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0年6月26日新疆于田6.4级地震发生在2020年度全国地震危险区内,震前作出了较好的中期(年度)和短期(月尺度和周尺度)预测,是少有的地球物理观测能力较低地区的强震前中期和短临预测较好震例。本文梳理了中期和短期预测的主要依据及其预测效能,研究表明,震前中期异常主要有流动地磁、多方法组合、5.0级地震平静打破、6.0级地震的准周期活动等;短期异常有4.0级地震活动图像、中源地震影响、于田垂直摆倾斜EW、于田GNSS基准站EW位移、和田GNSS基准站EW位移等。在总结震前分析预测过程的基础上,提出针对地球物理观测密度低地区的地震危险区论证和短临跟踪的建议,为该类地区的地震危险区判定及跟踪工作提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
以山西地区观测时间长并有震例积累的流体观测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M olchan图表法对其预测效能进行定量化检验,归纳出中强地震前流体异常判别指标.得出,山西地区流体资料对山西中北部地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其中,短期、长期异常较多,中期异常较少.研究成果可为短临预报与背景性地震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滇川地下水异常时空转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付虹  刘丽芳  万登堡 《地震》2003,23(4):77-84
分析研究川滇及邻区地下水异常在中期— 短期— 临震孕震阶段认为, 异常时空转移是地震短临跟踪的一种有效方法。根据中期— 短期— 临震异常井孔数量少— 增多— 减少( 密集) 等变化, 判定地震孕育所处阶段。并用有无区域性异常时空转移等特征预测强震和非强震;用异常时空转移的方向大致估计可能的发震地区;用短临孕震阶段时空转移的明显程度预测发震时间。  相似文献   

4.
刘小凤  杨立明 《地震研究》2004,27(3):209-215
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31次地震的研究,确定了震前地震活动图像的中短期预测指标以及中期向短期过渡的异常判据及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中强地震前普遍存在地震空区、弱震条带、前兆地震或震群、地震活动增强和平静等异常图像,所表现出的异常时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具有中短期特征的弱震空区(段)和条带一般出现在震前1~3a,平均持续时间1a,在空区解体后1~6个月发生地震。大多数前兆地震或震群活动属于短临异常,一般出现在震前几天至6个月,震级差为1.0~2.3,距离震中5~60km,空间上主要集中在祁连山地震带。地震活动增强以应力集中为主,属于短期异常特征。异常图像在时间上表现为中期阶段以孕震空区、弱震条带、地震活动增强和平静等异常,异常比较显著且不同步;短临阶段出现前兆地震和地震空区停止活动而形成的临震前的相对平静。异常图像在空间上具有较明显的分区性,与区域活动构造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系统分析了北京及其邻区多年积累的震例资料, 提出该区的地下流体异常分为趋势上升型中期异常、 转折型中短期异常、 突发型短期异常和短临异常等类型。 运用“同一化”思路、 从属函数、 剩余曲线及原始曲线均方差等异常判定方法, 提取了中等以上地震, 特别是5级以上地震的中、 短、 临异常实例。 通过对流体异常特征的统计分析, 给出了北京及邻近地区的中期、 中短期、 短期和短临异常的时间分布特征, 并对地震前各阶段异常的超前时间进行了总结, 该时间可作为发震时间的预测指标。 在实际应用中可为该区的震情判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2008年山西数字地震台网投入运行以来,在山西南部发生两次较为显著的地震事件,即2010年1月24日山西河津4.8级地震和2016年3月12日山西盐湖4.4级地震,这两次中等地震无论中期还是短期预测,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分析这两次地震前异常时空变化特征,发现东郭井水位水温、侯马水管、临汾水平摆和垂直摆等测项均出现较显著的短临异常,异常重现性较好,可将其作为山西南部地区中等地震短临预测的主要依据;大同老震区窗口爆发活动异常对山西地区中等地震有较好的短临预测意义,可作为发震时间的主要预测依据。而发震地点预测必须依据地震活动异常和地震前兆异常来进行综合判别,二者集中出现的地区往往是发震的地区。  相似文献   

7.
孙毅  辛华 《四川地震》2003,(4):42-46
四川地区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定点形变观测以来,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经过多年研究,取得了很多有实效的预报指标,本文在这些研究基础上,结合近期的观测资料及震例,应用最新地震前兆数据分析处理软件,给出了四川地区定点形变的中短期异常指标、中期异常向短期异常过渡特征以及异常在地震前的时、空分布特征。初步构成具有区域性特征的地震短临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井孔水温异常与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井孔水温观测是地热观测网中主要的地震前兆观测方法.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前云南地区出现了群体性水温异常变化,包括中期趋势异常、短期异常和短临异常,短临异常出现在震前2个月以内,多数表现为温度升高,异常变化幅度在0.005~0.25℃之间;短期异常多数为震前温度下降,变化幅度在0.01~0.04℃之间;中期趋势异常中,既有上升型异常,也有上升转折型异常,变化幅度在0.03~0.4℃之间.这种配套性前兆异常有利于震前异常的识别和地震预测意见的提出.  相似文献   

9.
刘放  辛华  任越霞  张铁宝  路茜 《地震地质》2007,29(1):172-179
首次提出了MODIS卫星遥感数据用于地震预测研究的MODIS亮温增温异常点比值定量化方法以及尽量减少云层干扰的初步方案。结合近期台湾地区一系列中强地震的震例研究,归纳了分析区域内中强地震前的MODIS亮温增温异常的量化指标。研究表明,大部分研究震例在地震发生前1~20天都出现了突跳性质的增温异常比值(活跃度)增强的情况,而正常情况下增温异常比值都在零值附近波动。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云层影响的MODIS卫星遥感热红外信息得到的亮温增温异常点比值的变化,在一些多震地区有针对性地系统开展研究,有望找到识别地震短临前兆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华南沿海地震带5级以上地震具有活跃—平静交替活动特征,活跃幕内5级以上地震自然发生概率显著升高。通过收集华南沿海地震带活跃幕内5级地震的震前异常研究成果,分析5级地震前的测震学和地球物理异常共性特征,总结提炼预测效能较好的中短期核心指标。在此基础上开展震例综合分析,提出“华南沿海地震带处于地震活跃幕—出现显著的中短期异常—各类异常具有较好的协同性和配套性—测震和地球物理均出现短期异常”可作为判定华南沿海地震带5级以上地震进入短期阶段的预测策略。满足以上四个条件时,预示华南沿海地震带5级地震孕育进入短期阶段,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短临跟踪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