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藏北羌塘中部高压变质带中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的岩石学和变质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羌塘中部的高压变质带位于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之上,由榴辉岩、蓝片岩和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组成,其形成过程对探讨板块缝合带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其中的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相学研究并结合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认为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中的石榴子石具有多期次变质结晶的特征,保留了岩石多期次变质的信息。结合岩石组构特征,最终确定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至少经历了3期次的变质作用。第一、二期均为绿片岩相,当时岩石不具定向构造且未达到高压;第三期为低温高压蓝片岩相变质作用,与区域上蓝片岩的形成及榴辉岩的蓝片岩相退变质作用大体同时,该期变质变形作用形成了岩石的片理,最终成为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变质作用时代为218Ma左右。 相似文献
2.
羌塘中部的高压变质带位于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之上,由榴辉岩、蓝片岩和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组成,其形成过程对探讨板块缝合带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其中的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相学研究并结合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认为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中的石榴子石具有多期次变质结晶的特征,保留了岩石多期次变质的信息。结合岩石组构特征,最终确定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至少经历了3期次的变质作用。第一、二期均为绿片岩相,当时岩石不具定向构造且未达到高压;第三期为低温高压蓝片岩相变质作用,与区域上蓝片岩的形成及榴辉岩的蓝片岩相退变质作用大体同时,该期变质变形作用形成了岩石的片理,最终成为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变质作用时代为218Ma左右。 相似文献
3.
福建平潭-东山变质带夕线石榴云母片岩中两期变质作用的岩相学证据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福建沿海平潭-东山变质带中夕线石榴云母片岩的岩相学和变质作用特征的研究,讨论了该区变质作用的演化历史,为地质学家建立该区乃至整个东南部的构造演化模式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表明,石榴夕线云母片岩实际上是两期变质作用叠加的产物,其中的石榴石、夕线石和黑云母等是第一期变质作用的产物,代表古老变质基底(泥质)的残余,而白云母和大部分石英(白云母石英片岩)则是在第二期变质作用(中生代区域变质)期间由前述变质基底改造而成。也就是说,在人们熟知的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之前,还曾发生一期更高级的变质作用。第一期变质作用的条件为P=0.55~0.62GPa,T=692℃~717℃,达高角闪岩相;第二期变质作用在本区影响最大,并形成递增变质带,变质作用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分别是P=0.2~0.5GPa,T=400℃~560℃,属中低级变质。早期高级变质残余的发现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福建沿海变质带的变质演化与构造演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福建平潭-东山变质带夕线石榴云母片岩中两期变质作用的岩相学证据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福建沿海平潭-东山变质带中夕线石榴云母片岩的岩相学和变质作用特征的研究,讨论了该区变质作用的演化历史,为地质学家建立该区乃至整个东南部的构造演化模式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表明,石榴夕线云母片岩实际上是两期变质作用叠加的产物,其中的石榴石、夕线石和黑云母等是第一期变质作用的产物,代表古老变质基底(泥质)的残余,而白云母和大部分石英(白云母石英片岩)则是在第二期变质作用(中生代区域变质)期间由前述变质基底改造而成。也就是说,在人们熟知的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之前,还曾发生一期更高级的变质作用。第一期变质作用的条件为P=0.55~0.62GPa,T=692℃~717℃,达高角闪岩相;第二期变质作用在本区影响最大,并形成递增变质带,变质作用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分别是P=0.2~0.5GPa,T=400℃~560℃,属中低级变质。早期高级变质残余的发现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福建沿海变质带的变质演化与构造演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6.
7.
浅变质细碎屑岩中韧性剪切变形构造岩特征及其类型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首次研究了浅变质细碎屑岩中韧性剪切带变形构造岩的特征,并进行构造岩类型划分;同时,对该类型构造岩与典型长英质糜棱岩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而后在构造岩岩石组构及综合研究基础上提出:这种构造岩的变形机制以粒间滑动为主,伴有细粒化,它们成生于地壳5—8km的较浅层位和较低的温度、压力条件下。 相似文献
8.
赣中变质岩带的组成及构造变质变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中变质岩带不是简单的一套震旦纪地层 ,而是由结晶基底中元古界中深变质岩系 (斜长角闪岩的Sm Nd全岩等时线年龄为 1113± 4 9Ma)和褶皱基底变质较浅的震旦系组成。两者之间以具热流体参与的混合岩化、韧性剪切带和递进变质三位一体组成的动热变质带接触。结晶基底经历了4期构造变质变形的叠加改造 ,每期构造变形都在变质岩石构造单元内留下各种变形形迹 ,变质作用表现为时间上的递进和空间上的叠加演化系列 ,是一套以众多的不平衡结构和多相共生混存的矿物组合 ,热变质带为一套动热变质塑性变形带 ,空间上依次形成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石榴石带、十字石带以及夕线石带 相似文献
9.
龙门山彭灌杂岩体中梭坡店断裂带显微构造及变形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龙门山中段彭灌杂岩体中的一条韧性剪切带进行了确定和命名,并着重从显微组构及岩组学方面对其变形环境进行了讨论,推断其形成深度为10km、温度为500℃、压力为500MPa,形成时的差异应力值为80~110MPa,应变速率为10-11~10-10m/s。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郯庐断裂带南段东部的黄栗树—破凉亭断裂带内构造岩,特别是中深层次的韧性剪切带中的糜棱岩进行了细致的野外考察、采样,在室内显微构造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样品和视域进行透射电镜制样观察,在对各超显微构造特征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讨论了构造岩的塑性变形特征,并对构造岩的应变参数(最大差异应力和应变速率)进行了计算,从显微—超显微构造角度仔细研究该断裂带内典型的构造岩的变形特征,初步判明断裂带的性质和运动发展历史,证实了该断裂带是形成在较深构造层次的一条以韧性变形为主的脆—韧性剪切带,应变形式为简单剪切。应变参数的计算结果表明,自东向西从前陆褶皱冲断带根部到后缘带,构造岩中石英的位错密度逐渐减小,最大差异应力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1.
东昆仑东段中元古代小庙岩组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庙岩组是东昆仑造山带前寒武纪变质结晶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套中元古代角闪岩相变质地层。详细的野外地质和室内观察表明,小庙岩组主要为一套长英质变质岩夹基性变质岩,长英质变质岩可分为4种岩石组合:石英岩组合、富铝片麻岩组合、长英质片麻岩组合、石英岩—长石石英岩组合。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含富铝矿物石英片岩和片麻岩的原岩为一套泥质岩,石英岩—长石石英岩原岩为砂岩、杂砂岩或硅质岩,角闪岩和斜长角闪岩原岩为拉斑玄武岩;变沉积岩物源区经历中—低风化程度,处于寒冷干旱的气候区,可能为构造活动区;物源区主要为长英质岩石并且母岩中碱性长石含量较少,或混合有基性火山岩;变沉积岩形于陆壳拉张的裂陷槽或裂谷盆地,变基性岩形成于初始裂解或稍晚期的大陆裂谷环境,二者均指示小庙岩组形成于陆内裂谷环境。 相似文献
12.
滇西哀牢山变质杂岩中含石墨岩石的变形-变质温度、构造特征及流变弱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人研究表明石墨化作用与变质温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同时室内摩擦实验研究认为少量石墨就能够有效地降低断层摩擦阻力,进而被认为对断层弱化起着重要的固体润滑作用而开始受到大家的关注。但是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我们对天然断裂带中含石墨岩石的宏观-微观构造、变形机制、变形-变质环境以及对岩石流变行为的贡献仍然还不是很清楚。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观测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实验分析,对新生代红河-哀牢山走滑断裂带内哀牢山深变质杂岩东南侧边界发育的含石墨岩石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其中主要侧重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以及拉曼光谱(Raman Spectra)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宏观及显微构造变形行为、石墨拉曼温度、矿物晶格优选定向(LPO)以及其变形-变质环境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含石墨岩石显微构造特征表现为典型的塑性到超塑性流动构造特征,通过石墨拉曼光谱地质温度计,获得了哀牢山杂岩东部边界与上盘未变质岩石接触的含石墨岩石变形-变质的石墨拉曼温度为462~505℃;而靠近深变质岩含石墨岩石的石墨拉曼温度在511~529℃。基质中强烈细粒化的石墨、石英及长石具有明显的晶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