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辉县百泉泉水断流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辉县市百泉自1979年以来出现数次断流干枯现象,严重制约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文章从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及泉水的动态等方面分析了百泉泉水断流的主要原因是大气降水的减少和人工过量开采地下水。 相似文献
2.
象牙泉地处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因其钙华沉积酷似“象牙”而闻名。开展象牙泉形成机理的研究,有助于钙华景观的地质环境保护,对雅鲁藏布江构造带古环境演化、新构造活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象牙源泉及其钙华沉积为研究对象,通过钙华成分、泉水水化学组分、氢氧同位素及相关性分析,探讨了象牙泉及钙华景观的形成机制,估算了钙华形成年代,讨论了钙华景观演化趋势。结果表明:象牙泉出露高程3 208 m,温度16.1 ℃,pH值6.06~6.64,溶解性总固体1 521.1~1 524.2 mg/L,为中偏弱酸性微咸水;阳离子以钠和钙为主,阴离子以碳酸氢根和氯离子为主,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型水;象牙泉具有较高的氯、钠及稍高的溶解性总固体特征,其氢氧同位素分布于全球大气降水方程线附近,说明象牙泉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具有较长的径流途径和缓慢的循环速度,水岩作用强烈。象牙泉为溶解沉淀型,其化学组分来源于水岩相互作用过程碳酸盐岩矿物、硅酸盐岩矿物的溶解。象牙泉钙华沉积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碳酸钙,占63.07%;次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占10.19%;属钙华为主、硅华次之的常温泉类钙华。钙均衡估算表明,象牙泉钙华形成于1.38万年前,其沉积速率约为0.27 mm/a。 相似文献
3.
为识别60多年济南市区泉水动态变化规律,以长系列动态监测资料为基础,利用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水均衡分析等方法,对泉水动态变化特征及其自然−人类活动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济南市区四大泉群动态经历了壮观喷涌、景观衰减、长期间断断流和调控复涌四个变化阶段,总体表现为驱动因素逐渐增多,泉水复涌前降水量影响逐渐减弱,开采量、城市建设及水利工程影响逐渐增强,复涌后人工调控占据主导作用。定量识别出:一阶段主控因素为降水量和开采量,平均影响量58.17、−9.58万m3·d−1,二阶段主控因素降水量、开采量和水利工程,平均影响量52.01、−42.61、−5.98万m3·d−1,三阶段主控因素为开采量、降水量、水利工程和城市建设,平均影响量−51.82、51.42、−6.92、−2.40万m3·d−1,四阶段主要受控降水量、开采量、生态补源、城市建设和水利工程,平均影响量为55.38、−25.44、10.36、−8.99、−6.56万m3·d−1。相关研究可为北方岩溶泉水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济南岩溶泉水流量衰减原因分析及动态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济南岩溶泉水为例,采用统计学方法,结合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对岩溶含水系统的流量动态进行分析。根据济南市38年(1959—1996年)的观测资料,将泉水流量多年动态过程分为两个阶段(1959—1968年及1969—1996年),分别对其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前一阶段的影响因素主要为自然因素,而后一个阶段则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各阶段的数学模型并对流量动态进行了模拟和预测。结果表明,模拟阶段(1959—1980年)的流量误差为2%,预测阶段(1981—1987年)的流量误差为3.4%,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晋祠泉和兰村泉是山西著名的岩溶大泉,受自然条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两个泉于20世纪末相继断流。针对山西省政府提出的要使晋祠、兰村泉水复流的生态修复目标任务,文章在泉域水文地质调查基础上,就泉水复流密切相关的四个关键性岩溶水文地质条件问题开展研究并提出了新认识。核实了目前划定的晋祠—兰村泉域边界,依据最新资料对现行的晋祠、兰村泉域边界提出了7处修正,修改后晋祠泉域面积由2 030 km2变为2 713 km2,兰村泉域面积由2 500 km2变为2 614 km2。汾河二库在蓄水后库区的主体部分划归到晋祠泉域而非兰村泉域,其渗漏补给是造成近年来晋祠泉域区域岩溶地下水位大幅回升的主要原因。确定了晋祠泉域内盘道—马家山断裂带是一个岩溶水强富水带,也是岩溶地下水从北部中、上寒武统含水岩组向南部中奥陶统含水岩组的转换带。圈定了晋祠泉域:玉门河南峪村—杜儿平煤矿东侧—官地矿与白家庄矿交界处—龙山—明仙村东—晋祠泉的岩溶地下水强径流带。这些认识是开展晋祠—兰村泉域岩溶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开发管理和保护的基础,更是制定晋祠、兰村泉水复流方案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太行山北段金龙洞岩溶泉为研究对象,通过数理统计.、离子比值及饱和指数等方法,分析泉水水化学和同位素动态特征、水中主要离子来源及演化、水-岩相互作用过程等内容。结果显示:(1)金龙洞泉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泉流量对其响应程度高,泉流量较小时,水中主要离子含量相对高,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Mg型,泉流量大时,水中离子含量低,水化学类型为HCO3-Ca、HCO3·SO4-Ca型,泉流量增加引起的稀释作用对离子含量影响明显;(2)控制泉水水化学特征的主要因素为溶滤作用和稀释作用,且Ca2+、Mg2+、HCO3-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溶解,SO42-、Na+、K+、Sr主要来源于安山岩中长石、黄铁矿等矿物的风化溶解,NO3-则来源于人类活动;(3)降水集中期,泉... 相似文献
7.
8.
川东槽谷区岩溶泉水物理化学动态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以重庆青木关岩溶槽谷姜家泉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重庆青木关岩溶槽谷姜家泉野外观测试验基地为例,利用CTDP300多参数水质自动记录仪、NITRATAX plussc在线硝氮分析仪及HOBO小型气象站,分别对岩溶泉在不同降雨条件下水化学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岩溶泉水pH值受偏酸性雨水的影响而降低;水温变化取决于降雨量、持续时间及气温等因素影响。分析认为,电导率的变化随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一般降雨环境下雨水的稀释作用仅表现在降雨的开始阶段,之后裂隙含水介质起主要作用;暴雨环境下雨水的稀释作用贯穿整个降雨过程,地下河水质主要受岩溶管道裂隙控制,水动力作用占主要地位。NO3-含量与电导率变化呈正相关,都与降雨量密切相关,从而说明降雨是导致岩溶区土壤元素流失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岩溶山区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岩溶泉水化学动态变化的监测研究对于解决岩溶石山区居民的饮水、水土保持及石漠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晋祠泉出露于山西太原西山悬瓮山下,由难老泉、圣母泉、善利泉组成。1954—1958年实测泉水平均流量为l.94 m3/s。与晋祠泉同处山前断裂带的平泉于1978年成为特大岩溶水自流井水源地,自流量最大达到1.56 m3/s。由于这些自流井的开采,使晋祠泉的流量急剧下降,1994年4月30日断流。研究山西太原晋祠泉—平泉水力联系对晋祠泉复流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晋祠泉、平泉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品采集、水质监测,综合运用水化学(离子比例、硫同位素、氢氧同位素)方法。揭示晋祠泉—平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和环境同位素特征,反映地下水流系统的特征、水力联系特征。得出1980—1992年,晋祠泉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呈稳定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有太原化学工业公司、开化沟、淸徐县平泉村和梁泉村等水源地大量开采岩溶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晋祠—平泉一带岩溶地下水氢氧同位素值较接近,说明这一带岩溶地下水补给来源与补给途径相近。水质监测分析得出晋祠泉与平泉各个离子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晋祠与平泉存在紧密的水力联系,因此晋祠泉与平泉必然存在一个比较强的导水通道。可以通过在晋祠泉下游导水通道上帷幕灌浆,提高晋祠泉水水位,使晋祠泉出流。 相似文献
10.
11.
重庆巫溪县的宁厂盐泉历史上曾长期用来生产食盐,是川东地区盐文化的策源地。本文对其出露特点、水化学特征和形成进行调查、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宁厂盐泉出露于四川盆地东部边沿的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碳酸盐岩中,总溶解性固体(TDS)为53.102g/L,pH值7.78,离子组分以 Cl-和Na+占优势,F-、Br-和锶含量较高,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氢氧稳定同位素资料表明是大气水起源的溶滤水。泉眼高于附近河水位约8m,是大气降水入渗山区碳酸盐岩后逐渐向着河谷汇集流出地表形成的。地下水在地下径流的位置高于泉眼,属于浅循环泉。宁厂盐泉是总溶解性固体低的大气降水入渗后溶滤碳酸盐岩中的可溶盐类导致地下水具有较高的总溶解性固体的泉水,属于溶盐卤水。其所排泄的地下水对碳酸盐岩含盐地层的溶滤作用进行得还不是十分强烈,致使泉水至今还具有较高的总溶解性固体。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正> 张城堡泉位于山西省孟县上社镇张城堡村东北200米处,涌水量5升/秒,水温14℃,出露标高950米,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镁型水,含铁0.229毫克/升、二氧化硅13.6毫克/升、偏硅酸17.7毫克/升、锶0.21毫克/升,矿化度359.49毫克/升。泉周围广泛出露的仅是地槽期的建造太古代结晶变质岩,而没有地台期、地洼期的建造,这使人们一直误认为泉周围自显生宙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