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工影响局部天气简报》第10期报道,该局邓广才同志研制成功防霜综合自动控制仪。此仪器在霜冻将临时能发出预警讯号,霜冻来临时再发出警报,并自动点燃发烟装置。它由一部主机和一些附机组成。主机可发出预警讯号和点火讯号,并能自动点燃一百米以外的发烟装置。主机装有微型风向标,当风速大于1米/秒时,风向标能自动旋转对准风的来向(风向分成八个方位),并点燃该方位的1—2个发烟装置。如要同时点燃八个方位的发烟装置,可将主机插头取下换成附机一插头,这样便可同时点燃一百米以外的八个发烟装置。附机二可以脱离主机而单独工作,当霜冻来临时能自动点燃间隔一百米以上的三个发  相似文献   

2.
根据霜冻发生的天气条件,采取几种霜冻防御方法,在鲁中山区丘陵地带大樱桃种植区进行霜冻防御试验,并比较分析试验采用的三种不同方法,在不同降温条件下、不同地形、不同风向条件下取得的不同效果,找出适合该地区防霜冻的方法。结果表明:鲁中山区东北部丘陵地区对其霜冻防御首选方法就是根据当时风向在上风位置进行大面积熏烟,结合整个园区喷水作业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2019年3—5月利用人工霜冻模拟箱进行枸杞现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霜冻指标试验,模拟-8~-1℃、持续1~6 h的32组不同低温和持续时间处理组合,根据室内霜冻模拟试验冻后观测结果,将受冻症状划分为3个级别,并统计每个级别的受冻率,制定霜冻等级判断标准,建立基于低温、持续时间、受冻级别和受冻率的霜冻指标;利用2018年3—5月13个点次的大田霜冻试验结果和25个枸杞种植区自然霜冻调查结果验证霜冻指标。结果表明:枸杞霜冻与低温及其持续时间密切相关,温度越低、持续时间越长,霜冻越重;现蕾期抗冻性最强,初花期抗冻性明显较现蕾期弱,盛花期一定程度上较初花期弱。利用霜冻指标判断的结果与实际灾害情况符合率较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作为枸杞花期不同阶段的霜冻灾害预报及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4.
侯振威 《气象》1979,5(9):39-39
为了防御霜冻灾害,保障农业丰收,实现防霜自动化,特研制了WX—1型遥控防霜机,样机已在今春防霜中试用,效果良好。 WX—1型遥控防霜机是应用无线电遥控原理设计制作的。整个设备分为四个部分:(1)发送装置;  相似文献   

5.
霜冻是我县小春作物的主要自然灾害。开展烧磷造雾试验,预防严重霜冻是夺取小春作物粮食增产的重要措施。我县于1974年1—3月先后进行了四次人工烧磷造雾防霜的试验。通过试验,初步掌握了烧磷造雾的方法和气象条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此项工作打下了基础,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一、组织机构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由县农办、科办、农技站和气象站组成防霜试验领导小组,公社、大队除领导同志外,还有农科站、技术员抓;生产队建立科技组和以民兵为骨干的防霜战斗队,做到统一思想、统一指挥、统一行动。  相似文献   

6.
防霜弹     
在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重要指示的推动下,我站进行了人工烟幕防霜的试验研究,制成防霜烟幕弹八百多个,经初步试用,防霜效果良好。 人工烟幕防霜的作用原理,主要是在近地层造成象浅雾的烟幕,使地面有效辐射大大降低,达到增温减免霜冻的目的。为测定“烟弹”的防霜效应,1975年春季进行了四次小区试验,范围在50—100亩内。实测数据表明,升温系数随当时温  相似文献   

7.
李大山 《气象》1980,6(5):16-18
多年来,许多地方用烟雾法作为防霜冻的应急措施。这种方法需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究竟其实用效益如何?在广大农村是否适合推广?这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现根据黑龙江省32个防霜试验点、45次试验的部分资料,对这个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这些试验的地形为洼地、谷地、沟塘地、岗地、  相似文献   

8.
魏有升  吴占银  杨月印 《气象》1978,4(12):34-34
苹果花期霜冻是造成我县果品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1972年因花期霜冻严重,致使果品失收,1977年减产70%以上,直接影响了果树的发展。因此,探讨花期霜冻与防霜效应,是当前果树生产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县大多数果树品种的花期在4月下旬—5月上旬,而历年春季晚霜冻结束也在这个阶段,形成苹果花期迎受霜冻的危害。1970年以来因春季霜冻受灾的年份见表1。  相似文献   

9.
《气象科技》1977,(2):28-28
利用废汽油桶做的烟雾发生器,发烟时间长,造价便宜,适用于大面积防霜。一个大汽油桶一般可燃点一个小时左右,可以保护农田30—40亩,造价为5—10元。对油桶的加工,首先将大盖取掉半个,装上合页和扣吊,作为装料口;然后在桶的上1/3部分钻出三  相似文献   

10.
哈密地区霜冻气候特征分析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2014年哈密地区4个国家气象站逐日最低气温≤0℃的观测资料及低温冻害调查资料,根据霜冻指标计算历年初、终霜冻日期和无霜冻期变化趋势;依据异常霜冻标准,分析哈密地区霜冻异常特征,探讨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54a全区及各站点终霜冻绝对变率均大于初霜冻,表明终霜冻稳定性差,对农牧业生产危害大。(2)全区及各站点初霜冻呈推迟趋势,终霜冻呈提前趋势,无霜冻期呈延长趋势。(3)特晚终霜冻近14a各地均未出现,而偏晚终霜冻在各年代几乎都有出现;特早初霜冻各地在20世纪80—90年代均未出现,偏早初霜冻在60—90年代各地均有出现。(4)哈密地区霜冻灾害主要由终霜冻造成。  相似文献   

11.
解冻速率对作物霜冻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人工霜箱研究霜冻危害.霜箱温度控制在-1—1℃,分别模拟解冻速率为0.3℃/10min和1.6℃/10min时的辐射霜夜缓慢降温过程.结果表明霜冻危害程度受作物种类、冻结温度、结冰进程和解冻速率的影响。在某些条件下,缓慢解冻可能使受冻组织恢复,但在另一些条件下则不能.对于不同耐霜性的作物,防霜的着眼点应该是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12.
2018年春霜冻对江西省北部茶叶生产影响的定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江西省北部茶区春霜冻发生特点,深入开展茶叶春霜冻灾害定量评估工作,采用实地调查方式,获取江西省北部12个茶场2018年4月7—9日春霜冻的灾情资料和同期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加权求和法构建茶叶春霜冻灾害损失定量评估模型,对春霜冻灾害县进行灾害定量评估和检验。结果表明:婺源、浮梁等江西省北部茶叶主产县达到轻—重度春霜冻气象灾害等级,灾害指标等级计算结果与实地灾情调查结果较一致;轻度、中度、重度气象灾害等级的茶场减产率依次为10%—30%、30%—50%和50%以上;根据不同气象灾害等级的受灾面积及其减产率构建江西省北部茶叶春霜冻灾害损失定量评估模型,计算得到此次春霜冻灾害过程造成婺源县春茶直接经济损失为1.23亿元,模型评估结果和实际灾情相一致,模型能较为客观、准确的评估春霜冻灾害对茶叶生产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霜冻气象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陶祖文  琚克德 《气象学报》1962,32(3):215-223
本文主要是根据在1960年春季所获得的霜冻危害的实况观测及调查材料,对冬小麦的霜冻气象指标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在制定了新的划分指标标准的基础上,采用最低气温及冬小麦叶面最低温度,分别确定了冬小麦在拔节前、拔节期和抽穗期的霜冻气象指标。并且根据资料讨论了冬小麦主要品种的霜冻指标的差异。 在本文中也讨论了在实际防霜工作中,如何运用霜冻气象指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利用梅州市气象观测站1952—2012年低温、霜冻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分析梅州市近61 a来的低温、霜冻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梅州低温、霜冻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12月和1月是低温、霜冻天气出现最多的2个月份,占总日数的70%以上。初低温日和初霜冻日存在延后趋势,终低温日和终霜冻日存在提前趋势。20世纪80年代初低温、霜冻强度开始减弱,低温、霜冻日数也在此时期发生突变减少。低温日数存在2—4 a、7 a和10 a的周期变化,霜冻日数存在2—4 a、6—7 a和10 a的周期变化。根据低温、霜冻天气出现的主要两类天气形势,再结合单站气象要素特征,归纳总结低温、霜冻天气的预报指标和经验。  相似文献   

15.
利用福建省内68个地面测站1981—2011年1—4月、10—12月逐日观测资料,结合最低地表温度、天气现象、最低气温作为福建霜冻判别指标,探讨福建霜冻气候特征及环流背景形势。研究发现:1)福建年平均霜冻天数、初(终)霜冻日、无霜冻期具有明显地域差异,等值线基本呈东北—西南走向,与台站海拔高度具有良好相关性。区域平均初霜冻日、终霜冻日、无霜冻期总体分别呈推迟、提前、延长的变化趋势。2)全省大范围霜冻天气呈现发生频率低、过程持续时间短、总体逐渐减少的特征。3)霜冻越强,发生越晚,结束越早,且出现天数越少。4)随着形势场特征线略有南压,霜冻逐渐增强,反之减弱。  相似文献   

16.
去年四月二十三至二十四日,我站大胆运用预报改革的成果,正确订正了省台两次霜冻预报。一、预报与实况四月二十二日省台预报二十三日早晨关中北部有霜冻,关中南部局部地区有轻霜冻;二十三日预报关中二十四日晨有轻霜冻。我站在省台形势预报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本站预报工具图表,于二十三、二十四两日成功地进行了订正预报,发布了最低气温1-2℃的预报。并于二十二至二十三日晚连续昼夜值班,监视天气变化。二十二日晚向县领导建议:在北部沿山区四个公社进行点火防霜,其余川、原各公社可不进行防霜。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冬小麦春霜冻害气象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莹  马晓群  王晓东  杜世州 《气象》2014,40(7):852-859
本文根据安徽省12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冬小麦春霜冻害观测调查数据,针对不同品种(春性和半冬性)冬小麦,全面分析了拔节期前15 d至拔节后20 d的最低气温变化规律,以日最低气温为指标,将春霜冻害等级划分为轻度和重度2个级别,并分时段确定等级。验证结果表明,虽然春霜冻害的发生受地形、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最低气温指标基本能够反映出冬小麦拔节前后不同品种春霜冻害的发生规律,可以在霜冻监测预警业务中应用。用该指标进行霜冻发生风险分析的结果表明,安徽省冬小麦主产区为轻度霜冻频发区、重度霜冻基本不发区,冬小麦春性品种春霜冻高发区比半冬性品种明显偏南,可用于指导冬小麦品种合理布局,减轻春霜冻危害风险。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72—2021年沧州市14个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采用趋势系数、Mann-Kendall检验、Hurst指数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河北省沧州地区霜冻日数、初霜冻、终霜冻的变化特征和趋势预测情况。结果表明:沧州市平均霜冻日数呈减少、初霜冻呈推迟、终霜冻呈提前趋势,且在2000年左右分别发生由多到少、由早到晚、由晚到早的显著突变。在空间上,霜冻日数、初霜冻、终霜冻大体由西北向东南分别减少、推迟、提前;三者变化趋势全区表现一致,但趋势强度空间分布不均。霜冻日数分别在11—13 a和28 a时间尺度上存在7—8 a和18—19 a的明显周期,初霜冻在25 a时间尺度上存在16—18 a的明显周期,而终霜冻在10—15 a时间尺度上存在6—7 a的明显周期。未来沧州市霜冻日数将在大幅波动中持续下降,初霜冻将平缓的持续推迟,而终霜冻将在大幅波动中持续提前。  相似文献   

19.
作物霜冻与低温强度及冰核菌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辐射型霜箱进行控制试验,研究玉米霜冻害程度与低温强度和冰核菌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逻辑斯蒂克(logistic)方程只有在没有冰核菌或冰核菌密度很小的条件下才能描述霜冻与温度的关系,而理查兹(Richards)方程能够在各种冰核菌密度下很好地描述三者的关系。进而讨论了这种关系在确定霜冻指标,制作霜冻预报,选用防霜方法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根据郸城县1987-2007年小麦霜冻情况,分析了小麦霜冻害的影响因素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并根据观察和试验结果,提出了小麦霜冻的预测指标和预防、灾后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