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5年1月27~28日,我国东北地区(下称东北地区)自北向南普遍降雪,并出现北部气温高于南部气温的反常现象。这种反常天气就是东北地区特有的天气过程——倒暖锋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1 引言 1995年1月27~28日,我国东北地区(下称东北地区)自北向南普遍降雪,并出现北部气温高于南部气温的反常现象。这种反常天气就是东北地区特有的天气过程——倒暖锋引起的。 倒暖锋同东北冷涡一样,是东北地区独有的天气过程。从地面形势分析看其表现类似副冷锋,从高空形势分析又具备暖锋结构特征。倒  相似文献   

3.
东亚大陆冬季风的低频振荡特征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金祖辉  孙淑清 《大气科学》1996,20(1):101-111
本文对东亚大陆冬季风期间的地面气温、气压的数年资料做了30~60天的低频波、准双周振荡等分析。结果表明,东亚大陆地区地面气温、气压的0~60天波和准双周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多年平均的低频波方差相对贡献分别为59.2%(气温)和49.8%(气压)左右。并且伴有显著的年际差异,如华北气温30~60天波强的年份其方差相对贡献可达50.2%,而最弱的年只占11.9%左右。另外这两种频率振荡强弱还有明显的地区性,30~60天波一般华北和长江流域(约28°N以北)比其南部地区强;冬季风期间,东亚大陆地区的30~60波的经向传播主要是由北向南传播的。大多数年份可以传播至东亚大陆的南端,历时约3~6天,但是这种传播在长江流域以北地区表现为更清楚,在长江以南地区,一方面受到了冬季风本身强弱的影响,另方面还受到来自热带地区以致南半球夏季风低频波北传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经向传播往往变得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4.
梁成礼  李明经 《气象》1981,7(7):19-21
一、引言 在分析华南静止锋时,经常发现天气区的配置和变化与静止锋的位置、强度和演变不一致。例如:1.有时静止锋的位置和强度少变,而锋后的雨区却突然加强北扩。2.有时静止锋有规律地南移、减弱并趋于锋消,与之相应的雨区也随之南移、减弱和缩小。但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一次云贵暖锋的活动过程的分析,对云贵暖锋的锋生机制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1前言预报经验和观测事实表明,对发生在沈阳桃仙机场的暖锋雷暴而言,雷暴出现在暖锋的尾部即“暖锋尖”的比例较大。本文通过本机场历年暖锋尖雷暴的分析,探索暖锋尖雷暴形成的原因,找出暖锋尖雷暴的预报着眼点,从而提高了对本机场雷暴的预报水平。2气候概况暖锋尖雷暴即发生地面暖锋尾部的雷暴。图1是1991年7月2日OS时发生在桃仙机场暖锋尖雷暴的地面形势图。经过对本机场1989~1994年资料统计,暖锋尖雷暴共出现ZOd。其中7月份次数最多,出现了11d,8月份和9月份分别出现4d和sd暖锋尖雷暴日数占机场7~9月份总雷暴日数的21.5%(Z…  相似文献   

7.
预报经验和观测事实表明,对发生在沈阳桃仙机场的暖锋雷暴而言,雷暴出现在暖锋的尾部即“暖锋尖”的比例较大。本文通过本机场历年暖锋尖雷暴的分析,探索暖锋尖雷暴形成的原因,找出暖锋尖雷暴的预报着眼点.从而提高了对本机场雷暴的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8.
一九五○年冬季曾与数同志共同开始一系统的研究工作,其目的在解决东亚天气分析的几个问题,本文是其中的一部份,但研究进展结果,似已越出了原来的计划,而涉及了天气学中的几个基本现象及基本观念,研究工作尚在继续进行中,现仅将初步结果,请教于诸同道工作者。严开伟先生曾参与讨论多次,并提供宝贵意见,谨此志谢。  相似文献   

9.
利用中国大陆格点降水资料和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提取热带气旋降水,在线性去除ENSO信号后,研究东亚夏季风对中国大陆夏季热带气旋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979—2019年,中国大陆6—8月热带气旋降水与东亚夏季风指数呈现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53。东亚夏季风的减弱,使得西北太平洋大部分海域对流层低层的正涡度和气旋环流增强、中层的湿度正异常和垂直上升运动增强、垂直风切变减弱,有利于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同时,在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主要生成区对流层中层呈现气旋环流异常,因此中国大陆沿海地区存在东风异常,有利于引导热带气旋移向中国大陆,使得中国大陆夏季热带气旋降水增加。研究结果说明东亚夏季风可通过调制影响热带气旋生成和路径的大尺度环境场,进而与中国大陆夏季热带气旋降水的年际变化相联系。  相似文献   

10.
基于星载云雷达资料的东亚大陆云垂直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近5年(2006年6月—2011年4月)的Cloudsat卫星资料分析了东亚大陆云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降水(文中可降水是根据观测到的可降水粒子信息计算到达地面的降水,并不是指地面观测到的实际降水)云和非降水云的雷达反射率(回波)垂直分布存在一定差异,除降水云反射率通常接地外,降水云主要集中在8 km以下,反射率通常为-20—15dBz,非降水云主要集中在4—12 km,反射率为-28—0 dBz;降水云雷达反射率频数大值中心在2 4 km,对应的雷达反射率为0—10 dBz,而非降水云出现在8—10 km,且对应的雷达反射率为-26—-24 dBz;(2)从雷达反射率廓线来看,降水云中雷达反射率随高度的变化先增强后减弱,而非降水云几乎不变;(3)液态降水云、固态降水云和毛毛雨降水云反射率的垂直分布明显不同;(4)液态降水云自11至7 km雷达反射率迅速增强,表明此高度是粒子快速增长的优势空间;(5)固态降水云中-15℃温度频数分布与雷达反射率频数大值中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表明在-15℃附近的条件下冰相粒子凝华-碰冻是粒子增长的优势过程;(6)云的垂直结构随着季节变更而变化,降水云春季、夏季和秋季的雷达反射率垂直分布变化不明显,而冬季主要在低层;固态降水云的垂直分布频数大值中心从春季至冬季呈"双-单"中心交替变化,且与云中-15℃频数分布变化一致;非降水云雷达反射率垂直分布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7)深对流云和雨层云是形成降水粒子的主要云型。  相似文献   

11.
1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降水量以及NCEP FNL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8月6—8日一次持续性东北冷涡暴雨过程成因及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暖锋稳定维持在同一区域且不断锋生造成持续性暴雨。强降水出现在850 hPa锋区南侧,呈东西带状分布,暴雨与最大锋生区相对应。大气中层为弱对流不稳定,有利于强降水的维持。高层正位涡大值区向下层扩展,促使中低层涡度增加,在暖锋前形成正涡柱结构,在地面锋区上诱发出气旋性环流,有低压新生。锋区低层的强辐合区位于迎风坡,锋面辐合抬升和地形强迫抬升的共同作用,使低层强辐合区持续3 d维持在同一区域。冷涡东移减弱阶段,台风携带大量暖湿空气北上促使锋区北抬,强降水维持。冷涡新生和维持阶段,T_(850-500)≥25℃,K≥35℃,且有一定的对流有效位能,对暴雨的出现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暴雨区东边界的水汽输入最为关键,占到整个水汽输入总量的一半,尽管南边界的总水汽输入量不大,但集中出现在第一个暴雨日,是6日暴雨过程主要水汽贡献者。  相似文献   

13.
大尺度凝结加热与暖锋锋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假湿绝热假定,导得简化的半地转湿锋生模式,利用该模式讨论大尺度凝结加热对暖锋锋生过程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大尺度凝结加热对暖锋锋生过程具有明显的加强作用,增大锋生率,增强上升运动速度,缩小上升运动区的范围,使之更具有中尺度特征,它还使非地转越锋环流得到增强并发生倾斜。  相似文献   

14.
黑碳(BC)气溶胶(简称黑碳)对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为了进一步认识亚洲地区黑碳的区域气候效应,本文使用新一代的区域气候—化学模式RegCM4,研究了来自印度和中国大陆的黑碳排放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来自中国大陆和印度的黑碳排放可导致东亚地区黑碳的区域平均柱含量、大气顶和地表有效辐射强迫分别变化了+1.78 mg m-2、+1.98 W m-2和-2.17 W m-2。中国大陆和印度黑碳对东亚气候的影响机制相同。印度黑碳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主要通过对大气动力过程的调整来实现,由此造成的散射气溶胶浓度增加可导致该区域850 hPa附近和地表气温降低,而中国大陆的黑碳还可直接影响东亚气候,其加热效应可导致该区域大部分地区850 hPa附近的气层变暖。由于中国大陆黑碳在东亚地区占主导,其在影响东亚区域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总体而言,两地总的黑碳会造成850 hPa高度附近云量减少和气温升高;地表日照时数减少,气温、感热通量和地表蒸发量下降;边界层高度降低和散射气溶胶的柱含量上升。研究结果还进一步反...  相似文献   

15.
利用NCEP/NCAR再分析逐日500 hPa高度场资料,尝试对夏季亚洲中纬度出现的大陆高压(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0 a夏季大陆高压以维持日数在3 d及以上的占绝大多数;大陆高压存在较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其中在贝加尔湖南侧(35~55°N,90~105°E)区域的大陆高压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异常偏多,尤其在7和8月。这正与气候突变后我国北方干旱的频繁发生相对应,说明大陆高压的异常活动与中国的气候年代际异常有密切的关系。运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高度、势函数、风场和我国160站月降水、气温资料,分析了贝加尔湖南侧大陆高压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和我国夏季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大陆高压正异常年,东亚Hadley环流偏强,导致贝加尔湖南侧发生异常偏强的下沉运动,在我国东部的低层存在北风异常;高低纬环流相互作用削弱了东亚夏季风,与其相联系的季风水汽输送减弱,造成我国夏季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水汽通量散度正异常,华北大部降水偏少,长江流域降水偏多,中国北方地区气温偏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关中西部1981年8月21日的大暴雨过程的分析认为:500mb 贝湖附近大低压的稳定和其底部平直西风气流的维持,200mb 位于40°N 附近的急流中心东移到107°E 及以东,太平洋副高的西伸脊稳定,河西至高原上有短波槽东移。与此同时高原东侧热倒槽发展,川西低涡加强、湘鄂等地加压,导致高原东侧低空南风加强,这支低空强南风与在广西南部登陆的台风后部强南风结合,形成了一支从北部湾经高原东缘至关中西部的水汽输送带。它与河套小高压底部的偏东风构成了流场和水汽通量的辐合,是发生这次大暴雨的大尺度条件。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逐时降雨量资料以及NCEP逐6小时再分析资料(1°×1°),对2020年8月31日大连地区一次副热带高压(下称副高)边缘暖锋暴雨过程的环境场特征和动力热力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远距离台风活动的有利背景下,由副高、500 hPa高空槽和850 hPa暖式切变线共同影响所致。大连地区处于副高边缘,台风造成副高西伸北抬,副高和台风外围的偏南暖湿气流共同为暴雨区输送充足的水汽条件,为此次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暴雨发生前大气对流不稳定,深厚的湿层和暖云层以及较低的云底高度,是产生较高降雨效率的有利条件。850 hPa比湿大于14 g﹒kg-1,超过区域暴雨阈值;近地层出现强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并配合上升运动区,对强降水的预报具有明显指示意义。高空急流提供强辐散“抽吸”作用,对流层中下层西南风的不断加强和向下传播出现低空和超低空急流,高、低空急流耦合形成较强的上升运动,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降水,超低空急流的出现对此次暴雨的产生、发展和维持发挥关键的作用。暴雨区上空存在广义位温等值线密集带和陡立区,由于凝结潜热释放而引起广义位温高值区呈漏斗状向下伸展,中低层强暖平流促使湿斜压性显著增强,有利于暖锋锋生,从而导致整层饱和大气的抬升,最终产生强降雨天气。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09年7月14日大连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暖锋大暴雨过程,高空河套槽北抬和北支槽尾段相叠加,中低层在渤海北部到大连地区形成涡旋环流,700 hPa气旋式较大曲率处在地面暖锋上空,大连地区位于地面气旋顶部即暖锋顶部,造成强降水的产生。强湿区,配合暖锋前低层辐合中心、高层辐散中心,为暖锋大暴雨天气提供水汽和动力条件。从雷达回波分析可以看出,暖锋前部45dBz的β中尺度反射率及速度场上“单牛眼”特征,是造成此次暴雨过程及短时暴雨的直接原因。VWP资料分析表明,低层东南急流与高层西南急流形成切变层的高度以及两支急流的强度变化,与暖锋对应并决定降水的强弱。  相似文献   

19.
一个适用于描述中国大陆冬季气温变化的东亚冬季风指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朱艳峰 《气象学报》2008,66(5):781-788
利用1951年1月-2007年2月的NCEP V1格点资料和中国台站观测资料,定义了一个冬季风环流指数(IEAWM),并分析其与中国冬季气温和东亚大气环流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该指数能够很好地反映东亚冬季风系统各成员的变化,兼顾北方和南方的环流状况和东西部热力差异的影响,改进了原有冬季风指数大多针对单一的冬季风环流成员及对中国冬季气温变化反映能力的不足,能够很好地反映中国冬季平均气温的异常变化.分析表明,当该指数为正值时东亚冬季风偏强,对应着地面西伯利亚高压和高空东亚大槽均偏强,东亚地区对流层中层的高-低纬度之间的纬向风经向切变加强,有利于中高纬度冷空气向南侵入,导致中国大陆地区气温偏低,反之亦然.IEAWM的年代际变化表明东亚冬季风在1985年之前偏强,1985年之后明显偏弱,这与1985年之后中国冬季变暖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熊秋芬  郭达烽  牛宁  张昕 《暴雨灾害》2016,47(4):297-305

尽管关于温带气旋发展和演变的观点不尽相同,但目前普遍被接受的两种模型是:挪威气旋模型、Shapiro和Keyser模型。以FY-2E卫星云图为基础,先给出8个温带气旋过程实例,然后结合常规高空、地面观测及NCEP的1°×1°再分析场等资料,通过个例分析,对暖锋后弯气旋发生发展的环流背景、结构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卫星云图显示东亚陆地上温带气旋存在T-bone结构和暖锋后弯的事实。(2)温带气旋发生在500 hPa东亚大陆中高纬两脊一槽的背景下,槽加深及下游脊的发展有利于气旋的发展,与经典温带气旋发生发展的环流背景类似。(3) 2012年5月11—13日个例分析表明蒙古气旋中存在锋面波动、锋面断裂、T-bone结构和暖锋后弯、暖核被隔离现象;暖核可从地面向上伸展到600 hPa。(4)在地面气旋初生和发展阶段,地面气旋中心西侧高低层正相对涡度区呈后倾结构;当高低层正涡度区几乎垂直重合时,地面气旋停止发展;气旋中心西侧对流层中低层的锋区一直存在。(5)当高低层涡度平流差值为正、300 hPa正涡度平流引起的辐散叠加到对流层中低层锋区之上,地面气旋才会生成和发展。逐渐增强的暖平流从气旋中心的东部和北部向气旋的西部和西南部输送,从而形成了卫星云图上的T-bone结构和暖锋后弯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