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郑州-兰考区域性隐伏断裂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下游郑州京广铁桥—兰考段河道穿行于华北平原济源—开封凹陷,南邻太康隆起。该河段为著名的地上悬河,属典型的游荡型河床,河流地质作用以强烈侧蚀南岸为特征。遥感、物探综合解译首次发现在河道南岸存在一东西向郑州—兰考区域性隐伏深大断裂带,该断裂带的发现,从河流地质作用特征与基底新构造活动关系方面解释了该段黄河发生、发展和演化机理,解释了河床“小尺度游荡,大尺度呈直线状延伸” 的河道地貌特征和“河流强烈侧蚀南岸”的河流地质作用特征,对黄河下游河道防洪、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河是世界上著名的多泥沙河流。黄河下游河道系粉土细沙质河床,河道宽阔平坦多弯曲。河水的强大水力作用,把河床冲刷、淤积成典型的蜿蜒性河床地貌;不同的地貌形态又反过来影响水流结构,使水面形成不同的水流形态。认识和掌握水流形态与水下地  相似文献   

3.
度量映射方法在河流分维测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TM卫星图像数据,根据对黑龙江省阿什河约80km河段、松花江及嫩江约2300km河段的分维研究。证明了在度量数列满足持邻性和等比收敛性的条件下。可以应用度量映射方法计算随机分形集的分维。研究表明,黑龙江省阿什河河段(约80km)的分维比松花江和嫩江河段(约2300km)的分维高;曲线的分维一定要与标度的变化区间联系起来,否则分维将失去可比性;河流的分维不仅与标度有关,还与矢量化时原图像的分辨率有关。  相似文献   

4.
一、概述 青海某水电站位于黄河干流上,是黄河上游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大中型水电站规划中紧接龙羊峡水电站的第二个梯级电站。该水电站距上游龙羊峡水电站32.8km,距下游李家峡水电站73km(均为河道距离),距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公路里程为134km,距下游青海省贵德县城25km,对外交通便利。  相似文献   

5.
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投入运用后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影响程度如何是黄河治理者非常关心的问题。基于多期Landsat TM/ETM等卫星影像数据,解译提取了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年等小浪底水库运用前后7个年份的黄河下游河道水域数据,通过空间叠置分析、列表对比,揭示黄河下游河道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小浪底水库运用前,黄河下游河道宽,水域变化大,1985—2000年的15年间面积变化546.979 km2;小浪底水库运用后,黄河下游河道变窄,水域变化小,2000—2015年的15年间面积变化46.759 km2。说明小浪底水库投入使用后,有效控制了黄河下游的流量和流沙,对稳定黄河下游河道起到了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研究区2001年10月和2007年1月Lnadsat TM/ETM+的遥感影像进行光谱特征分析,利用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DWI)、阈值法和谱间关系法提取研究区面状水体形态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分形几何理论计算不同时相巢湖流域研究区影像的各小流域面状水体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巢湖流域研究区各小流域面状水体明显具有分形特征,2007年各小流域面状水体的分维值相应都比2001年各小流域面状水体分维值有所降低.说明整个流域的面状水体的稳定性增大.反映了研究区人类工农业生产活动开始注重与周围地理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DEM的格尔木河流域水系分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形理论为流域的复杂地貌形态及其发育过程等方面提供了定量依据,为进一步深化流域水系的分形研究,以ASTER-GDEM数据为基础资料,运用GIS水文分析工具提取了格尔木河流域在不同汇流累积量阈值下的水系河网;并用盒维数法计算了相应的水系分维数,以此来描述流域的地貌形态特征;并进一步预测流域地貌的发育演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无标区间范围内,汇流累积量阈值和分维数拟合较好;计算得到格尔木河流域的水系分维值处于1.6~1.8之间,据此可以判断出该流域处于地貌侵蚀发育壮年期,并向壮年晚期发展,流域地势起伏大,地面切割得支离破碎、崎岖不平,河流以侧蚀为主,下切作用相对较弱,与流域高程面积积分值计算所得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用类型的分数维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利用分形几何学对土地利用类型分维公式进行了应用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维值介于1到2之间,土地利用类型与分维值有密切关系。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维值反映了土地利用的复杂程度、稳定程度和变化趋势。分维值D为1.5,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临界值点,代表该土地利用类型处于布朗随机运动状态。分维值越接近该临界值,该土地利用类型的稳定性越差,复杂程度越高;反之,则该土地利用类型的稳定性较强,复杂程度较强,复杂程度较低。不同时相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维值的大小变化反映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分维值增大,则土地利用类型扩张,反之,则缩小。  相似文献   

9.
运用分形理论建立了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镶嵌体的分形结构模型,对各种景观的分维值进行了计算,讨论了各种景观形态的复杂性和稳定性及三峡工程实施十年间其稳定性和复杂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分维值是研究区域土地利用/覆被镶嵌体景观格局的一种综合性定量指标,通过对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分维值进行分析,可以获取其形态的复杂性、稳定性信息。1992年和2002年两个时期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类型斑块形态复杂性和稳定性由大到小的顺序均依次为:未利用地、草地、建设用地、灌木林、森林、水田、旱地。十年间研究区旱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斑块形态变得愈加不规则,草地、灌木林、森林和水田的斑块形状变得愈加规则;十年间研究区旱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形态稳定性变弱,草地、森林、灌木林和水田的形态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10.
以上海城市交通网络为例,通过不同行政区域交通网络的分维值测算,研究了分形特征的空间变化;利用上海全域及典型行政区交通网络不同时代的分维,研究了分形特征的时间演化。结果表明,上海城市交通网络的分形特征在空间域上城区内域明显复杂于外域,在城市发展主轴方向上表现为由内向外分维测度值的降低;而在时间域,近期的交通网络分形复杂度明显高于早期,反映了城市发展与形态演化的时间过程。  相似文献   

11.
据遥感影像揭示,除气象因素外,黄河与淮河洪泛形成主要受近代和现代活动构造控制。据分析,黄河下游现行河道存在一定程度隐患,部分河道稳定性较差,淮河中上游地区是现代沉降区,洪水壅滞难泻,对京九铁路及黄淮下游人民生命财产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12.
建设黄河“智能大脑”服务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介绍了黄河流域水文、地理景观和地貌特征,下游河道变迁和河口变迁历史及生态治理,流域历史水旱灾害等基本背景,分析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具有的优势。然后重点论述黄河“智能大脑”如何服务流域保护和发展,提出黄河“智能大脑”三要素,即感知系统(天地一体智能感知网)、存储管理系统(资源池)和操作系统(时空大数据平台);论述了流域一体化时空大数据中心的构成及其基本功能,时空大数据平台及其目标要求,分析并提出了基于网格集成与弹性云的混合式时空大数据平台技术体制和构建技术,提出采用“共用时空大数据平台+”应用概念模型及其具体应用模式。最后讨论了时空大数据平台服务黄河流域城市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加强流域上中下游7大城市群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流域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提出基于流域时空大数据平台构建服务保护和发展的综合科技信息咨询服务平台,支撑流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构建,增强流域整体性和协同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2015—2019年冬季黄河流域中游地区(山西段和陕西段)6种大气污染物的浓度数据,研究了黄河流域中游冬季大气污染物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5—2019年黄河流域中游地区,PM10和CO浓度持续降低,O3浓度持续升高,PM2.5、SO2及NO2平均浓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2019年主要污染物NO2、CO、PM2.5、PM10及SO2浓度均最低;2019年冬季O3平均浓度达到最高(54μg/m3)。研究地区下游的PM2.5浓度高于上游,且沿黄河由北向南其浓度逐渐增加,黄河东侧山西段的PM2.5浓度高于西侧陕西段。研究区域PM10污染浓度由2015—2016年的黄河东侧高西侧低转变为2017—2019年上游低下游高的分布特征。SO2浓度呈黄河东岸比西岸高的分布。NO2高值区域从2015—2017年黄河西侧下游地区变为2018—2019年中上游地区;CO平均浓度高值区域位于黄河东侧下游地区;O3浓度空间分布特征不明显,但近5年浓度大幅增加,需要加强对臭氧的防控。  相似文献   

14.
地质作用·黄河悬河段水动力条件·遥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了黄河冲积扇区基底构造轮廊,分析了各河段新构造运动形式及河道发育特征,同时也分析了黄河河道的地段性对控导工程的影响,最后对中常及特大洪水期黄河下游河道的防洪形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1992—2013年全国夜间灯光数据的校正和处理,获得全国及流域夜间灯光数据影像,进行经济空间聚合分析,以及与相关因子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空间聚合高的区域分布在黄河河道附近,从黄河上游到下游,热力强度逐渐增强,并且以省会城市为核心区向外扩散,即呈现为在旧聚合点聚合度加剧的情况下,聚合区域有向周边分散的趋势;夜间灯光数据的变化趋势与GDP的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且与城镇化率、人口数量、第三产比例、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流域发展指数(BDI)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流域9省(自治区)的夜间灯光数据整体变化趋势与全国灯光数据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稳定上升的趋势,但整体值均低于全国的夜间灯光数据,并且差距有所扩大,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岳辉  刘英 《测绘工程》2018,(2):13-19
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黄河口1977—2017年的Landsat MSS/TM/OLI影像数据,采用归一化差值水体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NDWI)、大津算法(OTSU)以及最大似然分类和目视解译等方法分别提取6个不同时期的海岸线和土地利用类型,分析海岸线演变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40年来黄河口海岸线总体呈递增趋势,从1977年的253.44km增加到2017年的594.16km,且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显著,不同时间段的不同海岸线地段呈现不同的特征,黄河口海岸线变化主要受黄河流路的改变、海水侵蚀、人类活动等影响,入海口流路改变对海岸线的影响尤为明显;时间上,黄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自然类型转向人工类型,水体和滩涂等自然类型持续减少,盐田和养殖池等人工类型逐渐增多,盐田面积从74.97km~2增长到298.1km~2,养殖池从21.2km~2增加到761.7km~2;空间上,黄河口整体呈现向海边推进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下游黄泛平原是我国东部地震高发区之一,涉及地震Ⅶ级烈度区带48万km2,Ⅷ级烈度区带4.5万km2,历史地震统计资料表明,华北地区自1812年以来即进入地震活跃期,地震活动呈现出向华北南部黄泛区集中的趋势。京九铁路进入黄泛区以后,在山东聊城斜穿聊兰发震断裂带达200余km,在河南台前,横跨地上悬河——黄河现代河道,历史上该地曾有地震引发黄河决溢泛滥的记录,因此,地震活动及其诱发的黄河水患,是京九铁路及其沿线地区的不稳定因素之一。所以该地应以防御震害及水患为目的,加强防御体系的建设,避免二次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河道演变的遥感分析研究——以北江下游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近30 a来共7个时相的MSS、TM遥感影像和相关地区的1︰5万地形图作为数据源,在建立遥感识别标志和影像特征的基础上 ,对北江下游河岸变迁、洲滩和河道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1975~2002年间,北江下游河道具有明显演变过程,岸、滩 冲淤变化明显,部分地区发生淤积。在获取河道横向演变特性的基础上,对比该时段内北江下游河道纵向演变情况得出: 河道的纵 向变形影响横向变形,总体变化两者成反比关系,河势向着稳定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