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变质核杂岩研究进展、基本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宋鸿林 《地学前缘》1995,2(1):03-111
本文对比了国内外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征后,重点探讨了几个问题:变质核杂岩发育的构造位置,既有如科迪勒拉变质核杂岩的陆缘冒地斜中心的,又有大量是陆内的。它们的基本结构更普通的是三层式,即在核杂岩和上部不变质的以发育正断层为特点的盖层之间,通常发育一套以浅变质的、发生过强烈近水平剪切所致的韧性流变的中间层状岩系;从韧性流变层的不均匀分布,反映出地热状态的横向不均一性;变质核杂岩的几何学、运动学、热状态及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等表明,幔源热隆、地壳的热软化、重力上浮及水平应力的联合作用可能是其隆升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中间流变层变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变质核、中间韧性流变层和上盘脆性变形的盖层。由中新元古界沉积岩系组成的韧性流变层是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主要分布在变质核杂岩东部、北部和南部一带,遭受了低绿片岩相的变形变质作用改造,其内发育了各种顺层流变组构。中间韧性流变层同构造石英脉的流体包裹体分析结果表明:均一温度为150~170℃,密度为0.96~0.98g/cm3,压力为40~50 MPa,形成深度为5~6 km。依据流体包裹体分析数据,结合显微构造特征分析,韧性流变层变形作用发生在地壳浅部层次低温低压环境中,以韧脆性变形机制为主。  相似文献   

3.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系统及其对金矿的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孟宪刚  冯向阳等 《地质通报》2002,21(12):841-847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形成于白垩纪,属对称型变质核杂岩,中心为晚燕山期的医巫闾山二长花岗岩体,周围是代表地壳深部变形特点的太古宇变质岩组成的变质核。变质核北面和东面以拆离断层与盖层下部中元古界相接触,西面以阜新盆地东南缘边界正断层与白垩纪脆性变形碎屑岩相邻。在横剖面上变质核杂岩构造系统中的组合较齐全,且不同的构造带、构造部位对成矿和控矿作用不同,可分为:(1)产于拆离断层中深层次韧性流变层内的矿床——排山楼金矿;(2)产于拆离断层中浅层次韧性流变层内的矿床——大板金矿;(3)产于盖层下部韧-脆性构造层中的矿床——大樱桃沟金矿;(4)产于盖层上部脆性构造层中的矿床——五家子金矿。显示了变质核杂岩构造系统对该区金矿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核溪变质核杂岩构造位于华南的武夷山脉南段。该变质核杂岩构造由顺层塑性流变的内核、分划性右行斜落韧性变形的中间性、脆韧性右行滑落剪切变形的具薄皮构造特征的盖层组成“三层结构”。其间均为不同构造层的剥离断层(带)分划,各剥离层的上盘在下滑的同时右行走滑的特征也很明显,是一个具右行旋卷特征的变质核杂岩构造。该变质核杂岩构造于加里东期发育雏形,强烈隆升并定位于印支期,对燕山期及其以后的构造发展仍有一个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安徽东部南黄变质核杂岩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黄变质核杂岩位于扬子地块北东缘滁州-巢湖前陆褶皱冲断带的西侧,地表呈不规则穹形构造,核部出露上元古界张八岭群北将军组,四周为张八岭群西冷组环绕,两者间发育有缓倾斜韧性断层。南黄变质核杂岩以具有三层式结构为特征,变质杂岩核为上太古界南黄片麻岩套,中间韧性流变层由中元古界大理岩段及上元古界张八岭群组成,震旦系沉积盖层零星出露于南东,指向构造反映由北北西往南南东的剪切滑动。同构造期闪长玢岩K-Ar法年龄147±4.4Ma,表明南黄变质核杂岩是燕山运动造山期后伸展作用的产物,属陆内造山型变质核杂岩。  相似文献   

6.
庐山出露的变质核杂岩的构造层次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即最上面的未变质沉积盖层、中间韧性流变层、核部的变质基底,其间分别以上剥离断层和拆离断层为分界线。上部沉积盖层以脆性变形为主,中间韧性流变层变形程度不一,但远离拆离带变质变形逐渐减弱,而核部的变质基底以强塑性变形为特征。对变质核杂岩南北两条地质剖面的分析,得到三个构造层次的岩石变质变形及岩性变化特征。区域动力学分析反映变质核杂岩东部原拆离带在五里正断层附近。拆离带中多硅白云母压力计得出的变质压力为0.6~1.1 GPa;锆石U-Pb年龄测试得到变质核杂岩的隆升时代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7.
中国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刘德民 《现代地质》2003,17(2):125-130
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 ,确立了中国变质核杂岩的三层结构 ,即盖层 (上部脆性变形层 )、滑脱层 (固态流变中间韧性层 )、核部 (变质核、同构造侵入岩 ) ,分析并总结了各层的主要特征。中国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时间以燕山期为主 ,喜山期次之 ,还有晋宁期、加里东期、海西期以及印支期。依据中国变质核杂岩出露的大地构造位置 ,可分为板缘变质核杂岩和板内变质核杂岩两类 ,它们均与热异常和岩浆活动有密切的联系 ,变质核杂岩核部基本上都发生一期以上的岩体侵入 ,是找矿探矿的理想构造区。  相似文献   

8.
扬子地台西缘江浪变质核杂岩的出露地壳剖面构造地层柱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颜丹平  宋鸿林 《现代地质》1997,11(3):290-297
扬子地台西缘江浪变质核杂岩的出露地壳剖面构造地层柱自下而上由3个体系构成,即中元古界李伍岩群堆垛层系统,代表深部构造层次中多期、多体制变形变质改造后的扬子地台基底;古生代褶叠层系统(中间韧性流变层),其中的3个岩组具有不同的褶叠层构造地层型,其时代分别为奥陶纪、早志留世和二叠纪;最上部为浅部构造层次纵弯曲变形的三叠纪西康群板岩带。在各体系之间以及各体系内部,发育了一系列的顺层韧性剪切滑脱带;其中以分割基底堆垛层与下部盖层流变层的区域性韧性剪切滑脱带最具意义,我们称之为基底剥离滑脱带。  相似文献   

9.
西藏定结地区变质核杂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喜马拉雅造山带定结地区近EW向展布两条变质核杂岩带:高喜马拉雅变质核杂岩带和拉轨岗日-孜松变质核杂岩带,在研究区以拉轨岗日-孜松变质核杂岩为典型代表。该变质核杂岩带由多个变质核杂岩体组成,各变质核杂岩体具典型的三层结构。核部由两期(加里东期和喜山期)花岗岩和拉轨岗日群变质岩组成;拆离断层、韧性剪切带及糜梭岩带组成滑脱层;盖层由二叠系、三叠系浅变质岩或未变质的沉积岩系组成。  相似文献   

10.
根据野外详细调查,本文系统分析了医巫闾山地区的伸展构造,认为区内瓦子峪伸展韧性剪切带发育之前就出现了变质核杂岩.该核杂岩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其拆离韧性剪切带出现在变质基底内,但西侧被晚期早白垩世瓦子峪韧性剪切带切割,呈不完整的长环形带状展布.露头构造、显微构造及石英C组构皆指示核杂岩的下盘、拆离韧性剪切带及上盘底部具有...  相似文献   

11.
变质核杂岩是伸展构造的主要类型之一。本文从宏,微观结构研究入手,将大别造山带的大磊山变质核杂岩自下而上划分深变质核体,韧性剪切带,脆-韧性剪切带和流变滑脱盖层4个基本构造部分,并分别论述了各构造部分的变形,变质特征。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认为该变质核杂岩是大别造山带在晋宁期造山过程中,南北,淮阳地区早期裂解,晚期碰撞拼合形成的古变质核杂岩构造。  相似文献   

12.
福建建阳竹洲变质核杂岩及其成矿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洲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点是:在古老变质基底之上,叠置两套样式不同的盖层,上部盖层是在伸展体制下发展起来的中生代未变质的盆地堆积;下部盖层则是发育顺层韧性剪切带,由变质岩组成的有序褶叠层,在下盖层之顶、底部、均发育有低角度的剥离断层,而在上部盖层中,则发育一系列上陡上缓呈“铲式”的多米诺正断层,该变质核杂岩构造控制了本区的铀矿化和金矿床的分布。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野外调研和资料分析,发现萍乐坳陷带西段存在一伸展构造体系,它由变质核杂岩、固态流变构造群落、浅层次的顺层正滑拆离断层以及晚期的重力滑脱构造体系组成。变质核杂岩外缘由以多条大环状分布外倾的花岗质糜棱岩带为代表的韧性剪切带组成,带中的矿物拉伸线理显示韧性剪切作用是沿隆起两翼近南北向进行的。顺层固态流变群落最突出的表现为浅变质岩中近水平的韧性剪切带。部分泥盆系-二叠系亦卷入顺层固态流变群落,表现为带内动力片岩及碳酸岩糜棱岩带。浅层次顺层正滑拆离断层多沿已存界面或岩性软弱面由南向北多层次滑移,并可分为后缘拉张、中部递进滑脱及前缘挤压三个构造分带。晚期重力滑脱体系主要发育于武功山北麓,由众多滑块组成。依据法国奥尔良大学所获变质核杂岩中糜棱岩同位素年龄可知,该伸展构造体系始于华力西晚期-印支期;依据卷入的地层,至少是燕山末期、甚至喜山期才结束.  相似文献   

14.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   总被引:49,自引:5,他引:44  
经过野外宏观观测、室内显微分析及同位素年龄测定,基本厘定医巫闾山是一个白垩纪时形成的变质核杂岩。变质核杂岩中心为晚燕山期的医巫闾山二长花岗岩体,周围是由代表地壳深部变形特点的太古宇变质岩组成的变质核。变质核北面和东面以拆离断层与盖层下部中新元古界相接触,并为中新元古界组成的韧性流变的中间层所环绕。变质核西面以阜新盆地东南缘边界正断层( 孙家湾- 稍户营子正断层) 与盖层上部以脆性变形为特征的白垩纪碎屑岩相邻。变质核杂岩的变形片理、线理及运动指向说明该变质核杂岩为对称型变质核杂岩。  相似文献   

15.
北京房山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0  
宋鸿林 《现代地质》1996,10(2):149-158
摘要:北京房山变质核杂岩是典型的板内变质核杂岩。由核部的结晶基底及顶部的变余糜棱岩带、固态流变的中间层和脆性剪裂的上部盖层组成三层结构。核部有强力侵位的早白垩世的房山花岗闪长岩株。地壳的韧性伸展表现于下古生界及其前的盖层岩系中,形成于印支期前,反映了强烈的区域古地热异常。印支期的南北向挤压造就了区域构造格局。燕山期的岩浆侵入使变质核杂岩定型。新生代的差异性隆升使核杂岩最终出露地表。幔源热异常、基底热隆及岩浆的强力侵位是核杂岩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藏南萨迦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的厘定及其成因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藏南拉轨岗日带出露一系列穹状隆起,具有变质核杂岩体典型的3层结构型式。变质核由拉轨岗日岩群变质杂岩及侵入其中的花岗岩组成,围绕变质核发育多层顺层拆离断层,盖层主要为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浅变质岩石。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与高喜马拉雅变质核杂岩之间存在密切的时空联系,是喜马拉雅造山作用及相关隆升作用过程中发生热隆伸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辽南变质核杂岩构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辽东半岛南部变质核杂岩构造展布于旅顺、大连、金州、庄河、普兰店地区。印支旋回太平洋板块对亚洲板块俯冲作用引起的岩浆活动在本区东部形成热隆起,诱使陆台中上元古界-古生界盖层自东向西滑移伸展。随伸展运动的进行,在太古宙变质杂岩顶部形成韧性剪切带;在盖层与基底不整合面形成剥离断层;在盖层内部形成中间韧性构造变形层和上部脆性构造变形层。在不同的构造层次中形成样式各异的构造群落,同时伴随变质作用及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及其隆升机制探讨   总被引:17,自引:11,他引:17  
内蒙古喀喇沁地区的变质核杂岩是由韧性变形的太古宙、元古宙变质岩素组成的核;由脆-韧性变形和经受了低压变质的中侏罗统地层组成的中间层;由少量脆性变形和未变质的上侏罗-下白垩统地层和岩体组成盖层。变质核杂岩的组成与结构显示了它对称伸展和不对称隆升的特征,130-100Ma是其快速隆升的时期。从该区长期的热演化历史以及同构造的岩浆活动来看,可以认为喀喇沁变质核杂岩是地幔热隆及岩浆侵入引起地壳伸展的典型实例。喀喇沁地区可以作为研究华北岩石圈结构和演化的窗口地区。  相似文献   

19.
元谋变质核杂岩及其控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晓常 《云南地质》2003,22(1):107-115
元谋变质核杂岩构造系统由核部杂岩、拆离断层下盘韧性剪切带、拆离断层以及上盘拆离滑脱系四大部分构成。研究表明:核部杂岩控制了本区与基性-超基岩、花岗岩有关的Cu,Pt,Pb,W,Mo及稀土等矿床;韧性剪切带与后期浅表部的脆性断层控制了本区Au,Cu等矿产的产出;主折离断层、次级折离断层与后期浅表部的脆性断层构成一个集导矿、储矿为一体的构造系统,共同控制了折离滑脱系中Pb,Cu,铂铜镍、赤(磁)铁矿及部分非金属矿的产出。本文结合Lister的混合流体模式,元谋变质核杂岩的成矿机理,指出本区矿产勘查远景及方向。  相似文献   

20.
楼子店变质核杂岩韧性变形作用的40Ar/39Ar年代学约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王新社  郑亚东 《地质论评》2005,51(5):574-582
楼子店变质核杂岩以拆离系中韧性剪切与脆性拆离运动学不一致,有别于北美科迪勒拉变质核杂岩。构造分析表明,核杂岩两侧拆离系中韧性剪切具有统一的上盘向北东的剪切特征。采自核杂岩两侧韧性剪切带中的3个黑云母单矿物^40Ar/^39Ar年龄介于126~128Ma之间,西侧韧性剪切带中1个角闪石单矿物^40Ar/^39Ar年龄为134Ma,4个样品的坪年龄与对应的等时线年龄一致。角闪石和黑云母坪年龄记录的韧性剪切作用的时限为126~134Ma,并且显示出韧性伸展的特点。研究表明楼子店变质核杂岩两侧的韧性剪切带形成时间一致并具有相同的运动学,韧性剪切作用是核杂岩形成演化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为核杂岩形成的韧性伸展阶段的约束提供了年代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