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利用断层土壤气探测方法,在珊溪水库地区双溪-焦溪垟断裂上3个不同位置进行土壤Rn和H2的测量,发现断裂带上的土壤Rn和H2测值在靠近断层破碎带或岩脉出露位置明显升高。结合断层气探测方法在探测隐伏断裂方面的应用,确定双溪-焦溪垟断裂在包山垟村附近具体经过位置。发震断裂上的土壤Rn和H2测值明显高于非发震断裂,说明珊溪水库地区土壤Rn和H2与地震活动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对张家口-渤海隐伏构造带地区6~8月24个固定土壤气测点、6条断裂进行断层土壤气Rn、CO2及Hg浓度测量。结果表明,土壤气Rn、CO2、Hg通量值分别为(4.61~18.48)×103 kBq/m3、0.14~8.21%、2~21 ng/m3,呈东高西低的特征,与地区应力水平、地壳厚度、沉积层厚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在区域地质构造调查、地球物理资料和遥感解译基础上,采用钻探、槽探、14C年代学测试等方法,对伊通-舒兰断裂带四平段NE向隐伏断层的时代、性质及构造意义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四平段断裂主要发育于上更新统长英质(含角砾)砂岩层内部,为逆冲推覆断层;2)槽探与钻孔揭露的耕土层、粘土层、泥质砂岩层和长英质(含角砾)砂岩层AMS14C测年结果分别为-70~6 270 BP、60~7 780 BP、110~21 780 BP和11 740~26 100 BP,断层活动年代总体应归属为前第四纪(>26 100 BP);3)结合区域岩浆构造与地震事件可知,本次揭露的NE向隐伏断裂带可能形成于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4.
硅酸盐风化被称为"地质空调",影响着地球的长期气候变化。控制硅酸盐风化速率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岩性、植被、气候和构造等。为了探讨岩性单一变量对于硅酸盐风化速率的影响,选取云南省腾冲市北海湿地的数十平方千米区域作为研究对象。该区域仅有花岗岩和安山岩两种岩性出露,花岗岩流域和安山岩流域的构造活动一致,温度、降雨量、径流量等气候条件相同,植被的发育情况也完全相似。基于上述情况,对区域内采集的4个河水样品和1个雨水样品开展水化学质量平衡计算。结果表明:大气输入、硅酸盐风化和碳酸盐风化对于采样流域主量阳离子的贡献比例平均值分别为8.1%、76.5%、16.0%;采样区域内硅酸盐和碳酸盐风化速率平均值分别为5.68、9.96t·km~(-2)·年~(-1),大气CO_2消耗速率分别为2.68×10~5、0.29×10~5 mol·km~(-2)·年~(-1);花岗岩和安山岩的风化速率分别为3.22、8.14t·km~(-2)·年~(-1)。安山岩的风化速率是花岗岩的2.5倍,表明在植被、气候、构造等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岩性对化学风化的影响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安阳南断裂带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地球化学背景,采用野外流动测量的方法对安阳南断裂带宗村段开展2期土壤H2和Rn的重复观测。结果表明,第1期H2和Rn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66~58.56)×10-6 和15~123 kBq/m3,背景值分别为6.87×10-6和52.49 kBq/m3;第2期H2和Rn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36~29.73)×10-6和28.2~103 kBq/m3,背景值分别为0.89×10-6和47.49 kBq/m3。2期H2和Rn的测量结果均显示,在距测量起点210~300 m处气体浓度出现高值异常,气体在断裂带附近较为富集,对断层位置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利用断层气H2和Rn探测隐伏断裂的浅层位置在该区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Sentinel-1A数据,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DInSAR)技术提取视线向(LOS)同震形变场,利用基于序列蒙特卡罗采样的贝叶斯方法反演发震断层几何参数与断层滑动分布。结果表明,发震断层走向约47.810°±2.218°,倾角约36.664°±2.499°;震中位置为87.715°E、34.365°N,震源深度为5.673 km。同震滑动分布主要集中在3.9~7.5 km深度,最大滑动量约0.42 m,平均滑动角约-66.598°±3.258°。本次地震以正断为主,兼具少量左旋走滑性质,反演得到的矩震级为MW5.5,略小于USGS提供的震级。  相似文献   

7.
通过Sentinel-1卫星升降轨数据获取谢通门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基于均匀弹性半无限位错模型反演地震的同震滑动分布模型。InSAR同震形变场表明,升降轨视线向最大形变量分别为0.049 m和0.051 m,形变场长轴大致呈南北方向,位于甲岗-定结断裂西侧。通过对倾角和倾向进行格网搜索发现,西倾节面更可能为该地震的发震节面。反演结果表明,滑动分布主要位于2~10 km深度范围内,平均滑动量为0.02 m,最大滑动量为0.10 m,发震断层倾角为47°,平均滑动角为-81.60°,显示该地震以正倾滑动为主。大地测量数据约束的该地震震中为30.27°N、87.75°E,震源深度为6.58 km,释放地震矩为5.056×1017 Nm,对应矩震级为MW5.7,与GCMT、USGS公布的震级基本一致。综合分析震中位置和滑动机制认为,甲岗-定结断裂的分支断层为本次谢通门地震的发震断层。  相似文献   

8.
利用Sentinal-1A卫星SAR数据获取覆盖2021-03-19西藏比如M_(W)5.7地震的降轨同震视线向形变场,反演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几何参数及同震滑动分布。结果表明,此次地震破裂在一个之前未被探测到的隐伏断层上;破裂以正断为主,伴有少量左旋走滑分量;滑动主要分布在2.4~11.2 km深度处,且在6.4 km深度处滑动量达到最大,约为0.17 m;获取的地震矩约为3.6×10^(17) Nm,相当于M_(W)5.7。这些精确的断层参数及震源模型可为评估区域地震危险性及构造演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简单讨论了崂山花岗岩的岩源、成因与大地构造环境的关系之后,本文指出: (1)崂山花岗岩岩浆期后的地体构造,特别是新构造,是中生代胶莱盆地形成后继承老构造的新活动。 (2)崂山花岗岩体内有三组断裂构造(走向分别为N41°E,N20°W和N70°W),其中N20°W方向的断裂是中生代以来胶莱盆地与花岗岩体内承压带上的开放系,基岩裂隙普遍赋水;而在局部地区,由于受新生代东西向挤压作用力的影响,走向N70°W断裂带成为开放系. (3)基于上述讨论,可在崂山花岗岩体内圈定出200km~2范围的富水区,其浅成含水深度为20~25m,单井出水量50~100吨/日。  相似文献   

10.
以多源观测为约束,利用近场GPS、InSAR同震位移和强震观测数据联合反演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发震断层的几何形状和破裂模型,并初步分析其地震成因。结果表明,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断层走向154°,倾角80°,以左旋走滑为主,兼有少量正断分量;地震破裂主要集中在2~12 km深度范围,最大滑移量为1.6 m,位于地下6 km深处,断层在近地表没有滑移;地震释放的地震矩为5.59×1018 Nm,矩震级为MW6.44。结合余震分布认为,该地震的发震断层为隐伏的虎牙断裂北段。  相似文献   

11.
??о???????????????????????????????????????μ?????????????????????????????????550 m×875 m????????????????????????????????????????????????????????????????N20°??22°E????????????и???????????????F1????SE???ζ???F2????NW?????????????????F1????????ζ???F2?£???????ζ???F2???F1?????????????????????????????????????????????????????F??1??F??2??????????????????????????????????????????????????????С??????????780??800 mF2????鲢??F1???????  相似文献   

12.
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 小型复杂断块圈闭已成为当前凸起区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 为了明确辽西凸起断块圈闭油气差异富集的原因, 利用三维地震、测录井、薄片等数据资料, 通过三维流线定量模拟的方法, 分析凸起斜坡区潜山顶面风化壳特征, 建立"壳-断"耦合油气运移模式, 刻画斜坡区油气优势运移路径, 从而明确风化壳运移对凸起断块油气差异富集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 ①研究区潜山历经多期构造运动, 且潜山岩性主要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和太古界花岗岩, 岩性性质较脆, 易被风化剥蚀, 风化壳溶蚀孔隙及构造裂缝普遍发育, 且分布稳定, 形成斜坡区油气侧向长距离运移的主要通道; ②斜坡中带受反向断层控制形成断隆构造, 油气沿风化壳的运移受斜坡断隆带遮挡, 形成"壳-断"耦合油气运移模式, 断隆带断距大小控制风化壳油气侧向运移能力; ③利用三维流线定量模拟的方法, 刻画出研究区四级油气优势运移通道, 明确不同级别油气运移通道对凸起断块油气富集程度的控制作用。该研究成果有效指导辽西凸起油气勘探实践, 并填补了富油凹陷成熟凸起区油气成藏认识及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以跨断层水准实测资料为基础,分析2011-03-11日本东部Mw9.0大震前后首都圈地区(114°~119°E,39°~41°N)地壳垂向变形特征。通过构建首都圈地区三维有限元模型,初步探讨跨越不同几何结构断层的测线所表现出的变形特征的动力学成因。结果表明:1)首都圈地区跨断层水准资料表现出群体性变形特征,反映相同的断层运动性质;2)NNE-NE向断层的上盘相对下盘垂向下降,NW向断层上盘相对下盘同样垂向下降,表征着首都圈地区NNE-NE、NW向断层受到不同程度的张性应力作用;3)数值模拟给出的不同方向跨断层测线的垂向变化结果同样表现出与实测结果较为一致的断层正断运动性质,即断层上盘相对下盘垂向下降;4)日本Mw9.0大震造成首都圈地区近E-W向的张性应力是产生首都圈地区跨断层水准资料群体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辽北下大堡金矿的主要成矿元素及成矿流体的热量、来源, 以及韧性剪切带与成矿的关系研究, 认为下大堡断裂次一级北西向张扭性断裂形成后, 燕山晚期安山玢岩侵入, 在安山玢岩上下盘形成低温低压仓, 因温度梯度及压力梯度形成的热液携带围岩中成矿物质而形成成矿流体,向低温低压仓运移,在运移过程中北西向张扭断裂受区域韧性剪切作用的改造,而表现为韧性剪切带性质,相应地使低温低压仓中的刚性、塑性岩石破碎及糜棱岩化,并形成相应的含金岩系,因此,下大堡金矿床属韧性剪切- 中温热液蚀变岩型叠加矿床。  相似文献   

15.
采用InSAR形变监测资料计算2015年西藏定日MW5.7地震同震形变场,反演发震断层几何参数和滑动分布。在此基础上,研究尼泊尔MW7.8主震对定日地震的静态库仑应力触发影响。综合分析地震滑动机制和构造特征,认为定日断层为西倾隐伏断层。反演结果表明,地震破裂相对集中,主要深度在6~9 km,破裂以正断滑动为主。发震断层走向约178°,倾角约 48°,破裂区长约5 km,宽约5 km,最大滑动量约0.2 m,释放的地震矩约3.7×1017 N·m,对应矩震级MW5.6。尼泊尔主震同震库仑应力在定日地震震源处约为0.2 bar,造成藏南申扎-定结拉张地堑应变加载。  相似文献   

16.
2010-10太康地区发生的M_S4.7地震和许昌-太康断裂的活动构造有关,而许昌-太康断裂在地表未留下任何构造痕迹,处于隐伏构造和隐伏活动状态。为了研究该区域的地壳浅部结构、断裂的空间展布及断裂的活动性,2015-10在太康县城以西震中区域完成了3条跨许昌-太康断裂的浅层地震反射剖面。结果表明,在深度1 000m以内,地震剖面揭示了5条断裂特征清楚的正断层,其中位于剖面南部向北倾的4条断层和位于剖面北部1条向南倾的断层形成相向倾斜关系,剖面上能分辨的断裂深度在75~150m之间,到达第四系地层,并且处于活动构造状态,这些断层可能和太康多次发生的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17.
治岭头金矿在构造研究,成矿及其时代等问题,一直存在不同看法,90年代前绝大多数同志认为,该处属较老时代的金矿。目前已由不同阶段成矿到与火山热液及地下热水成矿有关的几种较年青金矿的看法。本文从构造分析、火山周边断裂矿化及矿石绝对年龄样成果,提出该区金矿与火山热液关系的密切,成矿时代属燕山晚期(相当中下白垩世)。  相似文献   

18.
为准确认识2020-06-14土耳其MW5.7地震的发震位置、构造特点以及地震危险性,利用D-InSAR技术对Sentinel-1A数据进行处理,基于GACOS进行大气校正,获得视线向(line of sight,LOS)同震形变场。降轨LOS向同震形变场显示,断层北侧抬升,最大抬升形变量约8.87 cm;南侧沉降,最大沉降量约-7.75 cm。以LOS向同震形变为约束,先采用贝叶斯自举优化法反演发震断层几何参数,然后使用有限断层方法反演地震破裂滑动分布。结果显示,断层走向约257.48°±0.65°、倾角约79.69°±0.98°、滑动角约154.2°±3.8°,震中位置为(40.754°E,39.389°N),破裂区域长度约8 km、宽度约6 km,破裂的最浅埋深约0.8 km、最大埋深约8.9 km,最大滑动量约0.57 m,对应深度约4.278 km。地震释放地震矩约4.54×1017 Nm,对应矩震级MW5.7,与土耳其灾害和紧急情况管理局公布的结果一致。此次土耳其地震受近东西向的潜伏断层控制,以右旋走滑为主兼具少量的逆冲特性。地震造成部分地区的库伦破裂应力增量超过0.1 bar,这些区域未来的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为厘定太原盆地中部潜在的发震断层情况,对田庄断裂实施了浅层地震勘探,结果表明:1)田庄断裂可分为3个区段,各区段内均发育北、南支断裂,其中北支断裂为主断裂;2)除断裂西端及中-东段转折部位断面呈近似“N”形结构外,其余断面均呈“Y”形;3)西段断裂带宽度最小,东段断裂带宽度最大。利用年代学测试方法结合钻孔剖面确定断裂的活动年代及滑动速率,断裂中段的活动年代为晚更新世晚期,上断点最小埋深为39.3 m,晚更新世以来最大断距为2.9 m,最大滑动速率为0.0415 mm/a;断裂西段及东段的活动年代为中更新世,中-东段转折部位上断点最小埋深为37.4 m,晚更新世以来最大断距为2.7 m,最大滑动速率为0.0461 mm/a。基于浅层地震揭示的基岩破裂长度,采用地震矩方法对田庄断裂进行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确定断裂的最大潜在震级及发震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