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巩鑫  吴昭阳  杜蔺  衮名汕 《贵州地质》2018,35(3):205-209
绿色勘查是绿色发展在地质勘查领域的实践,是我国地质勘查工作的必由之路。地质勘查工作中主要探矿工程包括槽探、浅井、钻探、坑探等,如不注意保护环境,实施绿色勘查,则每一种探矿工程都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本文以贵州道真新民铝土矿绿色勘查示范区为例,详细介绍绿色勘查的应用与实践情况。结果表明:通过实施绿色勘查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勘查工作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和影响,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勘查双赢。  相似文献   

2.
绿色勘查是在实施找矿过程中,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运用先进的勘查手段、方法、设备、工艺和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地质勘查全过程环境影响最小化,实现找矿和环保双赢的一种勘查模式。本文阐述了福泉市桅杆坪磷矿区绿色勘查在地质勘查中的实践应用,分析了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总结了实施绿色勘查取得成效,以期对今后地质勘查工作中起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固体矿产勘查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传统固体矿产勘查因经常采用探槽、浅井、坑道、钻孔等探矿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为深入探讨固体矿产绿色勘查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谐勘查等方面的作用,以贵州省道真县新民铝土矿绿色勘查示范为例,详细介绍示范区的生态环境与资源情况,并将传统固体矿产勘查与绿色勘查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通过科学的工程布置,调整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勘查设备,运用先进的勘查技术手段,降低了能源消耗,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地质勘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合理的钻机场地分区布置、建设,环保型冲洗液的应用,科学规范的钻孔封闭,可减少对环境的扰动,保护地下水环境。通过环境恢复治理,可短期内恢复破坏的生态环境,使地质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绿色勘查实施可增加当地收入,助推脱贫攻坚战略,构建和谐地勘环境。综上所述,固体矿产绿色勘查能实现节能减排的良好效果,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能最大限度地恢复生态环境,构建和谐共赢的地勘环境,实现地质找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4.
《四川地质学报》2022,(Z1):46-52
绿色勘查既要实现矿产勘查资源的保障又要做到自然生态环境健康安全。在矿区勘查工作开展之前,需要了解生态环境特征、了解工程地质特征、调查生态环境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开展地质勘查工作。通过以钻代槽、一基多孔等优化方案,采用全液压便捷式钻机等先进的工程设备及其配套环保工艺,充分利用矿区已有交通便道,选择卷扬运输、人工导向的运输方式,选择环保的泥浆体系及其无害化处理工艺,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等减少因勘查工作对矿区造成地形地貌的破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对因施工槽探、园井、钻机平台、道路造成的环境破坏,开展土石回填和植被种植工作,实现环境恢复。在矿区勘查工作的全过程力推做到"绿色化"和"生态化",最终实现绿色勘查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四川地质学报》2019,(Z1):46-49
绿色勘查既要实现矿产勘查资源的保障又要做到自然生态环境健康安全。在矿区勘查工作开展之前,需要了解生态环境特征、了解工程地质特征、调查生态环境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开展地质勘查工作。通过以钻代槽、一基多孔等优化方案,采用全液压便捷式钻机等先进的工程设备及其配套环保工艺,充分利用矿区已有交通便道,选择卷扬运输、人工导向的运输方式,选择环保的泥浆体系及其无害化处理工艺,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等减少因勘查工作对矿区造成地形地貌的破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对因施工槽探、园井、钻机平台、道路造成的环境破坏,开展土石回填和植被种植工作,实现环境恢复。在矿区勘查工作的全过程力推做到"绿色化"和"生态化",最终实现绿色勘查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绿色地质勘查是青海省乃至我国地质找矿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展绿色地质勘查需要了解地质勘查工程影响生态环境的范围及形式,在此基础上综合多种先进的勘探技术手段,以最大程度降低扰动地表生态环境为基础满足预查、普查等阶段的地质找矿目的。其方法包括结合环保型冲洗液、浅层取样钻探、便携钻探设备浅孔钻探、重型钻探设备深部钻探与多向分支定向钻探取样方法等,并综合资料探索三维地质建模的方法开展绿色地质勘查。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作为生态大省,是全国开展绿色勘查工作较早的省份,多彩整装勘查区是青海省2016年实施的11个绿色勘查示范地区之一。通过对多彩整装勘查区2016年绿色勘查工作进行总结分析,认为绿色勘查技术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高海拔地区可以应用,采用以钻代槽、模块化钻机,使用一基多孔、减少道路、探槽回填及恢复等措施,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较小。通过绿色勘查与传统勘查成效对比分析,绿色勘查减少破坏植被面积近8倍,实现恢复生态价值4 580万元。绿色勘查成效较好,值得在全省进行推广。对今后推动全省地质工作开展绿色勘查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绿色勘查是一种先进理念,是一种信仰,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绿色勘查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集成创新、综合研究采用多项技术来实现。本文结合高原生态脆弱区——四川省若尔盖铀矿田介绍了可减轻对环境扰动和影响的“以钻代槽”、“一基多孔、一孔多支”、环保泥浆及净化处理、轻便设备及机具的使用等技术方法,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刘蓓  杨可  张晨  顾科伟  皮健伟  段晓 《探矿工程》2021,48(S1):39-46
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针对现有固体矿产地质调查(勘查)项目,积极探索和实践绿色地质勘查工作技术方法,因地制宜应用全液压履带钻机、便携式模块化钻机实施“一基多孔”,采用背包钻实施“以钻代槽”,通过优选环保型冲洗液,净化处理废弃冲洗液,控制临时占地规模等具体措施。与传统机场规格相比占地面积减少了80%~85%,临时便道修筑减少了60%~65%,工后复垦复绿达到了80%以上。通过绿色勘查成本费用分析,人员、临时用地(青苗)补偿、绿色环保材料及复垦复绿等费用成本总和降低了40%左右。最后探索实践了绿色勘查工作保障措施,对下一步绿色勘查工作提出了建议,为加强绿色勘查工作理念、完善相关的制度法规、激发绿色勘查工作活力提供了积极的导向。  相似文献   

10.
煤炭资源勘查是一项系统工程,绿色勘查理念的引入,将对煤炭地质勘查过程地质信息的采集、汇总、解释、评价程序、技术手段及理论方法产生重大变革。通过梳理勘查技术体系研究成果,阐释了高效、科学、节约的绿色勘查内涵,提出了在整个勘查过程中应秉持的4个原则:即勘查工程协同布置、技术互补原则;勘查手段的合理高效、经济节约原则;环境扰动与环境修复并行原则;工作环境"以人为本"原则。依据绿色勘查过程中绿色勘查理念、技术、智慧勘探思维与"三边"工作、以及法律法规保障等方面要求,创立了包含煤炭绿色勘查理论、工程技术、勘查标准、勘查评价、绿色恢复等5个板块的新时代绿色勘查技术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11.
煤炭仍是我国能源供给的根本保障,长期高强度开采带来了严重环境问题。新时代要求煤炭必须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实现全产业链的绿色。依据我国绿色煤炭资源的特征,指出了煤炭资源的绿色勘查、绿色开发、绿色利用、恢复绿色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与主攻方向:即绿色勘查的核心问题在于煤系多种能源矿产资源协同勘查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扰动、破坏;煤矿绿色开采的核心是智能化开采;煤炭绿色利用的关键是要实现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恢复生态绿色要正确处理资源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涞源县龙门金多金属矿普查工作,贯彻绿色勘查理念,对槽探工程、老硐清理、钻探工程按《绿色勘查指南》进行了专项设计并付诸实施。槽探工程施工挖掘的腐植土和碎石就近分开堆放并遮盖,待项目验收合格后,回填腐植土和碎石,最后平整并绿化;老硐清理出的碎石选择离硐口较近的相对平坦的地方堆放,并做好防护工作,最后覆土绿化;钻进工程采用清水和环保泥浆做冲洗液,金刚石单管和绳索取心钻进,提高了效率,减少了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机台建设占地少,施工过程中避免油污等的外溢,项目竣工验收后地貌恢复采用植草、自然恢复等绿化方法。绿色勘查充分贯彻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3.
2019年10月14日,武强院士在北京地质学会主办的"院士讲地质——地质资源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做特邀报告报告分析了中国能源基本供给与消费的总体形势以及面临的问题,为解决能源与环境的矛盾,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方案,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绿色发展为理念,提出了开源、节流等对策,打造煤炭工业升级版,保障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该报告对煤炭的绿色发展、地质勘查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树立绿色理念 倡导绿色勘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在文 《贵州地质》2012,29(3):161-162
2012年7月27日,"2012生态文明论坛.贵阳会议"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隆重召开。贵州省地矿局局长李在文应邀出席会议,在"生态文明论坛"上作了《树立绿色理念倡导绿色勘查》的演讲。从矿产资源开发的绿色转型和绿色开采的思路出发,提出了"绿色勘查"新概念,这在实现矿产资源找矿突破中,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矿产勘查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刊特刊发演讲全文,以传播绿色勘查理念,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绿色勘查中实现找矿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5.
绿色煤炭基础地质工作框架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煤炭是煤炭行业绿色矿山建设的具体体现,绿色煤炭对煤炭地质工作提出新要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煤炭地质工作贯穿于绿色煤炭产业体系的全过程,可以分解为三大目标任务:矿产资源地质,寻找绿色资源实现绿色勘查;安全开采地质,为绿色开采提供可靠的地质保障;加工利用地质,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供充分的地质依据。分析了绿色煤炭各阶段对地质工作的需求特点,初步建立了绿色煤炭基础地质工作框架,提出了各阶段基础地质工作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文中进一步厘定了煤炭资源/储量的概念,全面分析了我国煤炭资源勘查开发现状,深入阐述了我国煤炭资源保障程度,认为煤炭资源总体丰富,可采、预可采储量不足,服务年限少,区域煤炭资源保障不平衡,优质炼焦用煤稀缺,中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压覆严重,中西部煤炭开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在分析煤炭资源保障程度基础上,根据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勘查开发的基本要求,提出了煤炭资源绿色勘查技术、煤矿高精度高效安全开采地质探测技术、煤矿水害探测与防治技术、煤矿绿色充填开采关键技术、采煤沉陷综合治理与生态环境恢复再造技术、煤矿瓦斯井上井下联合抽采技术、废弃矿山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恢复技术研究、煤矿高矿化度矿井水及固废处理技术、洁净煤技术的基础地质研究、煤系多能源矿产综合勘查开发和利用技术、煤炭地下气化与煤层气联合协调勘查开发技术、煤源雾霾研究和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技术十二项煤炭绿色勘查开发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7.
钟方红  黄鸿新 《探矿工程》2021,48(12):32-37
在村镇辖区周边矿产勘查中,遇到民居、农田、道路、农业基础设施、山地植被绿化等,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满足绿色勘查的要求,提高地质矿产勘查工作质量和效率,在广丰许家桥黑滑石矿详查中,采用无人机航测、便携式全液压岩心钻机等技术设备进行勘查施工.项目通过先进的设备选型、环保的技术工艺、科学的勘查方案及具体的环保措施,取得了缩短勘查周期、提高岩(矿)心采取率、消除传统勘查安全隐患、降低征地搬迁劳动强度与成本及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的成效,实现了地质勘查质优高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达到绿色勘察的目标任务。地质矿产勘查工作走绿色勘查之路,不仅保护了绿水青山生态环境,还可通过高标准的绿色勘查技术手段和环境保护要求,提高勘查效率和质量、降低劳动强度和成本、实现节能降耗目标,是一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随着矿产资源勘查工作量的加大,勘查与环境矛盾不断出现。深孔钻探施工周期长,对施工场地地表土壤及植被污染严重;机械设备修理、废弃油料、存放油类的临时仓库、废弃泥浆、岩粉如处置不当也会对地表土壤产生污染;钻孔冲洗液漏失会污染地下水等。因此,采取针对性的技术措施防止破坏、污染生态环境,在当前矿产勘查钻探施工中至关重要。本文针对河北省滦州市古马铁矿深部钻探工程项目,在施工前、施工中、施工结束采取了铁质循环槽、铁质水箱、防渗布和面包砖硬化地面等一系列绿色勘查技术措施,确保了钻探施工场地未受污染,施工结束后恢复原地貌情况良好,为以后岩心钻探工程中深孔绿色施工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张敏 《探矿工程》2021,48(S1):397-401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系统工程,本文以某矿区为例,简要阐述了矿山地质环境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措施。经济建设同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切实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矿山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全过程,全力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  相似文献   

20.
"十三五"期间,甘肃省地矿局地勘工作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新要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地质工作全过程实施绿色勘查,同时也经受住了经济下行、矿业市场低迷、投资环境不利等严峻考验。文章反映了甘肃省地矿局在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地质科研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通过开展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远景调查等工作,全省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程度进一步提升。在重要成矿带开展矿产勘查工作,发现一批新的矿产地。西秦岭金矿勘查继续推进,新发现天子坪金矿、饮马河金矿;玛曲县格尔珂金矿、合作市早子沟金矿、西和县大桥金矿、夏河县加甘滩金矿持续勘查,矿山实现增储。在甘肃北山相继发现五一山、塔水井、甜水井西、红柳沟北等钒矿,杨岭为铁钒异体共生矿。铅锌、镍等有色金属找矿取得了显著找矿前景。在阿尔金东段新发现晶质石墨富集区3个,先后发现大型晶质石墨矿床7处、中型矿床2处,探获晶质石墨矿物资源量累计达到1 200万吨以上。地热、氦气、砂岩型铀矿等矿产勘查也取得了重大突破,萤石、蓝晶石、硅灰石、饰面石材等地优质非金属找矿工作持续推进。地质科研有力指导了区域找矿勘查工作。文章还展望了"十四五"期间地质工作,提出了部署思路,对新时代地质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