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福建长汀蔡坑地区原划震旦纪丁屋岭组下段的“丁屋岭砾岩”以复成分砾岩、岩屑石英砂岩为主要岩性的、形成于山间盆地的红色杂陆屑建造为加里东期的磨拉石建造,岩性组合、岩相、变质程度及其形成的地质背景都比较特殊。对它的详细研究对福建省乃至华南地区的基础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福建西南部长汀、上杭一带广泛发育一套海相砂、泥质及硅质沉积的浅变质岩系,经过1:25万瑞金市幅区域地质调查,在证实“丁屋岭砾岩”的时代为晚泥盆世而从浅变质岩系中划分出去后,笔者将整合于早-中寒武世林田组之下的浅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划分为姜畲坑组、赖坑组、南岩组和黄连组。  相似文献   

3.
武夷山南段前寒武纪地层分布较广。从下至上分为楼子坝群、丁屋岭组、南岩组和黄连组。过去因缺乏可靠的微古植物化石证据和同位素地质年龄资料,对其时代归属分歧颇大。为此,作者对该区的前寒武系进行了系统的微古植物取样、分析,参考最近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资料,认为:楼子坝群为前震旦系,大致相当于蓟县系与青白口系;丁屋岭组为下震旦统;南岩组和黄连组为上震旦统;江西东南部的"下寒武统炭质板岩"应归入老虎塘组,属上震旦统。  相似文献   

4.
铅山—上饶“石溪组下段”砾岩层的层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大量的野外观察资料,综合分析了江西铅山—上饶地区“石溪组下段”砾岩层及有关地层的地质特征,论证了“石溪组下段”砾岩层实属周家店组底部的砾岩层。  相似文献   

5.
贵州独山中泥盆统不整合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约 《地层学杂志》1994,18(3):207-211
黔南中泥盆统独山组鸡窝寨段底部存在的古风化壳层和其之上的底砾岩,为一次地壳相对上升,海平面下降的上升运动,表明独山组内存在着沉积间断。建议将此古风化壳之上的原“独山组鸡窝寨段”修订为“鸡窝寨组”,代表中泥盆世晚期较独山组更大海侵的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  相似文献   

6.
陕西礼泉县唐王岭震旦纪晚期冰碛砾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唐王岭位于陕西省礼泉县,耸立于渭河平原之北(图版Ⅰ-1)。其主峰为一套砾岩。196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地质物探队认为,唐王岭砾岩具“似冰碛层性质”,时代暂定为震旦纪。1970年,陕西省地质局第十三地质队认为唐王岭砾岩为“一套滨海相陆源碎屑建造”,划归下奥陶统。1972年,陕西省地质局第八地质队将其划为中、下奥陶统。1974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出露于陕西省礼泉县唐王陵一带的砾岩层,一般称之为“唐王陵砾岩”。它的下伏地层为一套页岩、粉砂质板岩夹少许薄层灰岩,再向下为一套灰岩、白云质灰岩,未见底。在唐王陵以北,“唐王陵砾岩”被二叠系不整合覆盖(图1)。为了叙述方便,本文将砾岩层以下的页岩、粉砂质板岩类少许薄层灰岩暂称之为“页岩段”,其下伏的灰岩、白云质灰岩暂称之为“灰岩段”(下同)。1970年,陕西区调队将“唐王陵砾岩”的时代归于早奥陶世早期,并认为其成因属滨海陆源碎屑沉积;将“页岩段”归于中—晚寒武世,“灰  相似文献   

8.
河北张家口市西北南天门、万全一带,在晚侏罗世火山岩之上,早第三纪玄武岩之下分布一套陆相红色砂砾岩(图1),巴尔博(Barbour1924)称“南天门砾岩”。其后,在《张家口附近地质志》(1929)中称“南天门层”,并根据植物化石,将其时代列为早白垩世。在以后的地质工作中一直沿用此地层名称及时代归属。我队(1959)称“南天门组”,时代列为晚侏罗世。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1959)将“南天门砾岩”及其下的火山岩统称“南天门群”,此外,宣化地质学校(1959)、河北煤管局(1961)也先后对这套地层作了划  相似文献   

9.
福建建宁西部上太古界天井坪组(Ar2t)地质特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福建建宁西部广泛出露低角闪岩相变质岩系,前人把它划分为丁屋岭组(Z_1dn)和上震旦统(Z_2)。经1∶5万区域地质调查,作者新建了上太古界天井坪组(Ar_2t),划分出下、上两个岩性段,该组厚度大于855.3m,其原岩属古岛弧型火山复理石相建造,上段斜长角闪岩 Sm-Nd 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682±148Ma,被前加里东期变质石英闪长岩侵入。  相似文献   

10.
薛步高 《云南地质》2001,20(4):376-384
近年完成的1:5万禄丰幅,段七村幅,洼垤街幅区测成果,否定易门小街向斜及其核部禄表组的存在。段七村幅明确提出柳坝塘组底部细砾岩以微弱不整合覆于黑山头段之上,将该组原有的底部含铁砾岩贫铁矿层改划为澄江组,以不整合覆于柳坝塘组之上;洼垤街幅对石屏黄草岭组有效的认识,除保留原有黄草岭组外,对其下部含黄铁矿(马鞍山)和铅锌铜矿化(黄沙厂)的含碳酸盐岩地层,另新建车家城组,热水塘组,为滇中区下亚群出露的最低层位。这些成果,对将小街剖面建立的美党组之上的岔河组,清水沟组向东川,禄劝,安宁,晋宁,石屏等地对比推广,提出置疑。  相似文献   

11.
孙家 《地质科学》1985,(4):354-363
米士(1942)根据滇中澄江组与昆阳群之间的不整合面命名为晋宁运动,刘鸿允(1963)又提出以晋宁运动导致的不整合面作为震旦系的底界,这些意见曾被地质界普遍采纳。  相似文献   

12.
在西藏措勤断块新建了中三叠统—上三叠统卡尼阶岩石地层单位——嘎热扎地组.在建组剖面上,嘎热扎地组厚约485 m,下部岩性以碎屑岩为主,上部岩性为碎屑岩夹灰岩.嘎热扎地组与下伏上二叠统—下三叠统木纠错组、上覆上三叠统诺利阶麦龙岗组均为整合接触关系.该组尚未发现指示地层时代的化石,但前人在其下伏的木纠错组中发现了早三叠世牙...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两个孢粉组合 :哈氏三角孢 -微细云杉粉 ( Deltoidospora hallii-Piceaepollenites exilioides)组合和澳洲无突肋纹孢 -卵形光面单缝孢 ( Cicatricosisporites australiensis- L aevigato-sporites ovatus)组合 ,分别分布于大磨拐河组一段和二段 ,组合特征明显 ,可以作为研究区内地层划分对比的生物地层学依据之一。两个孢粉组合中见有属种繁多的海金沙科孢子及其他繁盛于早白垩世的孢子花粉 ,结合在数以千计的岩心样品中没有发现可靠的早期被子植物花粉的情况分析 ,推测产这两个孢粉组合的大磨拐河组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欧特里沃期 ( Valanginian— Hauterivian) ,不排除部分进入巴列姆期 ( Barrem ian)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分布于南平—宁化构造—岩浆岩带上的一套浅变质火山岩系,黄泉祯等将其划分为楼前组、三溪寨组、龙头组,统称为盖洋群,时代置晚震旦世。经1:5万区域地质调查详细研究及古火山构造恢复,依据层序、岩性组合及其变化,从火山作用特点分析,盖洋群属同一地质构造背景下火山活动的产物,从早到晚整体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由强至弱的火山—沉积喷发旋回,因此,笔者将盖洋群分为2个组,分别称楼前组、龙头组,并据新的同位素年龄等资料,将其时代分别置于南华纪及震旦纪。  相似文献   

15.
康立权 《甘肃地质》2009,18(4):93-96
出露于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崆峒山砾岩"岩性特殊,厚度巨大。但是其地层时代的归属问题60多年来一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认识。作者根据野外观察,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研究后初步认为,"崆峒山砾岩"可与陕西省千阳县出露的芬芳河组对比,两者是同一套地层,时代应属晚侏罗世。并进一步推测"崆峒山砾岩"和鄂尔多斯盆地内部的安定组可能是同期异相沉积,前者是山麓洪积扇堆积,后者是河流—湖泊相沉积。  相似文献   

16.
戎嘉余  詹仁斌 《地层学杂志》2004,28(4):300-306,i001
志留纪初的扬子海底域大都被缺氧水占据 ,黑色笔石页岩 (称龙马溪组 )广泛发育 ,底栖生物难以存活 ;但表层水域仍然充氧 ,是笔石等生物的生活场所。在上扬子海南缘的近岸、浅水区 (贵州北部 )繁衍了腕足动物及三叶虫等壳相生物 ,笔石稀少或缺失。相关地层长期被笼统地归于龙马溪组而没有其他名称。现以贵州湄潭牛场高滩剖面为依据 ,将该地原归“龙马溪组”的地层新建为牛场组 ,按全国地层委员会的最新要求 ,描述命名剖面 (地理位置、岩性特征、生物组合、顶、底界线、厚度、横向延展、与上覆、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等 ) ,讨论它与相关地层的区别与对比等。牛场组底部因发现笔石而确定了地层位置 ;其顶界因尚未发现可资肯定时代的化石 ,只是根据区域对比推测其时代归属。研究结果表明 ,牛场组代表兰多维列 (L landovery)世早—中期、黔中古陆以北近岸、充氧、浅水的非笔石相地层 ,在黔北遵义、湄潭、思南一带发育 ,这一适宜于底栖生物生存的正常浅海环境为大灭绝后壳相生物的复苏与辐射提供了基本条件。与牛场组相当的地层包括标准龙马溪组下部的一部分和标准香树园组的下部 ,前者以黑色笔石页岩为特征 ,后者以瘤状泥灰岩、泥质灰岩为主。  相似文献   

17.
论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的地质时代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系统总结了关于近年来塔里木盆地重要储油层——“东河砂岩”年代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 ,包括 1)“东河砂岩”中发现晚泥盆世孢子和胴甲鱼化石 ;  2 )含砾砂岩段发现晚泥盆世盾皮鱼化石 ;  3)下泥岩段下部发现晚泥盆世孢子 ;  4 )下泥岩段上部和生屑灰岩段分别发现石炭纪初期第一、二孢子组合带 ;  5 )生屑灰岩段发现石炭纪初期的牙形刺 ;  6 )化学 -生物地层学研究结果指示 ,泥盆系 -石炭系界线应在“东河砂岩”顶面之上。据此 ,“东河砂岩”的时代应为泥盆纪。  相似文献   

18.
海拉尔盆地海参1井伊敏组孢粉组合的地层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参1井伊敏组孢粉化石异常丰富,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3个孢粉组合:Impardecispora-Cyathidites-Clavatipollenites组合,Stereisporites-Deltoidospora-Asteropollis组合,Appendicisporites-Asteropollis-Tricolpites组合,分别分布于伊敏组一段、二段和三段,组合特征明显,是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划分伊敏组与大磨拐河组的重要生物依据之一,更是伊敏组内三段划分和井间对比的生物依据之一。3个孢粉组合中见有属种繁多的海金沙科孢子及其他繁盛于早白垩世中晚期的孢子花粉,结合在绝大多数样品中发现的早期被子植物花粉的情况分析,推测含这3个孢粉组合的伊敏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巴列姆期—早阿尔必期(Barremian—Early Albi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