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云南富源贵州龙动物群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志文 《云南地质》2002,21(2):183-191
云南富源雨汪发现的贵州龙动物群是我国第二次、亚洲第二例,填充了云南空白。产出层位属中三叠统上部法朗组下段(Ladinian阶),距今约2.25亿年。动物群内容十分丰富,化石保存完整,与阿尔卑斯山区Tessiner灰岩中的类群较接近,而与非美同期爬行动物相差甚远,表明该时段滇东-黔西区贵州龙动物群应属特提斯域生物地理区系。  相似文献   

2.
兴义国家地质公园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亭 《贵州地质》2004,21(4):222-222
兴义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兴义市中南部 ,地理坐标为 :东经 1 0 4°3 2′~ 1 0 5°0 8′,北纬 2 4°3 8′~ 2 5°0 3′。该地质公园以贵州龙动物群化石及产地、典型岩溶地貌景观为特色 ,由顶效、乌沙两个贵州龙动物群化石产地及马岭峡谷、西峰林、东峰林、泥凼石林、坡岗岩溶生态等7个景区组成 ,总面积约 2 70km2 。1 95 7年在兴义市顶效镇绿荫村发现胡氏贵州龙 ,是中国乃至亚洲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的首次发现。经过 5 0多年的研究调查 ,以胡氏贵州龙为主要分子的贵州龙动物群已闻明于世。该动物群主要由海生爬行动物和鱼类组成 ,并共生有双壳…  相似文献   

3.
彭光照 《江苏地质》2009,33(2):113-123
自贡地区涵盖侏罗纪3个不同时期的恐龙动物群组合。早侏罗世是恐龙动物群的萌发阶段,以原蜥脚类和原始蜥脚类恐龙共存为主要特征,属禄丰蜥龙动物群范畴;中侏罗世蜀龙动物群具有过渡性质,代表恐龙动物群的繁荣阶段,特点是原蜥脚类绝迹,原始的蜥脚类和进步的蜥脚类共同成为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并开始出现一些特化的蜥脚类,肉食龙类和鸟脚类成为动物群的重要成员,剑龙类开始出现;晚侏罗世马门溪龙动物群代表恐龙动物群发展的鼎盛阶段,特点是成渝龟类被蛇颈龟类所取代,原始的蜥脚类已消亡,特化的长颈型的马门溪龙类为主要成员,肉食龙类、鸟脚类和剑龙类向大型化发展。自贡地区侏罗纪恐龙动物群的兴衰和更替与四川盆地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的变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上海国土资源》2007,(1):F0004-F0004
兴义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贵州省兴义市中南部、以贵州龙动物群化石及产地、典型岩溶地貌景观为特色,由顶效、乌沙两个动物群化石产地及马岭河峡谷、西峰林、东峰林、泥凼石林、坡岗岩溶生态等7个景区组成,总面积约270km^2.  相似文献   

5.
西藏岗巴晚白垩世有孔虫动物群与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西藏南部岗巴地区上白垩统的有孔虫动物群十分丰富,经鉴定共有52属130种。根据岩性,该地区上白垩统可以划分出三个最基本的岩石地层单位:冷青热组、岗巴村口组及宗山组。依据其中有孔虫的形态结构、生态环境、系统演化及地史分布等特征,可以划分出五个主要的有孔虫动物群,Rotalipora动物群,Whiteinella-Helvetoglobotruncana动物群,Dicarinella-Marginotruncana动物群,Globotruncana-Globotuncanita动物群及Orbitoides-Omphalocyclus动物群。这五个有孔虫动物在晚白垩世相继绝灭,其绝灭与古水深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主要是受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吕君昌 《地球学报》2016,37(2):129-140
在江西赣州地区晚白垩世地层中发现的窃蛋龙类化石——赣州华南龙,属于进步窃蛋龙类,其独特的头部特征为研究窃蛋龙类恐龙的颅面演化、古地理分布及古生态环境提供重要信息;在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地层中发现的大型、前肢短的驰龙类恐龙——孙氏振元龙,为大型、短前肢类型的驰龙类提供羽毛形态学方面的重要信息,为研究驰龙类的多样性、鸟类羽毛以及飞行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在辽西发现的喙嘴龙类翼龙——朝阳东方颌翼龙,是该地区晚侏罗世地层中发现的第一件翼龙标本,不仅填补了时代上的空白,同时对于印证晚侏罗世喙嘴龙类的辐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这些重要发现对于研究窃蛋龙类的演化、驰龙类羽毛演化及鸟类羽毛起源等热点与难点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尤其在发现华南龙的基础上,命名了赣州恐龙动物群。  相似文献   

7.
王瀚  肖异凡  张宁  蒋杨  孙曦  何卫红 《地球科学》2018,43(11):3901-3909
古-中生代之交,不同古地理背景中生物灭绝的表现不同.有关放射虫动物群研究,一方面,提供古地理背景等重要信息;另一方面,为生物多样性演变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盆地相放射虫的研究对揭示不同沉积相生物灭绝和古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贵州惠水以南克脚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位于南盘江盆地北部,为盆地相沉积.对克脚剖面大隆组和大冶组底部放射虫动物群进行了初步统计、类群组合特征分析,结合放射虫的保存状态,对克脚剖面二叠纪末古水深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大隆组至大冶组底部地层沉积于浪基面以下,古水深普遍浅于150 m,大隆组上部最大海侵时古水深最浅达200 m左右.   相似文献   

8.
本文详细描述了保山、施甸、永德地区中、晚石炭世丁家寨组冰成岩及上覆盖层中的冷水腕足类Stepanoviella动物群16属20种,并与印度次大陆、澳大利亚及西藏珠穆朗玛峰、申扎等地区的Sfepanoviella动物群作了对比。Stepanoviella动物群是中、晚石炭世发育于冈瓦纳古陆北缘的一个冷水习性的腕足类动物群。在中石炭世-晚石炭世早期由于冈瓦纳古大陆发生了冰川,周缘海域地区海水温度较低,Stepanoviella动物群在冷水环境中发育繁衍,到晚石炭世晚期,古大陆冰川消失,海域水温回升,该动物群消亡。丁家寨组中Stepanoviella动物群的发现,再一次说明了澜沧江结合带以西的滇西地区中、晚石炭世位于南半球,属于冈瓦纳古大陆的一部分,地层对比及沉积环境表明本区与西藏珠穆朗玛峰北和藏北申扎、日土地区,都同处于冈瓦纳古陆北缘大陆架部位。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中部地区白垩系泉头组中保存了一个典型的脊椎动物化石群,该动物群以基干鸟脚类娇小长春龙为代表,还包括禽龙类、角龙类、兽脚类、蜥脚类、鳄类、真兽类,以及恐龙蛋等8类陆生脊椎动物化石,笔者将其定名为长春龙动物群。为了研究该动物群的物种多样性,笔者对该动物群中的兽脚类牙齿材料进行了较为详细系统的研究。我们将测量获取的化石特征数据绘制成二维散点图进行分析,并结合牙齿特征开展标本的骨骼形态学对比与鉴定。研究发现在该动物群中至少存在4种不同类型兽脚类恐龙,分别为跃龙类、驰龙类、暴龙类和未定类。其中,驰龙类材料在松辽盆地中生代地层中是首次发现。长春龙动物群中兽脚类的分异性,从侧面说明了长春龙动物群应为一个物种组成十分丰富的脊椎动物群落。  相似文献   

10.
贵州沉积岩地层发育,保存有大量的化石。仅早期后生生物群或动物群就多达6个之多。从晚震旦世早期的瓮安生物群、庙河生物群至早寒武世的小壳动物群、牛蹄塘生物群、杷榔生物群及中寒武世早期的凯里生物群。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昕脚类恐龙化石及其层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中国的晰脚类恐龙化石及其层位,产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划分出5个相关的晰脚类恐龙动物群:(1)早侏罗世资中龙动物群;(2)中侏罗世蜀龙-峨眉龙动物群;(3)晚侏罗世马门溪龙动物群;(4)早白恶亚洲龙动物群;(5)晚白恶世纳摩盖吐龙动物群。文章还对中国的晰脚类恐龙的地理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贵州安龙坡脚剖面新苑组位于扬子地台和右江盆地交汇处,为中三叠世台缘斜坡相沉积,在该组中上部发现了牙形石动物群,除少量分枝分子外,都归属于Neogondolella属,建立了4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分别为:Neogondolella bulgarica、Neogondolella bifurcata、Negondolella constricta、Neogondolella constricta cornuta(未见顶界)带。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中晚期,其特殊的古地理位置,对系统研究与对比罗平生物群、盘县动物群的古生态环境,以及区域地层对比、地层格架建立,探讨该时期盆地演化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描述了在中国首次发现的原龙目(Protorosauria)化石——东方恐头龙(Dinocephalosaurus orientalis gen.et sp.nov.)。根据颈椎形态将其归入长颈龙科(Tanystropheidae),这是该科成员在欧洲以及北美和中东部分地点以外地区的首次发现。东方恐头龙的发现进一步表明了东、西特提斯动物群间密切的古动物地理关系,为研究长颈龙类以至原龙类的系统发育提供了重要的新线索。  相似文献   

14.
岭南东江流域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的新发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在南岭以南的广东东江流域河源地区东源县上莞镇的碧寿洞中发现较丰富的古哺乳动物牙齿化石。经鉴定为6个目5属5种,称之为碧寿动物群。根据碧寿动物群指示的古生态、化石层位、热释光测试结果和生物地层对比初步认为,该动物群与西江流域的罗沙岩动物群一样,都属于晚更新世时期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生活在MIS5a时的间冰期,但罗沙岩动物群的时代略早,为(79.0±15)kaBP,而碧寿动物群则存在于末次冰期/末次间冰期之交的MIS5a之末叶。此动物群为广东东江流域历年首现,代表了当时的热带北缘森林草原的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5.
贵州断杉剖面长兴阶上部发现的腕足类化石包括:Paracrurithyris pigmaea,Attenuatella mengi,Neochonetes (Huangichonetes) substrophomenoides,Spinomarginifera kueichowensis,Anidanthus mucronata,? Hustedia orbicostata,Pygmochonetes sp.,Crurithyris sp.和Martinia sp..通过对该腕足动物群的分析以及和其他地区同时期的腕足动物群的对比,认为断杉剖面腕足动物群是深水分子与浅水分子混生的动物群,同时也是暖水分子与凉水分子混生的动物群.深水分子与浅水分子混生的特征与长兴期晚期断杉剖面位于深水盆地相的边缘,并且离浅水碳酸盐岩台地较近的古地理位置一致;暖水分子与凉水分子混生暗示扬子海盆当时可能存在洋流活动.  相似文献   

16.
根据新疆柯坪,乌什的Ting类化石新材料,结合以往有关Ting类生物地层学及Ting类古地理分布的资料,分析了塔里木地区二叠纪Ting类化石组合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塔里木盆地早二叠世Ting类动物群与我国西南地区同期Ting类动物群面貌非常相似,并具有一些目前仅发现于云南,贵州和广西的地方性种类,表明塔里木板块与华南板块在这一时期应处于相同的纬度,且两者相对位置似应比较接近。但是,这一结论与有关古地磁资料不尽吻合。针对这一问题,结合有关石炭-二叠纪微板块运动及古洋运动方向的研究成果,对塔里木,华南板块早二叠世Ting类动物群相似性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华北地区早更新世生物-气候事件--以哺乳动物化石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华北地区几个早析世洞穴地点哺乳动物群的生态环境、气候变迁和动物迁移。龙牙洞、第18地点、贾家山以及东洞动物群都是喜冷型动物群,反映的气候干冷或干凉,植被为稀树草原、森林-草原或干冷草原。在气候方面,它们可与黄土层堆积时气候对比。第12地点显示炎热湿润气候,东洋界动物向北迁移,森林茂密,是我国北方一次重要的温暖事件,相当黄土剖面中的古土壤层(S24-S25)的气候。第9地点和西洞动物群批示气候  相似文献   

18.
近期在贵州省西南部,特别是关岭地区发现了大量三叠纪的海生爬行类化石,其中不仅包括过去已经报道的真鳍龙类和鱼龙类,还包括我国首次发现的齿龙类和海龙类。为了查清这些化石的产出层们和分布范围,确定动物群的性质,在贵州的关岭、兴义、安龙和云南的罗平等地开展了野外调查,实测了三条地质剖面,它们是:贵州关岭新铺法郎组瓦窑段下部及竹杆坡段上部地层剖面,贵州顶效法郎组竹杆坡段地层剖面,以及云南罗平法郎组竹杆坡段地层剖面。结果显示,该区域的脊椎动物化石主要产于自中三叠统至上三叠统的4个层位。贵州地区最早出现的海生爬行动物是真鳍龙类(Eusauropterygia)的宋氏清镇龙(Chinchenia sungi)和邓氏三桥龙(Sanchiaosaurus dengi),化石产于贵阳附近关岭组一段(安尼期早期)的白云岩中。贞丰县牛场上坝村的这一层位中还发现了初龙型类的足印化石。关岭组二段(安尼期晚期)的中厚层灰岩中含有丰富的鱼和鱼龙类化石,这是鱼龙类在贵州地区出现的最低层位。法郎组竹杆坡段(拉丁期,或依据牙形刺定为卡尼期早期)中的海生爬行类化石包括鳍龙目肿肋龙科的胡氏贵州龙(Keichousaurus hui)、幻龙科的幻龙未定种(Nothosaurus sp)以及鱼龙类和海龙类。化石主要分布于贵州兴义、安龙,和云南罗平地区的泥晶灰岩中,该层位不仅在化石种类和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关岭组,而且是海龙类目前已知的最低层位。迄今为止共了法郎组瓦窑段(卡尼期)海生爬行类共11属13种,它们是以周氏黔鱼龙(Qianichthyosaurus zhoui)为代表的鱼龙类,以黄果树安顺龙(Anshunsaurus huangguoshuensis)为代表的海龙类,和以新铺中国豆齿龙(Sinocyamodus xinpuensis)为代表的齿龙类。化石主要产自关岭县新铺乡瓦窑段下部的泥晶、泥质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中。该地层是目前产出化石最丰富和唯一产齿龙的层位。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笔石动物群在早一中奥陶世之交全球分布的控制因素,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①分析了穿越扬子地台笔石动物群的分布特征;②在对笔石体形态功能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水体深度对笔石动物群分布的影响;③根据当时的古地理格局,并参考现今的洋流分布,建立了早一中奥陶世之交的洋流分布图.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前人以水体深度作...  相似文献   

20.
陈军  尹勇前  李涛  金利勇 《地质通报》2016,35(6):872-878
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是晚更新世时期北半球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哺乳动物群,该动物群的化石在中国东北地区广泛分布,其演化、发展乃至灭绝与古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综述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概况,从动物组合、古地理分布、古生态环境等方面介绍了该生物群之全貌。以吉林省大布苏国家重点化石产地为例,对该产地出土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化石标本进行了最新的统计(分属6目13科21属23种),对其化石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在东北地区深入开展该动物群研究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