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假定地震是随机点过程的实现,并且全部地震的震级分布都遵从b为常数的古登堡-里克特定律,通过传染性模型,我们对地震的时空发生率密度进行了模拟。发生率密度是通过两项求和计算的,一项代表独立或者说自发的活动性,另一项代表由先前地震诱发的活动性。第一项只与空间有关,而第二项依赖于三个因素,包括已发生地震的震级、时间和位置。本文中,对时间项我们使用修正后的大森定律,重点研究震级和空间项。对于每一项,我们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假设,并且根据1987年到2000年意大利仪器记录地震的目录,分别找出了各自的最大似然参数。对2001年纪录的地震活动性计算了各自的可能性并进行了比较,这为找到最佳模型提供了一个途径。对各种假设进行蒙特卡罗模拟,由此来评估我们选择的假设的可信度。我们的研究表明,对于空间分布,反向幂密度函数比正态密度函数更可靠,而余震发生对于震级的尺度不变性假设可以在高可信水平上被拒绝。最终的模型适宜于在真实环境中计算地震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2.
晚期强余震往往会对曾经历过主震破坏后重建的地区再次遭受预想不到的损失,许多研究者对此已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文在较系统地整理了1800年以来中国大陆(除深震以外)7.0级以上的主震及其6.0级以上的强余震资料,同时补充了东部(105°E以东)地区6.0级以上的主震及其5.0级以上的强余震资料,共获得93次主震及其有序列的完整资料。在此基础上初步获得了中国大陆主震后10年内强余震活动的部分统计特征:(1)主震后10年内有强余震的占总数。(2)主余震型地震超过总数。(3)8级主震没有震群型地震。(4)在主震后1月内发生的强余震超过强余震总数。(5)强余震累计频数随时间衰减很快。鉴于目前尚无较好地判定一次强震或大地震后,震源区是否有可能发生晚期或特晚期强余震的方法。本文初步尝试利用主震后1个月内的资料作为指标,运用推广的贝叶斯公式,使用了该公式推导出的概率法和概率计数法,对主震后2月—10年期间(同时提出三个时间段:2—12月,2月—4年,2月—10年)是否会发生强余震的类型作出判断。然而对Bayes方法的效果又将建立模型用的93次完整的主震及序列资料,作为内符检验的样本,内符检验的正确率为80%以上。同时内符检验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计算了1970-1989年邢台老震区余震序列的地震活动性标度值,通过累加变换,应用模糊数学直接识别法,分析了该区强余震前地震活动性标度平静异常的一些特征,其结果对于监测预报强余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刘文龙  吴培稚 《地震》1997,17(1):43-53
运用方向性函数研究了唐山地震的几个强余震前后发生在强余震震中附近的地震破裂特征。结果表明,强余震前发生的地震较强余震后发生的地震更倾向于单侧破裂,主破裂方向一般不指向未来强余震震中,而部分临近强余震前的小震破裂方向指向未来强余震震中,并对此作了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5.
海城地震余震活动的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截止1995年4月,海城-营口地震区已发生ML≥3.6级余震425次。西方对余震b值随时间的变化、余震时空发展的特点、大余震发生前后的余震特征等做了进一步研究,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随着时间的推移,余震b值逐渐增大,并趋于稳定。(2)今后仍有可能发生2-3次ML5.0级左右的余震。  相似文献   

6.
陈定国 《华南地震》1990,10(2):51-55
本文总结了近100年来华南地区的4次M≥6级地震的余震资料,从工程抗震实用性的角度研究了余震衰减序列中各阶段最大震级的变化特点,从而得到:1)华南地区6级以上地震的余震平均每14—15年衰减一级;2)一次6级左右地震的余震活动经45年后即可恢复到当地正常小震活动背景水平。  相似文献   

7.
定量地分析了日本若干M≥7的浅源强震后的余震活动的时间特征。这些强震后都伴有强余震的发生,而且这些强余震又都触发了自身的余震活动。本研究的目的在考察这种强余震发生前的余震活动的任何异常变化,在强余震发生之疹,余震活动明显代于由修订的大森公式所得的期望值。  相似文献   

8.
9.
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广泛采用的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只考虑了主震对场点地震危险性的贡献,但我们在历史地震等震线以及地震灾害记录中常常可以看到强余震在其震中附近造成比主震更严重的破坏。为了论证强余震在其震中附近造成的破坏超过主震的现象是否普遍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曲延军 《内陆地震》1990,4(1):87-96
余震序列特征的研究是地震预报探索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强余震的预报又是地震预报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对1971年以来20次M_S≥5.5级地震余震序列的空间分布,时间序列及强度特征进行初步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强余震的活动是有一定规律的。通过余震序列特征的研究,可以对强余震作出相应的预测。  相似文献   

14.
唐山强余震的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唐山1976年以来的14次5.0(M_L)左右强余震前的活动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强余震前表征时间的参数V值下降—回升—发震、强度上震前有“增强性地震”出现、应力变化有加速异常等现象,可能是强余震发生的短期前兆.  相似文献   

15.
大地震的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和重复时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傅征祥 《地震地质》1990,12(1):15-20
1966—1981年中国大陆华北和西南地区发生了10次大地震(M_s≥6.9),其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有明显差异,从1天到1000天不等。它们似乎与主震震级大小无关,却依赖于不同主震的重复时间,即较长的持续时间对应较长的重复时间。基于地震力学的观点,较长的重复时间意味着地震断面静止接触时间较长,断面摩擦强度将增大,产生数量较多和面积较大的强固点,所以,有可能在断面主破裂之后,观测到较长持续时间的强余震活动(强固点破裂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陆余震活动深度分布及其流变学机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傅征祥 《中国地震》1996,12(2):147-154
本文研究了中国大陆1966年以来发生的5次大地震(Ms≥7.0)的余震活动深度与地热流的关系。研究表明,地热流较高的震源区,余震活动深度分布较浅,并且得出余震深度分布受地壳内部岩石脆性-韧性转变深度的流变学特征控制的推论。  相似文献   

17.
18.
阿木.   《地震》1989,(6):7-12
本文分析了乌什6.4级地震的序列特征,该序列是主—余震型,余震空间分布呈北西向,序列衰减正常。现场开展了多种测震学预报方法的研究,在一定条件下某些方法对中强地震有一定的预报信息。利用强余震的准周期性等方法较好地预测了5.2级余震。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我国约五十年来发生的28个大震的余震序列。指出: 1、对于主-余震型地震序列,其强余震的“等待时间”(该强余震距上次强余震的时间)Δt与它的发生时间(距主震的时间)t遵从对数——对数线性关系: 其中:A≈0.92,B≈-0.11。 2、对于双主震或主震群型的地震序列则只有在最后一个主震发生后,Δt和t才有上述关系。 文中对上述特点在判断地震类型及预报强余震震中的应用,作了初步讨论。并利用流变学和断裂力学的观点,对这一现象作了初步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20.
强余震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理论解释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我国约五十年来发生的28个大震的余震序列。指出: 1、对于主-余震型地震序列,其强余震的“等待时间”(该强余震距上次强余震的时间)Δt与它的发生时间(距主震的时间)t遵从对数--对数线性关系: 其中:A≈0.92,B≈-0.11。 2、对于双主震或主震群型的地震序列则只有在最后一个主震发生后,Δt和t才有上述关系。 文中对上述特点在判断地震类型及预报强余震震中的应用,作了初步讨论。并利用流变学和断裂力学的观点,对这一现象作了初步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