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地震研究所经过多次协商和近二年的准备,终于在1992年6月正式在天山地区进行转换波地震测深,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也派人参加了此项工作。首条剖面北起米泉,沿乌鲁木齐、后峡、冰大板一线横穿天山腹地,南抵库尔勒,全长约400km。在该条观测剖面上共架设仪器50台,平均观测点距5—8km。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与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已于6月中旬开始了正常观测,哈萨克斯共和国地震专家一行6人也于7月5日抵达乌鲁木齐,并在中国同行的协助下,先后完成  相似文献   

2.
乌鲁木齐区域遥测地震台网的建设历时两年多,先后经历了台址勘选、台站征地基建与单项设备测试验收、系统安装调试等,现已调通挂网,于1993年1月1日投入试运行。 乌鲁木齐区域遥测地震台网子台布局孔径为NS430km,EW480km,有11个子台、3个地震数据汇集中继站和1个记录处理中心。观测内容设置4个三分向短周期和4个三分向中长周期,1个三分向中强仪。11个子台均有短周期垂直分向兼速度记录。地震实时采集自动处理定位和脱机人机对话图象处理地震数据业已实现  相似文献   

3.
1991年中国新疆、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三方专家在乌鲁木齐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天山地震区划合作研究。1992年12月29日至1993年1月14日新疆地震局地震区划专家组一行6人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继续进行了这一合作研究第二阶段的工作。 三方首先就活动断裂图、新构造图及中生代前基底构造图进行了拼图,对图件所存在的问题作了认真地讨论,并做了技术上的处理。同时三方交换了边境地震目录和M_s≥0.5级地震  相似文献   

4.
广角地震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广角地震可以在常规地震所无法解决的无记录和差记录区进行,完成地壳深部的调查研究.迄今已完成几万公里的测线任务.为了更好地处理广角地震数据,应采用一些特殊的处理手段,获取高质量的成像剖面,更好地服务于勘探开发.本文在介绍广角地震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广角反射、折射中一些关键技术及存在的问题,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乌鲁木齐地震台地磁资料观测精度,于1989年9月在乌鲁木齐地震台新修建了两个地磁测量标志。为保证新标志的观测精度和长期稳定性,在选点、设计和施工中,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的周锦屏,赵学敏等同志进行了指导。标志建成后经过一年时间的保养维护,标志已处于稳定状态。标志方位角是测量磁偏角不可少的一个参照量,它的准确性以及长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磁偏角的观测精度。建台时修建的两个测量标志由于在设计处理中没有直接和基岩相接触,所以经过十几年时间的变化影响,标志向一方倾斜,方位角发生了近1°7′的变化,给该台磁偏角观测带来了不应有的测量误差。另外,作为国家地磁一  相似文献   

6.
引言新疆乌鲁木齐形变站是一个大地形变台站 ,其基本任务是采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监测断裂的运动 ,为地震的研究和中、短期预报提供准确、完整的观测资料。目前主要的观测手段是跨断层短水准测量。乌鲁木齐形变站于 1 981年 1 0月埋点 ,1 982年 5月正式投入观测。当时的网形为旧三角形 N1 EW。 1 985年 9月 ,N1 点向南移 3 0 m至 N点 ,构成新三角形 NEW(图 1 ) ,并于 1 986年 1月开始观测。 1 986~ 1 988年为验证阶段 ,因此文中资料从 1 988年开始选取。笔者图 1 乌鲁木齐形变站场地示意图Fig.1  Sketch of the observation site of …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闾阳-康平-梨树深地震测深剖面的观测设计、观测结果以及仪器系统特点,根据项目研究目的及要求,对该剖面的模拟记录进行了数字化设计与实现,以满足用新方法对资料的进一步处理运算,并为资料的交流和永久保存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一、一般情况 1989年7月31日到9月9目,在新乡、临潼和乌鲁木齐三点对VLF Omega信号相位变化进行了同时接收。与此同时,乌鲁木齐天文站的太阳色球观测和乌鲁木齐电离层垂测站的电离层探测也同时进行。在这期间,三个VLF信号观测点上同时有记录的太阳活动事件有36次。其中最大的发生在8月15日、16日和17日。特别是8月16日的太阳耀斑造成电离层垂测站的频高图近四个小时内没有回波。  相似文献   

9.
剖面水准测量的测线长、观测周期长、序列长度短、观测误差较大、外界因素多等不利因素,给分析单测点的变化曲线带来了困难.相比于跨断层短水准测量的定点观测,剖面水准测量更能从整体上反映断裂带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垂直形变规律.剖面测线上的各个测点间以及不同观测周期的剖面曲线间是具有某种关联性的,因此,可以利用这种关联性,从整体上来研究断裂带垂直剖面形变的空间特征和时间分布特征,避开单独分析各测点序列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9~2012年山西3个跨断裂综合剖面的GPS和水准资料,分别获取了这3个剖面的垂向形变速率。结果表明:在时间间隔较短(数月至1年左右)、观测时间不同步的情况下,GPS观测与水准观测获得的垂直形变速率偏差较大;在观测时间间隔较长(3年及以上)时,二者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也验证了在较长时间尺度上利用GPS技术获取跨断裂综合剖面垂直形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我国西北部喀什—乌鲁木齐、乌鲁木齐—高台的瑞利波相速度和喀什—高台的瑞利波群速度进行反演,得到了三个剖面的地壳结构的层状模型。结果表明:三个剖面的频散曲线和地壳结构彼此不同,说明我国西北部地壳结构的横向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工程地震勘测研究院1992年秋冬承担的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西段满洲里—林甸人工深地震测深剖面野外施工设计;野外施工提取原始地震记录;室内A/D转换进行原始数据采集、处理等工作,已通过项目主持单位长春地质学院的验收。在此基础上,1993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我国自行研制的一套三分向检流计记录地震仪。仪器系统是按世界标准地震仪台网(WWSSN)长周期地震仪特性设计,并在北京、牡丹江、乌鲁木齐、佘山、泰安等地震台运转了一定时期,获得了许多过去的仪器记录不到的宝贵资料,为进一步开展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必要的观测手段。  相似文献   

14.
引言乌鲁木齐区域数字地震遥测台网于2000年9月建设完成,10月开始投入观测运行。在台网中心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实时地震数据处理机是网络系统中的核心计算机,各遥测子台地震信号都必须通过实时地震数据处理机进行实时接收和处理,分析人员才能够对各遥测子台的数据进行地震分析。刚开始由于我们对SCOUnix系统的管理与维护没有经验,加之乌鲁木齐遥测台网每天的数据量较大,以及实时地震数据处理机一直处于连续工作状态;实时地震数据处理机出现过系统资源使用匮乏、文件系统容量支持不够等故障,从而导致系统运行出现瘫痪现象,曾造成其中一台…  相似文献   

15.
长周期大地电磁(LMT)是基于常规MT理论发展起来的电磁测深技术,青藏高原东部岩石圈较厚、视电阻率较低,应用LMT方法能够弥补常规MT仪器对低频信号响应的不足,获得有用的深部信息。文中概述了LMT的数据采集、处理及反演解释,并介绍了将LMT应用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及其周围地区完成的长周期观测剖面——下察隅—玉树LMT剖面的岩石圈结构探测实例。实际观测表明,在重叠频段内LMT结果与常规MT具有良好的一致性;LMT数据处理实现的阻抗和倾子估计,在深部信息上具有更高的分辨率。LMT剖面结果揭示了青藏高原东部普遍存在地下低阻体,为局部地区部分熔融和地下流体存在的可能性提供了依据。LMT测深较好地弥补了常规MT方法在巨厚岩石圈和遇到低阻体时探测深度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重力卫星任务的成功实施,极大推进了极地冰盖质量平衡、全球水循环和海水质量变化等领域的研究,其后续任务GRACE-FO(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 Follow-On)于2018年5月成功发射,但两个卫星任务存在近一年的观测空白期.Swarm卫星于2013年11月成功发射,其任务由三颗在低轨道高度绕地球运行的卫星组成,搭载有GPS接收器、加速度计等装置,使得Swarm卫星具有恢复静态和时变重力场的能力.本文利用Swarm卫星观测反演格陵兰岛冰盖质量变化,通过与GRACE、GRACE-FO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其确定地表质量变化的能力,并基于GRACE、Swarm和GRACE-FO数据建立了2002年4月-2020年5月格陵兰岛冰盖质量变化时间序列,进一步利用温度和降水数据探讨冰盖消融的原因.结果表明:1)2013年12月-2017年6月,利用GRACE数据和Swarm数据确定的格陵兰岛冰盖质量变化时间序列的相关系数为0.652;2)2018年6月-2019年6月,基于GRACE-FO数据和Swarm数据得到格陵兰岛冰盖质量变化时间序列的相关系数为0.518;3)2002年4月-2020年5月格陵兰岛冰盖质量下降速率为-11.174±0.109 cm·a-1,非季节性冰盖质量异常在2013年4月出现极小值;4)在2010年8月-2017年6月,格陵兰岛地区温度异常和径流量异常升高,以及降水量异常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该地区的冰盖消融.本文研究表明Swarm卫星具有探测地球时变重力场的能力,可填补GRACE和GRACE-FO任务之间的空白.  相似文献   

17.
云南澜沧、耿马地震前地磁变化异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范国华  姚同启 《地震学报》1990,12(4):434-441
1988年8月底至9月底,横跨红河断裂布设8个测点进行三分量地磁短周期变化的同步连续观测。测点分布见图1.8个测点是:昆明、玉溪、峨山、杨武、元江、墨江、思茅、景洪。昆明及玉溪测点使用MFM-3磁饱和磁力仪,其它测点使用GM-1磁饱和磁力仪。MFM-3和GM-1仪的仪器噪声水平分别为0.02nT和0.05nT,温度系数均为0.5nT/℃。为了减少温度变化对观测的影响,观测时将仪器探头埋于地下。采取可见曲线记录仪记录地磁变化。H和D变化的记录灵敏度为1.333nT/mm,Z变化的记录灵  相似文献   

18.
多种前兆观测数据的合成信息熵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概率化预处理方法,把多种前兆观测值时间序列转化为概率值时间序列.在此基础上,应用信息论基本原理,计算由多种前兆观测项目构成的信源系统的合成信息熵.通过对乌鲁木齐及邻近地区17种前兆观测资料的实际计算,发现在多次中强地震前出现半年至一年的减熵异常过程  相似文献   

19.
BSO系统     
前言我国基准地震台担负着全国4级以上、全球6级以上地震的监视观测和为科学工作提供完整可靠的基础资料的任务。二十多年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随着地震预报实践及地震学研究的深入,现有的基准台观测系统无论从观测方式、记录范围、资料提供的媒介等方面均已不适应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要求,为此,国家地震局于1978年向我所提出了“基准地震台现代地震观测系统”的重点科学技术项目这一课题。  相似文献   

20.
Argo浮标温盐剖面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Argo浮标可用来监测全球大洋从海表到2000 m深层的变化,鉴于Argo浮标的剖面观测数据存在位置错误、可疑剖面、异常数据以及盐度漂移等诸多问题,必须对Argo浮标资料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本文基于Argo观测剖面资料与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IFREMER)提供的可靠历史观测数据集,提出了一种Argo资料质量控制的新途径.该方法通过寻找Argo浮标不同剖面位置与其"最佳匹配"历史剖面资料对比判别的途径,可以有效地识别Argo观测误差,特别是能够将由于Argo位置环境变化引起和由Argo浮标自身漂移引起的两类Argo浮标盐度偏移现象进行有效甄别,减少了对Argo浮标盐度剖面偏移的误判,有效节约了Argo浮标质量控制时间.本文还提出基于"三倍标准差"的异常数据检测方法,并将其与传统异常数据检测法相结合进行剖面异常数据剔除,有效实现了对异常数据的剔除.基于本文提出的Argo资料质量控制方法,对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网站提供的全球Argo浮标剖面进行了质量控制再分析,进一步剔除和订正了其中的一些数据误差,生成了经新的质量再控制后的全球Argo浮标剖面资料集.通过将质量再控制处理前后的数据与Ishii资料进行比较发现,处理后的数据比处理前的数据误差减小,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