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地质图切剖面计算机辅助编绘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于GIS技术研究开发了一套地质图切剖面计算机辅助编绘系统。该系统能较好地解决褶皱构造岩性花纹及常规花纹的填充问题,同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大大提高了系统自动化程度。以北京周口店地质图的图切剖面编绘为例,证明该系统效率高,质量好,基本可以满足现有各种比例尺的地质图切剖面的制作要求。   相似文献   

2.
地质图切剖面中褶皱构造的计算机辅助编绘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计算机对褶皱的处理能力的强弱,是决定地质图切剖面计算机辅助编绘系统实用价值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兰姆赛分类方案为基础,通过褶皱形态的几何特征分析,提出一种针对简单背,向斜构造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算法,并编写出相应的褶皱剖面形态的模拟程序,利用各种不同形态的褶皱实例进行试验。证明该种算法正确可靠,将其嵌入作先前开发的地质图切剖面编绘程序中,可大大提高地质图切剖面编绘的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陈志军  陈建国 《江苏地质》2012,36(3):256-264
地质剖面图可以清晰反映图区内地层、岩体、构造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认识各种地质体和矿床赋存的地质条件和时空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在GIS环境下对数字地质图开展图切剖面软件的研究和开发是一项基础且重要的工作,图切地质剖面图不仅可为地质工作者认识地质特征提供基础图件,还可成为三维地质填图基础数据来源.介绍了基于MapGIS的地质图切剖面软件的系统设计方案,深入探讨了图切地质剖面软件研发中的面向对象设计方案,成功实现了面向对象的图切剖面的自动生成及交互修编功能.所研发的制图技术高效实用,能够满足各种比例尺的MapGIS地质图图切剖面的编制要求.  相似文献   

4.
彩色地图辅助编图系统(MAPCAD)制图精度问题陈克强于庆文(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地矿部地调局北京100812)洪昌松(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采用“彩色地图辅助编图系统(MAPCAD)”制作和出版地质图件的制图精度,已是地质制图...  相似文献   

5.
以往的三维地质图由于多是仅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对平面地质图进行z轴方向的扩展,并不包含真三维的属性信息和空间信息,因此其在空间查询、分析和决策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笔者首先分析总结了地上地下空间数据和现有数据模型的特点;然后使用UML建模工具建立了基于Geodatabase的地上-地下、地质-地理、属性-空间一体化的数据库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地上地下一体化的数据库原型,并借鉴地上地下集成建模的思想,探讨了在ArcGIS Engine环境中进行三维地质图编绘的思路和方法,实现了具有空间查询、分析等真三维特征的地质图的编绘;最后研发了相应的系统原型对该方法进行了实例验证。结果表明:地上地下集成建模可以解决地上地下三维模型的无缝集成问题,以空间集成的方式进行三维地质图的编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通用地质坐标系(Gerneral geological coordinate system)是能计算地学要素中点、线、面几何关系的计算方法,其中提出的地学要素标准化方案在基于GIS的地质图件编绘中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通过岩层真厚度计算、用钻孔资料确定地下岩层产状、弯曲钻孔计算、基于GIS的地质图图切剖面中真视倾角计算等实例以及通用地质坐标系中提出的标准化方案在图件编绘中已显示出优点,说明通用地质坐标系具有简便实用性、先进性与系统化的特点,其在地质领域中应用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陈金俊 《新疆地质》2001,19(2):101-101
地质图件专业性强,种类多,色层多。根据其特性一般可分为基础地质图(地质图、岩性古地理图、勘探部署图等)、经济地质图(勘探成果图、地质矿产图、水文地质图等)、以及勘探工程图、钻井综合柱状图、钻井地层对比图等。1 地质图件绘制 绘制地质图件程序为:绘制内图廓线→绘制测量控制点→绘制居民、地质工程符号→绘制水系、道路;绘制地质界线、断层→绘制等值(深)线等→绘制外图廓线图外整饰;审校。由于地质图件种类多、要素多,可采取分版绘制。分版绘制目的主要是为了减少印刷时复杂的分涂工作。但分版的版数应掌握适当,可把…  相似文献   

8.
农业生态地质调查涉及到与农业生态相关的诸多地学方面,其主要包括地貌、地质结构及土壤、地球化学及工业发展对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在调查工作中主要借鉴于地质学、农学的基本工作方法,如农业地质填图、剖面测量、样品采集,以及资料收集与综合整理、综合研究、编绘各类农业地质图件等。  相似文献   

9.
在地质计算成图中应用AutoCAD 2000开发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永生 《黄金地质》2002,8(3):69-75
在地质图件的设计编绘过程中,为了提高计算机成图的效率和精度,应用AutoCAD2000的开发系统编制相应的应用程序,进行二次开发,实时扩展AutoCAD的功能,AutoCAD2000开发系统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测量成果及化验数据直接进行地质数字化成图,而且能根据需要开发出一些有专业针对性的扩展软件,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三维影像地质图是利用数字地质图、数字遥感影像图和数字地理地形图等原始数据通过计算机处理而成的,是地质调查成果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笔者应用MAPGIS软件制作了阿尔金山中段苏吾什杰地区三维影像地质图,从三维的角度再现了测区的地质、环境及其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三维影像地质图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绘制彩色平剖图的工作效率,利用Matlab对由Surfer软件中任意方向切割等值线得到的剖面数据进行批量处理,通过数据的平移、缩放和旋转换算等,形成平剖图;并沿剖面找出场值的零值点位置,将正值段用暖色线绘出,负值段用冷色线绘出,使图面上能较方便地显示出正值区和负值区,从而实现彩色平剖图的自动绘制。最后将处理结果保存为Surfer软件中*.bln类型文件格式,可在Surfer中直接调用并形成基面图,实现彩色平剖图与等值线网图或其它地理底图的叠合,为地质解译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2.
文章针对大尺度研究区域勘探范围有限、不能直接基于勘探数据构建区域地质体三维结构模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以平面地质图为研究对象的地质体三维建模方法。此方法以平面地质图为基础,利用Section软件在DEM模型(数字高程模型)约束下半自动绘制一系列图切剖面图,将二维剖面映射到三维空间,利用三维剖面上轮廓线的对应性和连续性构建地质体三维模型。通过广西东平地区地质体三维模型构建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开展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工作,需要以1:5万综合工程地质图为基础。目前,1:5万综合工程地质图尚未形成统一的编图技术标准,无法满足工程地质编图的需要。通过总结国内外工程地质编图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原城市群北部城镇规划区1:5万工程地质调查与编图”工作,以焦作市幅为例,编制了1:5万综合工程地质图,探讨了1:5万综合工程地质图编制方法,并对编图目的、主题表达、工程地质分区、工程地质层划分和图面配置提出新见解。1:5万综合工程地质图表达的主题为工程地质综合特征,工程地质分区是该主题的具体反映; 依据宏观工程地质条件,分别以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工程地质层)、岩土体结构或变形强度、地壳稳定性或活动断裂(地震)、不良地质现象或地质灾害等特征差异性进行工程地质分区; 以工程地质层作为基本的制图单元,依据《GB/T 50218—2014工程岩体分级标准》进行工程地质层划分,图面尽可能反映工程地质特征要素,包括(但不限于)每个工程地质钻孔柱状图、水文地质要素、内外动力地质现象和重大工程地质问题; 综合工程地质图由主体平面图、镶图、剖面图、钻孔综合柱状图、工程地质特征说明表及图例组成,图、表或图例配置要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4.
将Global Mapper、ArcGIS、MapGIS三款GIS软件有效结合起来,以海南岛为例进行基于DEM的三维晕渲地质图的制作方法研究。首先将SRTM数据和矢量地理数据在不同地图参数下进行自动配准,然后实现地质要素与DEM模型的精准匹配,最后根据DEM对第四系地质界线进行微调,实现了1∶50万海南岛三维地质图的制作。同时总结了不同椭球体与坐标系统下的数据转换、DEM空白区数据填补、晕渲地质图生产的方法。三维地质图制作所采用的DEM数据完全满足1∶50万三维地质图的制图要求;与传统地质图相比,其立体感和可读性明显增强,图件信息量显著增大,图面呈现清晰的三维地质结构,很好地提高了制图精度。该方法为我国三维地质图的制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和思路,并为其他三维图件制作提供了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利用成熟绘图工具AutoCAD提供的二次开发接口作为图件输出平台,以EXCEL表格形式整理输入数据及导出计算结果,以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为开发语言,开发出了具有自动绘制实测地质剖面图、导线平面图功能的"实测地质剖面成图系统"。以西藏某矿普查地质剖面图绘制为例,对该系统绘制的图件准确性及精度进行了验证,满足了地质剖面图、导线平面图的制作的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6.
开展1∶1万地质灾害易发区图编制工作,可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建设工程选址等提供可靠的资料,对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泰顺县为例,采用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总结分析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评价的经验,为大比例尺易发区图编制作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