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夹皮沟金矿集中区涉及化岗岩-绿岩带、高级变质区、色洛河群盖层3个赋金地质单元,其成矿时代包括晚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4个主成矿期。单个矿床只有一个主成矿期。矿床时代越老,构造动力变质成矿作用越显著,矿床时代越新,重熔岩期后热液成矿作用越显著,从而具有不同的找矿标志及其勘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对夹皮沟金矿集中区发现新的大型金矿床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宝田 《矿产与地质》2003,17(6):683-686
重新界定的夹皮沟金矿集中区包括了太古宙花岗-绿岩带和高级变质区两个组成部分。这-太古宙地体除受到新太古宙-早元古宙的金矿成矿作用外,还受到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的影响,使该区金矿具有多期成矿特点。有利构造部位上的地球化学异常是寻找金矿的切入点,经查证,在高级变质区内发现了大型构造蚀变岩型六批叶沟金矿。强调了在成矿集中区内找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以夹皮沟、辽宁、冀东、张家口、小秦岭、胶东、湘西、粤西一海南、三江、北疆和台湾等重要金矿化集中区为例,讨论了我国不同地区某些典型金矿床的成矿年龄,并划分为四个大的成矿期,即晚太古一早元古代、元古宙、古生代和中一新生代成矿期,  相似文献   

4.
天津虽不是资源大省,但矿产资源种类较多,成矿类型较为复杂。本文总结了天津市辖区内矿产资源的分布特征,并系统总结了矿产资源的时空演化规律:时间上,成矿作用发育持续时间长,按构造演化时段,可分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5个时段,以元古宙为主要成矿期;空间上,可以划分为2个Ⅲ级、4个Ⅳ级构造单元,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Ⅳ级构造单元的蓟唐裂谷中,油气、地热、地下水等矿产主要分布在南部黄骅坳陷区。根据矿产时空分布规律和地质构造环境,将天津全域划分为2个Ⅲ级成矿带,6个Ⅳ级成矿亚带,并厘定出11个矿床成矿系列22个亚系列,建立了区域成矿谱系,探讨总结了不同成矿作用、成矿单元与成矿系列的演化趋势,认为沉积作用是天津最主要的成矿作用,形成的成矿系列呈现出由中元古代金属、非金属→晚古生代、中生代能源矿产煤→新生代能源矿产石油、天然气的演化趋势;矿床成矿系列随着时间演化,在晚期不同成矿单元内均呈现多样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吉林夹皮沟金矿成矿时代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李俊建  程玉明 《地质学报》1996,70(4):335-341
吉林夹皮沟金矿是我国与太古宙绿岩带有关的典型脉型金矿之一。根据岩脉与矿脉的穿插关系及单颗粒水热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和石英的K-Ar,^40Ar-^39Ar,Rb-Sr年龄测定,表明夹皮沟金矿的主成矿期为2469-2475Ma,并有1800-2000Ma和272-130Ma的矿化叠加现象,构成了夹皮沟乃至中国与绿岩带有关的脉型金矿“一老(晚太古代-早元古代)一新(中生代)”的成矿格架。  相似文献   

6.
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动力学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邓军  翟裕生 《地学前缘》1999,6(2):315-323
成矿系统的形成、演化与区域构造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行为有关,成矿系统动力学是确定成矿系统演化和最终结果的关键,其研究是对传统成矿的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东地区长期处于大陆边缘,构造成岩成矿作用过程表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1)太古宙-元古宙绿岩地体产生、形成-金的矿源系统雏形;(2)古生代构造环境稳定--金成矿作用间歇;(3)中生代绿岩带强烈活化-改造-构造成岩成矿;(4)新生代构造继承性活动  相似文献   

7.
秦燕  王成辉  王登红  王岩  黄凡 《地球学报》2023,44(4):581-598
成矿年代研究对于金矿成矿规律总结和找矿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整理了全国610个大、中、小型金矿的近4000个成岩、成矿年代学数据(数据来源为截至2021年12月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 划分了我国金矿7个主要成矿期, 即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成金期(五台期)、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成金期(晋宁—雪峰期)、早古生代成金期(加里东期)、晚古生代成金期(海西期)、早中生代成金期(印支期)、晚中生代成金期(燕山期)和新生代成金期(喜马拉雅期); 文章探讨了我国不同地质时期金矿的分布特征、矿床类型和成矿环境。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金矿床在各个地质时期都有产出, 最早的金矿形成于太古宙, 燕山期是我国金矿成矿的高峰期(主要集中于105~145 Ma), 其次为印支期。同时, 近年来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表明, 喜马拉雅期金矿不断被发现, 也是我国金矿重要的成矿期之一。总结出中国不同时代金矿的特点为: 成矿强度老弱新强、叠加成矿时间跨度大、新生代金矿资源潜力大。  相似文献   

8.
在地质研究的基础上,以统计分析为主要手段,通过对鲁西隆起区太古宙地层、中生代岩体以及不同时代金矿化学组成的研究,探索了成矿组分的可能来源、深化和聚集趋势,提出了矿源层(岩)中元素成矿活度的概念及定量计算方法。研究表明:(1)在鲁西隆起区,金的初始矿源是太古宙绿岩带,金在其中具有双成分分布;(2)从太古宙至中生代,虽然成矿时代不同,成矿作用各异,但各类金矿床在成矿组分上对含矿建造具有明显的继承性;(3)含矿建造中成矿组分超量点群与背景点群的比例以及超量点群中成矿组分的平均质量分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后生热液矿床的成矿特征。  相似文献   

9.
胶东花岗-绿岩带金矿构造成矿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量元素与同位素地球化学反映胶东花岗-绿岩带金矿成矿物质具有多来源,尤其是地幔来源特征。地震波场、磁场与重力场揭示壳-幔结构与耦合机制是成矿系统物质、能量交换、聚集的根本动力学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构造环境演化史,将其构造成矿动力学模式表述为:太古宙—元古宙绿岩带产生、形成——金的矿源系统雏形;古生代构造环境稳定——金成矿作用间歇;中生代绿岩带强烈活化-改造——构造成岩成矿;新生代构造继承性活动——后期构造破矿作用。其中印支中晚期郯庐断裂带深切上地幔,通过壳-幔相互作用,将含矿流体系统输运到更高层位,蚀变、矿化作用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区域成矿研究的若干问题及其与陆-陆碰撞的关系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陈衍景 《地学前缘》2002,9(4):319-328
在中国区域成矿作用研究中 ,遇到诸多重大问题 ,如 :(1)中国东部属于环太平洋地区之一 ,但为什么热液矿床大规模成矿时代不同于环太平洋的新生代 ,而爆发于中生代的燕山期 ?(2 )中国陆区经历了 >3.0Ga的演化 ,为什么大规模成矿作用在东部地区爆发于燕山期 ,西南特提斯成矿域爆发于新生代 ,而西北中亚成矿域爆发于海西期晚期 ?(3)国外不少著名成矿省位于太古宙克拉通内部 ,为什么中国的有色贵金属等热液矿床却集中分布于显生宙造山带内部或其边缘 ?(4)按照绿岩带金矿成矿理论 ,绿岩带型金矿化伴随或尾随于克拉通化 ,形成在太古宙 ,为什么中国绿岩带型金矿却形成在克拉通化后的 2 0多亿年以后的中生代 ?(5 )世界范围内 ,海相油田的重要性远大于陆相 ,为什么中国情况恰相反 ,陆相油田远比海相油藏重要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彼此相关 ,代表了中国区域成矿的特色 ,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陆区不同构造单元经历了晚古生代以来的强烈碰撞事件 ,因此加强研究碰撞造山体制的成岩、成矿、成藏和流体作用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11.
杨豹  毕守业 《吉林地质》1993,12(3):24-31
吉林省南部晚太古宙绿岩带位于龙岗古陆核南部边缘,它包括板石沟、四方山和旺文川绿岩带,其岩石主要为变质镁铁质火山岩和变质长英质火山岩,反映出具双峰式火山岩的特征。另外,本区绿岩带岩石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与龙岗古陆核北部边缘的夹皮沟绿岩带具有明显的差异,表明两者成岩环境不同。本区绿岩带斜长角闪岩属板内玄武岩,其成岩环境与大陆裂谷环境相似。  相似文献   

12.
中国金矿资源特征及成矿规律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成辉  徐珏  黄凡  陈郑辉  应立娟  刘善宝 《地质学报》2014,88(12):2315-2325
我国金矿资源较为丰富,金矿是中国重要的战略矿种之一.本文在全国潜力评价项目开展过程中,在典型矿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资源特征、勘查进展、金矿类型、时空分布、成矿谱系的分析与归纳,初步总结了中国金矿成矿规律.文章总结了我国金矿的资源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从预测的角度,将我国金矿分为花岗绿岩型金矿、火山岩型金矿、与岩浆岩有关金矿、沉积建造中的金矿、与表生作用有关金矿等五大预测类型;在统计的基础上,将我国金矿分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中—新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5个成矿期,并初步总结了各成矿期金矿的空间分布特征等;提出了成金带的概念,并划分了53个成金带,概括了其主要特征;厘定出71个与金矿有关的成矿系列,建立了中国金矿成矿谱系.认为应该继续加强我国金矿成矿体系和成矿规律研究,通过理论指导找矿勘查部署并综合评价,以期取得更大的找矿进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大型金属矿床成矿偏在性与成矿构造聚敛(场)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中国特大型金属矿床成矿偏在性主要表现为对矿种、矿床类型、成矿时间和成矿背景的特殊选择,而且主要取决于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多种成矿控制因素非常罕见的耦合汇聚,称之为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据国内主要特大型矿床的研究,随地质历史演化初步可划分:太古宙-古元古代同剪切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元古宙-古生代三同一体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中生代“行”、“列”、“汇”构造-岩浆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新生代多阶湖汇流异  相似文献   

14.
小宛南山金矿是产于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地体,受敦煌群D岩组上部层位和韧性剪切带控制的变质热液型金矿床.矿源岩为绿岩带的镁铁质火山岩,成矿流体主要为变质热液,主成矿期属中元古宙.基于金矿床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微量元素特征、硫铅同位素组成和包裹体特征,以金赋存层位、容矿岩石、韧性剪切构造、蚀变作用为基础,通过分析成矿地质条件,证明金矿床应属变质热液成因.  相似文献   

15.
桦甸市夹皮沟金矿区八家子金矿,产于太古界夹皮沟群下部四道砬河组的变质岩系与岩体的接触部位,岩体为一套基性-中性-酸性火山岩。矿体受构造控制,具有一定的成矿规律。夹皮沟群的下部岩组,由斜长角闪岩、变质安山岩、混合片麻岩夹绢云石英片岩、磁铁石英岩组成。该组是我省最大的金矿产出层位,控制着夹皮沟—板庙子等一系列大中型变质热液型金矿床的分布。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太古宙绿岩带是世界上主要含金岩系,有“金矿带”之称。夹皮沟—金城洞花岗绿岩带同样是驰名中外的金矿带,著名的夹皮沟金矿就产于其中。该带呈向北凸弧形,西起石棚沟,东止金城洞,长约250km,宽3.O—30km。它由下部镁铁质基性火山岩、中部中酸性火山岩及上部火山—沉积的含铁岩和少量沉积岩组成。在漫长的地质史中经历了多期变质变形作用,变质程度为中高—中低角闪岩相。该带中矿床(点)均产于下部或中下部。金矿带被花岗岩和两江断裂截成三段,即西段石棚沟金矿田(Ⅰ),中段夹皮沟金矿田(Ⅱ)和东段金城洞金矿田(Ⅲ)(图1)。大中型矿床均产于Ⅱ矿田中,因此Ⅱ矿田为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鲁西金矿成矿组分的聚集与演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地质研究的基础上, 以统计分析为主要手段, 通过对鲁西隆起区太古宙地层、中生代岩体以及不同时代金矿床化学组成的研究, 探索了成矿组分的可能来源、演化和聚集趋势, 提出了矿源层(岩) 中元素成矿活度的概念及定量计算方法.研究表明: (1) 在鲁西隆起区, 金的初始矿源是太古宙绿岩带, 金在其中具有双成分分布; (2) 从太古宙至中生代, 虽然成矿时代不同, 成矿作用各异, 但各类金矿床在成矿组分上对含矿建造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3) 含矿建造中成矿组分超量点群与其背景点群的比例以及超量点群中成矿组分的平均质量分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后生热液矿床的成矿特征.   相似文献   

18.
农坪金矿带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思路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时俊峰  卢秀全  张志林 《吉林地质》2001,20(2):23-28,46
论述了农坪金矿带成矿地质条件,认为下古生代志留纪下统五道沟群杨金沟组变质岩,中生代三迭纪安山凝灰角砾岩,燕山期岩浆岩(闪长岩,英云闪长(斑)岩,闪长玢岩,花岗斑岩)为金的成矿主要源体;分析了农坪金矿床的成因机制,确定为次火山热液蚀变岩型金矿床;指出应在火山口及周边部的火山-次火山岩中寻找金矿床。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成矿体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4,自引:10,他引:14  
文章通过对中国成矿体系的含义、特点、表达方式及演化过程的分析、界定,提出中国成矿体系是指中国境内各个地质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矿床及其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地质要素所共同构成的整体。这一成矿体系是中国疆域在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最终结果,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多期叠加和成矿演化特征。应用矿床的成矿系列概念和方法初步构筑起中国成矿体系这一复杂体系的框架,有助于今后系统地研究其形成机制,并为成矿预测提供理论依据。这一体系大致可进一步分为太古宙的陆核成矿体系、元古宙的陆块边缘裂谷_裂陷槽为主的成矿体系、古生代的板块成矿体系及中_新生代的大陆成矿体系。  相似文献   

20.
辽东古元古宙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文清  曲亚军 《辽宁地质》2000,17(3):161-172
辽东古元古宙古克拉通裂谷是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地体受地壳的拉伸作用而形成的巨大裂谷带,西起郯庐断裂,向东经盖具县、宽甸、桓仁进入吉林和朝鲜。古裂谷内赋存一系列大中型金矿床,它们受特定层位-盖县岩组中下部及大石桥岩组顶部层位,岩性-变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成的含金岩系,韧性剪切变形及中生代岩浆活动等因素复合控制,具有明显的层控成矿特征。系统总结该成矿带内金矿地质特征,明确异同性,建立成矿模式,旨在探讨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