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以湖南省解放以来几次严重干旱出现的年份作为指标,建立GM(1,1)模型,预测模型为:X^(1)t=18.0155e^0.3811t-14.0155及X^(1)t=32.8846e^0.3395t-25.8846,后验差检验该模精度为第一级“GOOD”,预测下次干旱年份将在1996-1997年出现。  相似文献   

2.
陕西渭北旱塬苹果种植分区土壤水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以渭北旱塬为研究对象,在区域尺度和定位观测的基础上,揭示了渭北不同苹果种植分区土壤水分特征。得出如下结论:(1)渭北旱塬不同苹果种植分区土壤水分特征主要受自然降水和苹果地蒸散量的影响。(2)3种类型区苹果地土壤水分都存在亏缺现象,台塬东部区苹果地土壤水分平均潜在亏缺量为390.9mm,最大亏缺量为674.6mm,最小亏缺量为186.3mm;高原沟壑区苹果地水分平均潜在亏缺量、最大亏缺量分别为264.4和441.2mm,有时也出现水分盈余的现象;台塬西部区总体上表现为亏缺.但苹果地出现水分盈余的现象较高原沟壑区普遍,最大盈余量达151.8mm;(3)渭北旱塬苹果地水分储存量也存在区域分异,2m土层水分储存量在全生育期是渭北台塬西部区大于渭北高原沟壑区大于渭北台塬东部区,土壤水分储存量的变化特性与降水量的时空变化、苹果树对土壤水分的利用量及降水年型有关;(4)3种类型区苹果地耗水量以台塬东部区最大,旱塬沟壑区次之,台塬西部区最小。干旱年苹果全生育期耗水量低于丰水年份。从耗水组分上看,苹果地耗水主要来源于生育期间的有效降水,但在干旱年份,耗水量还有相当一部分依赖深层土壤贮水,耗水深度超过3m,表明深层储水在干旱年份对苹果树生长所需水分的供给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奈曼旗的人口、牲畜、沙漠化土地面积三个重要指标进行预测,奈曼旗人口预测模型:X_1(t 1)=1627.54e~(0.016855t)—1600.7;奈曼旗牲畜预测模型:X_2(t 1)=21567.4e~(0.005099t)—21463.7;奈曼旗沙漠化土地预测模型:X_3(t 1)=240599e~(0.009475t)—238309。  相似文献   

4.
在山区人口迅速增加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干旱河谷作为山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载了严重的被干扰和过度利用。在RS与GIS技术的支持下,本研究选择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马尔科夫预测法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空间分析测算模型,开展干旱河谷边界波动的定量判定及其演化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面积与上边界在逐年增加,上边界平均每年沿垂直方向抬升约5 m,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干旱河谷面积的增长趋势将会越来越强;其中,1970至2010年干旱河谷转化速率(TRL_(70-2010))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分别为TRL_(70)=1.44%,TRL_(80)=0.95%,TRL_(90)=2.32%,TRL_(2000)=2.45%,TRL_(2010)=3.59%;1990至2000年期间干旱河谷新增速率(IRL_(90-2000))最大,属于高速扩展期,在1970至1980年期间新增速率IRL_(70-80)最小;1990至2000年期间干旱河谷"敏感性"最高,其年变化速率(CCL_(90-2000))为13.01%,其次为CCL_(2000-2010)=6.51%,其余时期年均变化速率皆在4%左右。本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西部灾害多发区聚落合理规划、灾害风险管理、人口合理分布与再调整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8年锦州玉米农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资料对CoLM与BATS1e模型模拟能力进行定量评价。比较发现: 两模型对净辐射和表层土壤温度的模拟精度都较高且差异不大,CoLM模型对感热、潜热、土壤热通量、次表层土壤温度模拟能力都不同程度高于BATS1e模型,模拟值对实测值解释能力分别偏高3%、22%、1%、10%,NS (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分别偏高1.042、0.266、0.023、0.138。从各月情况看,两模型在7月对感热、潜热模拟能力都较高,而在其它月份CoLM模型模拟精度明显高于BATS1e模型,土壤热通量和次表层土壤温度在5~8月前者模拟精度高于后者。由于CoLM模型对潜热更高精度的模拟可证明其对表层土壤湿度模拟精度高于BATS1e模型。  相似文献   

6.
靳立亚  秦宁生 《中国沙漠》1997,17(3):230-236
利用西北四省区73个台站1960~1990年逐月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距平资料,采用综合的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对西北四省区春(3~5月份)、夏(6~8月份)、秋(9~11月份)3个季节降水、气温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诊断研究,得到了几种降水和气温异常的典型配置及其反映这些典型场的年际演变规律的时间系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降水、气温异常的时变特征以及与西北四省区出现较严重干旱年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北四省区不同区域发生较严重干旱的年份与某些时间系数出现极值的年份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刊更正     
因我们工作粗心大意,致使期刊出现了一些错误,在此深表歉意,现更正如下。   1. 2000年第3期第85页王文楷等撰写的论文首页上缺失基金项目注录,现更正为河南省自 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04070300)。   2. 2000年第4期第54页赵鹏军等撰写的论文首页上作者简介中的出生年份有误,现更正为1 976年。 (本刊编辑部)  相似文献   

8.
基于CI指数的江苏省近50 年干旱的时空分布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江苏省54 个气象台站1960-2009 年实测气象资料,利用气象干旱复合指数(compositeindex, CI) 对江苏省近50 年的干旱特征进行了时空分析。通过计算各站历年逐日的CI 指数值,统计近50 年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分析江苏省各地区干旱发生的频率、范围和强度,揭示了江苏省干旱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 江苏省全年和各季干旱发生频率都是北高南低,四季中,冬旱发生频率最高,夏旱发生频率最低,秋旱南北差异不显著。(2) 冬季江苏省干旱大范围发生的年份最多,夏季最少;近50 年来,全年和四季干旱覆盖范围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3) 这50 年中,江苏省逐年干旱持续日数和干旱强度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年际波动,但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4) 江苏省各等级干旱日数总体上呈现冬季多夏季少、北部多南部少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以县级行政单元 (县、县级市或区) 为研究单元,定量化川渝地区1450—1949年干旱等级,统计干旱发生年数,利用Matlab 8.3小波分析工具和ArcGIS 10.2 空间分析工具,探索干旱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500 a中有312 a为干旱年,每1.6 a发生1次,占比62.4%;早期(1450—1650年)干旱发生频率较高,中期(1650—1870年)降低,后期(1870—1949年)明显增高,存在200 a、100 a、65 a、30 a、10 a的周期;② 212个区县干旱等级以大旱为主,一般干旱次之,特大旱最少,其比例分别为50.1%、44.2%和5.7%;③ 空间上以局部干旱为主,范围为1~20个县的年份占了80.4%,其中低于5个县的年份约占56.0%;干旱频次自西向东显著增高,存在明显集聚效应,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旱情较轻,沱江中游、嘉陵江中下游和长江沿岸等地较为严重;85%以上干旱集中于四川盆地;④ 干旱受太阳活动、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变化和土壤性质等自然因素控制,也受到历史时期人口分布和人类生产活动等人为条件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现代草地沙漠化中自然因素贡献率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李振山  贺丽敏  王涛 《中国沙漠》2006,26(5):687-692
基于草地沙漠化发展过程中流沙面积变化模型和植被盖度变化模型,结合沙漠化监测资料,提出了一种定量确定自然因素在沙漠化中贡献率的方法,从而也可以间接地推算人为因素在沙漠化中的贡献率。以内蒙古奈曼旗现代草地沙漠化为例对模型进行了应用,效果良好,并发现人类活动停止后,如果随后不出现持续的干旱年份,沙漠化所造成的流沙一般经过4~5 a的时间就会自然消失,说明在计算时段内草地沙漠化中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为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季风降水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近38年(1951—1988年)海平面气压场与我国160个站降水的冬夏距平值,研究了季风降水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SST)变化的关系,发现两者有联系的年占一定优势。季风降水与SST的关系虽非逐年对应,但SST异常对东亚季风气压场的年际变化及我国降水变化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国季风降水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其蕴 《地理研究》1990,9(4):49-60
本文根据近38年(1951—1988年)海平面气压场与我国160个站降水的冬夏距平值,研究了季风降水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SST)变化的关系,发现两者有联系的年占一定优势。季风降水与SST的关系虽非逐年对应,但SST异常对东亚季风气压场的年际变化及我国降水变化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联系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的实际状况,建立了精度检验为一级的灰色预测模型,经模型检验其精度完全满足要求。并对乌鲁木齐大气中的SO2值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大气中SO2值呈上升的趋势,在未来几年中,乌鲁木齐市大气中SO2的预测值超过国家三级标准值,即SO2年均值≤0.10mg/m^3,这种发展趋势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和HPLC等色谱技术,对极地真菌Articulospora sp.Z1-1和Penicilliumsp.S-1-10的发酵液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学分析并与相关文献比对,确定化合物结构为3,7-二羟基-9-甲氧基-1-甲基-苯并[c]色烯-6-酮(1),1,4-二羟基甲苯(2),间羟基苄醇(3),对羟基苯乙醇(4),邻苯二甲酸二丁酯(5),1,7-二羟基-3-羟甲基-8-甲氧基-二苯并[b,e]氧杂卓-13,14-二酮(6),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7),4-十三烷基-苯甲醛(8)和(Z)-7-十四烯酸(9)。其中,化合物1—6首次从Articulospora sp.属真菌中获得,化合物8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1和4被证明具有抑制稻瘟霉的作用,化合物2有较好的抗菌和细胞毒活性,化合物3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5.
生态足迹是近年来测度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定量方法,也是一种用来度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压力和响应的一条新途径。通过对邵阳市2000—200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定量计算,结论为:邵阳市2000~2004年人均生态足迹均高于期间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且每年的生态赤字平均为-0.331hm^2;从生态足迹结构组成来看,邵阳市消费集中在粮食和能源消费上;从时间变化来看,邵阳市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总生态足迹、总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均呈减少趋势。并利用GM(1,1)模型对邵阳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建模预测,试图为邵阳市相关部门进行人口增长的控制、自然资源利用等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自驾车旅游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驾车旅游是早年流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一种旅游形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并加入到这种活动方式中来,从而使得自驾车旅游逐渐风靡全球,成为一种全球的时尚.由于中国处于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使得大众自驾车旅游还不能实现.利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通过对影响自驾车旅游的经济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出游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出游率,进而分析中国实现大众自驾车旅游的可行性,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区域粮食总产量预测的灰色动态模型群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晏路明 《热带地理》2000,20(1):53-57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 ,建立了福建省粮食总产量的动态模式 ,分析了粮食总产量的历史变动状况 ,并对1998~ 2 0 0 5年的粮食总产量进行预测。模型采用两种特殊措施 ,极大地提高了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8.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气候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依据山地冰川规模对于气候变化平衡态响应的一种统计模型,探讨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西支在不同气候情景下的平衡态规模大小,根据该冰川的历史变化并应用这一统计模型,对于乌鲁木齐河源地区气候变化的趋势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南昌地区风沙化土地风沙地貌发育规模和风沙活动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学勇 《地理研究》1991,10(3):51-58
本文通过对南昌地区风沙化土地扩展方式,沙源量及人为因素在风沙地貌发育中的作用等方面的分析,初步认为本风沙地貌发育规模不会很大,且目前已接近其顶锋状态。在建立GM(1,1)和方差分析(ANOVA)联合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对厚田地区三个月的干旱程度和冬季风沙活动强度进行预测,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Chunchucmil, on the Yucatán Peninsula, was densely populated in the Maya Late Classic period (ca. a.d. 550–830), even though it depends principally on groundwater. In the 1990s, hydrologic investigations were conducted to determine whether groundwater could have met domestic and agricultural needs. The region's groundwater is near the surface and is influenced by sea‐level fluctuations; however, geochemical analysis revealed that groundwater quality is not affected by mixing with seawater. The potential exists for high and spatially extensive nitrate contamination in this karstic area, yet water‐quality analyses revealed only moderate levels of nitrate in the groundwater. Agricultural limitations are imposed by chloride, total dissolved solids, and salinity, as indicated by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domestic water use is limited by the presence of nitrate, sulfate, and chloride. Throughflow in the ring of cenotes (sinkholes) around the Chicxulub impact crater may explain the movement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ater‐quality constituents in Chunchucmil's groundwa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