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玉龙 《安徽地质》2011,21(2):81-82
<正>春秋迭易,岁月轮回。2011初夏时节,我们怀着无比崇敬和十分喜悦的心情,捧着满怀的祝福,恭贺常印佛院士80华诞及从事地质工作60年!常印佛是我国著名地质科学家、矿床学家,是我省惟一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深受我省广  相似文献   

2.
沈其韩先生,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1922年4月27日生于江苏省淮阴县,幼年返回江苏海门原籍,1946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从大学读地质专业算起,他已经从事地质事业70年。  相似文献   

3.
《安徽地质》2009,19(2):86-86
4月10—11日,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找矿成果表彰暨地质工作会议在合肥隆重召开。倪发科副省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充分肯定了安徽省地矿局近来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希望地矿系统发挥主力军作用,再接再厉,共同促进全省地质事业加快发展,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出更大贡献。省政府副秘书长余焰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常印佛,省国土资源厅巡视员杨先静、副厅长兼总工程师项怀顺,  相似文献   

4.
沈其韩 《华北地质》2006,29(4):242-243
1954年夏,我和白瑾同志初识于山西垣曲铜矿峪214队,之前我在湖北大冶429队从事铁山和金山店矿区的铁矿详勘工作.中条山铜矿的地质找矿工作白瑾同志参与很早,1951年冬他就参加了山西省工业厅工矿研究所总工程师薄绍宗先生为首的普查队,对铜矿峪、篦子沟等矿点进行了踏勘.  相似文献   

5.
沈其韩先生,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1922年4月27日生于江苏省淮阴县,幼年返回江苏海门原籍,1946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从大学读地质专业算起,他已经从事地质事业70年.  相似文献   

6.
邓军 《岩石学报》2019,(5):I0001-I0002
<正>翟裕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翟裕生院士1930年2月生于河北省文安县,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57年长春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从大学期间学习地质专业起,已经从事地质事业七十载。  相似文献   

7.
今年5月17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和博士后导师、著名煤地质学家、煤岩学家、本届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本刊编委会顾问杨起先生80华诞.杨先生从事地质工作60载,学术造诣高深,功绩卓著,桃李满天下.我们<煤田地质与勘探>编辑部同仁和广大煤田地质工作者向杨老师致以衷心祝贺.  相似文献   

8.
沈其韩,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现为资深院士。沈其韩先生1922年4月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1941~1946年就读于重庆大学理学院地质系。1946年8月~1949年4月任南京中央地质调查所实习员和技佐;1949~1952年任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技术员;1953~1954年任湖北大冶地质部429队工程师、地质组长、分队技术负责。  相似文献   

9.
周治安 《安徽地质》2011,21(2):91-94
国人曰:大爱无言,上善若水。我认为这两句话是对常印佛先生品行的贴切写照。我体验先生的上善,受过他的大爱,大爱无言,感恩不能无言。为了善与爱的传承,谨撰此短文,权作对恩师常印佛院士80华诞的祝贺。回首往事,我与先生相识于51年前。那年我大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东部重要的成矿带之一,素有东部工业走廊之称,对我国东部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随着泥河、姚家岭、和尚桥等深部矿床的发现和勘探,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深部成矿、找矿工作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其实,关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0月,是我国著名的煤田地质学家、煤岩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和《古地理学报》编委韩德馨先生90寿辰暨从事地质工作66周年的日子。在长期的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中,他怀着对祖国和地质事业的无限热爱,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兢兢业业、不断创新,为祖国煤炭事业的发展及人才培养,为煤田地质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卢良兆教授是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前身为长春地质学院)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变质岩石学和变质地质学教学和科研工作,成绩卓著。他精心培养了9名博士生、20多名硕士生以及大量本科生,桃李遍布国内外,他们已经成为地质事业的科研骨干。他同时致力于变质作用和变质岩成因及其与大地构造和地壳演化关系的研究,在前寒武纪变质地质、变质作用类型划分、变质作用P-T-t轨迹及其地球动力学的研究,第一代中国1400万变质地质图编制,我国早前寒武纪孔兹岩系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认识,发表重要学术论文40余篇,专著4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部级一等奖以及李四光奖等多项奖励,对推动我国变质地质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热心岩石学和变质岩等专业学会的工作,长期兼任中国地质学会岩石专业委员会和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变质岩专业委员会的委员和副主任,积极参加和支持专业的各种学术活动,对推动各单位之间的学术交流和P-T-t轨迹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和卢良兆教授相识较早,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共同参加了以董申保院士为首的中国1:400万变质地质图的编制与研究项目,历经数年。之后共同参与地质矿产部组织的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牵头的多项科研项目,多次参加他培养的博士生毕业答辩和由他主编的若干专著的评审,学术交往十分密切。卢良兆教授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在1:400万变质地质图编制工作中,他作为主编之一兼任编图业务组长,在编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是第一次编制全国范围的变质地质图,不少地区资料不全,各省提交的1:200万编稿图详略程度参差不齐。卢良兆同志在董申保院士的直接指导下,充分发挥他经验丰富、学识广博的优势,解决了许多难题,与编图组其他成员齐心协力,终于圆满完成了编图任务,大家公认他在中国1:400万变质地质图的编制与研究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目前他培养的多名优秀学生正在与我们合作编制新一代中国1:500万变质地质图,他被聘任为编图专家组的成员。卢良兆教授为人正直,待人诚恳,教书育人勤勤恳恳,科学研究严谨务实,踏实肯干,勇于创新,这种精神和作风使我深为钦佩,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今年正值卢良兆教授八十寿诞暨从事地质工作六十年之际,他的学生、同事和同行有感于他毕生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贡献和在变质地质学研究方面的显著成就,倡议以论文汇集成专辑的形式,作为纪念并籍以表达对他的崇敬和祝贺。倡议发出后,各方面积极响应,投稿数量远远超出了预期设想,达到了60余篇。经同行专家严格评审,并征得《岩石学报》编辑委员会同意,最终接受48篇论文,作为“变质岩石学”专辑在《岩石学报》2009年第8、9期连续出版。第8期出版论文26篇,集中报道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以及相关研究领域在变质作用、岩浆作用、构造变形、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的综述成果和最新研究进展。第9期出版论文22篇,集中报道中国中央复合造山带及其青臧高原在高压-超高压变质演化、岩浆作用、变形构造、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以及地质温压计在高压-超高压岩石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综述成果和最新研究进展。总之,这两期专辑,内容十分丰富,收集了国内在变质地质学及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是卢良兆老师的同事、同行和学生为庆祝他的八十寿诞暨从教六十年纪念而做出的贡献。最后,再次祝卢良兆教授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相似文献   

13.
沈其韩院士1922年生于江苏省淮阴县,幼年返回江苏海门原籍,小学、中学均在家乡学习,1941~1946年就读于重庆大学理学院地质系。1946年8月~1949年4月任南京中央地质调查所实习员和技佐;19  相似文献   

14.
王剑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0,30(3):F0002-F0002,I0001
金秋时节,喜逢刘宝珺先生八十华诞。虽耄耋之年,先生依然精神饱满,思维敏捷,风趣幽默,心态平和;虽耄耋之年,先生依然枥骥千里,身体力行,躬身项目研究,关注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白瑾,研究员,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我国著名构造地质学家、前寒武纪地质学家.1926年10月25日(农历)出生于内蒙古五原县.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先后到山西省工业厅工矿研究所、山西省地质局中条山地质队(214队)从事中条山铜矿普查评价和勘探工作,曾任中条山地质大队技术负责.  相似文献   

16.
<正>邓晋福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岩石学家和岩石大地构造学家,是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岩石学全国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他严谨治学,求实创新,造诣深厚,率先在中国将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引入岩浆系统的研究,在火成岩成因、壳幔深部过程、区域岩石大地构造学、岩浆作用与成矿等方面取得了  相似文献   

17.
《山东地质》2010,(4):F0003-F0003
201O年新春伊始,山东省地质科学院领导于2月上旬和3月下旬先后两次专程到北京看望拜访几位多年来给予山东地科院许多关心、支持和热心指导的地质前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陈毓川、赵鹏大、翟裕生、李廷栋、裴荣富教授。几位院士对山东地科院近年来在科研和地质找矿等方面工作中取得的进展给予充分肯定,对山东地科院工作给予很多鼓励,对今后发展寄予厚望,提出许多非常重要、非常宝贵的意见,对山东地科院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卢良兆教授1930年生于浙江省黄岩县,1950~1952年就读于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毕业后一直在长春地质学院(合校后为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任教,1985年晋升为教授,1990年评聘为岩石学博士生导师。他曾任我院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室副主任、主任,长春地质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和地质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原地矿部“变质动力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还曾是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变质岩专业委员会、原地质矿产部学位和职称评定学科组成员和岩石学课程指导委员会成员、副主任。卢良兆教授长期致力于变质岩和变质作用的成因及其与大地构造和地壳演化关系的研究。上世纪50年代主要从事辽东和吉南等变质岩区的1:20万区调和变质地质研究,首次进行了全区太古界(鞍山群)和元古界(辽河群)的划分和对比,系统总结了它们的变质岩石组合和原岩建造特征,探讨了该区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特征。上世纪60~70年代卢良兆教授广泛研究了胶、辽、冀东和密云等地区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的变质相和相系特征。率先引入并发展了多组分系统的矿物共生分析原理和方法。进一步总结和补充修正了不同变质相的矿物共生规律和转化关系,对等化学系列概念有较重要补充。他首先在冀东和密云太古宙变质杂岩中发现麻粒岩,应用热力学多相平衡原理对它们的矿物共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北京附近太古宙麻粒岩地区的矿物共生和变质作用PT条件》等一系列论文,对不同压力条件下矿物共生关系的演化规律及其临界反应等方面均有较重要的新认识。上世纪80年代前期卢良兆教授主要从事国家重点项目《1:400万中国变质地质图的编制和研究》。在董申保院士的直接领导和指导下,他作为主编之一和编图业务组长具体主持和完成了图件的编制和有关专著的编写。首次对全国各时代变质岩系进行详细的变质相和相系划分,对各变质地区的变质作用样式和成因特征及其大地构造背景进行了系统总结。他还参与或首先提出一系列重要的新认识,如将区域变质作用划分为四大类型、确定蓝片岩相变质作用成因类型的多样性等。《1:400万中国变质地质图》和专著《中国的变质作用及其与地壳演化的关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获国家自然科学(1989)二等奖和地矿部科技成果(1987)一等奖,卢良兆教授为四名获奖主编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长期深入进行华北陆台北缘太古宙高级区的变质作用类型和模式研究,确定内蒙古东南部集宁群为全球较典型的孔兹岩系,对它们的岩石组合、原岩建造,变质、变形作用演化史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首次提出孔兹岩系成因模式。专著《内蒙古东南部早前寒武纪孔兹岩系成因及其含矿性》获国家教委(1994)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后来又进一步总结了华北、华中一系列古元古代孔兹岩系的特征,成果反映在专著《中国北方早前寒武纪孔兹岩系》中。与此同时卢良兆教授近年还致力于变质作用PTt-D轨迹及其地质动力学的研究,建立起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三种动力学模型。通过华北陆台各主要地区变质作用PTt-D样式的系统研究,对全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框架提出了诸多新认识。通过长期研究工作的积累,变质地质(动力)学现已成为具有一套较完整理论基础和研究原则及方法的新边缘学科,它代表变质作用成因研究的前沿,在此过程中卢良兆教授做出了重要贡献。卢良兆教授富有科学热情和献身精神,他学风严谨,崇尚实干,善于学习,勇于创新。他长期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科研成果丰硕,在中外地学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4部。在培养人才方面成绩卓著,除培养大量本科生外,还培养了9名博士生和20余名硕士生,他们都已成为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骨干力量。由于长期在地质教育和科研工作中的突出贡献,他先后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长春市知名教授”等多种奖励和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名列吉林省英才馆。时值卢良兆教授八十寿辰及从事地质工作六十年,谨祝先生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19.
介长春 《河南地质》2009,(10):F0002-F0002
9月29日上午.由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煤田地质局和核工业地质局联合举办的“河南省地质工作成就展”在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拉开帷幕。“成就展”以专题展板形式,真实记录并集中展示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国土资源事业特别是地质工作所走过的伟大历程和取得的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20.
翟裕生 《地质学报》2014,88(12):2151-2152
年已中寿,仍在著书立说的专家院士,不乏其人;年已耄耋,仍在为地勘事业的发展向国家领导人建言献策,已不多见;年已杖朝,却仍然攀高山、下矿井并亲自成功布钻见矿的资深总工程师,实属罕见.陈毓川院士,八十华诞,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但学思缜密地在探究地质科学的奥秘,身手矫健地活跃在地质找矿的第一线,而且,仍在积极谋划和推动我国地勘事业跨越式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