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晋陕峡谷是研究黄河演化的关键河段之一,许多学者对晋陕峡谷以及黄河的演化进行了研究,但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特别是晋陕峡谷区唐县面上是否存在古黄河沉积物以及唐县面是否属于黄河阶地,学术界尚存在不同见解。本文以晋陕峡谷北段保德-府谷地区唐县期基岩侵蚀面上18个沉积剖面的野外观察为基础,在各露头剖面砾石层及现代黄河中采集21个样品进行砾石特征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保德-府谷地区存在与现代黄河峡谷延伸方向一致的唐县期基岩宽谷,其形成时代至少在8.0Ma之前。唐县期宽谷底部各剖面砾石成分复杂性指数大多高于1.5,平均磨圆度接近2或在2以上,以次圆和圆为主,但磨圆度方差在0.5以上,砾石中远源组分比例大,具有长距离搬运和来源丰富的特征,由此推断该地区在中新世中期已经存在一条规模较大的河流,是现代黄河贯穿之前的一部分,即古黄河。晋陕峡谷的下切使唐县期宽谷高出现代河面约170m,成为该地段黄河的最高一级阶地。该地区红土层中下部的砾石透镜体,砾石成分简单,复杂性指数在1左右,磨圆普遍较差,除个别剖面,平均磨圆度都在1.5以下,以次棱角状为主,且不同砾石磨圆程度相差不大,磨圆度方差在0.32以下,具有近源堆积的特点,应该是来自河谷两侧支流的洪积物。  相似文献   

2.

渤海湾北岸晚新生代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系不仅是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基础,也为古近纪沉积模式提供“将今论古”的依据。本文依据沉积物色度和粒度,以及沉积物岩性、结构和构造等,将渤海湾北岸TZ02孔划分了6个沉积组合、4个沉积阶段:1)2.10~3.22Ma,沉积组合Ⅰ和Ⅱ,湖盆填充期,发育湖相-泛滥平原相或湖相-曲流河相,该时期处于构造稳定期,干冷气候时期发育河流相、泛滥平原相,湿润气候时期发育湖泊相。2)1.33~2.10Ma,沉积组合Ⅲ,湖盆开始发育期,主要为浅湖相,仅有少量砂体,下部多有机质,上部多钙质淀积结核,指示了盆山之间的构造分异后,湖泊初始发育的特征。3)0.62~1.33Ma,沉积组合Ⅳ,湖盆扩张期,以湖相为主,多砂体,且有短期湖泊水位变浅和成陆过程;指示了盆山构造分异后,盆地加速沉降,湖盆扩张;山体隆起、河流下切,盆地中湖相砂体增多;此时TZ02孔附近为湖相中心,BG10孔为湖泊边缘。4)0~0.62Ma,沉积组合Ⅴ和Ⅵ,湖泊填充期,BG10孔为湖相的沉积中心,而TZ02孔为湖泊的边缘,接受滦河迁移摆动后的沉积物;中更新世后,构造沉降形成湖相,而间冰期发育海相,埋深0~22.5m的海相-河流相更直接地反映了末次冰消期海平面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4.
青藏高原东北缘黄河黑山峡出口段阶地特征与断层活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青藏高原东北缘黄河黑山峡出口地段夜明山 -长流水沟一带 ,黄河的河流阶地发育和保存的较好。阶地的形成不仅记录了青藏高原北部第四纪以来地壳的 7次隆升过程的特点 ,而且阶地的空间展布及其特征反映了断层F8(7) 和F2 0 1活动的特点。详细的观测研究表明F8(7) 以南发育并保存有 7级阶地 ,而F8(7) 和F2 0 1之间及F2 0 1以北仅保存有 5级阶地。所有的阶地都为基座阶地。其中Ⅰ和Ⅱ级阶地前缘在区内连续展布 ,横跨断层F8(7) 两侧的Ⅲ级阶地前缘仍保持连续 ,但阶地宽度陡然变宽 ,Ⅳ级阶地前缘即Ⅲ级阶地后缘左旋位移 15 0m左右。横跨断层F2 0 1两侧 ,Ⅱ级阶地宽度由 2 0 0m急剧变宽为 710m ,Ⅱ级以上阶地前缘左旋位移均在 4 0 0m左右。断层F8(7) 和F2 0 1两侧阶地宽度的变化和阶地前缘的左旋位移记录了断层F8(7) 和F2 0 1第四纪晚期活动的时空规律 ,为断层的活动性评价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关于黄河贯通三门峡的时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河的发育是晚新生代东亚构造地貌演化和环境变迁的重大事件.从整体上看,黄河只有贯通晋豫间的三门峡,东流入海,才称得上黄河干流的最终形成.三门峡是研究和探讨黄河形成、演化的关键部位之一.根据古三门湖消亡与邙山晚更新世黄土沉积速率突然增大揭示的重大环境突变事件,黄河大约于150 kaB.P.前后贯通三门峡东流入海,现代黄河水系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6.
关于黄河形成时代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河中游河套盆地-晋陕峡谷-三门峡盆地-三门峡峡谷-郑州邙山段黄河形成时代为主要研究内容,辅以黄河上游兴海盆地-共和盆地段黄河出现的时代来探讨统一黄河形成的时代。黄河上游兴海盆地共发育9级黄河阶地,ESR和OSL年代结果表明,最高三级阶地分别形成于200ka,100ka和80ka; 中游河套盆地普遍发育一套湖相沉积,其中盆地东南端托克托台地郝家窑剖面湖相沉积的亮度和烧失量数据呈现一致的由下向上波动上升变化趋势,反映沉积物碳酸盐含量在不断增高,湖水盐度在增大,可能指示了湖泊处于封闭的环境,OSL结果显示湖相沉积结束的年代在100ka前后; 三门峡盆地东端发育的最高黄河阶地年代为150ka,而指示古三门湖湖水外泄的河湖相白砂层结束时间是200ka。文章总结对比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共和运动才是形成统一黄河的主因,尽管如此,上游兴海-共和河段及中游三门峡河段黄河(分别形成于200ka和200~150ka)出现要早于河套地区(100ka),而晋陕峡谷最晚贯通。也就是说,现今统一的黄河形成于100ka前后。  相似文献   

7.
黄河公伯峡古风化花岗岩石英表面结构的工程地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亚明  张咸恭 《现代地质》1992,6(3):347-353,T001
本文对黄河公伯峡电站古风化花岗岩中的石英表面结构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其特征表明是在典型的高能化学环境下形成的,这与现代风化花岗岩石英表表面结构特征明显不同,为鉴定古风化花岗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云南德钦及邻区晚三叠世火山沉积盆地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云南德钦及邻晚三叠世火山沉积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与江达-维西火山弧的演化密切相关,而后者的形成则受控于金沙江洋盆的俯冲消减作用。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德钦及邻区晚三叠世火山沉积盆地的属性存在较大的分歧。本文根据火山岩和沉积学等方面的信息,认为生达-车所-鲁麻盆地,徐中-鲁春-红坡和箐口塘-催依比-上兰盆地三个晚三叠世火山沉积舅地应属走滑拉张盆地,并探讨了其形成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9.
施炜 《第四纪研究》2008,28(2):288-298
晋陕峡谷以南北走向穿越鄂尔多斯高原东缘,形成黄土高原上独特的峡谷地貌。本文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结合野外调查,提取了峡谷区的一系列相关流域地貌特征参数,详细分析了晋陕峡谷内流域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峡谷流域内水系和亚盆地表现出显著的东西分异特征,峡谷西侧水系和亚盆地的发育相对于其东侧较为成熟。其成因分析反映晚新生代以来,鄂尔多斯高原东缘可能存在多期强烈构造差异隆升事件,吕梁山相对于鄂尔多斯高原发生多期快速隆升,三门古湖消亡,导致峡谷内黄河强烈的不均匀下切,水系和亚盆地发育发生东西分异。晋陕峡谷的形成主要是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发生多期向东快速构造挤出,导致鄂尔多斯高原东缘发生差异构造隆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张珂 《第四纪研究》2012,32(5):859-865
竞争不但存在于生物界与人类社会,在开放的地貌系统中,地貌发展也存在可以类比于竞争的现象。分布于吕梁山东、西两侧的汾河和晋陕黄河的发展演化即为其例。汾河与晋陕黄河都是吕梁山强烈抬升而诞生的"双胞胎",分别在吕梁山东、西两侧由北往南流入侯马-运城盆地。盆地水位是两河下切的侵蚀基准面。在经历了上新世宽谷、早-中更新世峡谷阶段之后,晋陕峡谷终于在晚更新世溯源沟通了北面的河套古大湖,因流量急增,源头加长,晋陕峡谷迅速深切、快速发展,在与汾河的竞争中"获胜",使汾河退居到支流的地位。前人关于晋陕黄河形成于上新世、早更新世和晚更新世等3种不同观点实际上是晋陕黄河形成演化的3个不同阶段,并不矛盾。竞争导致后来居上,产生一因多果,使地貌发展复杂多变。大河不一定老,小河不一定新。地貌学研究必须开阔思路,切忌墨守成规,才能更好地认识地貌演化的规律和复杂地貌的成因,从而缩短接近真理的路程。  相似文献   

11.
大别山北缘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经历了多次沉降和降升变化,侏罗系沉积作用分布于整个盆地,中、晚侏罗世盆地内地层遭受广泛剥蚀。白垩纪沉积物局限于盆地东部,最大剥蚀区在盆地东南部。下第三系沉积集中于断裂带控制的断陷盆地中,剥蚀主要在盆地东部和南部。根据南北向平衡剖面分析,早侏罗世盆地为南北挤压,晚侏罗世盆地拉张松驰形成东西向断层;白垩纪受东西向挤压,早第三纪为南北向拉张。东西向平衡剖面分析表明:在盆地内存在一条规模巨大的南北向巨型隆起,隆起形成干早白垩世早期延续到晚白垩世晚期。盆地经历了早侏罗世前挤压推覆,侏罗-白垩纪松驰下陷,白垩纪盆地西部及中部隆升,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盆地受南北向拉张作用。形成北断南超的箕状断陷盆地;晚第三纪挤压降升。  相似文献   

12.
北黄海中部晚更新世末以来低海面时期发育的硬质粘土层是古环境变化信息的重要载体。文章运用沉积学、孢粉学和年代学等方法,从样品中提取出了可指示北黄海硬质粘土层成因的孢粉、藻类化石,并揭示了其记录的古环境和古气候特征。研究表明,该硬质粘土层的形成年龄介于12602~10357cal.a B.P. 之间,年代上与发生在12.9~11.6ka期间的末次冰消新仙女木气候回冷事件相吻合,与不同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北黄海泥炭层为同一时期的沉积,可作为新仙女木事件在北黄海陆架响应的一个重要证据。高含量淡水藻类(环纹藻、盘星藻)与香蒲的存在表明北黄海硬质粘土层的形成环境主要为淡水水域,而硬质粘土层中藜科-蒿属的存在指示其形成期间间或受到海水的影响,其上下层段海生沟鞭藻含量的增加说明硬质粘土层沉积初期及形成后期海水作用的增强,淡水藻类与陆生植物孢粉此消彼长的变化规律反映了硬质粘土层形成的阶段性特征。硬质粘土层中蒿属-香蒲-松-禾本科-单缝孢和松-蒿属-禾本科-单缝孢-香蒲孢粉组合表明研究区当时处于寒冷而湿润的环境,低地为以河流湿地为主的平原草甸,周边山地有针阔叶混交林分布。北黄海晚更新世末期形成的硬质粘土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同期形成的硬质粘土层孢粉藻类组合中均出现高含量的淡水藻类化石,而差异性体现在前者存在一定比例的蒿属藜科植物花粉,主要由两者所处的纬度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3.
THE LITHOSPHERIC EVOLUTION IN THE QIANGTANG BLOCK OF NORTHERN TIBET PLATEAU: EVIDENCE FROM CENOZOIC VOLCANISM  相似文献   

14.
可可西里东部地区的夷平面与火山年代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夷平面及其年代是高原隆升、时代和幅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可可西里东部地区通过1∶100000航测地形图所示的山顶面形态特征分析表明,本区广泛分布的山顶平坦地形面为青藏高原主夷平面的一部分,其海拔高度大多在4900~5200m。本区平坦顶面的熔岩方山常与夷平面交叉分布,也为高原主夷平面一部分,其同位素年代19.6~6.95MaB.P.之间的有39个(9.9~6.95MaB.P.有17个)。又据本区相邻的山间盆地内的火山地貌年龄推论,夷平面形成于9.9~6.95MaB.P.之后,3MaB.P.之前已形成.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峡东部地区震旦纪事件沉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三峡东部地区震旦纪先后发生了热事件、冷事件、重力事件等突发性灾变沉积。早震旦世发育由河流作用与陆地冰川作用形成的陆源碎屑沉积;晚震旦世则发育由两次台地-盆地-台地的海进-海退旋回形成的巨厚海相碳酸盐沉积。热事件沉积产物见于下震旦统莲沱组,夹于河流相沉积的砂岩及粉砂岩中。根据凝灰碎屑的岩石学特征,可将其分为降落型凝灰碎屑和水携型凝灰碎屑两类。冷事件沉积产物为下震旦统南沱冰碛层,属低纬度低高程的大陆冰川沉积。重力事件可分为滑塌事件和浊流事件,其沉积产物均分布于上震旦统,夹在大套的深水碳酸盐岩中。其中滑塌事件的沉积产物主要为滑塌角砾白云岩(石灰岩),浊流事件的沉积产物主要为浊积颗粒石灰岩(白云岩)。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和世界最主要的大河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则是我国人口最为密集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因此,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晚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的特征与变化,特别是长江河口地区的河谷变迁与三角洲发育,对于该地区的国计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江三角洲地区晚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的科学调查研究,已经走过了整整的一个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长江三角洲地区晚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本文从现代三角洲发育、末次盛冰期长江河谷的深切与充填作用及冰后期地层的沉积相变化,埋藏硬土层的分布、特征、成因及其古土壤学性质,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时期的海侵地层层序与新近纪及早、中第四纪地层及其沉积环境,以及从三角洲钻孔的碎屑锆石、独居石年龄谱及沉积物成分和地球化学组成随时间的变化来推论长江贯通三峡的时间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所存在的问题,按照研究时间的大体顺序和地层的新老次序进行了较详细的综述和简要评论。最后根据自己的认识和判断,概括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近一个世纪来研究工作所取得的进展和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工作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引起广大同仁及有关部门的注意,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新石器晚期江汉平原北部汉水以东地区成为长江中游的文化核心区,出现了文化高度繁荣又快速衰落的逆转,处于发展初期的区域文明走向崩溃。文章基于屈家岭剖面常量元素氧化物和TOC含量的分析结果,综合多种环境要素,探讨汉水下游地区全新世中晚期地貌、气候、水文等环境变化与文化兴衰的关系。研究认为,该地区5.4~4.6kaB.P.的气候整体暖湿,晚期暖湿程度有所降低;4.6~4.2kaB.P.气候较为稳定,温暖湿润程度有所回升; 4.2~2.7kaB.P.气候处于持续变干凉阶段; 2.7~0.5kaB.P.气候温湿程度开始回升,并略有波动,但比4.2kaB.P.前仍然偏干凉。以岗状平原为主的江汉平原北部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整体暖湿的气候,为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高度繁荣提供了环境基础,该时期的聚落数量和分布密度达到了长江中游新石器时期的最高峰。石家河晚期的气候变干变凉,对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不是石家河文化衰落的主要原因。该地区5~3kaB.P.的水位存在波动上升的趋势,这种变化主要受构造沉降、全新世以来海面上升和泥沙淤积的控制。江湖水位的波动上升而引起的洪患加剧,及人类活动向地势低平的江汉平原腹地扩展,这种水文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的矛盾,到石家河文化晚期尤为突出,可能是导致石家河文化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该地区内部或同其他地区之间的冲突可能加速了石家河文化的崩溃。  相似文献   

18.
西藏羌塘盆地的构造沉积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西藏羌塘盆地是特提斯构造域内晚古生代—中生代海相复合盆地。经历了晚古生代板块构造演化阶段、中生代板块构造演化阶段和新生代抬升剥蚀阶段 ,形成了晚古生代大陆边缘盆地、中生代南羌塘被动大陆边缘和北羌塘弧后盆地以及晚侏罗世之后的构造地貌盆地。受多期构造运动作用 ,盆地从北向南形成了北缘冲褶带、北羌塘变形带、中央碰撞隆起带、南羌塘变形带和南缘冲断带五个构造单元。变形由坳陷边缘到中心逐渐减弱 ,侏罗山式褶皱样式 ,反映出盖层浅层滑脱的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在印度、欧亚两大板块相互碰撞推挤的特定地球动力学环境条件下,自新生代以来中国西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发展演变总体上经历了五个阶段,地壳岩体的应力-形变作用呈现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0.
华北地台北部晚石炭世古植被演替及其古气候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拴马桩煤系植物化石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地台北部晚石炭世的古植被在维斯发期和斯蒂芬期之交发生了重要变化:斯蒂芬期以前,种子蕨类占主导地位,随后是以Pecopteris为代表的树蕨真蕨类植物和有节类成了植被的主要类群。这种型式的古植被改变不仅与华北晚古生代植物群成分在本溪组与太原组界线上出现的真蕨类、有节类"新生峰点"相一致,而且与欧美基本植被在维斯发D期-斯蒂芬期的改组大体吻合。据叶相及煤中的碳同位素分析,晚石炭世晚期存在一个古气候升温事件。上述古植被的改组可能是这个升温事件的正反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