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互联网区域差异的时空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将中国互联网域名地区分布数据与图形数据结合, 运用相关分析、Lorenz 曲线和区位 熵等方法, 从时间和空间上探讨了中国互联网分布的区域差异。通过分析认为: (1) 中国互联网发 展水平从东到西呈阶梯状分布。(2) 发展水平高的区域与发展水平低的区域差距较大。(3) 东部地 区和中部、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在拉大, 但全国各地区差异基本保持不变。(4) 东部地区互联网发 展速度加快, 中部地区发展缓慢, 西部地区步履艰难。(5) 互联网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反 映, 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程前昌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4)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房地产业的产值规模、产业人口规模、开发企业数量、利润总额、净资产等都在大幅增长,并且彼此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对省域尺度的中国房地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测度结果表明,区域差异十分突出,东部极化效应依然明显,东、中、西部的梯度优势依次递减。最后依据不同年份的省域面板数据,进行了差分GMM和系统GMM回归分析,解释了房地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主要影响因子的作用性质。 相似文献
3.
基于泰尔指数和GIS地图技术分析了2001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研究表明:全国省域层面金融发展差异显著小于经济发展差异,经济发展差异呈缩小趋势,而金融发展差异呈扩大趋势;经济发展差异主要由四大板块间差异形成,而金融发展差异主要由东部10个省份间差异形成;金融发展格局显著不同于经济发展格局,区域经济发展表现出显著的地带性差异,区域金融发展没有表现出地带性差异,西部省份金融比率提升显著,中部6个省份经济增长提速明显,但金融发展显著滞后。这意味着在区域层面上,经济发展只是影响金融发展的因素之一,其他因素如国家宏观调控、金融空间组织、金融机构的信用区域分配等都会影响区域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4.
该文从决定知识创新能力的几个主要方面:知识创新的投入、知识产出以及人力资本积累量化地分析了中国区域知识创新能力和区域发展水平的关系,发现我国各省区的知识创新能力差异大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世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宏观趋势下,这样的现实会在未来使我国的区域发展差异进一步加大,应引起区域发展战略制定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5.
中国区域知识创新能力与区域发展差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从决定知识创新能力的几个主要方面;知识创新的投入,知识产出以及人力资本积累量化地分析了中国区域知识创新能力和区域发展水平的关系。发现我国各省区的知识创新能力差异大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世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宏观趋势下,这样的现实会在未来使我国的区域发性差异进一步加大,应引起区域发展战略制定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6.
中国劳动力资源配置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在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中国各省市区劳动力资源的产业和行业分布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在空间分布上东、中、西部具有差异,西部地区的西南和西北地区也存在差别,这种规律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区域差异。根据劳动力行业配置的区位熵排序结果,将各省市区分成4种类型:大都市型、沿海高工业化水平型、中等工业化水平型、中下等工业化水平型。这些类型具有自东向西有规律性的分布,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格局和工业化水平的东西差异相应。 相似文献
7.
中国居民健康水平的区域差异:2003-2013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健康不公平作为影响人类发展的核心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基于变异系数、泰勒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本文探讨了2003年以来中国居民健康水平的区域差异、时空变化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旨在为政府制定全民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发现:① 2003-2013年,中国居民健康水平提高26.98%,西部增幅高于东、中部,但始终保持着“东—中—西”阶梯式递减态势;② 中国居民健康水平的区域差异总体呈扩大趋势,其中地带间差异趋于缩小,地带内差异趋于扩大,西部地带内差异扩大尤为显著;③ 居民健康水平的空间分布转为明显的“T”字型格局,并呈“东—中—西”阶梯式及“北—中—南”对称式递减;④ 居民健康水平的空间集聚程度趋于减小,热点区与冷点区均呈收缩态势,且西部形成规模显著的稳定性冷点,东部沿海形成规模显著的稳定性热点;⑤ 人均GDP、人均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城市化水平及环境质量等因素对居民健康水平时空变化具有显著影响,随着人均GDP与人均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的增加、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及环境质量的改善,居民健康水平随之提高。未来,还需对居民健康水平的多时域、多尺度及多影响机制等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动态演进——基于生产和消费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互联网事业飞速发展。无论是网民规模还是网站数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本文基于互联网产业的生产与消费两个方面,利用锡尔系数和集中化指数等方法,对2000年至2009年中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31个省(市、区)的互联网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结果发现: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仍然十分显著,但消费层面的省际差异明显小于生产层面,而且消费层面差异缩小的幅度也明显大于生产层面。同时,从空间来看,东部地区的变化显著,大部分省市有了较大发展,但中西部地区的大部分省份仍处于低消费一低生产的状况。 相似文献
9.
中国南北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论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南北区域之间的经济相对差异基本呈缩小趋势,其程度远小于东西之间的经济相对差异,绝对差异稍有扩大。南北区域之间的经济总体水平经历了由南弱北强到南强北弱的变化过程。1993年以后,南北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速度呈现出趋同。基于南北内部区域细分的6个次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变化是导致上述南北区域之间经济差异总体变化的空间原因。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区域发展差异综合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采用综合差异测度方法,选取综合指标对江苏省的区域发展差异进行综合分析,构建了区域发展差异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SPSS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了江苏省各县市的综命发展差异,并结合聚类分析法对该省的区域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达的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由南向北综合发展水平逐渐递减、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减缓,区域发展梯度差异的地域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区域政策与区域经济空间分布变化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近20多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讨论的基础上,以1978~2000年我国区域经济空间分布变化为切入点,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分析模型,探讨了1978~2000年我国区域发展政策与区域经济空间分布变化之间的关系。模型显示:(1)1978~2000年我国区域发展政策对区域经济集聚起促进作用;(2)第三产业的空间分布变化对区域经济空间分布变化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再次是第一产业,这说明在我国各省市区之间第一产业发展是比较均衡的,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是不均衡的。 相似文献
12.
罗浩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1,17(1):20-24
对二战后有关地区差距变动的理论加以梳理并划分出若干流派 ,对各派观点进行了简要评价。在此基础上 ,还对中国三大地带间的经济差距变动进行了实证分析 ,发现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 ,三大地带间的绝对差距、相对差距及总合差距均呈扩大趋势 ,切合经济发展起飞阶段地区差距变动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正在迅速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本文首先分析了全球互联网技术扩散的地理格局,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数字鸿沟依然明显。接着分析了政治因素对互联网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并通过计量的手段探究了社会经济因素的效果,结果表明人均产出变量是互联网渗透率区域变差的决定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互联网的这种地理格局对未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影响。最后提出了超越数字鸿沟的基本举措:加快经济发展、重视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教育投资和增进国际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及其潜在空间影响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9
互联网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 ;用户从少数研究机构及其研究人员迅速扩大到全社会。互联网的普及正在引起日常生活和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根本性改变 ,对社会经济空间组织具有深远的意义与影响。本文讨论了互联网时代地理学的意义 ,回顾了我国互联网发展的空间特征 ,并阐述互联网对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潜在影响 ;强调互联网对社会经济空间组织影响的两个主要要素 ,即对市场的快速反应与配送的快捷性 ;提出互联网时代地理学在社会经济空间组织上的三个基本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11,自引:15,他引:111
利用中国1952~2000年各省区的人口、土地利用和人均GDP等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差异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中国大陆的几何中心、可利用土地、人口和GDP总量的空间中心计算表明,空间中心统计是一种简单有效刻画要素空间分布的方法。通过对中国各省区人均GDP的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 I的计算,表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存在强烈的空间自相关,空间分析方法不失为一种深入理解区域经济格局及其变化的重要和有益的方法。对不同年度的Moran's I和Local Moran I的分析也揭示了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时空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县域综合实力评价与区域分异特征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SPSS软件包与GIS技术,对中国各县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揭示了其空间分异特征。认为,形成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水平和人口素质,而不单单是经济因素;以综合指数方法测度的区域差距明显低于经济差距;北方沿边地区较高的经济水平与低下的社会经济结构水平呈现明显的错位;社会综合发展水平自沿海向内陆表现出高-低-次高-低的4元结构;从全国尺度看,社会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呈轴线开发模式,而在区域尺度上则表现为由核心区向周边地区逐步下降的"凸"字型空间格局;全国县域综合发展可分为高度协调发展型、中等协调发展型、社会经济结构滞后型、初级协调发展型、整体发展滞后型。 相似文献
17.
文章构建了评价区域资本市场发展程度的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各地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综合指标,绘制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分布图。指出我国资本市场的区域差异正在不断扩大,而这种趋势与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趋势一致,我国资本市场差异表现的东西差异、南北差异和城乡差异均十分显著,并呈现空间上极化集中于上海、北京、广东(深圳)的现象。文章最后分析了造成我国资本市场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吸引外资和扩大对外贸易,积极地参与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这一方面成为推动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另一方面也成为改变地区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文章将从外资和外贸两个角度,分析我国各地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及其对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影响。分析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外资为代表的全球化力量对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影响越来越大,强化了我国区域发展差异,形成了“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局面。强有力的国家干预成为缩小区域差异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