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的多维动态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维与动态可视化技术是地学可视化新的发展趋势,地学信息图谱是在计算机技术、GIS技术、可视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支持下为用户提供经过深加工的更高层次的地学信息产品。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是地学信息图谱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结合作者的具体实践深入探讨了利用多维与动态可视化技术来表达和描述地学信息图谱方法和原理。  相似文献   

2.
陈媛媛  翟亮 《测绘科学》2007,32(2):78-80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制图学的迅速发展,地学信息图谱理论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本文通过研究三维动态地学信息图谱系统,探索如何把三维动态可视化技术应用到地学信息图谱中,并且从理论、系统框架和实现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由余明编著的《遥感影像的城市热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研究》一书,已于2011年10月由测绘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4.
面向生态环境领域,提出了一种利用文献文本的领域知识图谱自动构建方法。首先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抽取生态环境领域的关键词和关键关系;再结合统一建模语言系统构建生态环境领域知识图谱模式层,并以该模式层为指导建立生态环境领域语料库;然后采用深度学习方法从文本文献中自动抽取关键信息,通过来源指数和校验次数保证抽取知识的置信度;最终实现知识图谱的自动化构建与可视化展示。结果表明,利用2 000万字规模的文献文本可得到含29 490条知识三元组的知识图谱,利用Transformer模型抽取的总体精度为96.27%。  相似文献   

5.
以兴平市1988~2010年22年间热环境格局动态演变特征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 TM热红外波段数据,采用单窗算法反演获得了研究区不同时相的热环境数据,采用中误差的热岛类型划分方法进行归一化处理,借助图谱等分析手段对兴平市22年间的热环境格局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常温区在兴平市热岛类型中占主导地位,兴平市不同时期热岛类型面积由高到低依次为:常温区>热岛区>绿岛区>强热岛区>强绿岛区;22年间兴平市热环境类型中常温区变化最大,且主要流入绿岛区;同时,局地热环境特别是城市建成区内则表现为热环境加剧与恶化的态势;整体来看,兴平市1988~2010年22年间城市热环境状况趋于良好。  相似文献   

6.
海洋大气环境的多维动态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海洋大气环境的多维动态特征设计了应用于专业领域的可视化系统结构体系,阐述了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并实现了系统的开发,最后以一个实例介绍系统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7.
由于制图知识难以具象化,海洋地图的自动制图技术在寻求突破时屡遭瓶颈.由此提出海洋地图可视化方法知识图谱的构建方法.以海洋地图的数据、数据特征、可视化方法、数据来源为核心要素,自上而下构建本体层,定义概念层次体系;通过数据获取、数据处理、知识抽取和知识储存建立实体联系,完成数据层填充.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区域航海...  相似文献   

8.
9.
GIS支持下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以金坛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差异较大,尚未形成统一体系,并且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的情况并没有得到体现的问题,该文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选取土地质量尺度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地,及生态尺度的水环境、植被覆盖度、人口密度、坡度作为生态环境敏感性因子,同时建立了以水环境为主要因子的土地生态敏感性指数模型,对金坛市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单因子评价和多因子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金坛市生态高敏感区和中敏感区占到全市总面积的78%,低敏感区和不敏感区占到全市总面积的22%。针对不同土地生态敏感性分区因地制宜提出用地策略,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生态环境多媒体电子地图集》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束蕾  陈毓芬 《测绘科学》2005,30(4):103-105
本文首先探讨了多媒体在电子地图集中的功能和作用,然后对图像、声音、视频、动画、文字等多媒体文件的类型和处理方法进行研究,并结合电子地图集的制作说明它们的具体作用。接着介绍了《福建省生态环境多媒体电子地图集》的系统设计、内容设计、功能设计和数据组织方法。最后以《福建省生态环境多媒体电子地图集》为例具体说明多媒体技术在电子地图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客观地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可以为各级政府部门的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依据基于综合指数法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原理,进行了系统设计并以VisualBasic6 0为开发工具,建立了基于综合指数法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系统。该系统体现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实现了评价过程的自动化。本文结合贵州省遵义县的实例,说明了其应用情况。同传统的手工评价方法相比,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减少了误差。  相似文献   

12.
采用遥感技术对矿区生态环境进行监测与评价,对矿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遥感生态指数(RSEI)改进方案,除了采用原模型的绿度指标、湿度指标、热度指标及干度指标4个生态指标外,引入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指标,并对矿区生态环境进行各单生态指标评价分析,然后采用改进后的遥感生态指数,对...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生态环境综合系列图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惠  廖克 《测绘科学》2005,30(3):67-69
福建省生态环境综合系列图是数字福建应用项目《福建省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管理系统》中数据库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工作,包括生态环境类型图、生态环境评价图、生态功能区划图以及地势图、地貌图、土壤图、植被图、土地利用图等。编制工作是在参考各种图件和文字等资料基础上,以遥感(LandSatETM)为主要信息源,根据影像特征的差异勾绘生态环境单元并记录各单元一系列相关信息,根据单元图属性派生其它图(地势图除外)。编制过程中着重解决了各专题图的分类系统和编码系统、多源信息复合、遥感综合系列制图与地图演绎法结合应用、3S技术的综合应用、多种制图技术的综合应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泥石流灾害对流域植被、土壤、水体等生态环境要素具有极强的破坏作用,快速有效地监测灾害影响区内生态环境的变化对防灾减灾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选取白龙江流域泥石流灾害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期次遥感影像提取了生态因子信息,构建了生态质量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基于时间序列影像的遥感监测能够有效地刻画灾害发生前后的区域生态变迁过程,对地质灾害区的生态监测和修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基于灰色聚类分析方法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厉彦玲 《测绘科学》2007,32(5):77-79
本文解释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与现状,说明了灰色聚类分析的原理和一般过程,阐述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以中国贵州省遵义县为研究区域,采用该县2003年的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经济及灾害数据,针对区域主要生态问题,选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聚类分析法建立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评价结果显示东部生态环境质量较好,而西部较差。这与实际情况相吻合,说明该评价模型具有科学合理性与客观准确性。该评价方法也可用于其他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6.
生态评价对自然保护区的科学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空间分辨率为30 m的Landsat影像和时间分辨率为8 d的GLASS数据,采用由生态环境功能指数、生态环境稳定指数、生态环境胁迫指数加权构建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QI),对2005-2019年金花茶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金花茶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良好;2005-2019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差和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保护区四周,所占比例自2014年逐年增加,这与周边居民人为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杨志  张华  张磊  王成  张春菊 《测绘通报》2019,(11):145-148
随着全球范围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作为"传感器"行走在真实社会中制造实时的、实地环境的、大范围的地理信息,特别是具有互动性和实时性的区域环境状况的地理信息。这类数据具有交互性、实时性、丰富性、社会性等特点,成为数据科学家眼中的金矿。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随着移动互联网、移动GIS技术和LBS技术日趋成熟,本文提出了基于移动GIS的生态环境智能感知方法,开发基于Android平台的APP,实现查询环境质量指数、查看环境污染地图、污染一键分享和解决等功能,从大众的视角感知和获取生态环境信息,为大众提供实时动态环境信息查询方式,引导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治理环境污染和地理信息资源获取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针对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深度挖掘与应用问题,该文从三生(生态、生产与生活)功能协调性角度描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据此阐明地理国情综合统计分析总体思路,设计了生态环境安全协调性、生产资源高效利用性以及生活质量小康化水平等专题内容,最后以广东地理省情综合统计为案例给出了具体的指标体系和计算依据。该文将国土规划需求与地理国情监测应用相结合,设计的框架体系可为地理国情综合统计实践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尺度变化对城市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空间尺度对城市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研究,以南昌市为研究区,划分了300×300、500×500、700×700共3种格网尺度。使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目标向量)量化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结合POI点、微博签到点与道路网数据(特征向量),利用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尺度下两者之间的拟合效果。结果表明:①3种尺度下RSEI与POI点、微博签到点与道路网均呈现较强的负相关性;且负相关性最优的为RSEI和微博签到点数据,最差的为RSEI和道路网数据。②300×300尺度下随机森林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随着尺度的变大,拟合的效果会越来越差。③无论尺度如何变化,利用随机森林回归拟合的标准化残差ε均呈正态分布;且随着尺度的变大,ε值空间分布的随机性也逐渐增大。随机森林回归模型为度量尺度对城市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研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也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