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9 毫秒
1.
建立中国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   总被引:91,自引:2,他引:91  
周一星  史育龙 《地理学报》1995,50(4):289-301
本文总结了我国在城市的行政地域与景观地域严重背离的情况下,继续使用行政地域区分城乡的种种弊端,认为解决这一问题于关键在于建立适合中国特点又具有国际可比性的城市实体地域概念,以此作为城乡划分及统计的地域基础,文章提出以下限人口规模、非农化水平和人口密度三个指标定义城市实体地域,并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分类,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划分实体地域的方法和工作程序。  相似文献   

2.
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回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人类生态学、社会物理学、城市经济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的角度对国外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与模式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分析,总结了我国城市地域结构研究的现有成果,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与内容。  相似文献   

3.
从人类生态学、社会物理学、城市经济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的角度对国外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与模式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分析,总结了我国城市地域结构研究的现有成果,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与内容。  相似文献   

4.
工业化伴随而来的现代城市化,是工业文明的重要结果,它使得每一个走向工业文明的国家,都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城市化的道路。表现在农业人口占人口总额越来越少,农村面积越来越少,代之而起的是工矿城市、商业城市等不同类型城市的蜂起;农村聚落也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逐渐发展成为小城镇、城市、大城市乃至形成城市群带。农村地域大量地转为城市地域,城市化才得以最终实现。但是在我国,农村地域转化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一、影响我国农村地域转化的因素 1.现有结构:我国城乡关系的二元结构是城乡长期病态发展的结果,它的基本特征是城乡的高度隔绝(包括产业、人口等),城镇化速度远远低于工  相似文献   

5.
李倢 《地理研究》2008,27(3):659-671
近年来,随着城市竞争力概念的兴起,城市排序及城市排行榜成为各界瞩目的焦点。本文首先指出盲目追求城市排名的危害,之后从理论角度论述造成城市简单排序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城市所属区域以及城市体系的忽视,提出应在对各城市进行定量评估的基础上,将城市发展优势与地域空间以及城市体系相结合,在地域空间中确定各城市功能定位。并以我国三大都市密集地区为实例,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各城市发展优势进行定量评估。以实例阐明城市发展优势应在所属地域空间与其城市体系紧密结合,对城市简单排序提出了反驳。通过三大都市密集地区之间不同城市体系结构及其变化的比较研究,对城市集群的形成及其发展理论做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贵阳城市地域结构演变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城市地域范围 (规模 )、经济社会结构、职能结构、形态结构等方面阐述了贵阳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的基本特征、趋势 ,探讨了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的驱动力因子 ,并对近代贵阳城市地域结构演变所带来的系列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评述  相似文献   

7.
建国以来郑州市的城市化地域扩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地域扩张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研究城市化地域扩张过程,揭示城市发展演化规律,能够为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提供依据,为以后的城市建设提供借鉴。文章全面、系统地考察了建国以来郑州市的城市化地域扩张过程,分析了郑州市城市化地域扩张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该文从区域经济角度分析我国城市化地域类型划分的理论基础,采用多指标体系衡量全国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差异和区域城市规模结构类型。将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分类与城市规模结构类型加以组合,划分出9种全国城市化地域类型,探讨了各种类型的协调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在居民购物出行影响下的城市地域结构,主要以方便居民对不同商品按市场、交通原则的出行流量为形成基础.而商户在经营过程中,又要考虑城市地域结构对经济利益差异的影响.城市地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购销双方在地域上动态拟合的过程.从居民购物出行的流量入手,结合中心地理论,对安阳市城市地域结构的等级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表明,随着中小城市地域结构的非均衡发展,居民购物出行的线路流量和地域流量都随之发生变化,并带动城市地域结构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0.
我国都市圈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中的若干误区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袁家冬  周筠  黄伟 《地理研究》2006,25(1):112-12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珠江三角洲和辽中南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大城市的地域空间组织开始从单体型城市的简单形态,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诸多城市和地区相互交融形成的都市圈的复杂形态转变。大上海、大北京、大广州、大沈阳等大都市圈的雏形已经初步形成,同时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的周边地区,一些区域性都市圈和地方性都市圈也在逐渐形成。以这些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施都市圈的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一个共识。正确引导都市圈的建设与发展是我国新形势下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指出了我国目前都市圈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上存在的一些误区,对都市圈的基本概念、地域本质、形成机理、地域结构与空间形态、类型与规模等进行了分析,为我国21世纪都市圈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台湾西部城市地带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晓虹  刘塔 《热带地理》1994,14(1):34-40
本文论述台湾经济空间演变与城市化发展过程,并对该过程中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的关系,都市连绵区的形成与发展、港口对工业区与城市的影响等方面作探讨,最后讨论了海峡两岸经济联系的加强对我国东南沿海城市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都市区界定探讨——基于"五普"分县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为大都市区发展创造了条件,大都市区已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新的空间载体。对大都市区进行界定是大都市区研究的前提。本文提出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界定中国大都市区的简化方法,并对中国大都市区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以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徐州都市圈为例,从城市与区县两个尺度,研究住房价格、城市发展质量及其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3个都市圈的耦合协调度与区域差异均呈现城市尺度大于区县尺度的特征。(2)住房价格与城市发展质量空间分布格局具有相对一致性,“组团式”格局明显,南京都市圈的区域差异均最大。(3)3个都市圈耦合协调度水平整体不高,处于中级及以下协调水平,且分布呈空间依赖性;住房价格与城市系统及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4个子系统发展质量的耦合协调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且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既表现出共振性又表现出尺度敏感性。(4)根据协调状态及主导低耦合失调的原因,将城市划分为6种类型,区县划分为8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大都市区的形成机制及其定界:以北京为例   总被引:49,自引:1,他引:49  
孙胤社 《地理学报》1992,47(6):552-560
源于欧美的大都市区,在中国具有特殊的形成机制和联系形式。对北京的研究表明,其形成主要由中心城市工业化的扩散和农村非农业化两种过程所决定,并据此提出了中国大都市区定界的初步方法。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中国已经出现了都市连绵带。  相似文献   

15.
Since their post-war inception, Sydney's metropolitan plans have tended to be overtaken by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y have had to confront. The depth and scope of Sydney's recent urban transformation threatens again to overtake metropolitan planning capacity creating, in the context of competitive globalisation, a potentially significant market disadvantage for the city, not to mention poor urban development outcomes. This paper reviews Sydney's post-war metropolitan planning strategies, examin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ontexts and the policy paradigms in which they have been framed, in order to draw out the lessons to be learned from their successes and failures. We argue that future success in planning urban development will rely on richly informed and fine-graine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spatial outcomes of Sydney's ever-deeper global integration. Only such fine-grained understanding can empower metropolitan planning to be responsive to the evolving challenges of managing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mporary urban context.  相似文献   

16.
占玮  陈朝隆  孙武  班鹏飞 《热带地理》2021,41(6):1292-1302
利用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和POI数据,采用断裂点分析法得出城市实体地域的范围大小。在此基础上引入交通便利系数和相对引力常量修正引力模型,分析广佛都市区内部各个城市实体地域间的引力强度和方向。结果表明:1)广佛都市区形成了以核心区为中心的“7+1”城镇体系结构;2)“七边形”正向城市体系结构围绕核心区域生成,“六边形”负向城市体系结构围绕西南区域生成,“西强东弱”格局明显;3)城市三角结构是广佛城市引力结构的基本单元,发展较好的城市组团为“核心区—顺德—南沙”“核心区—顺德—高明”“核心区—三水—花都”“核心区—花都—从化”,而“核心区—增城—南沙”和“核心区—高明—三水”组团则发展动能不足;4)广佛都市区引力势能大小及结构稳定与城市经济职能强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都市圈经济发展的主要原理及对兰州都市圈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圈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发展经济是都市圈建立并不断完善的重要内容。以此为出发点,分析了距离衰减规律、万有引力原理、中心地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原理及网络结构理论等对都市圈建设的指导作用。以兰州都市圈为例,阐释了部分原理在实际建设中的应用:兰州都市圈的空间界定、经济发展功能分区及网络经济构建。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功能地域形态,都市圈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论文以东京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借助人口密集地区(Densely Inhabited District,DID)、人口净迁入率、产业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等指标,系统梳理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京都市圈人口集疏格局演化、人口流动时空变迁以及产业结构转换和空间重组特征。研究表明,从人口集疏格局来看,东京都市圈人口分布逐渐从“孤岛式集聚”走向“连绵式展开”,但核心辐射范围仍集中于50 km半径内,此外,DID人口集聚趋势持续强化。从人口流动格局来看,东京都市圈始终表现出强大的人口集聚态势,成为日本人口困境中的一枝独秀,内部大规模郊区化基本结束,“都心回归”趋势明显。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东京都市圈三产比重持续上升、二产比重大幅下滑、第一产业持续萎缩,已逐步实现从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从产业空间重组来看,东京都市圈逐步形成梯度发展、阶层趋于固化的产业空间结构,服务业和高附加值轻工业中心集聚,技术密集型重工业外围布局。  相似文献   

19.
区域尺度城市增长时空动态模型及其在京津唐都市圈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ynamic urban expansion simulation at regional scal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earch methodologies in Land Use/Cover Change (LUCC)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influenced by urbanization.However,previous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single urban expan-sion simulation for future scenarios at local scale can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charac-teriz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s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This study constructed a regional Dynamic Urban Expansion Model (Reg-DUEM) suitable for different scenarios by integrating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and Cellular Automaton (CA) model.Firstly we analyze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expansion and acquired a prior knowledge rules using land use/cover change datasets of Beijing-Tianjin-Tangshan metropolitan area.The future urban expansion under different scenarios is then simulated based on a baseline model,economic models,policy models and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model.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eg-DUEM has good reliability for a non-linear expansion simulation at regional scale influenced by macro-policies.The simulating results show that future urban expansion patterns from different scenarios of the metropolitan area have the tremendous spatio-temporal differences.Future urban ex-pansion will shift quickly from Beijing metropolis to the periphery of Tianjin and Tangshan city along coastal belt.  相似文献   

20.
沈阳都市圈的范围及城镇空间分布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闫广华 《地理科学》2016,36(11):1736-1742
科学界定都市圈范围是研究都市圈的基础,采用2014年沈阳市及周边市县镇乡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断裂点和经济隶属度模型,界定沈阳都市圈范围。用经济隶属度指标划分城镇体系。用分形理论分析沈阳都市圈城镇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为:集聚维数、容量维数、信息维数和关系维数分别为1.430 1、1.294 1、1.473 5和0.393 8,说明沈阳都市圈城镇空间向心性集聚分布较为显著,城镇空间分布的均衡性较好,城镇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形成了以沈阳市为中心呈凝聚态分布的都市圈城镇空间结构,城镇间联系较为紧密,相互作用较强。进而提出沈阳都市圈城镇空间分布优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