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德忍 《岩矿测试》1995,14(3):224-226
文章以钠长石为例了电子探讨分析过程中Na计数不稳定的现象,并从晶体结构、化学键、离子扩散迁移和金属的熔点出发,提出钠长石中Na不稳定机理的新看法。  相似文献   

2.
淡—咸水界面切换中矿物表面吸附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吴大清  彭金莲 《地球化学》1999,28(2):155-162
实验研究表明,当电解质离子浓度从有低上升到极高时,矿物吸附金属离子的普遍下降,例外的仅有石英、水云母、CaCO3和三水铝矿对Pb^3+、Zn^3+离子的吸 云母对Cu^2+的吸附和石英对Cr^3+的吸附。理论研究表明,一方面,电解质NaCl的加入,使矿物表面Sten的层电位发生变化,△ψ(ψ0-ψβ)的绝对值增大,提高了矿物表面吸附离子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Na离子的竞争吸附和Cl离子与深液中金  相似文献   

3.
吴秀玲  李斗星 《矿物学报》1996,16(4):365-369
根据HRTEM研究,在四川西昌地区的钙稀土氟碳酸盐矿物衍生多晶体中发现了四种不同的B10S8型[即氟碳怖矿(B)/直氟碳钙铈矿(S)为10:8]新规则混层矿物(B10S8-I,B10S8-Ⅱ,B10S8-Ⅱ和B10S8-Ⅳ)。用SAED和HREM方法确定了四种新规则混层矿物的晶体结构对称性、晶胞参数、结构堆垛模式及晶体化学式等。四种B10S8新规则混层矿物结构中,Ce-F离子层的堆垛层序以及两个Ce-F离子层之间的碳酸根离子层的排列方式均不同。同时还观察到该类矿物中的畸结构及堆垛层错等。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储层成岩反应与孔隙流体地球化学性质及成因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楼章华 《地质学报》1998,72(2):144-152
松辽盆地储层的砂岩类型为典型的不稳定砂岩,岩屑、长石等不稳定组分的含量较大。长石的钠长石化作用和长石、岩屑的水化水解作用、溶解作用、导致了不稳定组分的转变以及大量离子游离于孔隙水中,同时导致大量的自生矿物沉淀。因此,在沉积物沉积埋藏过程中,孔隙水与矿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通过水-岩之间的离子交换改变了孔隙不中的离子组合。在砂碉成岩过程中,各种成岩反应随着沉积物的埋藏压实具有不同程度的阶  相似文献   

5.
李亚文  韩蔚田 《地质论评》1997,43(5):535-539
本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K,Na,Mg,Cl,SO4-H2O体系在NaCl不饱和条件下的卤水-矿物平衡关系,并与该体系对NaCl饱和的相图作了对比。研究成果有利于更深入地探讨盐类矿床的形成和演化,对钾盐生产工艺的制订亦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对四川盆地富钾卤水的成因作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运用电子微探针(EMP)和二次离子质谱(SIMS)对安徽女山新生代碧玄岩中的13个单斜辉石巨晶进行了主要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分析,13件样品表现出稀土总量与Na质量分数的正相关。根据这些数据,结合文献中的资料,我们认为不同种矿物间稀土质量分数的差异是由晶体化学性质决定的;而同种矿物在一个相对简单的地球化学过程中,它们之间的稀土质量分数变化受地球化学过程发生的程度和周围环境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矿物表面对金吸附作用的实验研究曾志刚(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关键词矿物表面吸附作用,金吸附,吸附作用机理以前大多认为由于各种物理一化学参数的变化才导致流体中含金配离子或配合物的不稳定,从而使金以单质或含金化合物的形式直接从成矿流...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报道一个尚未定名的未知矿物。该矿物发现于四川耗牛坪稀土矿区。矿物具六方或三方对称,已变生为非晶态,电子探针波谱分析表明其物质组成配比没有对应的已知矿物。可能晶体化学式为ABO「SiO4」,A=Ca、Ba、Na、Ce、Pb、U等大阳离子组,B=Ti,Fe、Na等小阳离子组。  相似文献   

9.
林杨挺 Gore.  AE 《地球化学》1995,24(1):76-88,T001
通过对最新鲜、最原始的EH3型损石-清镇员石不透明矿物的岩石学、矿物学研究,揭示了不透明矿物化学组成与产状的成因关系,提出了星云冷凝,金属与星去气相组分的硫化反应,矿物出熔及矿物分解等四种形成机制。对不透明物的各种环带结构及闪锌矿、矿镁矿等矿物温度计的研究,揭示了该陨石在星云阶段和母体中的热历史,与Yamato-691(EH3)的对比表明,清镇陨石不透明矿物形成于更加还原的星云条件。  相似文献   

10.
地电化学提取法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长林  李惠玲 《福建地质》2003,22(4):187-194
通过系统地研究几种矿物及土壤中的铜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的溶出机理及迁移规律,得出地电化学提取法中的一般规律。在激发电场作用下,土壤中矿物的成矿元素可被加速溶出,并发生难溶形态→溶解度稍大的形态→可溶形态转化。同时离子的扩散系数最大比未加电场时增大约500倍.离子的迁移速度也增大了约50倍,流量也有明显提高。地电提取法提取的元素异常主要来源于电极周围附近的土壤(及所含的矿物)中。该异常是深部矿物所形成的离子晕的结果.并且与土壤中矿物元素的化学形态有关。  相似文献   

11.
Complete dissolution is essential to obtain accurate analytical results using ICP-MS. In this study, decomposition techniques (i.e. acid digestions using Savillex Teflon vials, a high pressure digestion system and microwave oven, a combined lithium tetraborate fusion - HF/HNO3 acid decomposition and sodium peroxide sinter) for the total dissolu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geological reference material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Savillex Teflon vial HF/HNO3 digestion is effective for basaltic samples. The high pressure HF/HClO4 digestion (PicoTrace TC-805 digestion system, Bovenden, Germany) allows dissolution of basalts and ironstones. Granites and magnetite-rich samples can be dissolved using a high pressure HF/H2SO4 method. Geological samples cannot be effectively attacked by microwave acid digestion. A combined lithium tetraborate fusion - HF/HNO3 acid digestion method allows complete dissolution of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geological materials; however, this method precludes the determination of volatile elements due to the high fusion temperature (1000 °C). A sodium peroxide sinter method at 480 °C has the potential for the rapid determination of Y, Sc and REE in different types of geological materials. However, the lack of ultra-pure reagents precludes the use of lithium tetraborate fusion and sodium peroxide sinter method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geological samples with low trace element abundances.  相似文献   

12.
李庆祥  谷云秋 《岩矿测试》1992,11(3):256-259
探讨了硫铁矿石的稳定性和影响其稳定的诸因素。定量考察了硫铁矿石在存放过程中,由于空气中氧和水份的作用使低价硫逐渐被氧化为高价硫的过程。提出可用全硫(TS)作为硫铁矿石稳定性的监测项目。另外,对硫铁矿石标准物质研制中的样品采集、制备、均匀性,定值项目等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在平推式滑坡的稳定性分析中,暴雨是诱发滑坡失稳的重要因素。利用平滑式滑坡的力学模型,采用天然工况和暴雨工况对三台县中新中学滑坡进行了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暴雨产生的后缘裂隙静水压力是中新中学滑坡可能失稳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高速远程滑坡物理模型试验中,岩石相似材料的选择是模型试验成功的关键,然而目前滑坡相似材料强度高、难以在缩尺试验中模拟滑坡破碎过程。以重晶石、石英砂为骨料,石膏为胶结剂,羧甲基纤维素钠、甘油、水作为辅助材料,进行可破碎岩石相似材料的配比试验。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重晶石与石英砂比例(重石比)、骨料与胶结物比例(骨胶比)、羧甲基纤维素钠含量、拌合水量、甘油含量对相似材料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所有配比情况下各相似材料物理力学参数的范围分别为单轴抗压强度为0.12~1.47 MPa,弹性模量为25.51~148.12 MPa,黏聚力为1.63~87.39 kPa,内摩擦角为22.70°~35.89°,脆性指标主要分布在0.033~0.145之间;重石比主要控制岩石相似材料的内摩擦角;骨胶比减小,对应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先增大后减小;羧甲基纤维素钠对材料的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黏聚力等材料的力学特性以及材料的脆性指标影响均比较大,其中对单轴抗压强度的影响最大。因此,控制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拌合水量的含量,并合理调节重石比与骨胶比,在相似比约为1∶600的试验尺度下,最终确定了适用于高速远程滑坡碎屑化过程模拟的低强度高脆性岩石相似材料的配比区间。  相似文献   

15.
水化对泥页岩力学性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井眼失稳机理分析的基础上,经室内实验得出泥页岩水化后岩石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页岩水化前后坍塌压力对比结果表明,水化使泥页岩的坍塌压力持续升高,证实了泥页岩地层在钻遇初期稳定、裸眼一段时间后出现失稳。   相似文献   

16.
Reconnaissance observations are presented on the building damage caused by the May 19, 2011, Kütahya–Simav earthquake in Western Turkey as well as an overview of strong ground motion data recorded during the earthquake is given. According to Disaster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Presidency of Turkey, the magnitude of the earthquake is 5.7 in local magnitude scale. Although the earthquake can be regarded as a moderate event when considering its magnitude and strong motion recordings, it caused excessive structural damage to buildings in Simav district and several villages in the near vicinity. During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different types of structural damage were observed mainly in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buildings with infill walls and masonry buildings with various types of construction materials. Observed damage resulted from several deficiencies in structural and non-structural components of the buildings. Poor construction materials and workmanship, non-conforming earthquake-resistant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and non-ductile detailing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such an extensive damage, as observed in many past earthquakes in Turkey.  相似文献   

17.
用硫酸钠生产烧碱,是对硫酸钠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种新尝试。将路布兰法制纯碱和苛化法制烧碱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了一条工艺流程路线;通过对各步反应的温度、时间及反应物之间的比例与其产率之间关系的研究,摸索出最佳的反应条件,并对硫酸钠在烧碱工业中的应用前景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黄土作为地基材料时由于其湿陷性容易出现失稳现象,利用固化剂垫层改良黄土地基水稳性和强度的技术被广泛使用。本文主要通过在黄土中分别加入石灰、水泥和粉煤灰固化剂垫层的方法进行加固,测定了在垂直方向上各处的含水率、密度、干密度、土颗粒比表面积(SSA)及阳离子交换能力(CEC)的变化。试验表明石灰、水泥和粉煤灰垫层可以影响10~15cm范围内相邻土层含水率、密度、比表面积和阳离子交换能力,改变土质结构,提高土体的水稳性。改性后的土体越靠近固化剂垫层,含水率、SSA和CEC越小而密度越大。其中,石灰垫层效果最好,它能将黄土中含水率减小超过4%,密度增加1.0~1.5g cm-3,粉煤灰作用次之,水泥最弱。此外,试样土颗粒比表面积(SSA)与阳离子交换能力(CEC)存在线性递增的关系,本次试验中,3个试样中SSA与CEC之比均稳定于6.5~7.5之间。  相似文献   

19.
自来水引起的钠-蒙脱石黏土矿物晶间距增量大于不同矿化度的KCl、NaCl、CaCl2溶液,在水中加入不同类型的盐有助于稳定钠-蒙脱石黏土矿物,抑制黏土矿物晶间距扩展。不同类型、不同矿化度盐溶液引起的钠-蒙脱石黏土矿物晶间距增量不同,比较KCl、NaCl、CaCl2 3种溶液,KCl溶液引起的晶间距变化量最小,在饱和KCl溶液作用下,钠-蒙脱石黏土的晶间距变化量仅1.32%。钠-蒙脱石与不同类型溶液接触,随溶液加量增加,晶间距增量逐渐减小并逐渐趋于稳定。钠-蒙脱石的水化膨胀量与溶液总加量无直接关系,当黏土矿物浸泡在水溶液中时,晶间距不会随着水的总量增加而无限扩展。钠-蒙脱石与加量相同的不同类型溶液接触时,晶间距随接触时间增加呈复杂指数函数变化,表现出在初期突变增大并很快趋于稳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云南哀牢山金矿床的成矿条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成矿作用包括矿物质的来源、搬运及沉淀的全过程,其中最活跃因素为成矿流体。可以说,没有流体就不会形成矿床,但也不是所有流体都成矿。笔者通过哀牢山蛇绿混杂岩带典型金矿床的物质组成、成矿规律、蚀变及控矿作用的研究,对哀牢山金矿带的成矿流体来源,成矿流体动力学、地球化学及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详细地讨论;对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金在成矿流体中的存在形式,迁移过程中平衡、失稳-沉淀先进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