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守敬南海测量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公元1279年,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主持了大规模的纬度测量,即历史上著名的“四海测验”。这次测量共设有27个观测站,“南海”观测站是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个。本文对郭守敬在“南海”测量纬度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论证了南海测量的观测站应在西沙群岛;并从元代以前对西沙群岛的开发经营来进一步论述在该处进行测量的可能性。本文还从元朝“四海测验”的测量仪器和测量误差等方面讨论了“南海”观测站的测量误差。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名》2012,(4):10-10
乌江,古称内江水,涪陵水,延水等。其首次被称为乌江始于元代。沿河古称“务川”。隋开皇十九年(599年),招慰蛰僚奉诏置务川县,洽地在今沿河县城东岸,南宋后期才迁往都濡。唐《元和郡县志》载:“内江水,一名涪陵水(乌江)。在县(今沿河河东田坝)西四十步,因川为名,曰务川县。”可见,乌江在唐代就被称为“务川”。“务”,元代发音为vu,但蒙古语没有辅音v,所以用一个读音相近的qu来代替,后来转写成“乌”,这便是乌江名称的来历。  相似文献   

3.
王玉倩 《中国地名》2013,(11):74-75
郑光祖(生卒年不详),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郑光祖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相似文献   

4.
《墙头马上》,元代杂剧,全名《裴少俊墙头马上》,作者自朴,与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合称“元代四大爱情剧”。  相似文献   

5.
在旧沈阳县治以南4里处,有浑河的支流“沈水”,亦称“小沈河”,俗称“五里河”。于是,辽、金的“沈州”,元代“沈阳路”,明代“沈阳中卫”,近、现代的“沈阳县”、“沈阳市”,其名称中的“沈”或“沈阳”皆因其坐落于沈水之滨。  相似文献   

6.
泾洛河流域元代干旱灾害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顾静  赵景波  周杰  张佑印 《地理研究》2009,28(3):663-672
通过对泾洛河流域元代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该时期泾洛河流域干旱灾害等级、干旱灾害事件在时间上的变化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泾洛河流域从元代早期(公元1266年)~元代晚期(公元1359年)的94年中,共发生干旱灾害29次,平均每3.2年发生一次;泾洛河流域元代的干旱灾害主要以轻度旱灾为主,占旱灾总数的44.8%,其次是中度旱灾,占旱灾总数的37.9%,特大旱灾的发生频率也较高,占旱灾总数的13.8%,大旱灾发生频率最低,占旱灾总数的3.5%。泾洛河流域旱灾在元代早、中、晚期分布不均匀,从早期到中期再到晚期,干旱灾害呈现出由少变多又变少的趋势。该区旱灾以夏旱最多,春旱次之,春夏连旱与春夏秋冬四季连旱的发生频次也较高,仅次于春旱。降水量的年内分布不均匀是该区在元代发生轻度和中度干旱灾害的主要原因,而气候的异常明显变干是该区在元代中期干旱灾害加剧和大旱灾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初步认为泾洛河流域元代发生了1次干旱气候事件,时间在1326~1332年。  相似文献   

7.
淅川柑桔生态环境与宜桔地选片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河南省的南阳、唐河、邓县、淅川和湖北襄樊地区,柑桔栽培均有悠久的历史。东汉张衡在“南都赋”中有襄橙邓桔之说,元代《王桢农书》有柑生江汉、唐邓之间的记载。1900年前后,淅川县荆关、西簧的群众,曾从川、鄂引进朱桔、皱皮柑零星种植。1966—1969年  相似文献   

8.
胡春波 《地理教学》2010,(2):22-23,54
元代文人乔梦符谈到写“乐府”的章法时提出“风头”、“猪肚”、“豹尾”之喻。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澡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注重“风头”和“猪肚”,而对于一堂课结束前的最后几分钟,有的教师认为时间不多,不便安排,交给学生自由活动,体现学生自主性;有的教师认为剩点时间,浪费可惜,便接着讲下次课的内容;也有的教师总是滔滔不绝讲到下课铃响才急急忙忙,草草收场……。  相似文献   

9.
邓庆 《中国地名》2010,(3):63-64
民国十三年(1924年)十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逐溥仪出紫禁城;北京、沈阳两座皇宫已不再是清朝的皇室产业。而归属了民国政府。翌年,沈阳故宫脱离了皇产事宜处的管理,被奉天省政府接收。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统治下的奉天省政府,也非常注重对东北人民的“文治”。聚集在其旗下的一些有识之士,诸如莫德惠、冯广民、仇玉埏等,借鉴北京故宫成立博物院的做法,同时又受到张学良被聘为该院临时董事之影响,提出将沈阳故宫辟为博物馆的建议。民国十五年(1926年)十一月,东三省博物馆筹备处成立,东北第一座公立博物馆正式诞生。此前,奉天省政府对这个“前清皇宫”的使用并无长远规划。而主要被军队和一些社团组织所占用。这是清末民国时期在沈阳故宫发生的一段重要史事。本文根据奉天省长公署档案及相关文献的记载,对沈阳故宫宫殿被占用情况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名》2011,(10):78-78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倾力构制的旷世名作,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笔墨清润,意境简远,布局疏密有致。而黄公望也以其在山水画上的成就,不但当时名列“元四家”之首,且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成为明清山水画界推崇的宗师。  相似文献   

11.
精品旅游     
世博园→沈阳故宫→张氏帅府沈阳故宫坐落在古城沈阳市中心,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建造和使用的宫殿。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座保存完整的宫殿建筑群之一,现有古建筑100多座,占地7万多平方米,是全国保存至今、清代最早的宫殿建筑群,被誉为关外“紫禁城”。2004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棋盘山风景区沈阳棋盘山国际旅游开发区位于沈阳市东北部,距市区17公里。有森林面积97平方公里,水域面积5.04平方公里,中心活动区域为48.64平方公里,已开发的旅游区(点)有棋盘山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冰川动物乐园、盛京高尔夫球俱乐部…  相似文献   

12.
伦敦佳上得7月13日举行的“中国陶瓷、工世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元代清花“鬼谷下山”图罐,经过六位藏家多轮激烈争夺,最终被伦敦古董商以1568.8万英磅(约人民币2.3亿元)收入囊中,创下亚洲艺术品拍卖世界纪录。所谓青花瓷,即指青色花纹的瓷器。我国古代称黑、蓝、青均为“青”。青颜料化学名叫“氧化钴”,是一种矿石,俗名“钻土”。这种矿石经过锻烧、磨细后制成颜料,描绘在坯胎上,上釉后入窑经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  相似文献   

13.
元朝陪都遗址上都古城,坐落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敦达浩特东约二十公里处。这座规模宏大的宫殿旧址,在上都河北岸,当地牧民称它为“昭奈曼苏木”。元上都古城,南临滦河上游的闪电河,北倚东西横亘的山岗,群山环抱,地势雄固,物产丰富,交通便利,风光优美。元代王珲在《中堂纪事》、《读史方舆纪要》等书中写道:“盖龙飞之地,岁丙辰始建都城,龙岗蟠其阴,滦河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山中有水,水有鱼盐,百货浪籍,畜牧繁息,大供居民之食用”。可见当时之兴盛景象。上都城在元末农民起义战争中就已基本摧毁。明永乐初年便成为一片废墟。经过七…  相似文献   

14.
管道升(1262—1319),字仲姬、瑶姬,号栖贤山人,德清县茅山(今干山镇茅山村)人,元代著名的女性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自幼聪慧,能诗善画,嫁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为妻,元延四年(1317年)册封魏国夫人。管道升的故里德清县位于浙江省湖州。  相似文献   

15.
昌吉曾有张堡城、彰八里、昌八刺等古地名。清代以来,对古地位置颇多考证记述,综述如下: 一、清以前对昌吉的记述: 1.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地理志》“北庭大都护府”条记载:“自庭州西……轮台县,又百五十里有张堡城守捉”。2.元代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记“重九日,至回绝昌八刺城”。3.明代宋廉:《元史地理志附录》有地名“彰八里”。  相似文献   

16.
元代前期省域耕地面积重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基于历史文献资料重建区域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深入研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充实全球历史土地利用数据集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元代(1271-1368年)屯田与屯户、垦田与户口等册载数据及相关史料的梳理与分析,提出了户均屯田数与户均垦田数的转换关系,构建了元代省域耕地面积估算方法,重建了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研究区省域耕地面积。结果表明:① 元代户均屯田数和户均垦田数均具有明显北高南低的特征,这种区域差异性是南北方地区自然条件和种植制度等差异的客观反映,而地域一致性则是户均屯田数配拨以该地户均垦田数为参照的具体表征。② 在省域尺度上,户均屯田数与户均垦田数存有一定偏差,其南北方地区的修订系数分别为1.23和0.65。③ 元代至元二十七年研究区耕地总量为535.4×106今亩,垦殖率为6.8%,人均耕地面积为6.7今亩;其中,境内北方地区耕地面积约占57.8%,垦殖率为6.6%,人均耕地面积为15.6今亩;南方地区约占42.2%,垦殖率为7.1%,人均耕地面积为4.1今亩。④ 黄河中下游的腹里地区、淮河流域的河南行省、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浙、江西及湖广行省和西南地区的云南行省是元代至元年间耕地的主要分布区。  相似文献   

17.
楚纯洁  赵景波 《地理科学》2013,(9):1150-1156
整理分析历史文献资料,提取出北宋和元代开封地区的洪涝灾害信息,对比探讨两个时期洪涝灾害发生特征及其反映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宋元开封地区洪灾频发,平均2.75~2.89 a发生1次,北宋以中度雨涝为主,元代以河流决溢大灾为主。北宋前70 a洪灾频发,元代则两头少中间多。宋元洪灾主要集中于夏秋季节,夏季风降水增多或集中是其主要驱动力。北宋洪灾空间差异较小,元代则因距离黄河改道远近而差异较大。北宋前期约40 a气候偏干,之后干湿波动频繁,元代相对湿润并延续至后期;宋元洪灾均具有共同的准3、7 a周期。  相似文献   

18.
二郎洞山位于锦州市太和区西北部,海拔313.8米。山为东西走向,蜿蜒2公里。素以风景优美,气候宜人驰名。从元代到现在,一直为锦州名胜。 据《盛京通志》记载:“二郎洞山在锦县(锦州)城北十五里山上有五洞,洞东北一潭深丈许。其东一泉上有玉皇阁,惟观音阁最高”。因山中有洞,早时洞内塑有传说中的二郎神像,  相似文献   

19.
当你在神州大地旅游时,可曾注意到妙趣横生的“数序名胜”?如果把分布在祖国天南地北的“数序名胜”汇集起来,将会引起无穷的审美情趣。一片云位于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翠绿之中隐映一座戏楼,宛若一片浮云,乾隆题名“一片云”三字,是皇帝妃后看戏赏云之所。二仙观位于山西晋城市东南太行山中峰下。建于宋大观元年。正殿仙台上把二仙姑泥塑像,身姿曼妙,典雅端庄。木制“天宫壁藏”,雕刻精美,金碧辉煌。三清阁位于云南昆明市西山罗汉崖上。元代为梁王避暑宫,后改今名。沿阶拾级而上,依次为灵宫殿、玉皇阁、三清阁、吕祖殿、凌霄阁…  相似文献   

20.
金殿纪行     
在北京游览颐和园时,在万寿山上观赏过宝云阁,因其全部用铜铸成,号称金殿。到昆明后,听说这里有一名胜叫金殿,据说这座金殿比颐和园的那座还宏伟、壮观。受好奇心的驱使.这日清晨我由饭店出发乘车来到昆明北部凤鸣山下,仰望山峰,只见山势嗟峨,松柏苍翠,殿阁峥嵘,“一半青山一半云”,传说古时有凤鸣于山上,故山名为鸣凤山,果然是鸣凤胜地,金殿就坐落于这座山巅之上。相传明万历三十年,当时云南巡抚陈用宾曾在此山会见过仙人吕洞宾,便于此山上仿武当山中峰的建筑形式创建一座太和宫,修建紫禁城,用铜铸成北极真武殿。明崇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