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北两种普林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记述我国华北两种普林藻(Prymnesium)。一种产于咸淡水,是我国首次正式报道的小普林藻(P.parvum N Carter);另一种产于海水,根据其鞭毛上有突起的特征定为一新种——突起普林藻(P.papillatum Tseng et J.F.Chen,sp.nov.)。小普林藻是北方沿海半咸水养鱼池的害藻,由于它的繁殖导致栽培鱼类大量死亡;突起普林藻经过初步试验证明也是一种能产生毒素的藻类。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验室培养研究了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 Cleve)和小普林藻(Prymnesium parvum Carter)生长周期内培养液中二甲基硫(DMS)和二甲巯基丙酸(DMSP)的含量。结果表明,2种微藻均能释放DMS,但小普林藻单细胞释放的DMS浓度约是旋链角毛藻的500倍。在藻类生长的不同阶段,它们释放DMS和DMSP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但2种藻类DMS大量释放均出现在衰亡期。同时研究了盐度对2种微藻DMS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盐度会促进小普林藻DMS和DMSP的释放,而对旋链角毛藻DMSP的释放未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藻际中分离出一株微型鞭毛藻MMDL4071,经光学显微镜形态学观察发现,该鞭毛藻体长约为3μm,椭球型,头部端具不等长的两条鞭毛;扫描电镜观察揭示了该鞭毛藻的细胞核、色素体、色素体-内质网膜、高尔基体、线粒体以及"9+2"微管结构的鞭毛等亚显微结构.对照培养实验表明该鞭毛藻属于依赖摄食细菌的异养型藻类,并观察到了该藻二分裂的增殖过程.通过对18S rDNA及ITS序列扩增、比对,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综合形态学、生态学特征以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的结果,该藻被确定为棕鞭藻属的一个未定种(Ochromonas sp.).  相似文献   

4.
两种新分离的海洋金藻及其对贻贝幼虫的饲养效果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们于1982年3月份从山东省海阳县沿岸的海水中分离到两株金色鞭毛藻OA3011和OA3012,经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形态观察证明OA3011是等鞭藻Isochrysis galbanaParke而OA3012是路氏杷夫藻Pavlova lutheri(Droop)Green(=Monochrysis lutheriDroop)。  相似文献   

5.
基于诊断色素分析的胶州湾浮游藻功能类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2003年12月至2004年10月胶州湾18个站位7个航次的浮游藻色素组成(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使用岩藻黄素、多甲藻黄素、色素组合(别黄素+19'-丁酰氧基岩藻黄素+19'-己酰氧基岩藻黄素+青绿藻黄素)和玉米黄素作为特定功能类群的诊断色素指标定义了四个浮游藻功能类群(PFTs), 即硅藻、甲藻、微型鞭毛藻和蓝细菌, 并根据各浮游藻功能类群的诊断色素(组合)占诊断色素总量的比例研究了各功能类群在胶州湾的时空分布特点, 结果表明硅藻是胶州湾的优势类群(平均占65.8%), 微型鞭毛藻次之(26.0%), 甲藻和蓝细菌最低(分别为6.3%和1.9%)。基于诊断色素指标的浮游藻功能类群分析是一种简便的判断优势浮游藻类群组成和丰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欧洲某些鞭毛藻对海洋生物的毒害,大致可分为由金黄曲沟藻(Gyrodinium aurcolum)引起的天然或养殖的海洋生物的毙死;由渐尖鳍藻(Dinophysis acuminata)引起的贻贝毒化和由塔马拉膝沟藻(Gonyaulax tamarensis)的游动细胞和休眠胞囊引起的麻痹性贝毒(PSP)和下痢性贝毒(DSP)。  相似文献   

7.
全球赤潮生态学与海洋学(GEOHAB)国际合作计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赤潮的一般特征海洋浮游藻类作为海洋食物网的基础环节 ,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在海洋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 ,它们通常会迅速增殖 ,形成所谓的水华 ( Blooms) ,有时浮游植物的爆发性增殖会造成鱼类死亡 ,生态环境恶化 ,通过藻毒素污染海洋食物 ,从而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造成威胁。国际科技界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有害藻类水华 [Harmful AlgalBlooms ( HABs) ] ,通常情况下称为赤潮 ( Red Tides) ,其实这种叫法在科学上并不贴切。迄今为止 ,所记录到的赤潮生物 ( HAB Species)有 3 0 0多种 ,分别隶属于双鞭毛藻、其它鞭毛藻…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广东省西沙群岛的绿藻类,已报道了26种,其中20种隶属于管枝藻目,6种隶属于管藻目。所报道的种类虽然不多,但是,有8种是新种,占已报导种类的30%,比例相当大,可见这个地区海产绿藻类是相当丰富的。 本文所报导的14种,都是这个地区的新记录,其中7种是我国的新记录,包括一个新种——中华绿毛藻(Chlorodesmis sinensis sp.now.),其他我国的新记录是:锯叶蕨藻(Caulerpa brachypus Harvey),瘤枝藻(Tydemania expeditions Weber-van Bosse),卵形松藻(Codium ovale Zanardini),密岛仙掌藻(Halimeda micronesica Yamada),棒形伞藻(Acetabularia clavata Yamada),梨形伞藻(A. tsengiana Egerod)。此外,还有在我国已有报导而在西沙群岛是首次记录的绿藻:针叶蕨藻(Caulerpa sertularioides (Gmelin)Howe),杉叶蕨藻(C. tarifolia (vahl.)C.Ag.),齿形蕨藻(C. serrulata (Forssk.) J.Ag. emend Boerg.)绒毛蕨藻(C. webbiana Mont.),小钙扇藻(Udotea javensis (Mont.) A.et E.S.Gepp)环蠕藻(Neomeris annulata Dickie),小伞藻(Acetabularia m?bii Solms-Laubach)。  相似文献   

9.
周维善 《海洋科学》1984,8(3):54-58
富饶的海洋是生命起源的摇篮。地球上的生物就是从海洋发展起来的,至今仍有80%以上的动植物生长在海洋之中。海洋天然产物化学最近引人兴趣的报道是海洋生物毒素、化学信号物质、防御剂和抗癌剂。 一、海洋生物毒素 1.石房蛤毒素(saxitoxin,STX):此种毒素是从双鞭毛藻(Dinoflagellate)得到的,所以又称双鞭毛藻毒素(dinoflageua toxin)。双鞭毛藻有时每毫升海水可达50000细胞的浓度,局部生长过密时可形成赤潮。毒  相似文献   

10.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从青岛胶州湾海水样品中分离的一种微型鞭毛藻进行了超微结构和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藻为里氏金色藻(Chrysochromulina leadbeateri Estep,Davis,Hargraveset Sieburth)。其特征为:细胞呈球形,直径4—6μm,两条鞭毛略不等长,分别为8—10μm和12—16μm。一条定鞭能够卷曲,完全伸展后约20—30μm。细胞外被两层不同类型的圆形鳞片,都具十字形中央。外层鳞片表面有放射状细纹,内层鳞片在周边环上有25—30个穿孔。细胞一般有两个色素体,每个色素体内有一个包埋的蛋白核。里氏金色藻曾在挪威沿岸形成大规模有毒藻华,并引起养殖鱼类大量死亡。该种为我国的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1.
切孢藻属(Temnogametum)是W.and G.S.West在1897年建立的。属的模式种为Temnogametum heterosporum W.& G.S.West。自本属创立以来,世界各地报道的种类不多,多产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是比较罕见的淡水绿藻之一。 切孢藻属隶属于双星藻目(Zygnematales)、双星藻科(Zygnemataceae)。关于双星藻  相似文献   

12.
两种涡鞭毛藻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运用单种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分别于1987年和1989年采自葡萄牙沿海和德国湾的两种赤潮涡鞭毛藻Alexandrium lusitanicum(A.L.)和Y-100在不同光、温、盐条件下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条件下,藻的生长在较低的光照强度时就显示了光饱和现象;在较高温条件下,藻的生长随光照增加而加快,两种藻生长的最适温度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在低于最适温度条件下生长速率都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相似文献   

13.
鼠尾藻和小珊瑚藻对赤潮异弯藻克生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共培养的方法,比较了鼠尾藻(Surgassum thunbergii)和小珊瑚藻(Corallina pilulifera)新鲜组织、干粉末、水溶性抽提液、培养水的过滤液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am akashiwo)生长的克生效应。结果表明,鼠尾藻和小珊瑚藻的新鲜组织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都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与鼠尾藻相比,小珊瑚藻的抑制作用更强。2种大型海藻的干粉末在2个高浓度(1.2,2.4 g.L-1)时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都产生了抑制作用,小珊瑚藻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2种大型海藻高浓度的水溶性抽提液(24 g.L-1)在实验的48 h内使赤潮异弯藻完全致死。在2种大型海藻培养水过滤液对赤潮异弯藻的作用实验中,在一次性添加方式下,小珊瑚藻的培养水过滤液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在半连续添加方式下,却显著抑制了赤潮异弯藻的生长。与小珊瑚藻相比,无论在一次性还是在半连续添加方式下,鼠尾藻的培养水过滤液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都没有显示出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温州近岸海域2007~2016年间发生的赤潮灾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分布上,赤潮主要发生在4~9月,高发期为5~6月,平均每次赤潮持续时间为8.6天;(2)空间分布上,赤潮主要发生在南麂海域、苍南海域和洞头海域,其中发生在南麂海域次数最多,占赤潮发生总数的46.0%;(3)引发赤潮的生物有10种,其中硅藻门3种,甲藻门5种,着色鞭毛藻门和原生动物门各1种,引发赤潮次数最多的是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其次为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具有演替规律,不断有新的种类引发赤潮;(4)引发有毒赤潮的藻种主要为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通过对近10年温州近岸海域赤潮的全面分析,为温州赤潮的防灾减灾和赤潮预警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18S r RNA基因对4株经形态学初步鉴定的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这4株分离自淡水环境(2株)和海水环境(2株)的梅尼小环藻的18S r RNA基因序列基本一致,并与已经报道的梅尼小环藻(登录号为GQ148712和AY496212)聚为一支,不同方法所构建的系统树的支持率分别为99%(邻接法)和98%(最大似然法),表明这4株来自不同环境的藻为同一物种——梅尼小环藻。随后作者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在亚显微水平上对这4株梅尼小环藻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梅尼小环藻淡水株和海水株具有相当不同的亚显微结构特征。生活在海水的梅尼小环藻藻株具有更大的细胞以及更多的中央支持突。此外,本文还对造成梅尼小环藻种内高水平形态差异的原因以及18S r RNA基因序列是否可以作为小环藻属物种鉴定的分子标记做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钱树本  王薇 《海洋学报》1996,18(6):90-92
本文根据对漂流藻属(Planktoniella)细胞形态观察,发现我国海域有两种漂流藻:太阳漂流藻(P.sol Schütt)和美丽漂流藻(P.formosa Qian et Wang).后者是根据详细观察研究后对Valdiviella formosa(Schimper ex Karsten)Karsten重订的.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几株自南海及东海分离的亚历山大藻的rDNA部分序列信息,其中包括核糖体大亚基(LSU)rDNA的5′端D1-D2区序列,以及5.8SrDNA和ITS区序列;同时也对实验室保种的部分来自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亚历山大藻相关序列进行了测序和分析,并以此作为序列分析中的参考。采用ClustalX及MEGA2软件对所得到的序列信息进行了综合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分离自南海的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tamarense)和分离自东海的链状亚历山大藻(A.catenella),即便是在ITS区和LSUrDNA等高变区,其序列信息也完全一致。与基因库中搜索到的其它亚历山大藻rDNA序列信息相比较,中国沿海的塔玛/链状亚历山大藻序列更接近于塔玛复合种的“亚洲温带”基因型。对于分离自南海的另外两株未定种的亚历山大藻,通过对比序列信息,发现它们与相关亚历山大藻(A.affine)非常接近。分离于我国台湾地区的微小亚历山大藻(A.minutum)在序列上与分离自新西兰的藻株相似,而与分离自欧洲的微小亚历山大藻藻株相差较大。中国沿海亚历山大藻rDNA序列信息的获得为针对有毒藻种设计特异性核酸探针,发展灵敏快速的生物检测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内用于贝类幼虫饵料的有扁藻、菱形藻及三角褐指藻等,但它们或因个体大,趋光性强,活动力大(如扁藻),不易被贝类前期幼虫摄食;或者个体虽小、活动力也差,但不易在高温下培养(如菱形藻和三角褐指藻),也不是理想的饵料。烟台地区在仲夏前后进行滩涂贝类(泥蚶、蛤仔、青蛤、四角蛤等)育苗时水温很高,有些贝类的幼虫又较小(直线绞合前期仅80—90微米),利用上述各种单胞藻做饵料,困难较大。1977年我们从乳山内湾海水中分离出一种单细胞甲藻—环沟藻1号,经两年来的培养和使用,初见效果,先报导如下,供大家参考,进一步实验结果,以后陆续报告。  相似文献   

19.
大亚湾水域两种拟菱形藻的形态学鉴定及毒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5年分离自广东大亚湾的两种潜在产毒拟菱形藻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毒性分析.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确认藻种为细弱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cuspidata)和多纹拟菱形藻(P.multistriata).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这两种藻的常规培养样进行软骨藻酸毒素检测,结果均未检测到软骨藻酸.鉴于以上两种拟菱形藻存在着潜在产毒特性,不同培养条件的诱导实验尚需继续.  相似文献   

20.
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 T.J.Chang et B.F.Zheng)中的R-藻蓝蛋白在Bio-Rex 70柱上用脲溶液(pH3.0)解离和层析,得到了α和β两个亚基,用SDS-PAGE测定α和β亚基的分子量分别为18 400和20 500。变藻蓝蛋白的α和β两亚基均分子量经测定,分别为18 800和19 700。R-藻蓝蛋白和变藻蓝蛋白的分子量分别确定为117 000和112 000,两藻胆蛋白中α和β两个亚基的摩尔比都为1:1,确定两藻胆蛋白的亚基组成都为(αβ)_3。各亚基的发色团含量为:R-藻蓝蛋白中,α亚基含1个藻蓝胆素,β亚基含1个藻蓝胆素和1个藻红胆素。变藻蓝蛋白中,α和β亚基各含1个藻蓝胆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