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洋产业转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立足于产业转型的理论基础,阐明了海洋经济的产业转型,提出发展海洋服务业,健全海洋产业制度平台,实施海陆一体产业联动,提升海洋产业品牌,加强海洋产业基金支持,完善海洋产业区域创新体系等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立足于产业转型的理论基础,阐明了海洋经济的产业转型,提出发展海洋服务业,健全海洋产业制度平台,实施海陆一体产业联动,提升海洋产业品牌,加强海洋产业基金支持,完善海洋产业区域创新体系等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清 《海洋通报》1996,15(4):66-74
中国的改革开放16年来,海洋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主要海洋产值从1986年的227亿元增加到1994年的1700亿元,并对沿海地区经济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借鉴国外的方法,根据 国的实际情况,从统计学角度对海洋经济对沿海地区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海洋产业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上的海洋面积为3.67亿km2,占整个地球5.16亿km2表面积的71%;而人类居住的大陆面积仅仅为1.49亿km2,只占地球表面积的29%。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海洋正成为人类第二生存空间。目前,我国海洋产业年收入5000亿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海洋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也产业发展的整体出发,提出了制约目前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的五大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强调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有学者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强调了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在进行海洋三产分类的基础上,从产业关联性的角度出…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也是人类对海洋全面认识、充分利用和切实保护的世纪。通过对海洋产业特征和中国海洋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并思考发展海洋经济的对策,阐述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6.
海洋产业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也是人类对海洋全面认识、充分利用和切实保护的世纪.通过对海洋产业特征和中国海洋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并思考发展海洋经济的对策,阐述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7.
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研究分析海洋经济构成的基础上,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为依据,结合海洋经济统计工作实际,对我国海洋及相关产业的分类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核心层、支持层和外围层三个层次的海洋经济构成和海洋及相关产业的其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8.
《海洋世界》2008,(4):4-4
2007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继续保持高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各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相似文献   

9.
投入产出分析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综合描述国民经济发展的概貌,而且还能反映国民经济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复杂关系。文章结合海洋经济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和海洋投入产出模型的建立,研究探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在海洋经济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粤东南澳岛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加快海洋产业的发展步伐,促使传统产业生机勃发,新兴产业迅速崛起,龙头产业蓬勃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海岛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1998年1月~10月,这个只有7.2万余人口的海岛县,海洋渔业、滨海旅游、海岛风力  相似文献   

11.
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浅析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从分析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入手,尝试借鉴循环经济的理念,探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通过对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内涵、原则和实现途径等内容的探索式研究,提出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何佳霖  宋维玲 《海洋通报》2013,32(5):586-594
海洋产业涉及国民经济方方面面,产业间的关系错综复杂。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和投入产出方法,从海洋产业内 部和海陆产业间两个角度来分析海洋产业关联及波及效应,以探究海洋产业发展的规律。研究发现,海洋产业发展的协调性 总体较高,对其他国民经济行业的波及效应较大;海洋经济外向性程度较高,出口的生产诱导作用较大,产业生产也主要依 赖出口;位于产业链不同位置的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行业的波及效果不同,海洋油气业、海洋电力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对 国民经济的支持作用较大,而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3.
林岳夫 《海洋信息》2002,(4):9-10,18
福建省是一个具有战略区位优势的海洋资源大省,合理开发海洋优势资料、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对推进福建省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既要加大海洋资源开发的力度,又要加强海洋资源的保护,合理调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发挥科技优势,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相似文献   

14.
探究陆海经济关联性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对实现陆海统筹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沿海11省区市为研究区,运用核密度估计、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6—2017年陆海经济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相互影响过程进行探讨。研究发现:(1)沿海区域陆海经济整体呈正向发展态势,但海洋经济仍落后于陆域经济发展水平;(2)沿海区域海洋经济正逐渐形成具有健全产业结构的独立经济体系,但其对陆域产业影响程度仍弱于陆域产业对海洋产业的带动作用;(3)空间上看,陆海产业相互作用排序为:北部经济圈>南部经济圈>东部经济圈。未来仍应以陆域经济为重心,优化沿海经济圈产业布局,加强沿海经济圈对内陆经济辐射效应;(4)陆海产业之间已形成良好联动作用机制,尤其是陆域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之间交互影响强烈,其作用机制可归纳为资源交换型、产业链型、动态互助型三种。  相似文献   

15.
随着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评估绿色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对促进海洋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意义深远。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利用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将海洋经济系统内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货币流、废物流等各类要素,通过能值转换率转换为统一标准的太阳能值,采用海域能值-货币比率、人均海域能值使用量、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绿色海洋生产总值(绿色GOP)等指标,测度了2011—2015年江苏省绿色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旨在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的应用,为江苏省海洋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1)2011—2015年,江苏省绿色GOP持续增长,占传统GOP的比重从74.8%升至77.8%,表明江苏省在海洋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没有忽视对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2)江苏省绿色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处于不稳定的状态:2011年可持续发展指数为12.77,2012—2015年可持续发展指数在6.87~9.70之间波动,表明江苏省海洋经济系统从经济不发达以及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足,逐步过渡到海洋经济富有活力,发展效益好,可持续性强。  相似文献   

16.
海洋经济集成创新初探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竞争环境的巨变,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变革对海洋经济发展提出了挑战。越来越多的战略家和理论家开始关注巨变环境下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环境与创新之路的战略策略选择。本文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轨迹和现实出发,通过对基本环境的分析和对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做出的预测判断,提出集成创新求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监测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贯彻落实和省级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相继出台,对规划进行监测评估已迫在眉睫。文章设计了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评估指标体系框架,探讨了从国家层面上和项目层面上对规划监测评估的方法,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推进和完善海洋规划管理体系,形成对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有效的监测评估。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科技发展相辅相成。文章提出海洋资源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将其分为空间资源、矿物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生态资源,分析了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指出今后必须要依靠海洋大科学,发展海洋新经济。最后分析了上海市海洋科技力量的现状、优势和不足,提出要通过科技力量的整合来推动地方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一些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开发海洋资源,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统筹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资源及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法律为基础,以行政管理和执法监察为手段,通过科学的决策,协调海洋产业的发展步骤,为综合开发利用海洋、保护海洋,搭建良好的经济发展平台,促进海洋与人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山东海洋经济发展条件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中国拥有广阔的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发掘和开发海洋资源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鉴于此,山东作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沿,对自身海洋经济势力作出正确判断,进而从全方位把握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