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恒俭 《地质论评》1948,13(Z2):223-230
一引言梁山位於汉中盆地西南端,东北距汉中约十二公里。此区之喀斯特地形,山麓河阶台地及二叠纪地层发育均佳。二叠纪石灰岩存在於山顶,首为赵亚曾黄汲清两氏所发现及研究,但其最下部之梁山层,据张?骏氏之观察,是属石炭二叠纪。笔者於三十二年春随卢衍豪先  相似文献   

2.
李树勋 《地质论评》1948,13(Z1):151-152
民国三十二年秋作者在甘肃武威南调查地质时,于其南七十余里之茂藏寺附近,发现一变质花岗岩体,走向大致东西,向南倾斜,其上覆有南山系上部岩层,韦宪期之臭牛沟系亦时常与其直接接触,均呈角度不整合,因系初次发现,且具重大意义,愿将所见剖见自古而新列左,并加申述,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3.
王钰 《地质论评》1947,12(Z2):285-292
作者最近参阅三十三年十月以后出版之地质论评,于十卷五六合期中获读尹赞勋、谌义睿、秦鼐三先生所著“湄潭县之寒武纪地层”一文,颇感兴趣;因三十一年冬作者与陈梦雄先  相似文献   

4.
杨登华 《地质论评》1945,10(Z3):311-314
茅台为著名产酒地,位于黔西北赤水河之东岸,东南距仁怀县三十华里。民国三十一年春,笔者由土城场沿赤水河而上,经茅台至仁怀县。于茅台北约五华里处,得见高出赤水河三百余公尺之悬崖峭壁。初以为石灰岩,近视之,乃砾岩也。因首见于此,故名之以茅台砾岩。兹对其时代略予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6.
曾鼎乾 《地质论评》1950,15(Z2):203-218
著者很荣本的参加了一九五○年的太原队,从一九五○年四月起到九月,在这半年中,足迹所至东起太行山,西迄吕梁山麓,特别是在正太铁路的中段,和汾河谷以西的静乐岚县境内的吕梁山麓,作了比较长久的工作。在这样一个区域之内,我们可以由最老的泰山杂岩,一直看到较新的红色地层,其中特列发育的是古生代及三叠纪  相似文献   

7.
许德佑 《地质论评》1944,9(Z3):263-274
我国之上三叠纪地层,上部之知识最为缺乏。犹有确定或较为可靠之上三叠纪化石地点仅限于我国西南滇、黔、鄂、川诸省。惟此各地点即在同一省境之内亦往往不易彼此相比。本  相似文献   

8.
霍世诚 《地质论评》1943,8(Z1):168-169
绥西可采煤层,仅含於石炭三叠纪煤系中,内有极清晰之鳞木、封印木、芦木及轮木等化石,岩层为砂岩、页岩等互层,并夹富含腕足类之石灰岩,煤系之下有厚层灰蓝色石灰岩,  相似文献   

9.
王钰 《地质论评》1945,10(Z1):9-14
作者自服务地质界後,首次作地层研究地点,即为湖北宜昌迄西黄陵背斜层束翼一带。行前奉命注意下古生代地层,故对该带之震旦纪至奥陶纪间各地层之岩性分层,特予致意。抗战以後辗转入川,又复获机会,二赴黔北,於金顶山下,湄潭,思南间,详研地层。暇中更曾登川南金佛,华蓥二山,对露  相似文献   

10.
张德仁 《地质论评》1948,13(Z2):255-257
(一)范围:本区西自汉阳琴断口起,东至武昌石灰洞止。在此东西延长约三十公里,南北仅三数公里之狭长地带内,计有美娘山, 黑山,龜山,蛇山,洪山,珞珈山,南王山,宝盖山,丁家山等高地。隐约相连,自成一构造单位。(二)构造:本区大致为一东西(北八十度西)走向之摺皱地带,每一背斜似均向南倒转,纵横方向皆有推移现象。因侵蚀甚深,地  相似文献   

11.
引言民国三十年春,作者等随故师朱森教授及邓玉书先生赴南川西南部作野外地质实习,历四十余日,除详测地质剖面,广采化石外,并测有三汇场至界牌一带之二万五千分一地质图一幅,以篇幅过大,未能附入。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腹部白垩系底部不整合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准噶尔盆地经历了海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多个不整合,这些不整合对于准噶尔盆地的油气运聚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白垩系底部不整合在盆地腹部地区广泛分布,通过对该不整合面上下岩石组合、物质成分以及电性特征的研究,该不整合具有明显的3层结构特征,可以划分为不整合面之上的底块砂岩、不整合面之下的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淋滤带.底块砂岩是一套好的储层;风化粘土层由于遭受了长期的风化作用,富Al3 、Fe3 ,贫Si4 、Ca2 ,是一套局部有效的盖层;半风化淋滤带由于长期遭受地表水的下渗淋滤溶蚀,储层物性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是一套好的储层.沿白垩系底部不整合形成了上下两套优质储盖组合,形成了大量隐蔽性的非构造圈闭组合,是盆地腹部最主要的勘探领域之一,通过该项研究为盆地腹部地区的油气勘探提供有益资料.  相似文献   

13.
丁强  夏群科 《安徽地质》2004,14(4):257-258,261
伸展环境下形成的不整合面对盆地演化及其区域大地构造演化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对盆地内油气规律的认识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伸展不整合及其独特的构造演化特点;中国内陆及沿海地区几个大的伸展不整合面的构造、地层、岩石学特征.伸展型的超覆地层不整合常形成"古潜山"油气聚集带,及地层不整合油气圈闭.  相似文献   

14.
四川运动及其在中国之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春昱 《地质论评》1950,15(Z2):135-156
一泛论造山运动和中国中生代造山运动研究造山运动,不是一个单纯的地质构造问题,乃是地质构造,和地史学一个接合性的研究,一方面要注意构造现象,另一方面要注意到构造发生的时期。章鸿钊先生论震旦运动曾一再提到此点。要讲到构造现象,不能不把造山运动和造陆运动,清楚的分开。火山喷发是造陆运动时期的现象,而不算着造山运动,现时活动的火山很多,但今天并非一个造山时期。由於砾岩只能证明是造陆运动的结果,或造山运动  相似文献   

15.
胡敏 《地质论评》1948,13(Z2):266-268
年来调查南山的人颇下少,各种新发现也逐渐增加了,作者在一九四六年夏天於南山中调查时,很幸运的发现了老君山砾岩与臭牛沟系间有不整合关系,现在要提出讨论的正是这个问题,请先将两地层情形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在进行1:25万岔路口幅康西瓦南部甜水湖一带地质填图和实测地层剖面的过程中,在原划奥陶系冬瓜山组中采到了大量腕足、珊瑚类化石,经鉴定其形成时代为中泥盆世早期,并发现该地层与下伏下志留统温泉沟群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触。该不整合界面的发现充分证实甜水海微陆块经历过早古生代运动,说明该微陆块与扬子陆块具有相似的演化历史,二者具有明显的亲缘关系,为进一步探讨南、北古大陆边界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不整合空间结构与油气成藏综述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不整合是由不整合面及其上、下岩石三部分组成,在空间上具有三层结构,即不整合面之上的岩石、不整合面之下的风化粘土层以及风化粘土层之下的半风化岩石。风化粘土层在上覆沉积物压实作用下岩性较致密,具有良好的封盖能力。不整合面之上的高孔渗岩石(主要为砂岩、砾岩)和不整合面之下裂隙、溶蚀孔洞发育的半风化岩石(主要为砂岩、砾岩、碳酸盐岩、火山岩及变质岩)既可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又可成为油气聚集的有效储层。由于构造部位、岩性等因素的影响,不整合空间结构复杂多变,导致不整合油气藏成藏规律复杂,因此,不整合空间结构研究对不整合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不整合分类研究进展与新型分类方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总结了前人对不整合类型的划分工作和不整合形态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根据不整合的成因机制和不整合形态的主控因素,提出了新型不整合分类方案,将不整合分为七个大类,包括削截不整合、褶曲不整合、底辟不整合、震积不整合、古岩溶不整合、超覆不整合和假整合,并进一步细分为13个亚类。新型的不整合分类考虑了震积作用研究等最新的地质学进展,吸收了许多有益成果,扩充了不整合类型,更加关注盆地的自身特点,通过剔除重复类型等方法,使不整合分类方案更加完备,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文中还以国内外有关油田为例分析了不整合类型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试述华东南中新生代不整合面型铀矿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祖伊  黄世杰 《铀矿地质》1990,6(6):349-358
在华东南产出大量中新生代热液型铀矿床,其主要地质特征与世界上众所周知的元古代不整合型铀矿床十分相似。作者描述了这些热液型铀矿床的地质特征,讨论了其地质背景及可能的成矿机制,并认为,这类铀矿床可命名为中新生代不整合面型铀矿床。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构造不整合成因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本文利用钻井及区域地震资料,对塔里木盆地6个关键构造不整合的结构特征、分布范围开展了详细的研究,确定了不整合面与下伏地层的夹角、遭受剥蚀的方向、剥蚀程度及不整合面的分布,对不整合的成因及其油气成藏作用进行了探讨。加里东中期形成的志留系与上奥陶统构造不整合(T07)主要为由南向北剥 蚀,向北剥蚀范围可达阿-满坳陷南部;在盆地南部西昆仑、阿尔金早古生代中期造山构造作用下,形成和田古隆起和卡塔克古隆起,塔北隆起仅在西部有活动。加里东晚期形成的上泥盆统-石炭系与中下泥盆统不整合(T06)主要表现为双向角度不整合特征,盆地受来自南缘和北缘造山带的挤压作用,形成了北、东、南三面连接的周缘环形隆起,塔北隆起构造活动强度及范围大于卡塔克隆起、和田-巴楚隆起。海西期形成的三叠系与二叠系不整合(T05)主要为由北东向南西的剥蚀,存在两个剥蚀阶地现象,盆地主要遭受来自北东和北部的挤压,在塔北隆起西部形成了高角度不整合。印支运动形成的侏罗系与前侏罗系不整合(T64)主要存在于盆地的东北部及西南部,塔北和孔雀河地区形成了中等角度单斜型角度不整合,塔东隆起形成了褶皱角度不整合,巴楚隆起成为塔西南坳陷的前缘隆起。燕山期形成的白垩系与前白垩系不整合(T04)表现为北北东-南南西、北北西-南南东两组方向的抬升剥蚀,盆地西南、东南断隆剥蚀强度大。喜马拉雅早期主要受南北向挤压,形成古近系与前古近系双向的角度不整合(T13),后期巴楚隆起持续抬升剥蚀,大部分缺失白垩系-古近系,盆地受挤压、走滑构造作用明显增强。构 造不整合的形成与区域构造运动及不同时期盆地周缘的造山带形成响应,不同时期构造运动的主要作用范围、强度,不仅控制了构造不整合的结构特征和分布,而且控制着古隆起的发育演化,构造不整合对不整合圈闭油气成藏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