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进化与第四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进化是第四纪的重要事件。本文论术了人类进化中的两个基本问题,即人类的起源和现代人的起源。现有的各方面的证据都表明人类起源于距今大约七八百万年前,中国发现的人类化石,从猿人到晚期智人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支持现代人的多地区起源说。  相似文献   

2.
杨永 《地质论评》2011,57(1):9-15
利用分子钟对麻黄属起源时间的估测和基于带有生殖特征的大化石标定的最小起源时间有很大的差距,分子钟估测麻黄属起源于古近纪的渐新世,而大化石则标定麻黄属起源不晚于早白垩世巴列姆期.麻黄属化石和分子钟结果之间的冲突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解释:即古近纪瓶颈、古老支系缓慢绝灭和频繁的基因交流减缓了分子进化速率.本文的分析表明古老支系缓...  相似文献   

3.

稻作和旱作农业的起源与传播一直是植物考古和农业考古研究中的热点,闽江下游地区农业开始的时间及其发展过程对农业向南及向台湾传播的路径和时间研究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缺少详细的植物考古学工作,迄今为止关于该地区稻作和旱作农业开始的时间仍然是不清楚的。文章对闽江下游新发掘的闽侯县荆溪镇白头山遗址进行了系统的采样,通过考古学研究和14C测定确立了年代框架,对遗址进行了详细的植硅体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白头山遗址主要包含闽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末期的遗存(约5000~3000 cal.a B.P.),该遗址中植硅体类型丰富,自昙石山下层文化时期至黄瓜山文化时期,均发现有水稻特征型植硅体,黍子稃壳植硅体首次出现于昙石山文化层,说明在距今5000年左右稻作农业已经传播到了闽江下游,距今4700年左右的昙石山文化时期地层中黍子的出现则说明旱作农业的传入,形成了稻旱混作的原始农业格局。结合闽江流域及台湾地区其他的植物考古学工作,认为闽江是稻旱农业向台湾及东南亚地区传播的重要通道,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闽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农业的发生、发展及其结构特征提供新的认识,为稻旱混作农业南传的时间及路径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5.
现代中国人起源的实证──颅骨特征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振标 《第四纪研究》1999,19(2):113-124
本文用数学方法系统地检测了从早期智人到现代人时期中国人颅骨测量性特征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从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的演化过程出现逆向变化、不连续;同时,长江以北的和长江以南的颅骨特征时态变化趋势也呈现显著差异。这两种现象的存在,揭示了现代北方的和南方的中国人可能由各自地区的早期智人演化而来。  相似文献   

6.
大荔人遗址黄土-古土壤序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文祥  刘东生 《地质科学》2001,36(3):364-369
本文划分了大荔人化石层位上部的黄土-古土壤序列,对黄土进行了磁化率测量,并将结果与附近位于黄土塬上的垣雷剖面以及典型黄土洛川剖面的地层和磁化率曲线对比,认为大荔人化石地点地层上部黄土-古土壤序列包括S0、L1、S1、L2、S2.大荔人化石位于黄土层以下约20 m处的河流相砾石层中,因此大荔人化石的年代大于S2的轨道调谐年龄,即0.247 Ma B.P..根据动物化石和孢粉指示的环境以及化石层位上堆积较厚的河流相地层,推测大荔人生活在S3古土壤形成时期.  相似文献   

7.
8.
尹赞勋 《地质论评》1946,11(Z3):417-420
著者魏敦瑞于1941年春携带中国猿人及有关材料前往美国。在纽约国立博物馆内工作,迄今五年,发表关于化石人之重要论文数篇,本文为其中之—。著者并未取得原来标本,仅携有模型、照片、以及表示形态构造之国兴量得之尺寸数字表。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广西北部平乐县鸡母岩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进行了研究,认为形态学上区别于中国直立人和早期智人,而与晚期智人相似.与之共生的哺乳动物群,包含绝迹种猩猩、大熊猫和绝灭种东方剑齿象、中国貘,指示其时代在晚更新世.平乐人类化石的发现,为研究现代人类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10.
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学说在中国的实证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新智 《第四纪研究》2006,26(5):702-709
关于现代人起源主要有两种学说:多地区进化说和近期出自非洲说。文章介绍了中国人类进化的假说:'连续进化附带杂交’。构成这个假说的基础的中国资料为多地区进化说提供实证。其直接证据来自人类化石,包括中国人类化石具有一系列共同特征,直立人与智人之间有形态学上的镶嵌,中国化石中有表现西方基因的形态学证据。另外,本文还简略介绍了用DNA研究中国现代人起源目前达到的结论,并从体质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古环境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等诸方面的资料对这个结论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11.
季强  季燕南  詹庚申 《江苏地质》2021,45(2):113-121
简要介绍了北京周口店北京直立人发现的过程、已发现的化石材料、现存的化石材料及首批复制的头盖骨模型。描述了北京直立人的主要形态特征,讨论了直立人与现代人在形态特征上的差异,认为包括北京直立人在内的东亚地区直立人是一个灭绝的支系,没有留下后代,不是现代东亚人或中国人的直系祖先。大约在2.0 Ma前,直立人起源于非洲的匠人或能人,而后走出非洲扩散到欧洲和亚洲。非洲的直立人约在90万a前演化为先驱人,约在60万a前演化为海德堡人,约在30万a前演化为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和包括现代人在内的智人。推测从非洲向欧洲扩散的海德堡人后来有可能演化为尼安德特人,而向亚洲扩散的海德堡人后来可能演化为丹尼索瓦人和智人。讨论了北京直立人的分类位置和名称有效性问题,认为亚种不可能单独存在,必须有2个或2个以上的亚种才有效。当前需进一步深化研究北京直立人,探讨周口店的直立人与爪哇岛的直立人究竟有无差别。如果二者没有差别,那么周口店发现的直立人北京亚种(Homo erectus pekinensis)就不是有效名称,应直接归于直立人(Homo erectus),称为“发现于北京的直立人”(Homo erectusunearthed from Beijing)。如果二者差异明显,有2种处理方法:一是直接提升为种,称为“北京人”(Homo pekinensis);二是保持现状,仍然称为“直立人北京亚种”(Homo erectus pekinensis),但印尼爪哇岛发现的直立人学名需作变动,应称为“直立人直立人亚种”(Homo erectus erectus)。  相似文献   

12.
详细介绍了8 Ma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研究表明地球上主要发生过3次冷气候事件:第一次冷气候事件大约发生在距今7 Ma,一股强烈的干冷气流刮过欧洲大陆,穿越赤道地区直达非洲大陆,使得原始森林开始萎缩,面积的缩小导致古猿与人类发生演化分异;第二次冷气候事件大约发生在距今4.2 Ma,那时干冷气候持续发展,非洲大陆的原始森林进一步萎缩,并逐渐演化为稀树草原,出现了南方猿人和傍人;第三次冷气候事件大约发生在距今2.3 Ma,全球气候变化波动较大,冷-暖气候交替发育,地球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属),并逐渐演化成现代人。根据目前的研究,人类的起源和演化与古地理、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人类演化历史大致可分为7个时期:撒海尔猿人—原初猿人时期、地居猿人时期、南方猿人—傍人时期、能人—鲁道夫人时期、匠人—直立人时期、先驱人—海德堡人时期和智人时期。  相似文献   

13.
季强  季燕南  王旭日 《江苏地质》2018,42(3):349-350
科学界普遍认为海德堡人是现代人、尼安德特人以及神秘的"杰尼索娃人"的共同祖先。就在海德堡人发现之后25年,即1933年,中国东北哈尔滨的一位农民被日本军队强征去当劳工,在修建东江桥时发现了1件非常奇怪的人头化石,该化石显得十分粗壮,而且眉骨特别厚。这位农民虽然对海德堡人一无所知,但意识到这件人头化石可能非常珍贵,没有将其交给日本兵,而是偷偷地带回家,包裹好后扔进了自家的水井中,连夜用土将水井封埋。2017年,他的孙子在桂林遇见了季强并讲述了此事,经劝说,将这件人头化石捐献给了河北地质大学,永久性收藏于该校的地球科学博物馆。这件人头化石十分完整,许多形态特征与欧洲发现的海德堡人非常相似。目前,季强正在组建研究团队,对这件珍稀的古人类头颅化石开展研究。研究成果有望改变人们对人类发展历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地层学杂志》2013,(2):209-209
美国《科学美国人》月刊网站4月11日报道:在中国工作的古生物学家发掘出迄今为止最古老的恐龙胚胎化石标本。发掘出的标本包括不同发育阶段的许多单个恐龙胚胎的遗体,这为研究史前物种的胚胎发育情况提供了绝好机会。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古生物学家罗伯特·赖斯及其同事在我国云南省禄丰县发现了蜥脚类恐龙化石,包括蛋壳和200多块不完整的骨头。这些化石的时代为侏罗纪早期,即1.97亿至1.90亿年前,  相似文献   

15.
《地质论评》1942,7(6):381-390
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兼古生物学研究室无脊椎古生物组主任计荣森先生,自去年起时患咳嗽,体力孱弱,神色不佳。友人常劝其作较长时期之休养,计君反加倍努力,於数月  相似文献   

16.
《山西地质》2012,(4):34-35
7月1日晚22时30分,从俄罗斯圣彼得堡传来喜讯,经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6届会议投票表决,云南“澄江化石地”被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澄江动物化石地是我国著名国家地质公园和东亚优先一等古生物遗址,是展示5.3亿年前地球生命起源和演化状况的“窗口”。据了解,这是我国已经入选的9项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中唯一的化石产地,填补了中国没有古生物化石自然遗产的空白。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e origin of angiosperms has been tantalizing botanists for centuries. Despite the efforts of palaeobotanists, most of the pre-Cretaceous angiosperms are regarded either non-convincing or misdated. The applications of SEM and LM (light microscope) enable us to recognize a coalified fossil plant, Xingxueanthus sinensis gen. et sp. nov., from the Haifanggou Formation (Middle Jurassic, >160 Ma) in western Liaoning, China. Xingxueanthus is an “inflorescence” with more than 20 female units spirally arranged. Each female unit is situated in the axil of a bract. The female unit is composed of an ovule-container and a style-like projection at the top. There is a vertical column bearing several ovules in the ovule-container. The general morphology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Xingxueanthus distinguish itself from any known fossil and extant gymnosperms, and its structures are more comparable to those of angiosperms. Xingxueanthus, if taken as a gymnosperm, would represent a new class, demonstrate an evolutionarily advanced status of ovule-protection in gymnosperms never seen before, and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origin of angiospermy. Alternatively, if taken as an angiosperm, together with Schmeissneria, it would increase the diversity of Jurassic angiosperms, which has been underestimated for a long time, and suggest a much earlier origin of angiospermy than currently accepted.  相似文献   

18.
著名的埃迪卡拉纪化石Dickinsonia是最有争议的一种生物,曾被认为是刺胞动物、扁行动物的、环节动物,甚至被归入非后生动物文德生物界或地衣类。从俄罗斯白海地区冬季海岸5亿5千5百万年前的细砂岩中新发现的一枚化石标本保存了可靠的内部器官解剖构造印痕,从而肯定了它是后生动物的属性。这些构造可与现生的栉水母动物的胃水管系统类比。另外,我们观察发现Dickinsonia显示了两辐射对称的特性,并非以前认为的两侧对称生物。而栉水母动物门是现生36个后生动物门类中唯一具两辐射对称的动物类别。因此,我们认为Dickinsonia无疑属于后生动物,…  相似文献   

19.
20.
Twenty-seven moss specimens collected from the Guangfayong section (Early Miocene,22.1 Ma) of the Weichang District,North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Based on the morphological and anatomical features of gametophytes,all specimens were found to belong to three species:Leptodictyum riparium,Drepanocladus subtrichophyllus sp.nov.,and Amblystegium varium,all of which belong to the family Amblystegiaceae.The microhabitats and living environments of fossil mosses were also investigated based on comparison with living mosses.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se mosses grew primarily at the edges of rivers,streams,and lakes and favored being submerged in streams or lakes in the Weichang District in the Early Mioce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