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自1979年引入至今,已在我国海岸带大范围扩张并对盐沼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很大影响.本研究以附着生物藤壶为例,研究了互花米草扩张对附着生物的影响.通过对5个断面共28个样方的米草植株、附着藤壶以及藤壶在互花米草上的最大附着高度调查,获得结果如下:藤壶在互花米草滩上的附着范围位于潮沟两侧,且呈宽度约为5 m的带状分布;潮沟规模越大,其向陆方向的延伸范围越宽;每个站位藤壶附着的相对最大高度都位于同一水平.附着藤壶均为白脊管藤壶Fistulobalanus albicostatus,平均干重237±69g·m-2,大部分藤壶直径在2~10mm之间.互花米草的平均干重为981±81g·m-2,潮沟附近互花米草高壮但密度较小,远离潮沟互花米草矮小但密度较大.分析表明,互花米草为藤壶提供了附着基质,并影响藤壶在潮间带的平面分布格局(尽管藤壶的生态位保持不变).影响白脊管藤壶分布特征的原因主要是海水浸没时间的差异;负地形的浸没时间更有利于藤壶的附着和生存;另外潮沟较高的潮水流速除了利于白脊管藤壶幼体的附着外,还可以通过水流的涨、落为其带来充足的食物.  相似文献   

2.
马士德 《海洋科学》1983,7(5):25-27
藤壶对海洋设施危害极大。人们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开始研究它,前人的研究偏重于藤壶的附着机制,而对其附着对金属腐蚀的影响研究甚少。作者研究了藤壶生长过程对普碳钢、蒙乃尔、工业纯钛和一种不锈钢(1Cr18Ni9Ti)等四种金属材料腐蚀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九龙江口硬相潮间带藤壶类动物的群落生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福建九龙江口硬相潮间带共有8种藤壶,其中以绿鳞笠藤壶Tetraclita squamosa squamosa,白脊藤壶Balanus albicostatus和泥藤壶Balanus uliginosus为优势种。根据藤壶优势种的分布状况,九龙江口硬相潮间带藤壶群落可分为三种类型:1.日本鳞笠藤壶Tetraclitasquamosa japonica-绿鳞笠藤壶群落;2.白脊藤壶-绿鳞笠藤壶群落;3.泥藤壶-白脊藤壶群落。研究结果还表明,各藤壶群落的附着密度和生物量均随盐度的降低而减少。生物量一般春季较高,夏、秋季较低;附着密度则冬季较高,春季较低。潮汐是影响河口区硬相潮间带藤壶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日本笠藤壶和鳞笠藤壶是我国东南沿海岩岸潮间带的优势种.本文对舟山海区的这两种藤壶的繁殖、附着和生长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的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附着期短于繁殖期;整个生命过程中都连续生长.  相似文献   

5.
藤壶是海洋污损生物中分布较广、危害较大的种类之一。藤壶分泌的胶粘物能在海水中六小时内固化,使底盘与附着基表面粘着,长期作为附着基的船舶、海上设施便受到腐蚀等严重污损。为了防除污损,研究藤壶胶的固化机理有着现实意义。但是固化机理研究的深入又有赖于固态胶的溶解。藤壶胶因分泌的阶段不同而有初生胶和次生胶之分,一些学者认为固态胶难于溶解,只能水解或降解。  相似文献   

6.
网纹藤壶初生胶化学和物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刚  刘承松 《海洋与湖沼》1978,9(2):224-229
藤壶 Balanus reticulatus Utinomi 是海洋污损生物中危害最大的种类之一。藤壶的生活史包括短暂的浮游生活幼虫期和固着生活的成体期。藤壶自金星幼虫附着在一个表面上变态为成体后,在其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每蜕皮一次就需要分泌一圈胶粘物质,以保持底盘与附着基表面的粘着状态,这种胶粘物质称为藤壶初生胶;而藤壶在各种意外损  相似文献   

7.
采用生态学单因子梯度试验方法,进行了白脊藤壶金星幼体的室内培养以及附着基、温度、盐度、幼体密度和幼体低温保存时间等因子分别对白脊藤壶金星幼体附着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培养水体为水温25℃、盐度30的膜滤海水,幼体培养密度为1只/ml,饵料为牟氏角毛藻,投饵量为(0.75-5)×10 5 cells/ml的培养条件下,白脊藤壶无节幼体在培养4天后即大部分顺利发育至金星幼体阶段,实现了白脊藤壶金星幼体在实验室内的大量培养.另一方面,实验结果还表明,在白脊藤壶金星幼体附着抑制实验中,玻璃培养皿和聚苯乙烯六孔板都可采用作为附着基,温度、盐度、幼体密度及幼体低温保存时间的适宜范围分别为20-35℃、15-45、1-20只/ml和0-8天.本研究结果揭示了白脊藤壶可作为筛选天然海洋防污产物的模型生物,并确定了其基础实验条件的适宜范围.  相似文献   

8.
研究海洋污损生物藤壶(Barnacle)不同生长阶段附着强度,可为科学制定藤壶清除规范及设计相关机械设备提供依据。本文采用浸泡法在湛江调顺岛(21°31''N,110°41''E)实海中挂板,结合形貌观察藤壶生长过程,利用自行设计的剪切强度测试装置,选取网纹藤壶测试不同生长阶段剪切强度。结果表明:试板浸泡10 d,幼体藤壶开始附着;30 d试板表面藤壶覆盖面积约占30%,基底直径1~6 mm,部分藤壶死亡形成空壳;60 d试板约50%面积被藤壶覆盖,试板表面有覆膜,空壳现象加剧,藤壶基底直径最大达10 mm;90 d试板约95%面积被藤壶覆盖,出现藤壶相叠现象,基底直径1~13 mm。藤壶附着生长过程中,剪切强度变化符合“快-慢”的特点,以藤壶基底直径为变量,构建藤壶剪切强度Logistic增长模型,决定系数R2=0.99,说明模型拟合良好。利用构建的Logistic增长模型将藤壶剪切强度划分为速增期(基底直径4.0~6.4 mm),缓增期(基底直径6.4~8.7 mm)及渐停期(基底直径>8.7 mm)3个阶段。结合藤壶附着生长过程,藤壶在附着后采用机械方式清除的最佳清除时期在速增期。  相似文献   

9.
正藤壶和茗荷儿都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蔓足亚纲。它们都生活在海洋上,成体常固着于岩石、贝壳、珊瑚礁、漂浮的木块或其他物体上。藤壶是一类有灰白色石灰质外壳的海洋生物,形状有点像马的牙齿,曾经被认为是软体动物。藤壶分布甚广,数量繁多,故俗称为"马牙",常密集在一起。藤壶不但能附着在礁石上,而且能附着在船体上,任凭风吹浪打也冲刷不掉。我们所看到的藤壶外型,一般分为两种:一是鹅颈型藤壶,它们经由一个不同长度、  相似文献   

10.
藤壶亚目是目前为止海洋生物群落中种类最丰富和最重要的类群之一,也是海洋污损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岩石潮间带栖息地、深海热液口,有的物种会附着在红树林植物、动物和人工构筑物上。文章综述了藤壶亚目的起源以及分类系统的建立和发展,认为藤壶亚目在下白垩纪从有柄目分化而来,其中篱藤壶科(小藤壶总科)是最早分化出的一支,而后逐渐分化为星板藤壶总科、厚藤壶总科、鲸藤壶总科、笠藤壶总科、小藤壶总科和藤壶总科6支;总结了国内藤壶亚目的研究进展;比较了藤壶亚目系统发育学的研究方法;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即结合形态学方法与分子系统学方法研究藤壶亚目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为今后研究藤壶亚目物种的分类及防治等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1.
小藤壶类除少数种为深海产外,大部栖息于潮间带,附着于岩石、码头、树木、管道、浮标或船底,是沿岸附着生物的主要种类,在潮间带岩岸生物群落中常占一定的优势。种类的准确鉴定对分析潮间带生态和附着生物的生态研究及防除工作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早在1854年,Darwin就在藤壶科Balanidae下建立了小藤壶亚科Chthamalinae. Pilsbry (1916)将其提升为小藤壶科Chthamalidae,与Balanidae并列;1976年Newman& Ross对藤壶亚目Suborder Balanomorpha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分为3个总科(Chthamaloidea,Coronuloidea和Balanoide),他们将小藤壶科中壳壁带轮生副板的4属分出,建立鳞藤壶科Catophragmidae,与Chthamalidae一起置于小藤壶总科Chthamaloidea之下。 关于小藤壶类,国内仅有零星记载,缺少系统研究,特别是一些深水种尚无报道。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过去在全国沿海潮间带采集的标本写成,共报告小藤壶科9种,分隶于2亚科4属,其中有1新种,1种为我国首次录。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本文报告的小藤壶,分布于我国长江口以北海域的只有东方小藤壶Chthamalus challengeri Hoek,它大量出现在高潮带岩石上,对温、湿度变化的适应力很强,能忍受较长时间的周期性干燥和较大的温度变化幅度。其余种类则出现在长江口以南亚热带和热带海区,其中白条地藤壶Euraphia withersi和楯形矮藤壶Chamaesipho scutelliformis分布广,数量大;中国四板小藤壶Tetrachthamalus sinensis Ren在海南岛和北部湾沿岸占优势。  相似文献   

12.
马士德 《海洋科学》1990,14(4):71-73
1Cr 18Ni 9Ti不锈钢在海水中通常易产生局部腐蚀,尤其在氧不能充分供应的相对闭塞区,如在缝隙中或海生物附着的情况等。作者为研究附着生物对这种不锈钢腐蚀的影响,曾在室内观察了附着藤壶对其腐蚀的影响,发现部分死藤壶在沿基板的周围出现了棕红色铁锈,并在其壳口部位涌出棕红色铁锈,犹如“藤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小球藻Chlorella sp.对网纹藤壶Balanus reticulatus幼虫发育和附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幼虫存活率以及金星幼虫和Ⅵ期无节幼虫所占比例方面,旺盛期亚心形扁藻对网纹藤壶幼虫的投喂效果均明显优于小球藻;旺盛期亚心形扁藻培养的金星幼虫附着率明显高于老化扁藻(p0.01)。因此,以旺盛期亚心形扁藻作为幼虫培养饵料应更有利于藤壶幼体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
污损生物是影响贝类养殖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附着在养殖生物贝壳上的污损生物影响养殖生物的生长和存活。大部分污损生物是滤食性捕食者,这些污损生物附着在养殖生物贝壳上竞争食物与空间导致贝类生长速度减慢。本实验主要研究有污损生物附着的扇贝及没有污损附着的扇贝在摄食及排泄上的差异,用以说明污损生物对养殖生物摄食及排泄的影响。本研究对chlorophylla和TPM的吸收速率进行了测定,对NH4-N,NO2-N,NO3-N,PO4-P的排泄速率进行了测定,对摄食的浮游植物进行了种类鉴定。研究结果表明,有污损生物附着的扇贝及没有污损附着的扇贝在对浮游植物及颗粒物的吸收速率上存在明显差异(P〈0.001)。在氨及亚硝态氮排泄速率上也存在明显差异(P〈0.001)。两者吸收NO3-N,且吸收速率无差异。通过对摄食的浮游植物种类的鉴定表明,有污损生物附着的扇贝摄食的浮游植物种类要高于没有污损附着的扇贝,且摄食种类有重叠。对同一类的某些浮游植物,有污损生物附着的扇贝的摄食要高于干净扇贝。本研究结果表明,污损生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及水中氨氮浓度的提高贡献很大,与养殖生物之间存在食物竞争。  相似文献   

15.
文章探讨了网纹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ulatus)幼虫处于12°C、18°C、24°C、30°C和36°C环境中的发育和附着状况。结果表明, 网纹纹藤壶无节幼虫经历96h的发育后, 幼虫的存活率分别为99.0%±1.2% (12°C)、95.0%±4.8% (18°C)、92.0%±2.8% (24°C)、80.0%±10.6% (30°C)和0 (36°C); 在12~30°C的范围内, 温度升高能显著促进幼虫的发育。网纹纹藤壶金星幼虫在96h的培养过程中, 其存活率在所有温度条件下始终维持在100%; 在18°C至36°C的温度范围内金星幼虫均可附着, 其中30°C条件下附着率最高, 可达84.5%±12.1%, 而在12°C则始终无金星幼虫附着。综合幼虫的存活率、发育进程和附着状况来看, 网纹纹藤壶幼虫发育及附着的适宜温度为18~30°C。  相似文献   

16.
陈新  唐敏  刘秋妤  卓文  李紫薇 《海洋科学》2017,41(7):150-156
藤壶是最常见的海洋污损动物,也是材料防污性能检测和评价试验中最主要的动物模型。藤壶附着从腺介幼虫探索适宜基底开始,到随后分泌藤壶胶进行固着,期间受自身及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本文从藤壶腺介幼虫的黏附行为、影响黏附的因素和藤壶胶的特性3个方面出发,综述了近年来在藤壶黏附领域的研究进展,期望为新型防污产品的研发和检测评价提供较系统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为了建立生态、高效的扇贝幼虫附着和变态诱导技术,采用底栖硅藻生物膜附着基对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开展了附着和变态诱导的现场实验。实验围绕底栖硅藻在扇贝幼虫培育池内的数量变动、存活状态、在栉孔扇贝食谱组成中的贡献以及其对两种扇贝附着和变态的诱导效果开展。结果表明,底栖硅藻附着基能极显著提高海湾扇贝和栉孔扇贝幼虫的附苗量和变态率(P<0.01)。在海湾扇贝实验中,底栖硅藻处理组比对照组附苗量提高220.19%(P<0.01),变态率和壳长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栉孔扇贝实验中,底栖硅藻处理组比对照组附苗量提高43.02%(P<0.01),变态率提高87.31%(P<0.01),底栖硅藻处理组壳长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附着基比对照组早3d检查到变态的稚贝。底栖硅藻附着基在进入幼虫培育池的黑暗环境后光合作用受限,对于扇贝幼虫的日常管理导致底栖硅藻脱落,数量有一定的下降,但丰度最终能保持为56.0—183.9个/mm2。使用基于混合模型对栉孔扇贝稚贝食物来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对稚贝的食物贡献较高,...  相似文献   

18.
网纹藤壶初生胶和次生胶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众所周知,藤壶牢固地附着在海洋的结构物上,徒手无法将它取下。当藤壶底板处聚集大量次生胶时,用双手就能轻易地取下。我们用这一方法辨别附着在贻贝上的藤壶是否有大量次生胶存在。表面看来,似乎初生胶粘结力比次生胶强,,因而人们会提出这两种胶的化学性质是否相同的问题。李刚等(1978)和严文侠等(1981)分别报道了网纹藤壶初生胶和次生胶生化成份,初生胶旦白含量65.5%,灰分占26.9%;次生胶为  相似文献   

19.
有问必答     
在海边常看见有灰黑色外壳、外形像小火山一样的东西一簇簇地附着在礁石上,很难把它们剥离下来,这是一种贝壳吗?答:这种生物叫藤壶,是甲壳纲,藤壶科动物的统称,有石灰质外壳,但并不是贝类。藤壶的形状有点像马的牙齿,所以生活在海边的人  相似文献   

20.
九龙江口红树林上附着动物的生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周时强  洪荣发 《台湾海峡》1993,12(4):335-341
福建九龙江口红树林附着动物7种,白脊藤壶Balanus albicostatus和白条地藤壶Euraphia withersi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是危害红树的主要附着动物。附着动物在河口红树林区的数量分布随着盐度的降低而减少,其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高峰期在夏,秋两季。生长茂密的红树林(郁蔽度大于0.5),附着动物主要分布于水流畅通的向海边缘和潮沟边缘的红树上。水流畅通程度是影响附着动物在红树林区向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