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本东北潜在大地震的规模曾被低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家已经把地球分为可以产生9.0级地震的板块边界和不会产生9.0级地震的板块边界.然而,2011年发生在日本东北的大地震与2004年发生在苏门答腊—安达曼的超级大地震却让科学家们震惊,因为这两个地区被认为都不可能发生震级超过8.4的大型逆冲地震.现在,地震科学家经重新研究后都承认现有的最大地震规模的预测模型不再有效.人们对这些模型已经提出疑问:苏门达腊什么时候驱动一个板块边界穿过它们的中心?日本东北又在何时驱动了另一个板块边界?  相似文献   

2.
为了把地震灾害限制到最小程度,日本正倾注力量于地震预报和防灾措施。迄至目前,地震预报的研究究竟进行到了什么阶段,为了预防大地震的发生又采取了些什么措施呢?地震预报在日本,由国家下大力气搞地震预报研究始于第一次地震预报(研究)计划开端的1965年4月。现在,这一研究已进入第五次计划期间(1984—1988年)。1969年,以地震预报的实际应用为目标,建立了由大学和  相似文献   

3.
日本阪神地震区调查结果令人吃惊─—天灾掩盖着人祸经过5个月,饱受地震摧残的神户又从瓦砾堆中站立起来,显现新貌。可是日本人的心头之痛不仅没有消退,而且掺入了另一种愁惨滋味。因为人们在清理建筑废墟的时候,不断发现天灾暴露出的人祸。现在,一个巨大的疑惑困绕...  相似文献   

4.
日本地震学家楠懒、勤一郎等人自1979年以来在岩石实验中已经研究出一套声发射定位系统(AE location system)。这一系统的实现使岩石实验在 AE 方面进入了新的阶段。他们利用这一系统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工作:首先,在单轴压力下解决了 AE 定位问题,从而获得 AE 的震源分布,并把重点放在AE 的时间分布、源机制解和空区形成机制上;其次,在三轴压力下研究波速变化问题,重点  相似文献   

5.
2011年3月的日本M9.0大地震使日本科学家的家园惨遭破坏.最近,他们通过梳理地震前的几天内记录到的一大堆杂乱的地震信号,对1000多次新近识别出的地震进行了分类整理.其结果揭示出那条致命的近海断层是如何慢慢滑动,然后突然破裂的.现在看来,那种慢滑行为使断层不断加载,最终达到了破裂点,由此引发了3·11灾难性大地震.  相似文献   

6.
郭盖  温博 《地球》2013,(5):109-112
正人类发现煤炭的那一天,将永远是一个谜。时间曾精确地记载了那一刻,却又漫不经心地磨灭了那一刻。煤炭所饱含的亿万年前的太阳的力量,必将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现在,我们到了该追随人类的时候了。凭着野兽留下的蛛丝马迹追捕猎物,是人类最早学会的技能之一。这种古老实用的方法,被考古学家们沿用至今。他们"嗅觉"灵敏,游走于世界各地,在历史的河床中挖掘着我们每个人的家族故事。  相似文献   

7.
如果维恩(Jules Verne)还在世,他现在会有一张很好的至少是他所进行旅行的部分地球中心图。哈佛大学地球物理学家杰旺斯基(Adam Dziewonski)和伍德豪斯(John Wood-house)已经绘制出了第一张三维地球内部图。为了绘制这些地图,他们用了两个世界地震台网所记录到的53次地震中的2,000条地震波曲线。穿过地幔的地震颤动所产生的面波在  相似文献   

8.
日本《每日新闻》1980年9月8日在第12版“大地震警报时代的开始”的专栏中登载一篇题为《向地震实用化阶段进军的一百年》的文章,摘译如下:“地震预报,不是一个学者所研究的范围。学者应该致力于基础研究。”这种论调在过去非常强烈。现在怎样了呢?认为地震预报不是学问的人已经基本上没有了。根据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9.
大量研究认为,日本地区强震活动与华北地区的中强地震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相关关系。通过梳理太平洋板块西北缘俯冲带的大震活动,在搜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构造背景,重新对日本与华北地区强震活动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最终认为:日本地区8级以上大震与华北地区6级强震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直接相关关系;日本和华北地区大的地震活动期和稳定期具有某种对应性,华北地区活动期的强释放阶段与东西两个构造边界活动存在联系;2011年日本“311”9.0级地震的余震活动基本结束,日本地区可能已经恢复背景的活动节律;当前华北地区可能仍处于活动期末尾的调整期,未来几年,华北地区仍存在进入剩余释放阶段最后一个活跃幕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零讯     
日本密切注视富士山的喷发征兆日本的地震专家说 ,随着富士山下方最近地震的增加 ,他们将迅速加强对富士山的监测 ,以便及时掌握该火山喷发的蛛丝马迹。最近几年 ,在日本的象征——富士山这座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的火山下方 ,每年发生的低频地震不足 1 0次 ,而仅在 2 0 0 0年 1 1~ 1 2月间 ,该处的低频振动就达近 5 0 0次 ,所以专家们认为在富士山下方约 1 5 km深处的地下岩浆槽已经复活。日本教育、文化、体育和科学技术省的本雄上川 ( Motoo Ukawa)在东京对记者说 ,“我们已经掌握了早期富士山喷发的大量资料 ,所以 ,关键问题是了解富士山…  相似文献   

11.
袁立明 《地球》2013,(5):36-39
正每次灾难,都有一些不计回报的人们投身到灾区,在灾区人们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正因为有了这些人,困在废墟里的身躯得以解脱,失去家的庇护的人们不用露宿街头,不必忍受饥渴的煎熬。在救灾及灾区重建工作中,他们做出了重要贡献。有些人甚至在救灾过程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自从1966年苏联塔什干地震前观测到井水中氡含量有明显升高以来,以分析井、泉水中氡含量为主的水化学方法,作为一种地震前兆监测手段,在苏联、日本、美国和我国逐渐发展起来。现在已有不少震例,证明地震之前,某些井、泉水中的氡含量确实发生了明显变化。室内模拟实验和工程爆破后的野外观测也表明,在压应力和爆炸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地球的粘度     
正在研究日本及其附近地震的科学家们首次发现了可表明软流圈(即位于地壳下面的半流体层)的粘度或柔软度的地球物理现象。他们发现,发生在日本本土上的地震的发震时间与那些发生在开始向本土下俯冲的附近海底的地震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在34—38年以后,海底地震势必会发生。华盛顿卡内基学会的研究人员们说,他们认为这种相关性表明内陆地震释放应变的速度大小,可以影响到海底地区。这个速度是由软流圈粘度所控制的。地球顶层的刚性地壳破裂成几个巨大的板块,它们在软流圈上彼此相对地缓慢地运动着。在研究地区,沿日本东北部沿海,构成该海底的板块正在该岛下以约30度的角度下沉到300英里的深度。研究人员说,该海底板块的运动还紧压着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西松建筑公司和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教授片山恒雄等人共同开发的地震危险性解析系统已在一些国家推广应用。该系统是根据过去的地震发生的资料推算地震危险性的系统。他们对这种日本国内使用的系统进行了改进。据说现在已应用于印度、中国、厄瓜多尔三国的建筑物抗震设计等方面。该公司的主任研究员户松征夫说:“希望通过增加可能应用的地区来实现广泛的国际合作”。该系统具有过去地震情报数据库的功能和  相似文献   

15.
上周日本东京的一位地震预报计划的主要评论家宣称,这样的地震预报在科学上是不可能的,至今还没有找到可靠的地震前兆,科学家不应误导日本公众,使他们相信地震是可预报的。东京大学的Geller和其他批评该计划的人,在由日本科学协会和日本地震学会组织的研讨会上一个少有的公开场合表达了他们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上周连续两个早晨,东京的市民被较大地震从睡梦中震醒。第二次是9月25日的里氏6.4级(或中强破坏性)地震,东京伤73人,两位老人由于心脏病发作死去,医生说:“他们是吓死的。”这些地震是在关东大地震57周年纪念日后不到一个月发生的。关东大地震发生在9月1日的中午,死亡10万多人,猛烈的大火使东京和横滨成为废墟。地震在日本已成习惯。在世界上每年记录到的地震中,日本的这些岛屿约  相似文献   

17.
土木建筑技术与电子计算机在过去被认为是彼此毫不相干的。但现在他们却成了分不开的伙伴。日本清水建筑公司大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大槻明就利用电子计算机对地震造成的地基液化现象和给地面及建筑物带来的晃动作了预测,并对火灾发生时医院与高层大厦的最佳避难方式作了模拟,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果。  相似文献   

18.
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教授濑川尔朗领导的科研小组计划于今年秋季将超声波测距仪放置在相模湾地震带——相模湾海沟两侧的深海海底,以直接调查太平洋海底陆地进入日本列岛下面的详细情况。相模湾海沟是太平洋海底陆地进入日本列  相似文献   

19.
鲜水河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及强震发生随时间增长概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贵宣  郑大林 《地震研究》1995,18(3):221-226
作者等仔细分析了鲜水河断裂带从1725年到现在的地震资料,并利用乌莫洛夫T─S、M为参数的作图法及强震发生随时间增长概率,绘制了地震活动图件及地震发生概率曲线以及M─T图和鲜水河断裂应变释放曲线。根据这些资料可以清楚地看出鲜水河断裂带自1725年到现在可分为两个大的活动周期,其中6.0级以上地震有由康定依次向甘孜迁移的特点。在每一个大的地震活动周期中,地震基本上两次重复由康定向甘孜迁移的过程,而且较强地震多发生在第二次迁移过程中,1982年甘孜地震标志着断裂带在第二幕地震活动高潮中,中强震已经完成了最后一次由断裂带东南端向西北端迁移的过程。同时考虑到断裂带应变释放曲线的特征,估计鲜水河断裂带目前已进入新的平静阶段。前两个大的活动周期之间,平静了近一个世纪。按历史上地震定向迁移规律,估计在新的活动期地震仍将从康定方向开始,逐步向甘孜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地眼观环宇     
吴克明 《地球》2009,(5):86-88
遥感遥感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逐步走向了千家万户,成为一个关注度相当高的大众词汇。在关注遥感尤其是高分辨率遥感应用的今天,有必要对其发展历程做一个简单回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