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格陵兰岛西部巴芬湾发育丰富的油气藏和天然气水合物藏,其形成分布与流体运移系统密切相关.根据浅层地震数据,利用BSR识别、地震相分析、地温梯度和热流值异常方法,追踪流体运移路径,分析多边形断裂对水合物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各地质构造形成的流体运移系统.结果 表明:研究区发育两个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GHSZ),其热流值分布具有非均一性,多边形断裂发育处热流值高;流体特征表现为纵波反射模糊带、"亮点"地震相异常、"平点"地震相等;高密度多边形断裂为流体运移提供疏导通道,增加天然气水合物的储存空间;深部裂解气通过聚集型高通量流体运移通道(底辟或构造隆起、断裂、高渗透层等)在垂向和侧向上运移,在研究区北部形成天然气水合物藏.该结果对降低前沿盆地的天然气水合物开发风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采用PS-InSAR技术对覆盖廊坊北部地区的33景Envisat ASAR影像进行处理,获取该地区2007~2010年平均形变速率场与季度时序沉降信息,并与沉降影响场数据进行耦合分析。结果表明: 1)宋庄-燕郊与五百户-大口屯等地区沉降发育较显著,季节性变动特征明显;2)山前与杨各庄-马坊地区呈高沉降梯度,平原区较高沉降梯度区多与-16 mm/a、0 mm/a等值线形态一致,差异性沉降特征显著;3)因第四系厚度、结构显著差异与断裂活动影响,北、东部断层两侧多表现为较高或渐变的形变梯度;4)差异性沉降展布与水源地、水位降深区具较好空间响应,且较严重沉降多为中深层承压水超采与城镇化建设所致。  相似文献   

3.
以EIGEN-6C4模型布格重力异常数据、V19.1地形数据和CRUST1.0模型地壳数据为基础,采用导纳法和相关函数法联合反演,计算华北地区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_(e))。结果表明,华北地区T_(e)值的分布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西部鄂尔多斯地块为高值区,T_(e)厚度约为30~60 km;中部华北平原为低值区,T_(e)厚度约为5~25 km;鲁东黄海地块为中、高值区,T_(e)厚度约为20~50 km。华北克拉通高T_(e)值区与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相对应,中、低T_(e)值区则对应构造相对活跃的太行山构造带和郯庐断裂带。从T_(e)值与地表热流的关系来看,高T_(e)值区一般对应低热流值区,而低T_(e)值区一般热流值也较高,这与岩石圈厚度和地表热流的一般分布规律一致。从T_(e)与地震的空间分布来看,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中、低T_(e)值区,表明T_(e)较低的地区稳定性较差,可能更有利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  相似文献   

4.
基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跨断层短水准资料,利用“点-线-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分析甘肃地区1990~2016年8次5.5级以上地震的震前应变背景、断层活动和短期形变异常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多个地震震前不同层面上出现如下典型的异常特征:1)地震往往发生在垂直形变累积率的高值区或差异显著的高梯度带上,震前出现有序的形变场分布;2)震前不同断裂带之间或断裂带的不同段之间常存在显著的运动差异,发震断裂震前中短期运动速率显著增强,造成区域运动的不均衡;3)随着强震的逼近,显著异常场地在空间分布上明显向近震区迁移和集中,或近震源区的一些跨断层场地异常强度逐渐增大。地震震前典型异常的时、空、强演化特征说明,断层运动失稳前,近震区附近断层活动、应力应变场均有一定程度的显现,地震发生前断层活动存在不同往常的失稳波动现象,应力出现向近震源区传递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采用全球地磁场模型EMM2017计算得到总磁场强度异常(ΔT)与磁力异常矢量(Ta)在主磁场方向的投影分量(Tap)差异的全球分布,分析该差异的幅值大小、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为构建与应用全球岩石圈磁场模型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最新的跨断层资料,利用时序曲线分析、断层速率合成分析和垂直形变累积率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计算,从不同角度和范围提取2016年门源Ms6.4地震震前异常特征,揭示断层活动。结果显示:1)震中距150 km以内多个场地出现了典型的以加速张性变化为主的短期异常,150~300 km内的异常以趋势变化为主;2)祁连山-海原断裂带上异常场地的空间分布表现出由祁连山断裂带中部集中向东迁移至中东部集中的特征,海原断裂上异常有所增多,此类现象与2003年民乐6.1级地震前的现象极其相似;3)祁连山断裂自2014年以来合成速率偏离正常动态值较远,容易积累应变。垂直形变趋势累积率的计算结果显示,地震震中位于形变积累的高值区。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三度体直角座标向上延拓法计算了湖北及邻区的深部布格重力异常,结合地壳厚度分析了异常分布与深部构造的相关性。最后,对东部梯度带、深断裂、地震活动与重力异常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LandsatE5TM数据的线性信息解译和分形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了浙江省芙蓉山地区断裂构造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构造分组数D值表征断裂构造的空间分布强度来指示矿化的空间分布,在该地区火山岩的找金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种将TM数据解译与分形统计学结合的构造分形异常法应用方便、简捷,若进一步将其与物化探异常相结合,效果可能会更好。  相似文献   

9.
基于多期绝对重力与相对重力联测资料,获取不同时空尺度的郯庐断裂带苏皖段及周边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计算不同深度的重力变化,结合区域地质构造,从深度层次的横向变化与时间尺度的纵向变化2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重力变化主要由中、上地壳密度变化或断裂构造活动引起。沿郯庐断裂带苏皖段走向断裂活动分布不均,受周边深大断裂带交切作用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活动特征。淮阴-响水口断裂、滁河断裂等深大活动断裂带构造活动对局部重力变化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沿断裂带走向分布有明显的重力变化梯度带;郯庐断裂带郯城-泗县段、大别山构造带霍山-六安及江苏溧阳-镇江地区在小波细节动态变化中存在重力变化梯度带异常区,但强度不高,考虑到多条深大断裂交切于此,后期需要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0.
太行山南端浅层速度结构成像和隐伏断裂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太行山南端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运用初至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该区域的浅层P波速度结构和基底面展布形态,发现剖面浅部的P波速度变化与沉积盖层厚度和断裂分布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利用跨断裂完成的浅层地震反射剖面,对区域内2条第四纪隐伏活动断裂进行高分辨率成像。结果表明,汤西断裂为东倾的正断层,控制汤阴地堑的西边界,活动年代为中更新世;汤东断裂为西倾的正断层,是汤阴地堑的主控边界断裂,活动年代为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11.
莱州-安丘铁成矿带已发现大量中小型铁矿床,重磁资料在找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实践表明,按成因划分的3种铁矿床类型所对应的重磁场特征在总场尺度上难以进行有效区分,不同类型的铁矿床分布规律不甚明显。岩石物性的统计分析表明,带内发育的各类岩(矿)石具有显著的密度及磁性差异,岩浆岩密度和磁性均较高,变质岩变化范围较大,而沉积岩以"低磁低密"为特征,磁铁矿石的磁性高于其他岩(矿)石,而且铁矿石与围岩密度差较大,具规模矿体能够引起显著重力异常。利用频率域滤波方法对重磁资料进行场分离处理,将重磁异常分为区域场和局部场,断裂构造在区域场中以梯级带为主要特征,在局部场中磁铁矿床均分布在高磁异常及周边区域,沉积变质型铁矿床、岩浆融离型铁矿床、岩浆期后热液型铁矿床在重力局部异常场中具有不同的特征,对不同类型铁矿床从重磁局部异常场尺度上进行特征总结,为今后带内铁矿床勘查方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麻城地区重、磁异常场特征,经反演计算获得了深部结构特征。对重力布格异常利用Parker-Oldenburg快速位场反演方法计算出莫霍面的展布,对航磁异常利用对数功率谱法和矩谱法计算出居里面深度。在此基础上,探讨该震区深部蕴震条件。主要结论是:①麻城-团凤断裂带为该区切割较深的主要控震构造;②1932年麻城6.0级地震发生在区域重力异常等值线梯度最大处,磁力异常区两局部正异常间的低值带,莫霍面及居里面隆起区边缘;③发震部位有其特定的深部蕴震构造及应力蕴震条件。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70年通海MS7.7地震的破裂参数,利用模型对不同岩石圈流变特性下库仑破裂应力的变化进行研究,探讨通海地震的静态同震变形和短期震后变形对小江断裂带和红河断裂带上潜在地震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这2条断裂带的一些断裂段在深度7.5 km处库仑破裂应力增量(ΔCFS)的震时变化达到0.12~0.50 bar,48 a后由于下地壳和上地幔的应力松弛,相同位置的库仑破裂应力增量高达0.22~0.90 bar。说明1970年通海MS7.7地震增强了小江断裂带和红河断裂带上潜在的地震活动性,在将来的地震工作中应加强对其的研究,并通过增加野外观测的方式监测其地震活动与地壳运动模式。  相似文献   

14.
��ظ�ԭ����Ե�����仯�����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2003??????????仯?????? ????????????????????????????????????????????????о????????????????????????????????, ?ó????????????????仯?????????????????????????й????????????????????????????????????????????????????????????????????,???????????о??????????κ?λ??????????仯????????????????????????????????仯???????????????????????????  相似文献   

15.
高地银多金属矿位于突泉-林西华力西、燕山期铁(锡)、铜、铅、锌、银、铌(钽)成矿带内。矿区广泛发育晚侏罗世火山岩系,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酸性岩浆侵入强烈,断裂构造较发育,化探异常重现性较好,视极化率异常与化探异常吻合。异常区已发现10条矿化蚀变带,均受断裂构造控制,并具有较好的银矿化显示。矿区具备了良好的成矿物质来源和活化、迁移及富集条件,岩浆热液型银多金属矿的找矿前景较好,应关注与大断裂派生的次级断裂及岩浆热液有关的银多金属矿床的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16.
利用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及“霍山窗”区域的跨断层水准测量资料,运用断层形变累积率及年滑动速率比方法计算各测线近20 a的观测数据,研究区域内断层活动及能量积累的整体空间演化特征,梳理各测点所跨断裂带的断层形变特征及变化过程,从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的角度探讨断层活动特征与安徽及邻近地区中强地震的关联性。结果显示:1)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断层形变累积率总体高于“霍山窗”区域,震前存在高值聚集、区域分界、高密度低值梯度带等特征,显示震前的应力积累背景;2)安徽地区断层活动明显受郯庐断裂带整体活动的影响,区域性差异和阶段性变化显著;3)断层形变的年滑动速率比异常对地震活动的判断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主要表现为震前2个月~1 a的高值异常及多个测点的群体性异常等特征,随着震级的增大,异常分布范围和变化幅度均有所增大。  相似文献   

17.
月牙山-老硐沟地区位于北山成矿带东南部,区内前期找矿工作主要围绕金、钨等矿种展开,而对铜相关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预测则少有涉及。以野外地质调查为基础,结合室内多元找矿信息提取和综合分析,对该区典型铜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找矿模型、综合找矿信息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开展了成矿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区内的铜多与铁、铅、锌等伴生,矿床受碳酸盐岩、海西-印支期中酸性岩体及北西-北西西向断裂共同控制,为典型的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北西-北西西向断裂、高磁异常体、铜铅锌地球化学异常叠加部位为此类矿床的有利找矿地段。据此,本次工作共圈定了4个预测区(A1、A2、B1、C1),野外查证在其中A1和A2预测区内见较好矿化,为区内下一步的找矿勘查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糡?????????????????????塢???????????????????3???????糡??????????????????о????????????1?????????????糡???????????н???????????????????仯????????????С???????????????λ?????2?????????????糡??????????????????????????????????????????????????????????????????????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