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疆博罗科努山寒武纪地层颇为发育,虽然发现及研究较晚,但通过1977—1983年笔者和王景斌、成守德等对本区地层以及笔者和项礼文对三叶虫动物群的研究,本区寒武纪地层和三叶虫动物群研究已达到相当高的精度,建立了一个三叶虫化石组合和九个三叶虫化石带,这是目前我国中寒武统上部至上寒武统三叶虫化石带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并可进行洲际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滇西是云南寒武系比较发育的地区之一。特别晚寒武世地层出露广泛,生物化石丰富,并具有独特的区域性色彩,是研究我国寒武系的重要地区。早在二十世纪初叶,英人勃朗(J.C.Brown,1913)调查滇西地质时,将滇西的变质岩系统称为“高良系”,时代属前寒武纪。对滇西有化石依据寒武系的发现,则首推孙云铸(1939),他在保山县蒲缥孔雀寺棕黄色页岩中采到晚寒武世凤山期三叶虫Agnostus cyclopygeTullberg,Soukia acamus(Walcott),S.grabaui Sun,Quadraticephalusyunnanensis Sun,Tsinania sp.,Xenostegium sp.等,将此段地层命名为“保山页  相似文献   

3.
近期在桂西四城岭地区寒武系中新发现三叶虫Chuangia sp、Skirakiella atilimbata及Rhaptagnostus sp.等,首次发现腕足类Lingulla ef.sanfangensis等及遗迹化石Chondritessp.等一批古生物化石,填补了桂西碎屑岩型寒武系下部地层的化石空白,并将该区寒武系首次划分为芙蓉统第九阶、第十阶。江南型晚寒武世半游泳、漂游、深水混合型斜坡至次深海生物群落的发现,指示该区为次深海盆地相环境,应为江南盆地的组成部分。这一发现极大地提高了该区寒武纪地层的研究程度,在地层的划分对比、古生物学、古地理及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前寒武纪     
顾名思义,前寒武纪地层,是指比寒武纪更古老的地质体.由于寒武纪前的几个"代"变质程度深,生物化石少,地质情况复杂,不易搞清,故笼统称为"前寒武"(地史历程约45~6亿年).我国的震旦纪属前寒武纪范畴.震旦纪前的古老岩系,常笼统称为"前震且系"(地史历程约40~18亿年)或"前长城系"——在我国系太古代、早元古代的总称.近年来发现,早在寒武纪前,地  相似文献   

5.
甘肃北山地区的寒武纪地层出露比较定整,断续分布在晚前寒武纪断陷盆地之中,岩性稳定,厚度不大,含有相当丰富的古生物化石,是研究中国寒武纪南北两大生物群的重要地区之一。1964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所刘光夏、陈立军等在大豁落井发现了早和晚寒武世三叶虫,为北山地区寒武纪地层的划分及对比提供了化石依据,并根据三叶虫将本区的寒武纪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中及上寒武统:马宗山群;下寒武统大葫芦组,双鹰山组。  相似文献   

6.
中国寒武纪早、中期后生带壳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导言寒武纪早中期地层在中国广有分布,其中含颇具特色的以软舌螺为代表的多门类后生带壳动物群。生物从发生、发展到晚前寒武纪——寒武纪分界附近(距今约6亿年)的“硬壳化”,首次出现了地质历史中具有矿化骨骼(内骨骼和外骨骼)的生物类群。它在无三叶虫带(Non-trilabita zone)中占统治地位,三叶虫出现之后又与之並驾齐驱。这一动物群的广泛发现,不仅对解决当前地层学领域中国际性重大课题之一的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的确定,而且对于探讨生命初期演化历史,寻找大部分生物门类的始祖,都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末前寒武纪生物群演变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末前寒武纪(系)”(Terminal Precambrian)一词是本文作者之一邢裕盛于1980年在巴黎召开的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在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召开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在国际上还没有建立一个前寒武纪最上部的、国际统一的系级年代地层单位之前,暂时用这个名词代表这一段地质历史时期。这个名词最先在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主席J.W.考依1980年度工作报告中使用,以后又在27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作为一个分组会议的名称使用,1987年在宜昌召开的国际末前寒武系及  相似文献   

8.
三都地区寒武纪地层发育齐全,从下统、中统至上统均有出露,特别在上统生物化石极丰富,是研究过渡相区寒武纪地层的理想地区之一。1954年卢衍豪报导了本区上寒武统的三叶虫,1957—1959年钱义元等对本区寒武纪地层作过详细研究,并确立了下寒武统渣拉沟组,中统都柳江组,上统杨家湾组和三都组等地层序列,历年来均用此层序与各区地层进行对比。尔后贵州地矿局区调队及石油地质队先后在本区开展地层研究工作。1977—1979年笔者  相似文献   

9.
国际地科联前寒武纪地层分会1988年在天津举行的第八次分会会议所修改完善的前寒武纪时代划分方案,其中对元古宙划为古、中、新三个代一级单位和十个纪,并给予正式命名。这一建议已被国际地层委员会于1989年7月在28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通过,并于1990年2月被国际地科联批准和推荐用于国际的前寒武纪划分和命名。但这一方案对太古宙未做详细的划分。  相似文献   

10.
贵州剑河八郎松山(九高山)寒武系"清虚洞组"产有多门类具软躯体的生物群——剑河生物群,其中三叶虫非常丰富,属于叉尾虫科(Dorypygidae)的拟油栉虫(Olenoides Meek,1877),是一个重要的三叶虫属。Olenoides全球分布,出现于寒武纪第二世(都匀期),灭绝于寒武纪第三世(古丈期晚期),是进行地层对比重要的三叶虫。松山(九高山)"清虚洞组"中的Olenoides包括2个种(含1个相似种):收缩拟油栉虫Olenoides contrictus(Chien,1961)及湖北拟油栉虫(相似种)O.cf.hubeiensis(Sun,1984),两者应为"清虚洞组"上覆地层凯里组产出的O.paraptus及O.hubeiensis的原始类型。Olenoides在寒武系黔东统都匀阶"清虚洞组"的发现,为其在研究区产出的最低层位。为Olenoides早期的形态、演化及时空分布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也为寒武系都匀阶(第4阶)的生物地层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辽东半岛寒武系发育良好,化石丰富,是研究寒武纪地层和三叶虫动物群的理想地区。笔者将下寒武统及中寒武统毛庄阶划分了7个生物带,其中新建立生物带1个,新划分出生物带2个,并与国内外有关地区进行对比。三叶虫动物群包括34个种,分属19个属和3个亚属。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简要描述了带化石,新属、新种另文发表。  相似文献   

12.
大巴山西段寒武纪的三叶虫分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本文的大巴山西段,包括宁强、勉县、南郑、城固及西乡等地区,寒武纪地层发育良好,从上到下包括中寒武统陡坡寺组(小关子组),下寒武统孔明洞组、阎王碥组、仙女洞组、郭家坝组及相当于梅树村阶的地层。化石非常丰富,包括三叶虫、腕足类、古杯、高肌虫,海绵及小亮化石等,其中以三叶虫属种和数量最多,除相当梅树村阶的地层和筇竹寺组下部  相似文献   

13.
寒武纪下界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寒武纪下界是国际上争论问题,并已列入第20届国际地质会议讨论问题之一。著者认为结合古生物和地层方法是解决寒武纪下界的唯一途径,决不应强调任何一种方法。中国震旦、寒武纪情况和西欧、美国西部地质情况相同,二系间的不整合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因此,著者完全赞同Walcott的见解,并着重批判Wheeler专以Olenellus带去确定寒武纪下界的片面的看法。我们的初步结论是: (1)中国震旦-寒武纪间不整合的存在,也同西欧、美国西部一样,具有相当普遍性及其重要的意义,并且在中国各处(昆阳、冀东、襄阳、淮南、辽东)已经不断地发现了。 (2)中国寒武纪海浸系从南来,海浸到达华北时期只是在下寒武纪后期(馒头期),所以华北震旦-寒武纪分界是在馒头层和下面景儿峪灰岩(狭义的)中间,并且有底砾岩的存在。与其说寒武纪下界是在馒头期以前,不如说在景儿峪期之后为妥。 (3)中国震旦、寒武纪间不整合的规模虽不及前震旦纪吕梁运动之大,但盛产三叶虫化石的寒武系究和震旦系有别,似应仍按照国际用法仍列为古生代第一纪。  相似文献   

14.
新疆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可分为三个生物地理区:1.天山型动物群——博罗科努山区;2.华北型动物群——柯坪区;3.过渡型(库鲁克塔格型)动物群——库鲁克塔格区.库鲁克塔格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序列自下而上可分出13个化石带:下寒武统西大山组2个带;中寒武统莫合尔山组4个带;上寒武统突尔沙克塔格组7个带.  相似文献   

15.
分析目前世界上所研究的上前寒武—下寒武统含遗迹化石地层,一般地层层序(由上而下)如下:(a)含有三叶虫,腕足类、古杯类和大量遗迹化石的岩层;(b)含有三叶虫和其他遗迹化石的岩层;(c)含有软体后生动物(Ediacara和有关动物)或简单遗迹化石的岩层;(d)含少量遗迹化石和迭层石的岩层。上述各个间隔通常分别称为下寒武统(a),“寒武系或前寒武系?”(b和c),以及前寒武系(d)。  相似文献   

16.
澳大利亚寒武系生物地层研究新进展(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澳大利亚寒武系集中分布在一南北向分布的从澳大利亚的北部、中部直到南澳大利亚克拉通地块上,少量寒武纪地层分布在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和塔斯马尼亚。寒武系的底在中澳大利亚的Amadeus盆地出露得最好。下寒武统(大致相当于纽芬兰统和第二统)在澳大利亚北部大多数是不含化石的火山岩,而在澳大利亚中部和南澳大利亚的盆地中,其中最有名的是南澳大利亚的Arrowie和Stansbury盆地则是各种含化石的巨厚沉积序列。澳大利亚的下寒武统没有分阶方案,尽管在生物地层研究上最近取得很大进展,现在可以利用疑源类、遗迹化石、古杯类、三叶虫、腕足类、软体动物和其他小壳化石进行化石带的划分。很长一段时间内澳大利亚中部和北部的Ord-ian阶被认为是中寒武世最早期的,现在证明它可能相当于第二统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含化石的中寒武统和芙蓉统(或上寒武统)在Georgina盆地东部发育非常完整,在中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和塔斯马尼亚也可见到,都可以划分到阶。芙蓉统的底大致与Idamean阶的底相当。化石带的建立主要综合考虑球接子三叶虫、多节类三叶虫,自Iverian期晚期起再加上牙形类化石。寒武系的顶大致相当于Warendan阶的底,相关地层在Georgina盆地东部发育得很好。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为前寒武系一寒武系界限工作组自1972年至1981年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项目第29项的工作小结。关于作者意见中的界限位置于1981年一季度已得出轮廓。所附两图示全球范围内该项目研究的区域以及选定的关键剖面内前寒武系一寒武系界限位置所考虑到的暂时结论。这方面在巴黎(1974)和剑桥(1978)工作组会议中也有了大体轮廓。最后,文中讨抡了古杯纲化石带、托马特(Tommotian)小壳化石、遗迹化石和三叶虫的地层价值,并注意到今后几年内应继续考虑下述主要问题: (1)全球界限剖面和界限点的位置和有代表性的地区,可能在亚洲。 (2)洲际对比。 (3)古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王泽九 《地球学报》2009,30(4):415-420
邢裕盛教授是我国著名前寒武纪地层古生物学家, 是我国前寒武纪微古植物和古藻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是一位野外勤奋工作、实验室严谨治学的科学家。邢裕盛教授长期从事前寒武纪微古植物及生物地层研究, 为国际上最早研究前寒武纪微古植物的少数专家之一。自1962年以来开拓了中国前寒武纪微古植物研究领域, 发现和确定了一些前寒武纪后生动物和后生植物化石门类, 建立了中国晚前寒武纪各时代微古植物组合序列, 探讨了地球早期生物演化进程, 同时在全国晚前寒武纪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中解决了一些重大地层问题, 为我国晚前寒武纪地层与国际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山东大汶口上寒武统长山组笔石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罗照 《地质论评》1984,30(6):511-515
我国北方寒武纪地层广泛发育,化石极为丰富,但以三叶虫为主,而笔石则相对较少报道。过去我国寒武纪笔石的研究不多,材料也少。解放前,仅孙云铸(1924)描述过山东泰安蒿里山上寒武统的一种笔石Clonograptus? vambria Sun,我国寒武纪的第一个笔石带最早为穆恩之(1955)所建,即辽宁本溪太子河地区上寒武统凤山组的Dictyonema tautingshanense带。  相似文献   

20.
唐烽  高林志  尹崇玉  王约  顾鹏 《地质通报》2015,34(12):2150-2162
新元古代与寒武纪之交,即伊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期,是地球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地质突变期,出现了一系列地质环境变化事件和生物快速演化事件。云南东部位于扬子地区西南缘,在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期属于开放式浅水台地至台缘斜坡环境,是中国伊迪卡拉(震旦)系顶部与底寒武统基本连续沉积的典型地区,也曾是中国震旦系与寒武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所在地。近年来,在此新发现了更为丰富的宏体藻类化石、遗迹化石和伊迪卡拉生物群的疑似后生动物化石等(江川生物群),以及大量以条带状Shaanxilithes为代表的宏体化石层。相关剖面自下而上从灯影组至磷矿沉积层(中谊村段)出露有连续的宏体化石记录,研究后可以细分伊迪卡拉系顶部灯影峡阶的化石带,并与底寒武统晋宁阶、梅树村阶对接,具有作为标准层型剖面的较大潜力,为伊迪卡拉纪末期年代地层单位的建阶分层、对比及确立层型剖面,以及与寒武纪最早期年代地层的界线划分提供了更为理想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