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熙桥湾龙学名:Qiaowanlong kangxii尤海鲁,李大庆2009语源:皆源于汉语。"Qiaowan"即"桥湾",化石产地附近的一个古城遗址的名称,位于甘肃省安西县县城东部;"Long"即"龙";"Kangxii"即"康熙",清朝的一个著名皇帝,古有康熙  相似文献   

2.
《甘肃地质》2014,(1):F0002-F0002
学名:Psittacosaurus mazongshanensis 徐星,1997 语源:“Psittaco”希腊语,意为“鹦鹉”,该类恐龙吻部有弯曲的角质巨形喙,形态和功能类似鹦鹉的喙部:”Mazongshanensis”即马鬃山,指化石产地甘肃肃北县马鬃山地区。  相似文献   

3.
《甘肃地质》2012,(3):F0002-F0002
学名:玉门甘肃鸟 Gansus yumaenensis 侯连海.刘智成1984 语源:属名献给甘肃省,种名献给玉门市  相似文献   

4.
鹦鹉嘴龙类皮肤印痕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姬书安  薄海臣 《地质论评》1998,44(6):603-606
本文报道的辽宁西部北票市四合屯地区鹦鹉嘴龙类的皮肤鳞片化石,是迄今鹦鹉嘴龙类皮肤印痕的确切报道。该恐龙皮肤表面覆盖着小的鳞片,这些鳞片呈多边形,镶嵌式排列,其形态及大小在不同的部位略有变化。这类小型恐龙最早出现的时代为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是其繁盛时期。  相似文献   

5.
辽宁凌源义县组恐龙皮肤印痕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姬书安 《地质论评》2004,50(2):170-174,i006
辽宁西部凌源大王杖子义县组恐龙皮肤印痕化石的发现,是热河生物群中恐龙皮肤鳞片的又一次记录。这些鳞片的形态以不规则多边形为主、互不叠覆,同时鳞片的大小、排列方式等随其着生部位的不同而明显变化。从与该皮肤鳞片保存在一起的数枚上颌齿及部分前后肢骨来判断,这一恐龙化石应归鸟臀类,且极有可能为鹦鹉嘴龙类(psittacosaurids)。  相似文献   

6.
7.
<正>临夏鸵鸟学名:Struthio linxiaensis侯连海,周忠和,张福成,王赵2005词源:以化石产地甘肃临夏为种名。产地与层位:和政地区晚中新世柳树组分类位置:鸟纲鸵鸟目鸵鸟科鸵鸟属特征:鸵鸟是现生鸟类中体形最大的鸟,仅存非洲鸵鸟(Struthio  相似文献   

8.
《甘肃地质》2014,(3):F0002-F0002
布氏和政羊 学名:Hezhengia bohlini邱占祥,王伴月,颉光普2000 词源:属名表明该属动物的主要分布区为和政地区:种名献给为中国化石麝牛类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瑞典古生物学家步林博士。  相似文献   

9.
义县组底部层位发现恐龙化石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义县组是一套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含有丰富的以热河生物群为代表的生物化石.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义县组沉积夹层中陆续发现珍稀鸟类、小型兽脚类恐龙中华龙鸟,以及原始被子植物辽宁古果等珍稀化石,但是有关珍稀化石沉积层的空间分布、上下层位关系、沉积环境和时代归属等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中国地质调查局东北地区地调中心从1999年10月开始,对辽宁省北票市-义县之间的义县组进行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填图,不仅确定了珍稀化石沉积层在地层层序中的确切位置,而且在珍稀化石沉积层以下,即义县组底部发现了大量恐龙化石.  相似文献   

10.
结合以往的研究对发现于甘肃马鬃山地区公婆泉盆地和俞井子盆地的恐龙化石进行了总结。基于恐龙化石的产出层位和组合成员的相似性,将两地的恐龙归入同一个恐龙化石组合——马鬃山恐龙化石组合,其时代为早白垩世阿普特中晚期—阿尔布早中期。另外,通过与辽西热河生物群早白垩世的恐龙化石进行对比,归纳出该组合的特点。马鬃山恐龙化石组合对深入研究中国北方早白垩世恐龙化石的演化过程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根据发现于辽宁省西部下白垩统义县组的一近乎完整翼龙骨架,确立了鸟掌龙类一新属新种:崔氏北方翼龙Boreopterus cuiae gen.et sp.nov.。崔氏北方翼龙以其数量多的牙齿,且前部的九对牙齿大于后部的牙齿,上下颌的第四对牙齿稍微大于第三对等特征不同于辽西及其周边地区所发现的任何具有头骨保存的翼龙类。总的来说,  相似文献   

12.
曹芳 《华北地质》2003,26(3):145-150
陡山沱期在生物进化中是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不仅在动物界而且在植物界均有明显的变化.峡东陡山沱组多种多样的微化石已有众多报道.这个生物群落包括浮游的球形体、底栖的藻丝体和瓶状微化石.最近笔者重新研究了陡山沱组薄片中的微化石,这些微生物三维地保存在几乎未蚀变的条件下,以丰富的具剌疑源类为特征,主要者有Baltisphaeridium,Filisphaeridium,Tianzhushania和Comaspheridium等.陡山沱组的碳酸盐岩相具刺疑源类和瓶状微化石与产自Spitsbergen的化石近似.这似乎说明陡山沱组与位于Spitsbergen东北部的Svanbergfjellet组沉积可以对比.但由于化石只发现在少数薄片中,因此上述结论可能是片面的,这些化石可能只代表峡东陡山沱组生态环境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辽西晚中生代热河生物群中首次发现具胚胎的软壳蛋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详细记述了辽宁省锦州市义县晚中生代热河生物群中两类爬行动物的蛋化石,其中离龙类蛋化石发现于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上部,翼龙类蛋化石发现于早白垩世义县组上部的金刚山层.经研究,离龙类蛋化石不仅含有胚胎,而且为软壳蛋.翼龙类蛋化石没有显示硬壳结构,很可能同样为软壳蛋.这些蛋化石的发现对于我们了解这两类爬行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演化历史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峡东区上震旦统陡山沱组发现宏体化石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峡东区上震旦统陡山沱组顶部发现宏体化石,包括高级藻类和蠕虫类,共8属10种,其中有些分类未定的化石。这从形态学上证明了后生藻类植物的分化及第一次为后生动物在陡山沱期的存在提供了可信的证据。这是一次有突破性的发现。  相似文献   

15.
江南造山带是华南地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质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赣西北九岭南缘宜丰岩组是江南造山带的一个重要地层单元,本次1∶5万区调工作中,我们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剖面实测和采样分析工作,在万载—宜丰一带宜丰岩组中发现多种疑源类化石。多个样品中发现国内外寒武纪早期常见疑源类(如Lophosphaeridium、Granomarginata、Skiagia、Dictyotidium、Asteridium和Cymatiosphaera等)。江西九岭宜丰岩组新发现的有机壁微体化石充分表明:至少部分宜丰岩组地层时代应为寒武纪早期。此为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可能是在加里东期才真正发生碰撞、拼贴的认识,提供了新的、有意义的微体古生物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16.
尚晓冬  刘鹏举  张德军  董进  杨犇  周元 《地质学报》2023,97(12):4020-4034
本文首次报道并描述了华南黄陵背斜西翼湖北宜昌兴山县乡儿湾剖面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二段中上部的燧石结核和条带中的疑源类微体化石,经系统鉴定共识别出8属8种,包括Appendisphaera grandis,Crassimembrana multitunica,Leiosphaeridia minutissima,Megasphaera inornata,Schizofusa zangwenlongii,Symphysosphaera basimembrana,Urasphaera nupta,Variomargosphaeridium gracile。该化石组合包含Liu Pengju and Moczyd?owska (2019)所建立的第二生物组合带(Tanarium tuberosum-Schizofusa zangwenlongii组合带)的特征分子Schizofusa zangwenlongii,因此,可尝试性地与第二生物组合带相对比,但未见黄陵背斜东南翼陡山沱组二段的常见属Tianzhushania,据此推测黄陵背斜两翼在古环境上可能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7.
四川自贡地区晚侏罗世剑龙类皮肤印痕化石新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邢立达  彭光照  舒纯康 《地质通报》2008,27(7):1049-1053
重新观察了四川自贡晚侏罗世上沙溪庙组巨棘龙皮肤印痕化石。化石材料清楚地显示了巨棘龙体被鳞片。这些鳞片总体镶嵌排列成网状。大多数鳞片呈五边形,少数呈四边形或六边形。鳞片之间以沟缝相接。小鳞片中散布有少量五边形或六边形的大鳞片,每枚大鳞片被13~14枚鳞片所环绕。鳞片表面粗糙,不存在“瘤状小突”,有条索状隆突。条索状隆突可降低环境光线造成的眩光,降低鳞片表面整体亮度水平。据原始埋藏的位置和鳞片的分布推测,四川巨棘龙皮肤印痕化石的身体位置可能为前肢的肘关节及其邻近的上臂、体侧的皮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