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碰撞造山作用过程中陆壳岩石熔融形成花岗岩浆主要出现在加热期和伸展抬升期,是碰撞后岩石圈热状态调整引起陆壳物质化学分异的结果。陆壳碰撞前的构造历史,大陆岩石圈的热参数和地幔过程,造山带的几何学特征和运动学性质等制约了造山带花岗岩类的发育,尤其是与各种造成地幔高热流叠加于下部地壳的岩石调整过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3.
4.
俯冲陆壳部分熔融形成埃达克质岩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岛弧背景,埃达克质岩浆形成于俯冲洋壳板片的部分熔融已得到共识,但在大陆碰撞背景,埃达克质岩浆是否形成于俯冲陆壳的部分熔融尚未有研究报导。对祁连山东南部关山花岗岩(229 Ma)的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研究提供了俯冲陆壳部分熔融形成埃达克质岩浆的一个实例。关山花岗岩以高K(K2O=4.12%~5.16%,K2O/Na2O=0.97~1.64)、高Sr/Y比值(13.6~84.1)、低Y (6.8×10-6 ~15.7×10-6 )和低HREE(eg. Yb=0.62×10-6~1.31×10-6)为特征,并具有强分异的稀土元素组成模式[(La/Yb)N=17.5~41.6]和演化的Sr-Nd同位素组成[初始87Sr/86Sr=0.70587~0.70714, εNd(t)=-10.9~-5.16, tDM=1.10~1.49 Ga]。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关山花岗岩属于大陆型(C型)埃达克质岩石,而明显不同于俯冲洋壳板片或底侵玄武质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埃达克岩。关山花岗岩Pb-Sr-Nd同位素组成与商丹断裂北侧的祁连山前寒武纪基底岩石、早古生代火山岩和花岗岩类存在显著差异,但类似于商丹断裂南侧秦岭早中生代花岗岩类的Pb-Sr-Nd同位素组成,由此认为具有埃达克质的关山花岗岩的岩浆来自于南部俯冲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提出了大陆碰撞背景中埃达克质岩浆产生的一个新的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5.
摘 要 大陆碰撞造山带中花岗岩浆主要是因下部地壳缺乏流体熔融过程而形成的。对其源
岩成分限制而进行的微量元素模拟不仅要考虑源岩和熔体中有关矿物相比例的变化还要考
虑熔融过程中源岩矿物相组合的变化并选择合适的元素用于模拟。Rb、Sr、Ba 和 REE 模拟
结果显示上溪群杂砂岩作为扬子隆起带中生代花岗岩类的源岩是不合适的:大别隆起带中
的中生代花岗岩类也不可能完全由大别杂岩中的 TTG 质片麻岩熔融形成更可能是变基性岩
和 TTG 质片麻岩构成的复合源岩熔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7.
该文概述了花岗岩类岩石形成的构造背景及花岗岩类岩石的成因类型。特别介绍了造山带环境花岗岩类型的鉴别标志及构造环境。指出花岗岩浆一般说是地壳和地幔物质混合的结果。各种不同类型之间可能存在一种地幔源与地壳源之间的连续谱系.岩基规模的花岗岩仅出现于陆壳边缘或陆壳内部的活动带中.这一现象目前认为是板块俯冲或板块内部地体相互作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河北平山阜平群两种岩石类型的初步熔融实验及其启示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一 河北平山西北部西柏坡至小觉一带新(晚)太古代阜平群的原岩,是一套形成于新太古代大陆架或大陆边缘盆地、含有一定火山岩类的沉积岩系,经历了新太古代后期中压、中高温相系的高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了浅粒岩、黑云变粒岩—片麻岩和角闪质岩石等主要岩类,绝大部分岩石的原岩由沉积或堆积方式形成(伍家善等,1989),一般具明显变余层状特征,并呈不同规模的互层产状(程裕淇等,1996,图1及图版1之4,5)。在一些构造有利部位,这些岩石受到 相似文献
9.
花岗岩-流体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对于解决放射性腐废料的处理,地热能的有效开发利用和成岩成矿作用的理论研究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因此,本文引用近期的资料,从矿物表面的解吸作用,次生矿物的沉淀,矿物及花岗岩的溶解速率和花岗岩-流体反应的效应四信方面,对花岗岩-流体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进行论述,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12.
GRANITOIDS,VOLCANIC ROCKS AND CHERTS FROM NORTH ALTYN TAGH,NW CHINA: IMPLICATION FOR THE TECTONIC ENVIRONMENT DISCRIMINATIONtheNationalKeyProjectforBasicResearch (G19980 4 0 80 0 )andtheYoungGeologistsFoundationofthe
MGMR(No.Qn979812 ) 相似文献
13.
钠质与钾质中酸性岩浆的成因:玄武质岩的高压熔融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度850~1300℃,压力1.5~3.5GPa和含约2%水的条件下进行了碱性玄武岩和拉斑玄武质岩的熔融实验,实验和研究结果表明:(1)含饱和水的拉斑玄武岩在低的部分熔融程度下可以熔出花岗岩,而含不饱和水时只能熔出英云闪长质岩;(2)含不饱和水的钾质和钠质碱性玄武岩在低的部分熔融程度下分别可以熔融出花岗岩和奥长花岗岩,因此,太古宙广泛发育的奥长花岗岩说明当时的玄武岩质地壳是贫钾的,太古宙地壳不存 相似文献
14.
在温度约800—1300℃和压力1.0—3.5GPa下,对加入约2%水的钾质玄武岩和榴辉岩样品的熔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岩石的固相线都明显低于干体系同类成分岩石熔融实验研究获得的固相线温度;其中前者由于相对富钾其熔点总体上又低于后者,与已有的研究资料一致。不同的是榴辉岩是随着压力的增大熔点温度增高,钾质玄武岩仅在1.5—2.5GPa和大于3.0GPa压力时其熔点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高,在2.5—3.0GPa压力范围内则相反。笔者认为这是由于钾质玄武岩在压力2.5GPa以下,存在着角闪石,2.5GPa以上存在金云母所致,二者矿物特定的成分决定了角闪石具有高于(或接近于)而金云母具有低于湿体系固相线的脱水温度;而含水榴辉岩实验的连续固相线特征则是其角闪石的脱水温度低于或接近含水条件的熔点温度所致。从而造成高压条件下岩石熔点的降低。因此,岩石圈中岩石的成分及其所决定的含水矿物类型和稳定温压条件是控制岩石固相线形式的重要因素,并可以很好地解释深部岩石的部分熔融和地震波低速带的成因。 相似文献
15.
以三组不同的重组的尖晶石橄榄岩为起始成分.在压力为0.10—0.15GPa和温度为1000—1380℃条件下,进行了系统的部分熔融和亚固相平衡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在部分熔融过程中,尖晶石的Mg#,即Mg/(Mg+Fe),和Cr#,即Cr/(Cr+Al),随熔融度的增大而增大;在亚固相平衡过程中,尖晶石的Mg#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Cr#在纯橄榄岩中保持不变,而在二辉和方辉橄榄岩中稍有增大。尖晶石的Mg#—Cr#间反相近线性代表了一种非整体平衡的等热关系。计算模拟得到同样的结果。这同时被自然橄榄岩中尖晶石的Mg#—Cr#间的关系所证明。由于亚固相条件下平衡的结果,尖晶石的化学成分中只有Cr#变化不大,故能用来衡量其所在岩体曾经受的相对熔融度。即尖晶石的Cr#越大,所在岩体经受的熔融度越大。相反,尖晶石的Mg#和Cr#在岩浆结晶过程中应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可用玄武岩中尖晶石的Cr#来指示其岩浆的原始Cr_2O_3/Al_2O_3特征,及用尖晶石的环带特征来探讨岩浆的演化(冷却速度,混染情况)。 相似文献
16.
17.
选用吉林陨石富金属相,在3GPa压力、405℃~1850℃温度下,采用两种组装方式进行实验。并与先前肇东陨石全岩样的高压熔融实验进行比较。三个系列实验结果的综合对比表明,高温高压下球粒陨石中金属和硫化物经历了固相扩散、熔融和熔体聚集的过程。固相扩散使金属与硫化物彼此结合,形成了若干个小的FeNi-FeNiS二元系,使其在比Fe-Ni熔点低的温度下熔融形成Fe-Ni-S熔体。该熔体与硅酸盐熔体不相混溶,因而发生自身的合并与聚集。其合并和聚集速率与硅酸盐粘度有关。实验过程中陨石里的磷酸盐矿物可以被还原,使单质P进入金属硫化物相。这些实验结果为讨论地核的形成机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火成岩中的麻粒岩相捕虏体主要分为基性熔体捕虏体,酸性变质火成岩捕虏体与变质沉积岩捕虏体。麻粒岩相捕虏体的锆石离子探针年龄与上地壳花岗岩的侵位年龄,造山运动时代基本一致。基性熔体的下垫作用是地壳生长的一种重要方式,并且代表了一种有效的幔向壳的物质与能量迁移。地下壳部分熔与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是壳内分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广东三水盆地双峰式火山岩:空间展布、岩石学特征及其盆地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广东三水盆地内广泛分布有晚白垩纪-始新世火山岩,在化学成分上他们表现为以玄武岩类(SiO2=44.45%~54.46%;K2O+Na2O=3%~6%)和粗面岩-流纹岩(SiO2=59.23%~73.27%;K2O+Na2O=7.5%~12%)为主的双峰式特征。这些火山岩大致由十三期火山活动所形成,其中,早期形成以粗面岩-流纹岩为主的火山岩分布在盆地的边缘,晚期以玄武岩类为主的火山活动出现在盆地的中部。火山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反映了随着盆地断陷程度的不断加深导致岩浆由来自浅部岩浆房向深部岩浆房转化的过程。盆地内岩浆岩主要受区域地幔上涌-部分熔融所控制,盆地的断陷过程诱发了不同深度岩浆房内岩浆的喷发。三水盆地火山岩的不对称分布暗示了盆地的东侧向沿海方向的拉伸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20.
在YJ3000t高压装置上,利用超声波脉冲透射-反射法测量恒压0.6GPa,1.0GPa和2.0GPa,室温至1 195℃条件下斜长角闪岩的纵波波速(Vp),统计了实验中间产物中各组分的体积百分含量和熔体形态(二面角),并根据主要矿物含量和弹性参数,利用VRH平均模型计算了高温高压下斜长角闪岩的Vp。结果显示,不同压力下,样品的Vp随温度升高首先缓慢降低,在温度达约850℃~950℃时转而快速下降。实验产物观测显示,随温度升高熔体含量显著增加,二面角不断减小,熔体由封闭囊状演变为连通薄膜,部分熔融是导致岩石Vp快速降低的主要因素。高温高压下Vp计算结果与测量结果有相同的Vp-T变化趋势,其对比研究表明,岩石初始熔融时,熔体尚未连通,此时熔体含量控制着岩石Vp的降低。部分熔融加剧导致熔体逐渐连通,此时不同压力下熔体导致Vp下降有差异,这可能与熔体连通过程中熔体薄膜的形态因子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