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娜曰苏  李云鹏  李兴华  史志敏 《气象》2006,32(S1):25-30
针对近年来呼伦湖水域面积萎缩和区域生态恶化加剧的实际情况,结合EOS/MODIS遥感监测和地面勘测手段,对呼伦湖区域生态变化进行了动态监测,并且综合分析了相关气象因子变化对湖区生态变化的影响程度。通过对比分析呼伦湖近几年EOS卫星影像,可以清晰地看到,2000年以后呼伦湖水城面积逐年萎缩,周围环境逐渐退化的过程。湖区年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对湖区生态变化有显著影响,年均气温与湖面积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 69,n=42);极端降水量对于湖面积扩张或缩小有显著的影响;而蒸发量对湖面面积变化无显著影响。据此认为,呼伦湖区域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干旱频发,是导致近年来湖区水域面积迅速萎缩,生态恶化的主要气象因子。同时针对呼伦湖区域生态治理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2.
缓解和解决京津唐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玉成 《高原气象》1999,18(4):625-631
从如何解决好该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角度出发,分析讨论了京津唐地区水资源概况、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未来对水资源的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和探讨了解决京津唐地区水资源问题的若干途径,并认为节约用水特别是农业节水开展地下水库人工调储和解决京津京津占区水资源问题的根本,也是一条经济可行的途径,至于南水北调尚需进一步研究 。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沈阳近百年特别是近50 a降水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了沈阳市降水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沈阳市降水量变化决定水资源变化,从1956年以来水资源总量呈减少趋势,且随着年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地下水变化平缓;地表水资源变化速度比降水变化速度快。同时降水量对辽、浑河的自然径流量影响显著,年际变化剧烈;近10 a沈阳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将加剧沈阳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在对气候进行预估的基础上对水资源的发展趋势做了预估。  相似文献   

4.
辽宁水资源状况浅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将辽宁作为1个闭合区域,从水资源平衡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辽宁水资源状况和降水量与水资源各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辽宁降水量占来水量的95.1%,是影响辽宁旱涝和水资源总量的决定因素,因此,人工开发云水资源、增加大气降水是改善辽宁水资源匮乏状况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兰江流域近43年气候变化及对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康丽莉  顾骏强  樊高峰 《气象》2007,33(2):70-75
利用累积距平法对兰江流域近43年(1961-2003年)气温、降水量和径流量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兰江流域气候变化及其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显示:兰江流域近43年来气温、降水量总的趋势是上升的;1990年代是兰江流域气温上升和降水增加最显著的时段,主要表现在冬春气温明显上升,夏季降水量明显增加:兰江流域年径流深与年降水量基本保持同步变化。兰江流域过去43年的气候变化对流域内水资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由于兰江流域内水资源空间分布差异较大,致使流域内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少的金华地区易受气候变化影响而出现供水紧张。  相似文献   

6.
1948-2001年全球陆地春季降水长期变化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全球陆地月降水资料(PREC/L)中3个月的资料,研究了1948—2001年全球陆地3—5月降水长期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948—2001年,全球3—5月的降水量以负趋势为主要变化特征,明显减少的区域是:热带非洲、亚洲中西部、中国中东部、俄罗斯东部、南极的恩德比地和威尔克斯地等9个地区;降水量增加的区域是:俄罗斯西北部、美国西北部、加拿大西南部、南美洲南部、加拿大北部等7个地区。还研究了35个纬圈3—5月平均降水量的趋势系数。在分析全球季节降水量与ENSO的关系中,指出春季是春夏秋三季中最不显著的。  相似文献   

7.
辽宁水资源状况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辽宁作为 1个闭合区域 ,从水资源平衡的角度出发 ,分析了辽宁水资源状况和降水量与水资源各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结果表明 :辽宁降水量占来水量的 95.1 % ,是影响辽宁旱涝和水资源总量的决定因素 ,因此 ,人工开发云水资源、增加大气降水是改善辽宁水资源匮乏状况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1948-2000年ENSO事件与全球陆地年降水量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用最新创建的全球陆地月降水资料(PREC/L),研究了1948—2000年期间的ENSO事件与全球陆地年降水量的关系。对合成分析的结果进行了蒙特卡罗模拟检验。结果表明,暖事件年全球陆地年降水量大范围减少。显著地区是:赤道西太平洋区、中国华北、赤道中美洲区、孟加拉湾北部及尼泊尔、东澳大利亚区、印度西部及巴基斯坦南部、勒拿河以东地区、西欧及南极的威尔克斯等区域。在暖事件年,陆地年降水量增加地区不多,主要是南美的智利和阿根廷、东非索马里、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中东的土耳其、伊拉克及伊朗、北非的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西南非的纳米比亚及非洲南部的博茨瓦纳和津巴布韦。统计检验表明,暖事件年全球陆地年降水量减少面积比降水量增加面积要大,而且更为显著。研究还指出,ENSO的年代际变化对上述地区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影响不明显。但是,80年代以后的暖事件对东澳大利亚干旱、中国华北干旱的影响比80年代前的影响要大。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区雨季极端降水量的非均匀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57-2011年华北地区50个站日降水资料,分析极端降水量的集中度和集中期,探讨华北地区雨季极端降水的非均匀性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极端降水量东南部大,西北部小;集中度也为东部大,西部小,即东部地区极端降水较集中,西部地区较分散。极端降水多出现在7月下旬,即华北的主汛期。极端降水量和集中度呈显著减小趋势,集中期减小趋势不显著。华北地区雨季极端降水量的集中度和集中期与同期极端降水量有较好的相关关系,极端降水量越多,极端降水出现越集中,且出现时间越晚;反之亦然。这种关系在环渤海湾地区最显著。分析京津唐地区极端降水发现,极端降水量及其集中度、集中期均呈显著减少趋势。京津唐地区极端降水量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突变,90年代后,极端降水量明显减少,且更分散,集中期主要表现为提前。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1961—2016年内蒙古的降水量、蒸发量和平均气温数据,同时运用1994—2016年的水资源资料,分析了降水量、蒸发量和平均气温的变化以及和水资源的关系。结果表明:1961—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的降水量没有太大变化,6—9月的蒸发量呈波动减少趋势,而平均气温却在升高,促使气候整体性变暖;1994—2016年,内蒙古的地表水、地下水和水资源总量与降水量成正相关关系,通过0.01的显著性检验,与平均气温的相关关系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与蒸发量存在负相关关系,并且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1.
从实测径流看华北地区水资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桂忱  马振骅 《高原气象》1999,18(4):613-617
简述了华北地区主要河流水系(滦河、海河、黄河中下游)地表水的现状,地重要径流控制站的年均径流量作了年代际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随年代际有升有降,径流也随着降水的起伏而变化,但是径流与降水的区别在于70年代之后充随年代际的递减趋势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2.
利用PRMS水文模式系统 ,模拟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滦河流域丰、枯水年不同季节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 ,滦河流域蒸发量主要受气温变化的影响 ,受降水量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 ;且湿润季节变化绝对值较大 ,干旱季节变化百分率较大。而地表径流量、次地表径流量、地下径流量及河川径流量主要受降水量变化的影响 ,受气温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湿润季节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较高 ,干旱季节敏感性较低。  相似文献   

13.
简单介绍了引进美国地质勘查中心发展的降水径流模式系统(PRMS)。认为PRMS模式具有多种模拟功能,包含的物理过程也较全面,是当前世界上较好的水文学模式。将PRMS模式系统移植到滦河流域,并对其模拟能力进行了初步检验。结果表明,模式系统在我国滦河流域的移植比较成功,而且能够较真实地再现滦河流域河川径流量及水资源其它分量的年际及季节变化,也可以用于研究气候变化对滦河流域水资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杨青  何清 《应用气象学报》2003,14(3):309-321
根据塔里木流域13个气象站(1961~2000年)和8个水文站(1957~1998年)的观测资料,对塔里木河各流域段的气候变化以及沙尘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相对耗水影响指数,试图量化人类活动的强度,研究了塔里木河流域各段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源流径流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为正确制定塔里木河流域发展战略,保护和治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50年代以来塔里木河源流的水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但最终净入塔里木河干流的水量却明显下降。(2)相对耗水影响指数表明人类活动影响对中游的影响要远大于上游的影响,70~80年代中期是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时期。(3)90年代与多年平均相比,塔里木河流域气温增高,降水量明显增加;从塔里木河源流区到下游区,气温增高幅度逐步加大。(4)90年代以来塔里木河各区,沙尘暴、浮尘和大风日数均呈明显大幅下降趋势。(5)塔里木河下游铁干里克的年降水不仅没有增加,反而略有下降,沙尘暴日数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5.
利用线性倾向率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及克里金(Kriging)空间插值法,分析石羊河流域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3个气候要素的年代际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2009年石羊河流域气温最小增速为0.25 ℃/10 a,高于中国及全球平均增速,且石羊河流域东部地区增温速度大于流域西部;20世纪60年代石羊河流域气温为降低趋势,其他年代流域大部地区均为增温趋势,且这种增温趋势是突变的。石羊河流域各年代及50 a平均降水量流域西部地区均比东部地区增加明显,近50 a石羊河流域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大多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流域降水量的变化是由于降水的年际振荡造成的。近50 a石羊河流域大部地区的蒸发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除民勤外,流域各地区蒸发量的减少或增加均存在突变。石羊河流域气温持续升高和蒸发量增加及二者的协同关系可能导致区域干旱的加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土地利用变化对黄河流域径流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曹丽娟  张冬峰  张勇 《大气科学》2008,32(2):300-308
使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和大尺度汇流模型(LRM),研究中国地区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变化对黄河流域降雨径流过程的影响。RegCM3嵌套于欧洲数值预报中心(ECMWF)再分析资料ERA40,分别进行了中国区域在实际植被和理想植被分布情况下两个各15年(1987~2001年)时间长度的积分试验。随后,RegCM3 两个试验的输出径流结果分别用来驱动LRM。与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在实际土地利用状况下,LRM能较好地模拟黄河河川径流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研究结果指出,当代土地利用引起了冬季黄河上游部分地区降水减少,中下游地区降水增加;引起夏季整个黄河流域降水的减少。总体来说,当代土地利用变化引起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的减少。对于水文站河川径流量,除了冬春季略有增加外,其他月份河川径流均会减少,并且在9月减少最多。土地利用引起的植被退化造成黄河径流的大幅度减少,并且越向下游减少幅度越大,这可能是引起黄河下游断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用短期降水预报做洪水预报与调度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3~2007年潘家口水库流域10场较大降水及其对应的河北省气象局MM5的面雨量预报数据,采用降水预报格点数据与水文洪水预报耦合的方法进行水库的洪水预报和调度,增长了水文洪水预报的预见期,在不增加水库工程投资,不增加上下游和工程风险的前提下,在汛期实施风险调度,以此发挥水库在洪水资源化调度中作用,解决防洪与蓄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通过统计分析黄河上游流域特征、洪灾特征和强降水特征及成因等 ,首先建立了强降水预报智能模型。并在此预报结论的基础上 ,利用三角形面积计算法和流域分区原理在MICAPS系统上进行二次开发 ,完成了黄河上游流域及各区段面雨量预报业务系统的建立 ,使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基于MICAPS系统,利用T213数值预报格点资料、预报关键区34个站点的高空资料以及市内4县区不同时次的本站气压和日降水量资料,通过分析白银市中雨以上降水的天气特征,归纳出中雨以上降水的天气形势,并据此进行客观定量化分型;选取对白银市中雨以上降水具有明显物理意义的消空指标和预报因子,利用PP数值释用方法,建立了白银市盛夏中雨以上降水的短期预报模型。对2007年6~8月进行试报,预报准确率平均达66.7%,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利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建立包头市短期降雨预报方程,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在Citystar4.0版本软件的支持下,实现大青山区降水随高度的分布模式,计算出主要山区沟河的流域面雨量和降水总量,估计洪峰流量。在GIS(地理信息系统)环境下,研究山区面雨量的预报,通过建立包头市大青山区山体高度降雨量分布的经验公式,得到实现山区沟河流域面的面雨量,最终得到各个沟河流域的最大洪峰流量的估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