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北当阳白垩纪风成石英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振强 《地质科学》1983,(3):303-305
风成沉积是干旱或半干旱气候下的一种典型产物,包括石漠戈壁滩,沙漠和风成黄土。世界上研究得较详细的古代沙漠沉积的地质时代是侏罗纪、二叠-三叠纪、泥盆纪、下寒武世和前寒武纪,尤其是二叠纪最佳。在我国,已经报道的古风成沉积时代不老于白垩纪。1963年张步春和王景钵首次报道在广东河源红色盆地地层中,发现了风成斜层理和风棱石。后来,笔者在湖南沅麻红色盆地的白垩系中也发现有风成砂。  相似文献   

2.
苏、浙、皖地区沉积-大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南部近东西延伸的扬子板块形成于距今800Ma 前。自震旦纪开始,在其东缘苏、浙、皖地区形成了两个呈北东东向展布的并在其东端相联的裂陷槽。其沉积厚度达万米。沉积演化晚期形成了复理石与磨拉石。复理石堆积于晚奥陶世,此时裂陷槽为两个向东开口的海湾,碎屑物来自盆地南北两侧的扬子古陆。磨拉石堆积的时代从晚奥陶世末到中泥盆世,碎屑物  相似文献   

3.
一九五八年四月间我队到河南鲁山新集旺河调查磷块岩矿床时,曾在震旦系顶部发现了一层厚30余米的赤红色泥砾层,其中砾石大小混杂,无层理可寻。砾石成份不一,以石英岩为主,石灰岩及片岩亦偶有所见,为砂泥质胶结,基质占80%以上。砾石形态多为半稜角或半圆滑状,常一端圆滑度较大,而另一端则圆滑度较小。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平邑盆地古近系官庄组湖相核形石较富集,其特征和分布受古沉积环境的控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野外现场观测、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地球化学测试等技术手段,研究了本区核形石灰岩的岩石形态、结构、古生物、构造、元素地球化学等具有环境指示意义的特征,并据此将该区核形石分成A、B两类,它们之间根本性区别在于其形成的沉积环境的不同,A类核形石形成于翻转、滚动的强水动力的,水体较浅且较混浊的滨湖岸滩-浅湖浅滩环境;而B类核形石形成于水体较深、较平静的且较清澈的浅湖湖湾环境。研究结果表明,本区的核形石发育于一个处于湖侵体系域阶段的干热湖盆的缓坡地带。  相似文献   

5.
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船山组核形石十分发育,类型多样。基于对其内部显微结构的研究发现核形石核心和纹层各有5种类型,并伴随有3种圈层"构造"。基于对其核心、纹层和形态的研究将研究区核形石分为大球状核形石、小球状核形石、长棒状核形石、帽状核形石、不规则状核形石和复合核形石等6大类,并将它们划分成3种沉积环境,即台地边缘滩、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并探讨了碳酸盐岩地层中核形石的分布、形成环境和沉积环境的耦合关系。高含量、大颗粒、纹层厚度大于核心厚度、纹层复杂、核心组分与基质组分存在较大差异,亮晶胶结的核形石的形成环境与沉积环境不一致,即核形石形成于水动力较弱的局限台地或开阔台地环境,强水动力使核形石发生磨圆,基质生物碎屑破碎,进而沉积于水动力较大的台地边缘滩环境。中等含量、中等粒度、纹层简单、与完整生物碎屑共存且粒径类似、亮晶胶结的核形石的形成环境与沉积环境类似,即部分生物碎屑在中等水动力条件下,处于悬浮状态,捕获和粘附碳酸盐质点,当个体增大和水体环境变化时,核形石就地沉积于中等能量的开阔台地环境。含量低、粒径变化大、纹层厚度小于核心厚度、纹层简单、形状易受核心的影响,纹层外壳凹凸不平,基质生物含量低、泥晶基质含量特别高的核形石的形成环境与沉积环境一致,即形成并沉积于水动力偏弱的局限台地环境。  相似文献   

6.
冯国桢 《地质科学》1960,3(5):259-259
最近我們在閩北南平县大历口王源村周围找到数处蛇紋岩体。在0.4平方里的范围內共发現三处,长度分别为200米,200米,500米;寬为100米;150米;200米。本区蛇紋岩显深黑綠色,偏光鏡下鑑定結果,纤維蛇紋石及叶蛇紋石占90%以上,具网状結构,网脉由蛇紋石和粉末状磁铁矿組成,网脉間分布着蛇紋石之隐晶貭变种--胶蛇紋石。40个样品化驗結果,MgO一般占38-42%。另外从有关单位踏勘資料証明,建阳县崇雒北历村附近也有超基性岩体,并驗証了該地航测磁异常系因此而成。經福建省地貭局实驗室鑑定为蛇紋岩。浦城县九牧西瓜坪也发現輝石橄欖岩,它們呈小岩株状侵入于前震旦紀片岩系中。  相似文献   

7.
袁胜元  李长安  邵磊 《沉积学报》2012,30(2):366-374
江汉盆地是长江出三峡后第一个大型卸载区,近2.77 Ma以来堆积了近300m的碎屑沉积物,主要由河流相和湖沼相组成,形成了多个沉积旋回。选择江汉盆地中心位置的ZL钻孔,利用ICP-MS方法展开微量元素组成分析,细粒组分中微量元素含量与各粒组含量相关性并不明显,主要是5~7粒级组分表现出微弱的相关性.可见,粒度并非ZL钻孔微量元素丰度的主控因素。钻孔岩心中大部分亲石元素、亲硫元素相对上部陆壳均出现明显富集,亲铁元素总体低于上部陆壳,可能与江汉盆地总体上更多地接受了来自上游而非扬子古陆本地深源物质风化碎屑沉积有关。Sr、V/Ni和Sr/Ba值的变化则表明江汉盆地在2.6~2.43 Ma B.P.时可能有咸化湖的发育,而在2.1 Ma B.P.左右存在过一段大湖发育期。  相似文献   

8.
陈墨香 《地质科学》1959,2(6):185-192
1958年6月我們在新疆吐魯番盆地进行水文地貭考察,其范围包括东經88°33′-90°45′,北緯42°40′-43°20′的广大地区,面积約6800平方公里。在这里共采取井分析了水样200多个:其中坎儿井水110个,泉水47个,探坑及钻井水40余个,地表水20余个。这些水点大致控制了整个盆地,散布于盆地各个地貌单元,但分布仍很不均匀,特别是在盆地的中部和周围的山区,由于时間和勘探力量所限制,观測点的数量較少,故資料的詳略程度不一。  相似文献   

9.
三年来,在对蛇纹石矿物学及矿床研究中,在四川石棉矿发现了波伏稜型(Povlcntype)(即直径>500)羟基纤蛇纹石,进行了较系统的矿物学工作,并用高分辨电镜获得了清晰的晶格象。之后,随着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于四川石棉矿又发现一种波伏稜型纤蛇纹石。本文对两种波伏稜型矿物做了对比研究,尤其是深入研究了波伏稜型羟基纤蛇  相似文献   

10.
尹樹森  丁奎首 《地质科学》1964,5(3):282-289
顾家石(Ca2BeSi2O7)产在东北一地碱性正长岩与寒武紀石灰岩接触带的矽卡岩中,是属于黄长石类的一种含铍的新矿物。直到目前为止,它是第一次在自然界中找到的,与人工合成的鈹-鎂黄长石(GoriaC. 1953-1954)几乎完全一样。詳細的矿物学研究見另文(彭琪瑞等,1962年)。一、顾家石矿物学顾家石的晶体完整,呈平行于底面的四方薄板状,一般大小为:长寬約2-3毫米,厚0.3-0.5毫米。五色透明至半透明,条痕白色,玻璃光泽,鋸齿状断口,性脆,硬度5±,比重为3.0336±0.0022。  相似文献   

11.
一种次生的片钠铝石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杜韫华 《地质科学》1982,(4):434-437
片钠铝石最早见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魁北克,第二次见于澳大利亚图斯凯尼。后来,在美国、坦桑尼亚及意大利等国陆续发现。1966年作者在胜利油田第三系岩芯样品中发现了这种矿物,这是片钠铝石在我国的首次发现。经研究认为,我们发现的片钠铝石与国外报道的有许多不同之处。研究这种矿物,对油气勘探和开发有一定的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 舞阳盆地地处河南省中部的舞阳县,叶县与鄢城县之间。 1981年,河南省南阳石油勘探指挥部在该盆地找油过程中,发现了厚1100米左右的含盐系地层。我们在1983年5月研究有关资料(包括岩心)时,首次于盆地东部舞5井深2442米处岩心中,发现含钾盐类矿物——杂卤石。据此  相似文献   

13.
安徽滁县中生代火山岩岩石化学及斜长石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齐进英 《地质科学》1982,(2):152-161
安徽滁县中生代火山岩盆地为长江中下游一系列火山岩盆地之一,它位于张八岭隆起的东侧,受平行于郯庐断裂的次级断裂控制,形成北北东向的断陷盆地。盆地基岩较老,西部直接覆盖在震旦亚界灯影组之上,其分布受古地形的制约(图1),南部、东部不整合在早古生界地层之上。  相似文献   

14.
下辽河盆地大地热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下辽河盆地属华北地堑系的一部分,是一个在前中生代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张文佑等,1981;马杏垣等,1983;朱夏等,1983),解政文等(1980)曾报道过一个异常高的热流值,引起了各方面的不同反响。近年来,我们于辽河油田开展系统地热研究的同时,取得了一大批实测地温资料和岩石热物理性质参数,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下辽河盆地大地热流值,并对盆地深部热状况作出相应评价。  相似文献   

15.
云杉孢粉组合与披毛犀,这两类晚更新世的重要化石,过去在天津还没发现和正式报道过。近年来,不但已在天津找到,而且还发现它们同层共存于一个钻孔之中,这种同孔同层共存的事例,在我国还是首次发现,对研究该化石本身及天津当时的地质地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75年我们报道了泥河湾盆地怀来及蔚县境内发现半咸水有孔虫化石,当时认为它们的层位可能属第四系上部,后来进一步工作证实应是泥河湾组上部沉积。1977年我们对华北平原第四纪海进海退现象作了初步报道,认为华北平原在早更新世时发生过海进(渤海海进),并引用陈方吉在北京东南发现海相介形虫资料,说明早更新世渤海海进时海水曾经到达这一地区。1978年李鼎容等在北京市顺义县早更新世地层中发现大量有孔虫化石。进一步证实北京地区早更新世确曾发生过海进,使我们解释怀来及蔚县所发现的半咸水有孔虫来源,有更多证据。这一发现,对于北京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新构造运动判别和古地理恢复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雷公墨(玻璃陨石)起源问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宝印 《地质科学》1981,(4):329-336
玻璃陨石(tektite)或称熔融石是一种天然玻璃,它的成因是目前陨石学研究中激烈争论的问题。雷公墨是玻璃陨石的一种,发现于海南岛及雷州半岛等地。  相似文献   

18.
粤东河源盆地是东南沿海规模较大的晚中生代—新生代陆相盆地之一,发育有较为完整的晚白垩世—新近纪地层。研究该盆地的深部构造、控盆断裂、沉积序列和盆地的形成发展,对于认识东南沿海晚中生代—新近纪的大地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反射剖面和约两千米的地质科学钻探等数据资料的综合研究,查明了河源盆地为中生代—新生代沉积断陷盆地,地层结构清晰,沉积基底为早古生代地层,并建立了该盆地晚白垩世—新近纪的三阶段沉积序列;该盆地发育渐新世的火山岩,揭示了控盆边界断裂及内部构造发育特征,暗示了原型盆地的破坏发生于晚新生代:即盆地南北两侧紫金—博罗逆冲断层和河源断裂带在晚古近纪—新近纪强烈地改造了原型盆地;基于以上认识,初步恢复了河源盆地的形成演化历史,构建了河源盆地沉积序列-构造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9.
研究遗迹化石对于恢复古生物活动方式、习性和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双湖地区中新统发现了遗迹化石。经鉴定,研究区的遗迹化石主要包括2大类4属4种:居住迹Palaeopycus heberti(赫伯特古藻迹),Skolithos verticalis(垂直石针迹);进食迹Scoyenia gracilis(纤细斯柯茵迹)和Taenidium satanassi(箱形条带迹)。根据研究区的遗迹化石分布及沉积环境分析,该地可划分出一个遗迹组合:Scoyenia-Taenidium-Skolithos遗迹组合, 代表了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浅湖环境。当前化石的发现填补了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双湖地区中新世遗迹化石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20.
陕西凤太晚古生代拉分盆地动力学与金-多金属成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维萱  黄转盈 《沉积学报》2012,30(3):405-421
采用沉积盆地构造-古地理位置恢复重建和构造-岩相学等新方法研究认为,凤太晚古生代沉积盆地属于受板块斜向俯冲碰撞动力学控制下的拉分盆地。在中泥盆世初期,凤太沉积盆地被周缘垂向基底隆起分隔,其成盆构造动力学主要受四组同生断层,晚古生代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不断发生迁移。中泥盆世中期在盆地北部形成了北西向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晚泥盆世末期沉积盆地萎缩,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收缩于沉积盆地中心。石炭纪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从盆地中心迁移到盆地四周边缘的同生断裂带附近,在沉积盆地北侧边缘商丹带南侧,形成了石炭纪-早三叠世与俯冲消减带有关的楔状沉积充填体。在凤太拉分盆地中形成的近东西向、北北东向、近南北向和北西向网状同生断裂带系统共同控制了凤太泥盆纪拉分盆地形成与演化过程。其中,商丹带(西段)、礼县-凤县-凤镇-山阳同生断裂带(中段)和酒奠梁-镇安-板岩镇同生断裂带(西段)三个主控同生断裂带不但在泥盆纪期间对于凤太泥盆纪拉分盆地形成具有显著控制作用,而且石炭纪-早三叠世拉分盆地演化过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石炭纪-早三叠世同生断裂带发生构造反转并控制了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采用沉积盆地动力学和构造-岩相学等新方法研究认为,在凤太晚古生代拉分盆地具有分级特征,西部凤县二级盆地为金-多金属成矿集中区,东部太白二级盆地为金矿成矿集中区。在八方山-银母寺三级拉分盆地中,八方山和银母寺等多金属矿床与八卦庙超大型金矿床具有矿田尺度上成矿分带,主要由于三级盆地、同生断裂、热水沉积岩相和构造热流体叠加岩相控制了矿田和矿床尺度上金与多金属成矿分带。凤太拉分盆地北部和东部金矿矿源层和初步富集成矿形成主要与泥盆纪钠长岩相和钠质热水沉积岩相有关,并受钠长碳酸质角砾岩-铁白云石钠长石角砾岩等石炭纪构造-热流体岩相叠加;凤太拉分盆地南部温江寺三叠系浊积岩系中热水硅质岩相和层状英安质凝灰岩是卡林型金矿重要赋矿层位;凤太拉分盆地中部热水沉积-改造型铅锌矿主要与硅质岩相和菱铁矿铁白云岩相等热水沉积相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