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该文建立了变形反演与相应的二维编微分方程组,并研制了反演的软件,为适合任何地区进行变形剖面复原的数值化方法,既适用于平衡的地区又适用于不平衡的地区。以此方法得出武当山推覆体滑移缩短量为162.87km。  相似文献   

2.
3.
武当山推覆构造由主滑脱面、前缘叠瓦褶断带、中央推覆体带和后缘挤压-伸展带4种构造成分组成,中央推覆体带划分为7个推覆体,各推覆体在平面上呈鳞片状越覆,在剖面上呈道冲叠覆,构成鳞片叠覆的几何模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综合前人地质成果的基础上,对该区晚震旦世—早古生代的古地理特征重新进行了分析与探讨。认为武当山地区在震旦纪至古生代是沉积区而非古陆区,印支运动以来的推覆作用塑造了该区现今的“古隆起”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5.
一条巨型花岗岩推覆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振德 《云南地质》1995,14(2):99-108
纵贯滇西澜沧江冲断褶皱带的花岗岩泛称临沧花岗岩,该花岗岩近SN向延伸达500km,平均宽度仅25km。临沧花岗岩受到了碰撞造山强烈挤压,逆冲断层形迹显著,冲断叠瓦构造发育,推覆构造规模巨大,前导叠瓦扇东缘逆冲断层为澜沧江冲断褶皱带内规模最大的冲断层。中央冲断层将花岗岩分为两巨大岩片,并形成叠瓦构造,在凤庆和昌宁之北冲断岩惩最为发育,并有多个冲断岩片和飞来峰。岩片冲断和推覆的方向普遍为自西向东。东缘  相似文献   

6.
在重磁异常资料处理中,向下延拓处理是一种常用的处理方法,相对于传统的位场下延方法,正则化向下延拓可以有效抑制位场下延过程中的振荡效应.龙门山断裂带区域,是研究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变化以及其隆升机制和印度板块相互碰撞作用关系的重要地区.这里利用重力异常数据正则化向下延拓处理方法,对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特征进行研究:首先通过理...  相似文献   

7.
张八岭推覆体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八岭推覆体位于扬子板块的前陆地带,属皖南推覆构造的一个单元,沿NNE向延伸,根据地质,钻探及地球物理等资料,可确定张八岭推覆体为-向东南推覆的复合叠置构造,其推覆距离大于16km,是中生代华北与扬子两板块陆陆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武当山推覆体东部杨坪组地层特征及时代归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武当山推覆体东部武当山群杨坪组进行较深入的地层学研究,认为杨坪组与下挡鱼河组应分属不同构造层,其间可能缺失青白口系一下震旦统的沉积记录;杨坪组微古植物组合特征显示出晚震旦世-旱古生代早期的代面貌。  相似文献   

9.
10.
关于推覆体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武当山推覆构造与成矿关系的研究,认为在推覆构造中的固体矿产主要分布于推覆体变形强烈的两端和推覆构造的强应变带内。  相似文献   

12.
再论博格达推覆构造与油气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根据地面地质、地震和钻井资料,进一步论述了博格达推覆构造确立的依据,建立了基本模式,进行了区带划分,研究分析了推覆构造的形成和演化.指出了各区段的特征,受力机制以及控油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大别山北部的变质复理石推覆体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别山北部的变质复理石推覆体属华北大陆板块南部的盖层推覆体,主要包括佛子岭群和卢镇关联。其时代主要为震旦纪-早古生代至泥盆纪。变质作用主要为觚闪岩相-绿片岩相,在靠近变质蛇绿混杂岩带附近的部分(佛子岭群)可能普经因卷入变质蛇绿混杂岩带而有过麻粒岩相或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变质复理石推覆体中岩石变形强烈,但不同地质变形程度秒等。  相似文献   

14.
龙门山中段推覆体内流体包裹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流体包裹体研究和地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龙门山茂汶推覆体和彭灌推覆体内流体特征,讨论了盆山间流体的温度,盐度变化规律和流体可能的流动方向。研究表明推覆体内流体的均一温度为101.9-226℃,压力为13.5-18.0MPa,密度为0.91-1.14g/cm^3。从茂汶推覆体至彭灌推覆体,流体的盐度具有增高、温度总体有降低特征;靠近造山带一侧的盆地内流体,其盐度和温度明显低于造山带内推覆体中的流体。在推覆体内部,从推覆体前锋到主滑面流体的均一温度逐渐降低。断层是流体运移的主要通道,盆山间流体有运移和热交换,盆地流体有可能通过滑动面被带入造山带内部。  相似文献   

15.
杨汉君 《地层学杂志》1992,16(3):216-218
<正> 扬子准地台西缘龙门山推覆体构造带矿山梁—天井山复背斜推覆体中,出露一层厚31—85m,由南向北分别超复于寒武系、志留系之上的石英砂岩层,广布于四川江油县五花硐—广元上寺一带,历来视为早泥盆世平驿铺群(组)。 平驿铺群(组)始于“平驿铺石英砂岩”。系赵玉曾、黄汲清(1931)将平武平驿铺唐王寨向斜中厚达2500m以上的含灰、灰白色石英岩状砂岩夹杂色砂岩、泥质粉砂岩地层,命名为平驿铺石英砂岩。乐森(王寻)(1956)将龙门山唐王寨向斜北西翼下泥盆统划分为平驿  相似文献   

16.
龙门山双石推覆构造的形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文章详细描述了龙门山双石推覆构造两个主要单元-双石断层和双石推覆体,根据它们的变形特征,探讨了双石推覆构造的形成机制,认为该推覆构造是由不同级别,不同期次逐次发育的台阶式推覆构造组合而成。  相似文献   

17.
酒西盆地南缘晚古生代以来发育的典型冲断—褶皱推覆体隶属于北祁连构造带,自泥盆纪开始,它就拚接于华北板块边缘,成为其一部分,它所经历的构造变迁史是与华北板块紧密相连的,但与塔里木板块却是在二叠纪以后才联合到一起,联合部位在阿尔金断裂带。在伴随华北板块主体一同北向“漂移”的运动中,经历了3次较强烈运动阶段:(1)泥盆纪~石炭纪期间;(2)二叠纪~三叠纪期间;(3)第三纪~第四纪。并有过两个运动和缓时期:石炭纪~二叠纪期间和三叠纪~白垩纪。 推覆体多期推覆作用的发生对酒西盆地基底形态、范围、沉积物类型、有机质演化条件等均具有明显控制作用,进而给油气赋存亦带来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施洞口地区的逆冲推覆体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秀庭 《贵州地质》1992,9(2):135-142
本文以1:5万区域地质调查新资料为基础,重点介绍了施洞口地区近年来首次圈定的具有飞来峰、构造窗、冲断体和双冲构造4种不同样式的逆冲推覆体。对它们的形成作用或形成机制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初步认为,它们均形成于燕山期。此外,本文对具有特殊构造位置的施洞口断裂,其主要的产出状态、产状变化特征及由南东向北西的1—4次逆冲推覆作用及位移量亦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和初步的估算。  相似文献   

20.
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的变形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了龙门山三大推覆体和推覆面的构造变形特征,认为耿达一汶川推覆体为褶皱冲断推覆体,映秀一白水河推覆体为冲断推覆体,彭灌推覆体为冲断褶皱推覆体,并将其划分为两个次级推覆体,而相应的推覆面分别为韧性变形为主叠加后期脆性变形;脆一韧性变形以脆性为主及脆性变形的特征,其形成次序由北西向南东,即前展式扩张方式,主要活动时期为印支期和喜马拉雅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