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概述了1980年10月20日至24日在阿根廷召开的国际地震预报和地震危险性估计科学讨论会的概况,着重介绍了两位美国地震学者对南美地区所作地震预报的物理依据,地震界人士对此次预报的评论以及预报本身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反应。 相似文献
2.
3.
回顾就预报地震和地震危险性问题所引出的争论,模型和方法,试图对发生于某一特定时间空间和震级窗内的地震,研究其发生概率定量化的统计方法是本文强调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地震构造与地震危险性国际讨论会”概况陈运泰,高文学(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李京(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东南亚地震构造与地震危险性国际讨论会”于1994年1月27日至2月4日在越南河内举行。会议由越南国家科学研究中... 相似文献
5.
《山西地震》1982,(4)
“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九月八日至十四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经国务院批准后,我国代表在一九七九年四月巴黎国际地震讨论会上倡议召开的.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救灾署、联合国环保署、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的支持和赞助.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美国、日本、新西兰、意大利、奥地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南斯拉夫、泰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墨西哥、澳大利亚、苏联、英国、法国、希腊、荷兰、捷克斯洛伐克、香港、印度、土耳其、加拿大、巴西、中国等二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名代表.他们大多数是目前国际上著名的地震学家,有些是政府、地区(如欧州地区)或科研单位地震预报研究的负责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救灾署、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等国际组织的代表也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6.
7.
由联合国救灾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苏联共同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加的“地震预报和减轻地震损失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0月8日至14日在苏联塔吉克加盟共和国首府杜尚别举行。近百名苏联地震学家和地震工程师以及来自其它31个国家的42名地震学家和地震工程师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涉及了地震预报和减轻地震损失,地震危险性评定和地震灾害控制,地震预报的科学基础,地震预报和地震灾害的杜会、经济及组织问题,成功与不成功的地震预报的实例以及地震预报实验场诸问题。与会专家共宣读了43篇论文、报告,研讨了地震预报和减轻震害工作的现状,对于正在一些国家中进行的国际或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的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会议举办了小型书展,安排了与会者参观塔吉克抗震建筑与地震研究所、杜尚别地震台和努列克水电站大坝抗震工程。 相似文献
8.
第七篇文章作为世界某些国家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反应研究调研情况之二,综合汇编了关于日本的地震防灾概况,内容包括防灾体系与防灾计划,东京都的防灾对策,综合性防灾训练等。 相似文献
9.
“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ISCSEP)于1982年9月14日胜利结束。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美国、日本、新西兰、意大利、奥地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南斯拉夫、泰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墨西哥、澳大利亚、苏联、英国、法国、希腊、荷兰、捷克斯洛伐克、香港、印度、土耳其、加拿大、巴西、中国等23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名代表。他们大多数是国 相似文献
10.
11.
《山西地震》1982,(4)
一 般问题中国大陆地区快速破裂场的主要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李永善、李金正(陕西省地震局)本文利用强震活动资料,探讨了快速弹性破裂面、破裂体、破裂区、破裂系和破裂场之间的关系.指出,破裂场是客观存在,可以用模糊数学方法来描述和分析.本文还从破裂场角度探讨了我国大陆地区的主要强震带的成因及其与板块边缘强震带的关系.认为,板内强震带以板块边缘破裂带向板内逐步扩展的结果,整个地壳和板内地壳快速弹性破裂的主要形态是网络式的破裂.破裂的次序是先大块后小块,先边缘后内部,先两端后中间.我国近百年来的强震活动和迁移图象与上述推论非常符合.最后提出了一个关于整个地壳和板内地壳的快速弹性破裂的初步假设(或模式).它可能对进一步研究板内强震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2.
第七类一篇短文扼要复述了1982年在北京召开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概况,说明有关内容详见本刊过去对该讨论会的评述介绍;同时附加说明1982年度在地震方面的另一些较重要会议情况曾先后在本刊1982年或83年各期刊登过,在此不再复述。 相似文献
13.
与地震预报有关的电磁现象国际讨论会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地震预报有关的电磁现象国际学术讨论会已于1993年9月6-8日在东京召开。这次学术讨论会的宗旨是,为世界各国学者提供一个公开讲坛以讨论与地震有关的电磁现象,并通过交叉学科与多科学相关领域相结合的方式探讨地震预报等问题。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各国学者在这一领域中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1982年9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的“大陆地震活动性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的简况。参加此次讨论会的有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代表,提交大会讨论的学术论文共73篇,其中包括中国的28篇。此次讨论会充分地反映了近年来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并取得可喜进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17.
18.
19.
1979年6月1日至7日,在波兰克拉科夫附近召开了一次“震源物理与地震预报问题”科学讨论会,这次会议是由欧洲地震委员会的震源物理分会及理论解释分会共同组织召开的。这次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回顾近些年来震源物理及地震预报研究的进展,并讨论今后的发展方向及应着重研究的课题。欧洲一些著名的地震学者,如波兰的泰赛尔教授、西德的贝克黑默教授、苏联的科斯特罗夫博士、法国的马达里亚加教授和西班牙的乌迪亚斯教授等均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讨论的课题是当前地震预报研究工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通过这次会议可以看出当前欧洲地震预报研究的动向。关于这次讨论会上提出的论文,现尚未正式发表,这里仅根据波兰德莫斯卡博士所赠的抽印本,将会上宣读的部分论文摘要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