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田奇■     
著名地质学家田奇(王隽),字季瑜,原籍湖南大庸县,土家族人.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理预科,后从李四光,葛利普教授专修地质学.1923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在北京地质调查所任实习员、调查员.1927年回湘,参与创建湖南地质调查所工作.他曾历任该所技士、技正、主任、所长,并兼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28~1930)、湖  相似文献   

2.
著名地质、地震地质学家、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委员徐煜坚教授因病于1992年3月23日在北京逝世。徐煜坚教授1913年4月4日生于广东省中山县。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地学系。由于抗日战争,滞留北京,从葛利普教授学习。1939年复学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学系,1940年6月毕业。随后,作为李四光教授的助手,在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从事构造  相似文献   

3.
美国地质学家威廉、葛利普(AmadeusWilliam Grabau)教授是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会员之一,是中国古生物学会、北京自然历史学会、中国科学社名誉会员,中国地质学会颁发的葛利普奖章和美国科学院汤普森奖荣获者.葛利普1870年生于美国威斯康辛州.青少年时,由于他的刻苦自学和勤奋精神,深受函授老师克罗斯比教授的赏识,被介绍到波土顿自然历史协会工作,并成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特别旁听生,1891年正式考入该校地质系,毕业后曾任教员.1900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相似文献   

4.
华夏古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华夏古陆的提出及岐见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前震旦纪变质岩以往认为被泥盆系地层不整合覆盖,缺失下古生界。一九二四年葛利普首次将这一地区的古地理单位称之为“华夏古陆”,尔后为地质学者所长期沿用。一九五四年陈国达教授提出“基于这一地区系中国地台上的一个活化区,而范围又大致上相当于葛利普所早已提出的‘华夏古陆’的事实,作者建议称它为华夏活化区”。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质学会最早的会徽图样、使用决定和内容说明,曾刊在1937年出版的《地质论评》二卷一期上。 会徽由杨钟健、谢家荣、章鸿钊,葛利普设计,承张海诺先生绘成。 图案圆形,由三圈、四方位、五字  相似文献   

6.
张进  曲军峰 《地质学报》2022,96(1):4-24
葛利普(Amadeus William Grabau),美国地质学家,著名的地层学、古生物学家,其最后的26年在中国度过,是近代以来我国从事地质研究和教育的著名地质学家。他是中国近现代地质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科学协会—中国地质学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为中国近现代地质事业作出卓越贡献。在华期间,葛利普先生先后出版大量论文、专著,内容不仅涉及中国的区域地质,也建立起全球构造理论。基于归纳总结北美、欧洲以及亚洲的资料,20世纪30年代早期他提出“脉动理论”,确立了全球海平面升降的规律,并建立起基于海进、海退规律为基础的古生代构造-地层划分方案,成为现今层序地层学的基础;基于大陆漂移假说,分析演绎并建立“极控理论”,强调地壳的大规模水平运动,强调地槽的形成与水平构造运动有关,形成了原始的俯冲与海底扩张思想的萌芽。脉动理论和极控理论分别论述了地球表层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个理论互为补充,通过构造事件相联系,形成统一的葛利普的整体地球观。葛利普先生也是大陆漂移的热情支持者和推广者,为板块构造理论的出现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灵活的归纳和演绎贯穿其科学生涯的始终。他身残志坚,身处绝境而仍笔耕不辍;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敬仰和传承。  相似文献   

7.
《地质论评》1982,28(6):611-614
(一) 中国地质学会于1922年1月27日在北京成立。发起人为当时北京政府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地质组主任章鸿钊以及翁文灏、王烈、李四光、葛利普(A.W. Grabau,美国)等著名地质学家。参加大会的还有丁文江、王竹泉、王绍文、王宠佑、全步瀛、朱庭祜、朱焕文、李捷、李学清、周赞衡、孙云铸、袁复礼、叶良辅、董常、赵汝钧、卢祖荫、谢家荣、钱声骏、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非海相侏罗系与白垩系的分界和白垩纪中事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正> 将我国和亚洲中、东部含有狼鳍鱼等热河动物化石群的热河群,和外贝加尔群中、上部以至含有四川动物化石群的归州群,视作下白垩统或白垩系的年代划分标准,最初是葛利普等1923—1928和美国中亚考察团1922—1935所建立,曾统一采用于我国和苏联等国家。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李春昱、杨钟健等怀疑归州群全属白垩系,小林贞一等提出否定葛利普标准的新意见。至60年前后,我国多数地质古生物工作者把热河群和归州群群视为侏罗纪地层,少数有不同意见;苏联学者对蒙古和贝加尔湖区非海相中生界时代划分的葛利普标准,也提出一些修正。70年代,我国部分地层工作者认为热河群全部或上  相似文献   

9.
关于华夏古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葛利普1924年创立的华夏古陆是指震旦纪至侏罗纪位在华夏地槽以东的陆地,其位置在粤闽中东部和浙南东部并延入海域达西南日本和南朝鲜以及以东的海域,达西南日本和朝鲜半岛的东南角,它是高于海面的古陆地,震旦纪和早古生代它供给华夏地槽沉积地层中的碎屑物。葛利普82年前提出的华夏古陆在中国区域地质和古地构造研究中发生了巨大影响。它本身是地槽理论体系中提出的构造单元并兼有古地理涵义,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古物地层学、沉积学、地层接触关系、地层厚度分析等当时是先进的地质研究途径。以后的研究经过了地槽理论阶段和板块理论阶段。在地槽理论阶段已经对原来的华夏古陆概念在时空上作出了变化,如黄汲清华夏古陆就是华夏加里东褶皱带。上世纪90年代对于华夏古陆的研究已经进入了板块构造理论阶段,这时期的先进的同位素测年和韧性变形、脆性变形、深部构造等研究方法提供了大量的全新的资料和证据。华夏古陆或华夏地块主要指大陆地壳块体,因而逐渐完全离开了葛利普华夏古陆概念。近期一些文献中的华夏地块的内涵已经不是原来的华夏古陆。华夏古陆的八十年演变折射出了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进步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我记得刚来所时,是1955年年末,正至深秋,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在东四牌楼沙滩后街老北京大学的地学楼,它建于1923年,院内古朴大方,院中央一座圆形的花坛,坛前是一栋灰色有点欧式风格的小楼,楼大门的左侧有一尊白色大理岩雕刻的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的半身像,但他躲在了楼前一片迎春花的后面,似乎凝视着什么,这一切都显得那么庄重而又和谐.  相似文献   

11.
张文佑     
著名地质学家张文佑,河北唐山市人.193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历任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助理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45年赴美、英等国考察研究,1947年回国,兼任中央大学地质系教授.1950年,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并兼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5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成立,历任该所研究员  相似文献   

12.
袁扬  胡世玲 《第四纪研究》2007,27(5):896-899
袁复礼(1893.12.31~1987.5.22),字希渊,河北徐水县人.著名地质学家、教授、教育家.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1915年获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深造.1920年获硕士学位,1921年回国进入地质调查所工作,从此献身地质事业.他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创立会员,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地学系主任,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从教60余年,培养了几代地质人才,对中国的地质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1924年开设了《地文学》课程,1953年开始编写了我国第一本《中国第四纪地质学》教材,他的文章涉及到第四纪地质、地貌、新构造运动等各个方面,是我国当代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3.
地质统计学自1962年诞生以来,发展十分迅速,应用领域不断扩大,1975、1983、1988年陆续召开了三届国际地质统计学大会,并于第三届大会上成立了国际地质统计学协会(Ⅰ.GEOST.A.),这标志着地质统计学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该协会主席是法国的Matheron,G.教授,副主席是美国的Barnes,R.教授,司库是意大利的Bruno,R.博士,秘书是智利的Alfaro,M.教授,由他们组成执委会。他们的首要任务是组  相似文献   

14.
1978年8月 以杨式溥教授为团长的中国地质代表团参加了在英国布列斯托大学举行的“国际地层委员会泥盆纪座谈会”.会上,杨式溥教授宣读了论文《中国的泥盆系》.1978年11月 陈光远教授参加了在墨西哥举行的“联合国小矿山远景国际讨论会”,作为大会顾问,并作了《北京铁矿与小矿山开采》的学术报告.1978年11月 傅良魁教授参加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物探专家组出席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会(SEG)第48届年会.1979年2月 池际尚教授代表我国出席了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执行局会议”.1979年5月 杨式溥教授参加中国地质代表团出席了在美国华盛顿和伊利诺斯州举行的“第九届国际石炭纪地层和地质大会”,并在会上宣读了论文《中国的石炭系》.  相似文献   

15.
<正> 一、引言 1987年是葛利普(1922)在《中国地质学会志》第一卷发表他重新厘定的震旦系的65周年。由于当时给震旦系下的定义是概括性的,也没有指定震旦系的标准剖面;长期以来,地质界对震旦系的理解各有不同。自60年代初期,对震旦系问题特别重视;当时国际上正在酝酿在寒武系之下建立一个系级年代地层单位,震旦系在世界地层  相似文献   

16.
谢家荣     
谢家荣,字季骅,我国著名的地质、矿床学家,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1898年7月生于上海.1913~1916年在工商部地质研究所由章鸿钊等主办的地质班学习.毕业后进工商部地质调查所工作.后由于他工作上的成就,被派送美国留学,1920年获威斯康辛大学理学(地质)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后至1929年,前后任农矿部地质调查所、两广地质调查所技师、技正;北京大学兼任教授和中央大学、中山大学教授.1929年赴德国柏林地质调查所及弗兰堡大学研究煤岩学和金属矿床.1930年回国后任地质调查所技  相似文献   

17.
卢良兆教授1930年生于浙江省黄岩县,1950~1952年就读于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毕业后一直在长春地质学院(合校后为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任教,1985年晋升为教授,1990年评聘为岩石学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8.
边兆祥,河北省唐县西山阳村人.我国著名地质学家.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后,曾任前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技佐、技士.1946年起任中山大学地质系副教授,1949~1950年任广西大学博物系教授,1950~1958年任唐山铁道学院、北京地质学院教授.1958年起任成都地质学院教授、博物馆馆长、名誉馆长.他还曾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四川省地质学报副主任编辑、四川煤田地质学会理事长等职.  相似文献   

19.
2009年10月23日,第十一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在获奖的14位地质科学家中,<古地理学报>编辑委员会副主编张善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古地理学报>编辑委员会荣誉委员金之钧教授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古地理学报>编辑委员会副主编朱筱敏教授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教师奖.  相似文献   

20.
卢良兆教授1930年生于浙江省黄岩县,1950~1952年就读于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毕业后一直在长春地质学院(合校后为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任教,1985年晋升为教授,1990年评聘为岩石学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