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Tyap.  KF 《地学前缘》2000,7(1):69-78
讨论了一些有关地壳均衡概念的模型。业已证明 ,这些模型既不能用以正确评估地球的平衡状态 ,也不能用以解释构造成因。介绍一种新的地壳均衡模型 ,它与地球的某一种旋转方式相适应。地球体与球的偏差 ,被用来作为地球平衡的判据。地球被认为是在偏差趋近于零的那些点上得到平衡的。地球体与球体之间标志的差异 ,是由地球外壳中地质作用的方向所确定的。所提出的是大地地壳均衡模型 ,是地壳中构造形成新旋转假说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岩石圈的生态作用(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确定了“岩石圈的生态作用”这一概念的内涵 ,考虑了作用的分类 ;阐述了岩石圈的各种生态作用 ,它们分别是资源的、地球动力学的、地球化学的和地球物理的生态作用 ;阐明了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和工程技术造成的影响之下这些生态作用形成的规律 ;提出了有关这些生态作用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陈国达在大学期间发表3篇重量级学术论文,让后来者望尘莫及,是他在地质学领域的崭露头角。  相似文献   

4.
尼泊尔喜马拉雅地区的新构造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的主要特征可以由本区的构造地势和构造基础面很好地表示出来。本地区山脉结构在横向上的划分与地质学上依构造特征而划分出来的单元相一致;在纵向上,则按照构造运动形成的不同山口将山脉划分为几段。由多个推覆体板片和形成众多Si walik期山前褶皱的印度次大陆俯冲断层构成的体系展示了喜马拉雅新构造动力学的主要过程。伴随这一动力学过程,出现了Mahabharat地区向斜核部地层被挤出及推覆体露头被剥蚀、喜马拉雅地区高倾斜基础面重力不稳性、整个喜马拉雅地区花岗岩岩基呈漂浮状态等地质现象。  相似文献   

5.
6.
热液矿床的形成需要大量流体,而流体的运移需要包括地势差、岩石变形、热梯度及热异常等多种驱动力。这些流体驱动力与构造环境及过程有密切关系。流体压力状态和热场及地势差的组合决定了压性构造环境流体以向上运动为主,如造山型成矿系统,而张性构造环境流体以对流为主,如VMS和SEDEX成矿系统。造山作用造成的地势差及水平挤压作用所产生的超压可以驱动流体侧向迁移数百公里,如MVT成矿系统。但是,具体的成矿流体动力学过程比较复杂,且随构造演化而变化。在经历过多个大地构造演化阶段的地区,如地洼区,老的成矿流体动力系统不断被新的系统叠加或取代;新的构造单元需要来自地幔的流体源补充才有利于成矿。成矿学研究的是成矿作用与大地构造的关系,而流体动力学系统与大地构造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成矿流体动力学应成为成矿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平面格林公式为基础,推导出一种方法,使二维起伏地形上的实测数据(重力、磁力)可向上延拓到任一高度,而无损失点,并以一无限长水平圆柱体模拟任意形状的异常体,从而抑制了截断误差。  相似文献   

8.
9.
生态地质学——地质科学的新分支(英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中介绍了生态地质学的定义 ,探讨其研究客体和研究对象以及岩石圈的生态作用 (指资源生态作用、地球动力学生态作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生态作用 )。文中还讨论了生态地质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并对生态地质学的逻辑构成———科学结构、具体分类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0.
地球和月球起源的非传统模型(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A.A.Mara 《地学前缘》2000,7(1):53-68
46亿年以来 ,地球的内力活动是由地球液体内核上升的富氢挥发物流所维持的。为了解释这些导致地球内核如此巨量氢集中的作用 ,文中提出了一个关于地球、其它行星及作为一个整体的太阳系 ,其起源与演化的非传统的岩石学模型。排氢脉冲导致洋壳扩张的增强 ,而此则与创造出造山带的地壳变动幕相关。随后大洋底板活动的减弱 ,则招致褶皱陆壳的剥蚀 ,并伴有广泛展布的玄武岩岩浆作用 ,以及大洋周边优地槽区的稳定化。地壳发展旋回的有规则重复 ,都与地球历史中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和全球灾变的特殊特点相关。在最大的地核排氢期间 ,氢流体达到了平流层 ,并在这里形成有高反射力的水冰云。它们增加了地球的反射率 ,并成为地球全球冰封的基础。平流层冰云促进了对臭氧辐射盾牌的破坏 ,从而导致继冰期之后的生物灾难。  相似文献   

11.
2018年是我国区域地质学及大地构造学大师李眷昱先生逝世三十周年,为纪念这位为中国地球科学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贡献的地质学大师,本刊从2018年第5期起在《科学人生》栏目分3期刊发由我国著名地质学史专家潘云唐教授撰写的特约稿,以志纪念。正是李春昱先生,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年仅34岁的他挑起了四川省地质研究所所长的重担,并作出优异成绩;也正是李春昱先生,在中国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作为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团结带领全体员工,抗迁护所,将一个完整的地质调查所连同全体人员、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统统交回到人民政府手中,成为新中国地质事业腾飞的重要基地;还是李春昱先生,在遭受反右冤屈和“文革”冲击之际,先后主持编制了首张“亚洲地质图”和“亚洲大地构造图”,使我国进入国际地质图件编制行列;“文革”后,已进入耄耋之年的李春昱先生,成为中国地学界最早宣传引进板块构造说的学者之一,并身体力行成立相应组织,结合中国地质实际开展研究,在去世前的十年间发表了50余篇板块构造研究论文。“历经坎坷志未改,我以我心荐轩辕”,这就是李春昱先生留给后人的精神和科学遗产。  相似文献   

12.
宇宙中恒星的演化始于巨星的形成 ,后者的质量是太阳系的数百倍 ,寿命估计为数百万年。重元素合成于巨星的内部。它们控制了巨星爆炸过程中 (超新星 )形成的气态云和盘状物的冷凝加速度。冷凝和旋转的加速导致后代恒星质量越来越小 ,寿命越来越长 ,直到形成像太阳这样的小星体 ,其质量为 1.989× 10 30 kg ,寿命已有几十亿年。这些小恒星的形成是冷凝过程中产生的水成冰氢星子不断聚集的结果。上一代巨星的原始星盘中的物质只有一小部分参与了冰氢星子的形成。这些星体形成于致密、高速旋转的原始恒星星盘中 ,周围环绕着巨行星和褐矮星。由于星体达到恒星状态 ,它们开始影响原恒星盘 ,结果导致星体相互分散 ,同时 ,最近的巨星发生表面去气作用。后者可以从巨星到恒星的质量衰减得到证实。UpsilonAndromedae、5 5Cancri和HD16 84 4 3等天体的巨行星记载了这样的事实。太阳系中的表面去气作用主要反映在近太阳巨星的流体外壳完全消失。由于流体外壳消失 ,铁硅酸盐熔融核暴露地表 ,形成小的类地行星。木星也经历过表面去气作用 ,依据是木星具有很高的平均密度 (1.3g cm3) ,几乎是土星密度 (0 .7g cm3)的两倍。因此 ,类地行星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 :原行星 (其父巨星具有重的熔融核 )和正常行星 (在其父行星  相似文献   

13.
黔北铝土矿含矿岩系地层的厚度在某些地段具有局部加厚的特征,这一特征预示了铝土矿的成矿控制作用存在非正常沉积控制的某些因素.本文通过对道真县池家沟矿点古岩溶起伏剖面的研究,发现岩溶古地貌环境对该矿点铝土矿层的厚度控制明显,其表明在黔北地区铝土矿含矿岩系分布区,下伏地层为碳酸盐岩分布的地段,古岩溶地貌环境是铝土矿含矿岩系地层厚度变化的控制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基于DEM的青海贵德地区地形起伏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贵德地区1:5万地形图等高线数据内插生成的DEM数据,在ArcMap软件空间分析支持及Spss软件拟合曲线统计下,得到该地区地形起伏度提取的最佳窗口为400m×400m;基于400×400m2的分析窗口,提取贵德地区的地形起伏度,完成地形起伏度的专题图,统计分析高程与起伏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通过对在外贝加尔大骨节病区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天然水呈现出高浓度的磷(高达3.5mg/L),同时,锰、硅、铅等元素也呈现出高浓度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水文地球化学数据,认为大骨节病可能与生物地球化学性质的多种因素有关系。进一步研究大骨节病的成因机制需要新的可靠的环境地球化学数据。  相似文献   

17.
固体地球物理学与板块大地构造学的交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采 《地学前缘》2014,21(1):89-99
文中从固体地球物理学与板块大地构造学的交融合汇历史出发,诉述岩石圈探测与大地构造物理学的基本思路。大地构造物理学的研究包括以下5个方面内容: 大陆岩石圈调查;区域壳幔结构的成像和解构;全球对比同类大地构造单元的壳幔结构;动力学分析找出每一种大地构造单元生成和演化规律;验证动力学作用模式。以实例说明了区域壳幔结构的解构。最后提出当前大地构造物理学的研究方向与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万天丰 《地球科学》2019,44(5):1526-1536
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球物质在时间和空间演化的学问,是构造地质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是一门涉及知识面很宽的学问.大地构造学需要朝定型、定向、定时、定位和定量的研究方向前进,需要通过"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经过长期的知识积淀才可能进行扎实的研究,以便逐渐接近科学的真理.槽台假说是一种过时的认识.板块构造学说起源于海洋地球物理调查,它是一个仍在继续发展中的大地构造学说,强调各个岩石圈板块是以水平运移为主的,但是其动力学机制则至今尚未完全解决,仍在探索之中.  相似文献   

19.
严格地说,地球是一个三轴椭球体。由k=2的近似计算公式,可以得到精确数字为8位的地球表面积数值。三轴椭球体表面积公式建立了地球三个半轴与地表面积之间的函数关系。对于已测得的三个半轴的任何微小变化,由微分近似计算公式可以得到相应的地表面积的变化。这就为研究地球形变和地壳运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数量化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20.
一、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设想的提出 在大地构造学的发展史上,关于研究目的的认识,尤其是研究对象的选择,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等,归纳起来可以划分为历史论大地构造学和因果论大地构造学两类。在历史论大地构造学的理论中,其最著名的研究方法为历史分析法,它强调恢复和阐明地壳或岩石圈构造的形成、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历程,所以采用归纳法为主。最流行的理论为地槽地台理论、它主要探索地壳演化的阶段划分,构造单元的出现顺序和历史生因关系。在因果论大地构造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