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我国早期的现代地震学研究,曾孕育于现代地质学中。用现代科学观点,最早调查研究现场大地震的年代,可追溯到1913年云南峨山7级地震考察。地震台站监测工作,是从1923年地质调查所派李善邦先生前去日本东京学习测震,并于1930年在北京西山郊区建造鹫峰地震观测台开始。最早的地震目录是1913年由上海黄司铎编的“法文中国地震表”。1921年翁文灏先生发表的“甘肃地震考”,首次将史料中的地震情形描述与罗西一福来氏烈度表加以对照,来确定地震烈度,从而提供了更详细、确切的“甘肃地震表”。1922年翁文灏在布鲁塞尔国际地质大会上宣读的“中国地质构造对于产生地震的影响”论文,曾引起与会者极大兴趣与关注,是最早论述我国地震地质和地震区域划分的文献。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震学会成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地震预测分会场学术交流历时近6个小时。参会人员充分交流多年来地震预测工作成果,结合汶川大地震,反思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从地质构造、地震活动性、地震前兆观测资料分析等多个方面研探大地震活动规律和趋势,特别是借鉴汶川地震,提出要重视郯庐断裂带发生大震的可能性。空间观测技术也是这次介绍的重点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4.
5.
我国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观测台网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炜  李宣瑚 《中国地震》1991,7(4):72-78
本文对我国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观测台网进行了详细介绍,这其中包括:1.建网过程、布网原则;2.水文地球化学地震观测点的布设特点及点位的条件与类型;3.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观测项目及测试仪器等。此外,还对台网的地震监测能力和预报地震的效能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引言”中指出:地震社会学是主要研究地震和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影响及其对策的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边缘学科。在“由来及发展”一节中说明,地震社会学是随着破坏性地震的不断发生和地震预测、预报等地震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一名词是1977年1月第五次日美地震预报科学讨论会上提出的;中国从1979年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后,开始较系统地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如同其他国家那样,当前也是主要集中在地震和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影响及其对策这个中心问题上。在“主要研究任务”一节中阐明,地震社会学主要是探讨组织体制的作用和减轻地震灾害的对策;探索发挥地震预报的积极作用;调研地震虚报、误传和谣言的对策;研讨地震的综合及各项对策;开展震害调查和预测;拟定与地震和地震预报有关的各项法令条例等。最后两节概述了我国开展地震社会学的研究工作概况及其展望。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地震数据管理,并简要地讨论了地震数据的分类、地震数据模型、管理软件的功能等三方面的问题和提出了作者本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2006年7月中旬,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地震局技术市场信息中心,联合组织相关学科的领导和业务骨干20余人,赴新加坡参加了第三届AOGS(亚洲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年会活动。会后,应台湾中央研究  相似文献   

9.
全国地震科技期刊编辑学术交流研讨会于2 0 0 1年 4月 9~ 12日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来自全国地震系统的 15个编辑部的代表和有关方面的领导专家共 2 6人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是由《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世界地震译丛》、《地震学刊》、《自然灾害学报》和《山西地震》等 5个编辑部联合发起 ,由江苏省地震局《地震学刊》编辑部承办。与会代表就以下几方面问题进行了交流与研讨 :1知识经济与科技期刊发展 ;2地震科技期刊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编辑学者化 ;4科技期刊与市场经济 ;5编辑部的管理与改革 ;6现代技术在编辑工作中的应用 ;7…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震简Ⅱ》与1983年版《中国地震目录》相比,有47次≥7级地震是重新修订和新增添的,本文对这些地震分为更正发震日期、重新确定震中位置、调整震级、新发掘的7级以上地震及部分8级地震的变化情况等进行了概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概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对近二十年来得到较大发展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由来及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内容包括:极值理论在地震危险性估价中的应用、康奈尔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震级上限和潜在震源区、地震发生的时间过程、断层破裂模型、共轭断层模型和烈度椭圆模型、贝叶斯方法的应用。文章指出,目前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允许充分考虑地球物理、地震活动性以及地质等各方面的因素,可得出较客观的地震危险性评价。  相似文献   

12.
以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副司长孙其政为团长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考察团,一行10人,于1989年10月13日,赴泰国进行了为期8天的地震考察。在此期间,我们对不久前在泰缅边界发生的6.4级破坏性地震现场进行了考察,以及位于泰国西北部距曼谷近300公里的2个水库大坝和电站。两国地震工作者就如何利用强震仪监测库区水位变化,如何研究强地面运动对水坝的影响等多项内容进行了讨论;两国台站的工  相似文献   

13.
14.
以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为基础,详细介绍了各种地震预测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潮汐力谐振-共振波法、电离地层常规-异常观测法、氢同位素法、GPS法、钻孔应力变化观测法、地应力法、水下异常观测法和电磁异常法等多种方法。明确了未来发展的需要和应关注的重点,对于地球圈中的物理-化学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对未来地震预测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研究地震前兆的机理将是未来地震预测方法研究的要点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历史地震是研究地震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已为各国学者所公认。苏联学者于1977年出版了质量较高的《新编苏联强震目录》。日、美、英、印、菲等国的学者在历史地震方面也做过一些工作。1983年召开的欧洲历史地震活动性专题讨论会,提出了从发掘史料到服务于工程建设的一套处理宏观地震资料的方法的建议。我国的地震史料在质和量方面都居世界前列。1956年编辑出版了《中国地震资料年表》。50年代后期,在李善邦教授主持下,编出了《中国地震目录》,1971年和1983年又经两次修订。1976年唐山地震后,组织有关领域一千余人编纂更为详备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五卷,从1983年至1987年陆续出版。近年,我国学者正在大力开展地震史料的地震学分析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要介绍了郑州市地震小区划的基本技术途径、关键技术特点、主要研究成果及其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全国地震科技期刊编辑学术交流研讨会于2001年4月9日~12日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来自全国地震系统的 15个编辑部的代表和有关方面的领导、专家共 26人出席了会议。 这次会议是由《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世界地震译丛》、《地震学刊》、《世界地震工程》和《山西地震》等5个编辑部联合发起,由江苏省地震局《地震学刊》编辑部承办。 与会代表就以下几方面问题进行了交流与研讨:①知识经济与科技期刊发展;②地震科技期刊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③编辑学者化;④科技期刊与市场经济;⑤编辑部的管理与改革;⑥现代技术在编…  相似文献   

18.
全国地震科技期刊编辑学术交流研讨会于 2 0 0 1年 4月 9~ 1 2日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来自全国地震系统的 1 5个编辑部的代表和有关方面的领导专家共 2 6人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是由《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世界地震译丛》、《地震学刊》、《自然灾害学报》和《山西地震》等 5个编辑部联合发起 ,由江苏省地震局《地震学刊》编辑部承办。与会代表就以下几方面问题进行了交流与研讨 :1知识经济与科技期刊发展 ;2地震科技期刊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编辑学者化 ;4科技期刊与市场经济 ;5编辑部的管理与改革 ;6现代技术在编辑工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为执行中苏地震科技合作议定书附件—震源物理与地震孕育过程合作研究项目,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地震学者索勃列夫(G.A.Sobolev),札尼阿洛夫(A.D Zaniaiov)、图列斯基(I.M.Turezki)、利科夫(V.I Likov)和叶普什泰因(A.M.Epshtein)等一行五人于1991年5月14日至5月17日来我省进行学术交流并到海城地震现场参观访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