前长、鳍棘长和鳍条长与全长进行回归分析,确定各指标的异速生长方式、生长拐点出现的时间和早期生长发育特征,结合仔、稚鱼的生态习性,探讨早期生长发育模式和生态学意义。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全长和体重随着日龄的增加其生长规律均符合三次函数关系,全长的生长可分为3个阶段(0~16日龄、17~46日龄、47~90日龄)、体重的生长可分为2个阶段(0~46日龄、47~90日龄),各阶段生长速率有显著差异(P0.05);许氏平鲉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其各量度指标异速生长的拐点均出现在仔鱼向稚鱼(14~24日龄)、稚鱼向幼鱼(46~60日龄)变态的节点之前或附近。研究发现,仔、稚鱼各器官表观形态的改变与变态节点同步。  相似文献   

12.
卵胎生许氏平鲉仔鱼与稚鱼发育形态学特征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许氏平鲉胚后发育组织进行了较为详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许氏平蚰0日龄(dph)仔鱼,即未产出仔鱼,体长3.8~4.7mm,油球大而明显;初孵仔鱼体长5.0~6.5mm,已经开口,尚未摄食,体表仅分布有黑色素;2日龄仔鱼,开始摄食轮虫,鳔已充气,并出现虹彩色素;3日龄仔鱼,脑颅后方增加一丛色素,尾部放射丝出现,仔鱼摄食量大大增加;4日龄仔鱼,卵黄囊吸收殆尽,头颅后部和腹腔上缘开始分化出点状黄色素;5日龄仔鱼,胸鳍可垂直向外伸展,上下颌开启频繁;12日龄仔鱼,具有集群和趋光性;20日龄仔鱼,体前部呈黑色,在水中分散均匀,摄食旺盛;25目龄稚鱼,全长6.55~8.42mm,体前部开始出现黑色条带痕迹;30日龄稚鱼,头部眼的上缘有一横带,鱼体侧出现3条黑褐色的横条带;40日龄稚鱼,全长15.50~35.55mm,鱼体体型与成鱼相似,体侧有6~7条黑褐色的横条带;60日龄幼鱼,具有成鱼的形态,鱼体发育进入幼鱼期,并开始转入水体下层活动。通过对许氏平鲉由早期发育的形态学观察,了解其仔、稚鱼的发育规律和种属的特异性,不仅可以丰富对鱼类早期生活史的认识,而且对进一步进行许氏平鲉的生产育苗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干法授精方法获得受精卵,在人工培育条件下对小黄鱼的胚胎及仔稚鱼形态发育进行观察,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小黄鱼受精卵呈圆球形,无色透明,单油球,浮性,卵径(1413±73)μm,油球径(465±23)μm。在水温(18±0.5)?C,盐度28下,历时50h40min完成孵化。初孵仔鱼全长(3256±112)μm,卵黄囊长径(1260±50)μm,短径(894±65)μm,肌节32对。在水温(19±1)?C下,仔、稚鱼发育历时35天,4日龄仔鱼开口摄食,6日龄卵黄囊消失,10日龄油球消失,15日龄尾椎骨向上弯曲,25日龄全长(7467±550)μm,各鳍发育基本完成,进入稚鱼期,35日龄全长(22158±420)μm,全身被鳞,进入幼鱼期。  相似文献   

14.
岱衢洋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胚胎与仔稚幼鱼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养殖岱衢洋大黄鱼进行人工催产、自然产卵获得受精卵,在人工培育条件下观察了其胚胎及仔稚幼鱼发育过程。结果表明:1)岱衢洋大黄鱼受精卵呈圆球形,浮性;2)在水温23.0~24.0℃、盐度22.1条件下胚胎发育历时25.5h,主要经历了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及孵化期等阶段;3)在水温22.0~24.0℃、盐度22.1~23.4条件下,仔鱼发育经历了前期仔鱼(0~7日龄)和后期仔鱼(8~18日龄);4)19日龄进入稚鱼前期,各鳍齐全;5)29日龄进入稚鱼后期,鳞片出现;6)36日龄以后全身被鳞,进入幼鱼期。仔稚幼鱼生长方程为TL=0.570 3 D+0.750 1(R2=0.965 8),全长和日龄呈极显著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5.
鞍带石斑鱼仔稚幼鱼骨骼发育与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骼发育对于养殖鱼类苗种培育至关重要,骨骼畸形会影响仔稚幼鱼的外部形态及功能需求。作者利用骨骼染色技术和显微测量的方法对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lanceolatus)仔稚幼鱼的骨骼发育及生长特性进行连续观察和测量。实验结果表明:鞍带石斑鱼初孵仔鱼不存在骨与软骨结构,鞍带石斑鱼在变态前期和变态早期(长棘期)仔鱼的全长、颅骨长度、脊柱长度及尾鳍复合物的长度增加缓慢,骨骼发育过程中与摄食、呼吸及游泳功能相关的骨骼优先发育,如颅骨(颌骨、鳃)和鳍元件,且骨化顺序与发育顺序基本一致。进入变态晚期(收棘期),营养摄取及利用的器官发育趋于完善,稚鱼进入快速生长阶段。此外,在仔稚鱼发育早期,颅骨、脊柱以及尾鳍复合物中存在异速生长特性,呈现为在变态前期和变态早期(长棘期)颅骨和尾鳍复合物为正异速生长,而脊柱为负异速生长;在变态晚期(收棘期)和变态后期,颅骨为负异速生长,而脊柱和尾鳍复合物为近等速生长。因此,鞍带石斑鱼仔稚幼鱼的颅骨、脊柱及尾鳍复合物骨骼发育的异速生长现象与摄食、呼吸及游泳功能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为掌握一套可行的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人工繁育操作规程、积累七带石斑鱼生物学资料和苗种培育技术经验,作者对七带石斑鱼早期发育各个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及苗种培育进行了观察与研究。在水温23.5℃±0.5℃、盐度31、p H7.9~8.2、溶氧量6~8 mg/L的条件下,七带石斑鱼的受精卵历时31 h5 min完成胚胎发育过。胚胎发育可划分5个时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根据卵黄囊、第二背鳍棘与腹鳍棘、鳞片和体色的变化,七带石斑鱼胚后发育可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仔鱼期又可分为前期仔鱼和后期仔鱼。在水温24~26℃,盐度28的海水中培育,初孵至2日龄(day post hatching,dph)仔鱼是前期仔鱼,3~30dph为后期仔鱼,31~57dph为稚鱼期,58dph进入幼鱼期。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的生长与收缩是七带石斑鱼胚后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特征。第二背鳍棘的长度在仔鱼28~30 dph达到最大值,占仔鱼全长的81%。这些特点增加了苗种培育的难度和障碍。  相似文献   

17.
采用干法授精方法获得受精卵,在人工培育条件下观察了光唇鱼胚胎及仔、稚鱼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光唇鱼受精卵呈圆球形,沉性、弱粘性。在水温23—25℃下,胚胎发育历时46h45min,经历了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和孵化等阶段。在水温24—27℃下,仔、稚鱼发育历时22d,初孵仔鱼具有较大的卵黄囊,胸鳍原基及肛门原基形成;4日龄仔鱼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7日龄仔鱼卵黄囊消失,营外源性营养,体侧8条横斑形成,各鳍均已出现,进入晚期仔鱼阶段;14日龄仔鱼各鳍鳍条发育基本完成;16日龄仔鱼鳞片开始出现,进入稚鱼期;22日龄稚鱼全身被鳞,进入幼鱼期。  相似文献   

18.
星斑川鲽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与生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摸清星斑川鲽仔、稚、幼鱼各期形态发育特征,2006年4-7月在实验室利用显微数码摄像系统,通过电脑显示屏观察、测量、拍摄记录星斑川鲽胚后发育形态变化.培育水温14.0~19.5 ℃,S 27~31,光照度500 lx左右,饵料依次为经过强化的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和配合饲料.星斑川鲽初孵仔鱼全长1.80~2.08 mm, 1日龄仔鱼平均全长2.89 mm;3日龄开始摄食;5日龄卵黄囊吸收完毕进入后仔鱼期;15~16日龄全长8.84 mm,开始伏底变态进入稚鱼期;20日龄全长10.12 mm,稚鱼右眼完全迁移至左侧,变态完成营底栖生活进入幼鱼期.星斑川鲽仔鱼变态发生日龄与培育水温有关,在12~15 ℃需24~27 d;15~16 ℃需18~20 d;17~19 ℃需15 d.开始变态仔鱼全长9 mm,变态完成时全长11 mm.幼鱼期鳞被形成,基本具有成鱼的外部形态和习性.  相似文献   

19.
漠斑牙鲆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华涛水产综合养殖场,对漠斑牙鲆(Paralichthys lethostigma)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初孵仔鱼平均全长2.73±0.211mm.在培育水温18.1~23.0℃和盐度为33~34条件下,初孵仔鱼至孵化后7日龄为前期仔鱼,6日龄仔鱼开口;孵化后8日龄至30日龄为后期仔鱼;孵化后31日龄至45日龄为稚鱼期;孵化后46日龄进入幼鱼期.冠状幼鳍的消长、右眼的移位以及体色的左右不对称是漠斑牙鲆早期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外部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20.
横带髭鲷(Hapalogenys mucronatus)为我国东南沿海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养殖鱼类,目前亟待突破其规模化苗种培育的瓶颈技术问题。为探究横带髭鲷仔鱼发育阶段的摄食和生长特性,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在水温(24±0.2)℃、盐度为26的条件下对饥饿仔鱼形态发育、生长、不可逆点及投喂状态下的摄食节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孵化出膜后的初孵仔鱼,3日龄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3日龄卵黄囊消耗完毕,油球于8日龄消耗完全,混合营养期为5d。饥饿组仔鱼全长呈先增长后下降趋势,拐点出现在3日龄,在4日龄有畸形仔鱼出现。饥饿仔鱼初次摄食率为10.12%,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7日龄,为85.06%;PNR出现在7日龄和8日龄之间,至9日龄全部死亡。早期仔鱼(7日龄)的摄食高峰出现在7:00、11:00和15:00,晚期仔鱼(14日龄)在7:00、11:00、15:00和19:00四个时间段,摄食高峰均出现在白天,属于典型的白天摄食类型,随着仔鱼的生长发育,摄食高峰有所延长。横带髭鲷仔鱼最佳开口摄食时间在3日龄,掌握仔鱼的摄食高峰期,在此时间段驯化配合饲料,对于活体饵料向配合饲料的驯食转化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