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底电缆管道是一种重要的海底基础设施,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但管理问题日益突出。文章从我国海底电缆管道的发展特点入手,着重分析了我国海底电缆管道管理存在的法规制度不健全、保护主体责任不明确、安全隐患问题突出、信息共享机制不畅4个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健全海底电缆管道管理法规、完善海底电缆管道政策制度、建立海底电缆管道动态监管体系、开展海底电缆管道普查等建议,以期为我国海底电缆管道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海洋油气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以及跨海电力和通信需求的增加,我国海底电缆管道建设得到迅速发展,近海海底电缆管道分布愈来愈密集,同时与之相关的违法行为也日益增多。目前,我国尚未出台海底电缆管道保护法,现有的处罚规定较为分散、模糊,且处罚力度小,甚至处罚规定之间存在混乱和矛盾的问题,导致难以对海底电缆管道违法行为实施有效打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作为海洋管理经验相对成熟的国家,对海底电缆管道的法律保护较为成熟,其中对海底电缆管道违法行为的处罚分类和方式等,有诸多值得我国学习之处。基于此,文章从违法行为处罚角度深入分析我国海底电缆管道管理与保护的相关制度现状,介绍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海底电缆管道法律制度概况及处罚规定的特点并与我国进行比较,为完善我国海底电缆管道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和今后的海底电缆管道立法提出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增设破坏海底电缆管道罪;制定《海底电缆管道法》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海洋文化遗产是指具有经济、文化、政治或社会价值的涉海历史遗存物,海岸带是海洋文化遗产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欧盟十分重视对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海岸带综合管理(ICZM)和海洋空间规划(MSP)框架内对海洋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同时针对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从完善海洋文化遗产评估机制和合理划定文化保护区两个方面,进一步促进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更好地融入海岸带综合管理体系。我国应当借鉴欧盟经验,从普查文化遗产、规划保护区、明确管理主体、完善法律制度等方面加强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4.
海洋石油天然气管道和海底电缆是涉及国计民生油气资源的主要输送载体,也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海上油气资源日益成为企业生产、居民生活的用能来源,海上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也逐渐成为我国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支撑,因此,海底电缆管道承担着满足用户能源需求的重任,一旦遭受破坏,不但严重污染海洋环境,而且经济损失巨大。文章从海底电缆管道管理与保护的现状出发,以相关法规为基础,从多个角度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海洋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海洋水下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全球海洋开发的浪潮中,做好海洋水下文化遗产的调查和保护是迫切和急需的。文章概述世界上传统海洋大国对海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经验,分析我国海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查清海洋水下文化遗产的分布、数量和特征等信息,了解海洋水下文化遗产分布区的地质地貌环境、水动力环境和保存环境条件,建立海洋水下文化遗产档案馆和数据库系统;完善与海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等,提升执法效率,做好海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和海洋开发利用的协调工作;建立海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区,传承和弘扬蓝色文明,实现海洋水下文化遗产的社会利用和可持续保护。  相似文献   

6.
沉船考古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水下环境复杂、文物打捞操作困难、海洋人文资料缺失等因素制约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沉船考古工作不仅要对沉船本身及所载器物进行考古发掘,还要结合陆域考古学、海洋学划分重点沉船区域进行系统性发掘研究,对沉船本身及所载器物所处的海底环境和受腐蚀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为文物修复和保护工作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
海洋文化遗产是指具有经济、文化、政治或社会方面价值的涉海历史遗存物,是海洋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沿海社会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与以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存在基础薄弱、认识不足、制度缺失等问题。将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海洋保护区管理范围,依托保护区管理体制开展信息普查、完善评估工具、健全管理制度,能够尽快建立起有效的管理保护体系。以青岛西海岸新区为例,提出了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区域示范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保护国际海底区域的环境是维护"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原则的重要内容。国际海底管理局通过的有关规章极大地发展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立的国际海底区域环境保护制度。国际海底管理局是代表全人类管理和保护国际海底区域的组织,在国际海底区域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广泛的职权和责任。承包者是国际海底区域活动的直接主体,对于其国际海底区域内活动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应承担主要的责任。担保国对于国际海底区域环境的保护也负有一定的责任。作为国际海底区域资源的主要利用者以及担保国内实体从事国际海底区域勘探开发活动的担保国,我国应高度重视国际海底区域的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9.
中国南海拥有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资源,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文章论述南海水下文化遗产的形成条件,分析南海水下文化遗产的探测现状,阐述南海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展,指出当前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南海水下文化遗产探测的展望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杰 《海洋信息》2012,(4):62-6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作为一个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释况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是文化发展强根同本、夯实当下文化创造创新基石的必由之路。2006年5月20日,舟山锣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舟山锣鼓音响宏壮,旋律奔放,气氛热烈,具有鲜明的海岛特色。舟山锣鼓艺术是舟山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舟山渔区人民生活的折射,凝结着舟山渔区劳动人民的智慧,渗透着舟山渔区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舟山渔区劳动人民朴素、鲜明的市美观念。本期我们将重点推介我国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舟山锣鼓。  相似文献   

11.
海洋水下文化遗产是国家海洋活动历史及其海洋文明的重要见证,对其进行保护是海洋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我国海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和海洋开发利用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海洋开发背景下保护海洋水下文化遗产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思源 《海洋世界》2007,(8):9-10
840多年前,一艘南宋商船载着数以万计的器物,带着失掉中原、战事频仍、国库难继的南宋王朝的失落沉没海底。海底沉积的大量淤泥保护了这艘沉船的船身,被一起封存的那些南宋市井黎民的生活剪影都等待着今天的华夏子孙前来发现。  相似文献   

13.
陆上资源逐渐匮乏,海洋中蕴含丰富的资源,而且储量巨大,开发海洋资源已是大势所趋。我国虽然海底资源丰富,但海底资源开发和海洋权益工作还未到位,海底资源开发进展相对缓慢,邻国在争议海域开采油气资源,而日、韩等国均已提出自己的划分大陆架的方案,我国的大陆架资源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海底资源的巨大经济和战略价值潜力,在积极研究海底资源的探测和开发利用的基础上,保护我国的海底资源,加强海洋权益的维护。  相似文献   

14.
论南海海底电缆保护机制之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底电缆连接全球通信,也承担了陆海能源传输的重要功能,对全球社会经济发展有基石性作用,现有国际条约对海底电缆的保护设置基本规范但仍显不足。南海海底电缆众多,各国对保护海底电缆存在共同利益,因此有必要在立法、执法、司法等领域促进对海底电缆的共同保护,并以此建立南海各国之间的互信合作。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作为一个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是文化发展强根固本、夯实当下文化创造创新基石的必由之路。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中,"汉沽飞镲"被列为传统民间音乐项——锣鼓艺术类首位。"汉沽飞镲"是沿海渔村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武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广场艺术,表现了渔民劈波斩浪、奋勇向前、勇敢无畏的气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海的深情。本期我们将重点推介我国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汉沽飞镲。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漫长的海岸线与岛岸线、广袤的近海领域和远海辐射海域、悠久的海洋文化历史以及不同海域多元化生态,使我国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彩而厚重,旅游价值极高.然而我国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在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时,应坚持"保护第一,以开发促保护"的原则,努力实现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船舶走锚时可能对海底管线造成破坏,实际工程中常用碎石保护结构来对海底管道进行保护。为了研究这种结构的保护效果和保护机理,在大型试验槽中对三种尺寸模型锚进行了模型试验。在试验中测量了锚爪尖端位置和锚爪力在保护结构中的变化,得到锚体从细砂进入保护结构时的运动过程和运动规律,据此研究了碎石保护结构对海底管线的保护效果并分析了保护机理。  相似文献   

18.
寒冷 《海洋世界》2021,(1):50-55
2020年12月17日,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项目,经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居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19.
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60余年,仍然存在重叠设置、多头管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以及自然保护地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亟须对现有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因此现有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调整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成为近期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文章剖析了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提出自然保护区的优化调整对策,包括:厘清自然保护区与地质公园的关系;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妥善处理自然保护区与海水养殖之间的矛盾;优化自然保护区向陆一侧边界线;对自然保护区实行分区管控政策等。调整后的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面积为24.66 km2,比原自然保护区面积减少1.17 km2。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为7 km2,一般控制区面积为17.66 km2。为编制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优化调整方案和历史遗迹自然保护区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海洋大省和文化大省,其沿海地区海洋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山东省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不断深入,各地海洋文化遗产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和破坏,因此要研究探索一条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的路子,切实服务于山东海洋强省和文化强省的建设。文章立足山东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和海洋文化遗产管理保护现状,结合山东海洋文化遗产资源禀赋,探索山东省海洋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布局、模式和重点产业,并从组织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保障措施,对于促进山东省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对其他沿海地区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