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海洋生态保护对防灾减灾的重要意义中国海洋自然灾害的类型较多,主要有台风、暴潮、大浪、大风、海冰、海岸侵蚀、海水倒灌及赤潮等。其中台风及由台风引起的大浪和暴潮的危害性最大,在我国登陆的台风每年最多可达十几次,最少也有3~5次,并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南和...  相似文献   

2.
上海地理位置独特,濒江临海,易受风暴潮、海浪、咸潮、赤潮和海啸等海洋灾害的威胁。全面做好上海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对于保障沿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为完善上海海洋防灾减灾体系,提升沿海防灾减灾能力,文章结合上海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实际,从健全海洋防灾减灾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市-区-街(镇)”三级预案体系、提升海洋观测监测和预警预报能力、提高海洋灾害综合应对能力以及强化海洋防灾减灾队伍建设5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1998~2002年海洋灾害与减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富祥 《海洋预报》2004,21(2):9-13
海洋是许多自然灾害的源泉,海洋积聚和输送无比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一旦以某种突发的方式释放,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发生频率最高、海洋灾害破坏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本文总结和回顾了近5年我国海洋灾害的状况及我国防御和减轻海洋灾害的成就,并提出了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青岛地区历史上海洋灾害的灾情和灾种,并对防灾、减灾提出若干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江苏主要海洋灾害的特征、影响因素、未来可能发展趋势及其对江苏沿海造成的损失;探讨了减轻海洋灾害的有效途径,提出了防御海洋灾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江苏海洋防灾减灾教育现状的分析,指出海洋防灾减灾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博物馆应立足自身,以新技术为工具,打造多空间、多方式的海洋防灾减灾知识传播架构,让公众自觉接受并主动参与海洋防灾减灾教育,努力形成江苏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海洋防灾减灾工作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近几年参与渤海海冰应急预警,尤其是2009-2010年冬季30年来最严重冰情应急防灾实践,介绍目前渤海的海洋经济发展和海冰灾害状况,分析我国渤海海冰监测预警及防灾减灾方面存在的6个方面的问题,对出现问题的成因做了分析,在高度重视海冰监测预报、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进一步完善海冰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等5个方面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8.
《海洋世界》2011,(5):1-1
2011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全国各地都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海洋灾害频繁发生.从大连市来看,2007年发生了风暴潮、2009年渤海海域出现较为严重的海冰灾害,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产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加强海洋防灾减灾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可或缺的一...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遭受海洋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防灾减灾不仅是我国也是全球重大议题。我国海洋灾害灾次频、灾种多、灾情重,直接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约海洋经济长足发展并阻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现阶段我国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差距。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尤其是在机构改革的背景下,借鉴他国经验并健全完善我国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十分必要。因此,本文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选取具有丰富经验的日本作为比较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中日两国现有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在“一案三制”基本架构的视角下归纳两国差异,审视我国问题所在,并为我国未来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现代生态文明的系统研究始于西方工业化国家,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展开。而我国的生态文明思想由来已久,早在5 000多年前就已形成了一套鲜为人知的人类生态理论体系。文章在回顾西方生态文明理念与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与本质。文章指出,海洋生态文明是以人与海洋的和谐共生为核心,以海洋资源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利用为前提,以提升海洋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主要目标,并进一步将海洋生态文明的内容归结为以下两点:1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在海洋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和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2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海洋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任务是以提高海洋生态文明意识为基础,以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核心,以建设海洋生态安全屏障和有效控制入海污染物总量为保障,以海洋科技创新为依托,全面推进人与海洋的和谐共生、健康发展。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文章以厦门市为例介绍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11.
文章立足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现实,结合国内外产业生态化的理论梳理,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在提出海洋产业生态化概念模型、构成要素的基础上,系统解释海洋产业生态化的运行机理,构建"区域功能划分—生态化水平诊断—企业意愿辨析"的海洋产业生态化外缘系统识别框架,确定"组织类型—投资方式—转型模式—工程建设"的海洋产业生态化内核系统组合类型,耦合内外两系统形成海洋产业生态化模式的分类方案,为沿海地区政府因地制宜推进海洋产业生态化提供理论支持,为中国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奠定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基于突发海洋生态灾害防范的需求,文章以渤海石油平台为例,研究海洋工程海冰灾害风险监测系统及其应用。研究表明,围绕风险监测的目标和内容确定系统构架,渤海石油平台海冰灾害风险监测系统主要包括结构运行状态监测和海冰环境要素监测2个子系统,可综合结构振动监测和冰情监测直接判别和动态监控风险等级。  相似文献   

13.
加大海岸整治修复力度是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沙坝-潟湖海岸具有典型的生态系统和独特的社会价值,同时也因人类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破坏,是“蓝色海湾”等整治修复项目的重要对象。文章以辽宁省浮渡河口沙坝-潟湖为例,总结国内外河口沙坝-潟湖主要生态修复思路和方法,提出生态修复过程中沙坝-潟湖受损机制和生态修复评估体系构建两个关键技术问题。在此基础上,为深入推进我国海岸生态保护修复管理和海岸整治修复工程实践,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提升整治修复能力两方面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14.
文章针对沿海大型石化项目和海洋灾害特点,以工程自身防护能力、公司预警报能力和公司响应应急能力为准则层,筛选18项指标建立沿海大型石化项目海洋减灾能力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沿海大型石化项目海洋减灾能力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结果显示,影响沿海大型石化项目海洋减灾能力的准则层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工程自身防护能力、公司预警报能力和公司响应应急能力。从各评价指标权重看,海堤高程和海堤完好程度是工程自身防护能力的主要影响指标;重大危险源监控覆盖率和主体防护工程定期检查频次是公司预警报能力的主要影响指标;应急设备保障率和应急物资储备度是公司响应应急能力的主要影响指标。以惠州炼化项目为例对其海洋减灾能力进行评价,应用该方法的评价结果比较客观可行,与项目现状比较吻合,可以为其海洋减灾能力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胜利油田作业海域因受陆地影响显著,水浅滩阔且盐度较低,加之地理位置相对偏北,每年冬季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海水结冰现象,给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生产和各类工程设施造成影响。利用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2005—2016年冬季的各类冰情监测数据并结合部分已有研究成果,对胜利油田作业海域的冰情进行了综合分析,给出该海域的冰情基本特征;在分析海冰防灾减灾形势的基础上,按照我国海冰防灾减灾工作总体部署和要求并结合油田海上生产作业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具体的海冰减灾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域使用论证作为各类用海项目用海可行性分析的技术性分析工作,在论证工作中引导用海项目贯彻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落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方案,极具现实意义。文章按照海域使用论证工作流程,依据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方案,按阶段分析了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具体工作内容,以求通过海域使用论证工作落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对用海项目的具体指导。  相似文献   

17.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需要出发,阐述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包括海洋生态意识文明、海洋生态行为文明、海洋生态道德文明、海洋生态制度文明和海洋生态产业文明等主要方面.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重点要提高海洋生态意识,发展海洋生态产业,强化海洋环境保护,推进海洋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8.
海洋空间规划是重要的海洋空间管理工具,构建科学高效的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对海洋空间规划及其体系的基本认知,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空间治理需求,提出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时代背景、着力点和基本路径。研究表明,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是由各类海洋空间规划组成的,具有一定逻辑组织关系的管理制度集合,是海洋空间发展与资源环境管制的基础性机制集合;其构建应满足时代发展要求和海洋空间治理需求,体现国家海洋生态文明意志和海洋空间治理现代化,以总结多样化实践、建立完善协调机制和统一技术体系为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世界上风暴潮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由风暴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越来越严重.简要介绍了风暴潮的形成、分类及概况,讨论了风暴潮引起的灾害损失及暴潮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探讨了如何有效应对风暴潮灾害,以期为我国沿海地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