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章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背景,针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电力供应不足的困境,提出开发利用海洋新能源的观点。通过介绍美国、丹麦、澳大利亚和我国的主要海浪发电装备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海上风能和波浪能概况,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相似文献   

2.
日益严峻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给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安全、无污染、储量大、分布广、可再生等诸多优点使得波浪能资源成为时代的宠儿。高效展开海浪发电、海水淡化等波浪能开发工作,将有效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波浪能资源的不稳定性、季节性和区域性差异也增加了其开发难度。资源开发,评估先行。文章首先分析了波浪能资源的优势与不足,探讨了国内外波浪能资源评估的研究进展,重点梳理了中国近海的波浪能资源评估现状,进一步展望了未来波浪能资源评估的焦点,期望可以为海浪发电、海水淡化等波浪能开发工作提供参考,缓解能源危机、环境危机,提高边远海岛的生存能力,为南海岛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及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进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广东凭海而立,因海而兴,推进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广东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也是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和发展平台。通过阐述新形势下广东推进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意义,分析广东拥有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提出广东推进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远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远洋航运业5个方面概述我国海洋产业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基础和现状,提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我国海洋产业开展国际合作的重点和方式,其中合作重点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传统海洋产业、新兴海洋产业和海洋矿业,合作方式包括以服务贸易为导向、以资源利用为重点和以产能合作为抓手;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即加快"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顶层设计和支点建设、推动海洋产业的海外布局以及制定和实施系统的海外企业支持政策,助力我国海洋产业顺利走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国南海地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域和战略基点,同时也作为连接我国与东南亚、南亚以及非洲与欧洲的桥梁,在这一战略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文章立足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丰富内涵并结合南海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开发利用现状,分别从地理位置、资源保护与开发、海洋经济繁荣与发展、地区安全稳定和国家海洋战略5个方面,分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我国南海地区的影响:1强化南海地区"桥梁与枢纽作用";2促进南海地区海洋"资源宝库"保护与开发;3推动南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与繁荣;4维护南海地区周边地区安全与稳定;5提升南海地区在国家海洋战略中的地位。南海地区必将在新时期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潮流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上丝路")以南海—北印度洋为纽带,开启了人类合作、互助、共赢的新篇章。在常规能源日益紧缺的困境下,海洋资源必将是21世纪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文章探析了"海上丝路"涉及海域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化学资源、动力资源的分布特征,为高效、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供参考,助力我国引领国际海洋开发建设,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在新时期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大举措。促进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海洋经济提质增效、开展海上综合保障能力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方向。海洋经济活动与海上综合保障都需要海洋科技的基础支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海洋科技领域提出了新命题。文章围绕科技创新政策伙伴关系、推进海洋经济和产业发展、培育创新品牌等方面,深入分析发挥海洋科技领域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支撑作用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在新时期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大举措。促进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海洋经济提质增效、开展海上综合保障能力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方向。海洋经济活动与海上综合保障都需要海洋科技的基础支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海洋科技领域提出了新命题。文章围绕科技创新政策伙伴关系、推进海洋经济和产业发展、培育创新品牌等方面,深入分析发挥海洋科技领域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支撑作用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采用2009年-2018年的ERA5波浪资料,对海上丝绸之路的波浪能资源的有效波高分布、可用波高月际变化特征、波浪能流密度分布、波浪能流密度月际变化特征、能级频率、有效储量、资源稳定性进行分析,为波浪能开发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有效波高的分布特征和波浪能流密度分布特征具有一致性;可用波高呈单峰型月际变化特征,峰值出现在6...  相似文献   

10.
正"十三五"时期,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实现新的跨越,也是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切实增强海洋强国软实力。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目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增强公众海洋  相似文献   

11.
海洋环境不仅决定着工程及人员的安全,也决定着工程建设的效率和经济收益。由此,在海上丝路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海洋环境对经济建设、岛礁建设和战略通道安全的影响,以达到更好更快地建设海上丝路。文章利用ERA-interim阵风资料、ERA-interim海浪再分析资料,采用Gumbel曲线法推算了海上丝路0.25°×0.25°逐网格点上的50年一遇极值风速、极值波高。另外,还计算了某边远海岛的1年一遇、2年一遇、10年一遇……1 000年一遇的极值风速、极值波高。期望可以为海上丝路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is a profound measure for mankind, whilst its development is severely restricted by the energy shortage of surrounding countries. As the core construction area of Maritime Silk Road, the North Indian Ocean is rich in wave energy.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ve energy not only can overcome energy shortage, but also promot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ripheral countries. However, previous researchers often focused on wave energy itself, without combining de...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79—2021 年的 ERA5 再分析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Mann-Kendall 趋势检验法等统计方法,对“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海区的海表风场与风能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季节变化特征以及长期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海域风能密度在不同季节表现出很大的空间差异,夏季的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冬季的中国南海,以及全年的热带南印度洋风能资源都极为丰富。(2)研究时段内,中国南海北部及附近海域、阿拉伯海西部、孟加拉湾西部以及热带西北印度洋风能密度等级整体较高。(3)研究海域的风能密度以年变化特征为主,其中中国南海风能密度的季节变幅最大且在春、秋两季表现出明显的转换特征。(4)在研究海区中,结合水深条件与风能密度时空变化特征的评估结果,可以重点关注台湾海峡、吕宋海峡、中南半岛东南沿海、阿拉伯海西部近岸海域及热带西北印度洋近岸大陆架海域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其他海域风能资源的储备。此研究可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风能资源的中长期开发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水下考古已成为考古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沿海,尤其在古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留存了大量前人活动的遗迹。水下考古需要使用高新探测设备,并配合合理的操作流程。本文以广东川岛水下考古为例,由多波束测深系统、浅地层剖面仪、侧扫声呐系统和磁力仪等新型高精度海洋物探设备构成水下考古系统,建立了水下考古的基本流程。川岛是古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泊靠点,在此次川山群岛海域考古调查中,根据多波束大规模覆盖和侧扫声呐拖曳式作业,在泥湾水道、打铁湾以及乌猪洲等处有新的发现,包括清代瓷器碎片和古代铁炮等。川岛水下考古文物的发现,对于进一步沿古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调查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也使水下考古得到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国际海洋合作,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文章概述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共建双边联合海洋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已与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建立6个双边联合海洋研究中心,建设和运行成效显著,但仍存在配套资金支持不足等问题;应制订发展规划、推进低敏感领域合作、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和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保障联合海洋研究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海上丝绸之路海啸灾害危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和贸易的通道, 也是东西方文化友谊的道路。2004年印度洋海啸对丝路沿线的多个沿海国家造成了重大破坏。因此需要对海啸发生规律和危害进行分析, 以确保海上丝绸之路上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安全。为探索和识别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海啸灾害, 本文给出了历史海啸事件的特征和规律。从震源震级、震源深度和水深等震源参数中发现了一些历史海啸数据背后的有用信息。本文还探讨了不同震级引起海啸的概率问题。分析结果表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海啸主要发生在8个主要构造断层, 每个断层都有不同的海啸发生规律。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采用数值模型模拟了海上丝绸之路沿岸的潜在海啸,计算结果展示了海上丝绸之路沿岸的潜在海啸灾害程度。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海啸灾害预警, 能够为保证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交流的安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海洋能开发利用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能具有储量巨大、绿色清洁等特点,是全球应对气候变暖、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选择之一,欧、美等发达海洋国家非常重视发展海洋能,将其作为战略性资源进行技术储备。我国海洋能资源既有着总量丰富、种类齐全、区域性强等优势,也存在密度较低的劣势。在财政部、科技部、国家海洋局等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海洋能利用技术取得了明显进步,潮流能和波浪能等代表性技术和装置经历了长期海试,为稳定示范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建设海洋强国、实施国家能源战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下,随着我国海洋能核心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海洋能装备制造及运行维护必将成长为对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海上丝绸之路海域海洋环境的认知和调查是必不可少的,可以为航海、海洋工程、防灾减灾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使用高分辨率多平台交叉定标风产品(CCMP)分析海上丝绸之路海域的大风特性。分析了大风天气的年平均速度、空间分布,以及风速和极端风速的频率和趋势。结果表明,在夏季,相对较高的大风场主要分布在阿拉伯海、索马里海、印度支那半岛海域和孟加拉湾海域。索马里海的大风频率超过90%。总体而言,南海大部分区域和北印度洋,大风天逐年增加,增加趋势在秋冬季节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FY-4A卫星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气象卫星,为缓解光照对其可见光和红外云图影响,增强图像质量和显示细节,通过分析中央气象台发布的FY-4A卫星云图中可见光和红外云图资料,指出云图可见光和红外云图存在极强互补性的特征,提出一种基于灰度均值的自适应非线性Gamma图像增强融合方法。仿真实验结果指出利用本文方法得到的融合云图拥有显示云的更多细节和识别云层云类的特点。该方法有效性的验证,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气象预报保障提供了新的云图识别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